中原文化—地方小戏—晋南迷胡
晋南迷胡,也名“曲子”,“清曲”、“眉户戏”。流行于临猗县、运城市、永济县、万荣县等二十余县。
迷胡戏,相传是晋南民间土生土长的戏曲剧种。也有传说是清代从陕西传入,受到蒲州梆子的影响,又吸收当地民歌,由地摊子说唱艺术逐渐发展起来的。
历史上的迷胡戏,曾经在清代道光年间演出过《卖布》、《刘秀走南洋》、《拾万金》、《三进土》、《古城会》等十余出折子戏,影响甚大。
清代光绪年间,赵连城等民间艺人组织职业班社,吸收了蒲州梆子的帽翅、水袖、手帕技巧和间板、滚白、流水等板式,取长补短,出现了一批艺人,甚至“敢于和蒲州梆子抗衡”。
抗日战争中,开始出现了反映现代生活的节目《查路条》。而且民众剧团演出了《夫妻识字》、《大家喜欢》等剧目,为以后迷胡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九四九年以后,临猗县、晋南地区的迷胡专业剧团成立,培养出了程根虎、卫本善等一大批演员,演出了一大批剧目。
晋南迷胡戏的唱腔属曲牌体,有七十二大调和三十六小调之说。历年搜集整理大小调二百多个,代表性的大调有《 金钱 》,小调有《岗调》。在表现沉痛、悲哀的感情时用《》、《哭纱窗》等。表现活泼、欢快气氛时用《割韭菜》、《剪花调》等。表现快乐、升平景象时用《十里墩》、《戏秋千》等。表现急躁、紧张情绪时多用《紧述》等。表现说理、规劝时多用《琵琶调》、《勾调》等。描写景色时多用《四平》、《一串铃》等。
迷胡戏伴奏乐器,文场以板胡、三弦、二胡、笛子为主。琵琶、扬琴、柳琴、阮及唢呐、海笛、闷子、横萧等辅之。五十年代以后,增加了提琴等西洋乐器,打击乐器已发展到十多种,有板鼓、字板、梆子、碰铃、大小云锣、堂鼓、定音鼓等。
传统剧目大多是三小戏,已有《张连卖布》等戏一百八十余出。而且,《涧水东流》、《一颗红心》已被拍摄成为电影戏曲艺术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