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州乐坛—中州古韵—河南板头曲综述遗憾与现状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93
转发:0
评论:0
中州乐坛—中州古韵—河南板头曲综述遗憾与现状,   尽管“板头曲”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也曾为我国民间传统音乐的发展起过重要

    尽管“板头曲”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也曾为我国民间传统音乐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却没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对它的研究和宣传比较欠缺,致使知之者渐少,甚至有些专搞民乐的人也对它一无所知。这种令人深感遗憾的境况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在它的早期,作为河南大调曲子的一个组成部分,“板头曲”仅是在说唱的从属地位,专门以演奏“板头曲”为主的场合很少(当地称之为“清玩”),往往都是以唱曲为主开展活动的,加上大调曲子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帮闲性质,一般多是家境较殷实的地主、商人几当地的文人雅士们在闲暇是以自娱演唱的形式进行的。他们往往聚在某人家的客厅或茶馆中演奏和演唱,相互进行交流切磋、自娱自乐、以曲会友,彼此之间以“曲友”或“玩友”相称,当地称之为“客房台玩艺”。虽有时也应邀为人家或地方的喜庆活动助兴演出,但机会较少,且耻于收费,以走票为风尚。他们的演奏和演唱一味追求高雅,注重端庄大方的坐唱,屏弃表演,所演的段子也多“三国”、“列国”、“西厢”、“红楼梦”之类的故事,且唱词考究,富含典故,致使一般老百姓难于接受。如此一来,尽管他们的演奏和演唱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品位,但由于“曲高和寡”,就必然限制了“板头曲”的传播与发展,此种情况与昆曲有些相类似。
    当然,也有一些家境贫寒的“穷玩家”(当地俗称)在一般百姓中进行大调曲子的演奏和演唱,并以此来养家糊口,他们通常也不收钱,但演出后主家往往管顿饭或给点杂粮作酬。这类艺人一般文化素质不高,技艺欠精良,被人称之为“乡里玩家”,演出的段子名为“家常戏”,当地称之为“针线簸箩戏”,如《小寡妇上坟》、《小姑贤》、《三娘教子》等。因为他们的行为有悖于当时大调曲子走票的风尚,故倍受地方权贵和习惯势力的轻蔑,且地位低下,它们的艺术也就相应被人看不起,引不起人们的关注,自然也就成不了大调曲子艺术的主流。
    由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再加上政治、经济及其他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导致“板头曲”这一乐种的传播面逐渐缩小河相对集中,仅在豫南和豫东、豫西少数地区的民间流传。
    解放后,虽然“板头曲”艺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个别优秀的民间音乐家还被聘入专业艺术院校授课(如曹东扶和王省吾两位先生),但是,一来由于当时河南的戏曲——特别是豫剧,已在全国有了巨大的影响,几乎形成了压倒本省其他艺术品种之势;加上“板头曲”艺人没有形成固定的社团,并且仅相对局限于河南南阳地区的民间,很难与外界进行艺术交流,致使“板头曲”没能造成一定的影响。虽然在解放初期也曾对其进行过挖掘整理,但却由于种种原因,对它的宣传和重视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造成了“板头曲”的自流发展。久而久之,随着日月的流逝,大多数人把这一河南省唯一的珍贵乐种给忽略了、淡忘了,最终使人们形成了“河南省只有戏曲”这一篇颇不实的印象。
    然而,是金子总会要发光的,优秀的艺术品种决不会被长久埋没。
    近些年来,经过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加上许多民间和专业音乐家们的努力,“板头曲”又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有了一定的起色。
    在全国不少省市和地区,如北京、上海、西安、武汉、山东和河南本省的音乐院校或专业文艺团体中,均有人对“板头曲”进行学习和研究,有的演奏家(特别是古筝演奏家)还把一些“板头曲”作为保留曲目进行演奏。尤其是这些年来,不少优秀的“板头曲”已被陆续录制进盒式磁带广为传播;部分有古筝演奏的曲目还相继被日本、英国、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电台、影响公司做为中国名曲录音录像,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板头曲”之一的《落院》,在1989年举办的“中国民族器乐国际大赛”中被选定为古筝组的规定曲目,借此来选定参赛者技艺之优劣。
    以上这一切均向人们证明了“板头曲”具有的不可忽视的艺术价值。
    但这仅是个良好的开端,相信在目前大力提倡和弘扬民族精神,振兴民族文化艺术的洪流中,“河南板头曲”这一珍贵民间乐种必将会释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州乐坛—中州古韵—河南板头曲综述乐曲内容
“板头曲”所反映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基本上可分为写情与写景两大类,均冠以简单的标题。因其内容朴实而且通俗,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并得以广泛地流传。写情的乐曲大多是取材于人民所熟悉的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而且往往以大调曲子所说的故事来命题,如《苏武思乡》、《叹颜回》、《哭周瑜》和《和蕃》等。有些则是表现对封建制度的不满情绪,如《闺中怨》等,也有抒发真挚爱情的乐曲,如《思情》、《关雎》等。这类乐曲一般速度较徐缓,伤感的情绪多一些。写景的乐曲则多是描写山河的壮丽及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如《高山流水》、《小飞舞》、《唧唧咕咕》、《寒鹊争梅》等,也有反映民俗生产生活的乐曲,如《打雁》、《打秋千》等。这类乐曲一般曲调明朗、节奏轻快,并且情景交融,充分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 中州乐坛—中州古韵—河南板头曲综述起源及其演变
“河南板头曲”简称“板头曲”,历史上也有“中州古调”和“中州古曲”之称,就其体裁和演奏形式而言,它实际上就是“中州丝竹乐”。“河南板头曲”原为“河南大调曲子”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在明清时期的民间俗曲小调基础上发展衍变而来的,约在清乾隆年间大调曲子基本成形,而板头曲则在明末清初达到了一定的高峰,据传说当时已有百余首板头曲流传于民间。由于大调曲子形成并盛行于河南南阳,而当时的南阳又是秦、鄂、湘、川、广等地的水陆交通枢纽,且商贸发达,全国各地的优秀艺术品种必然会竞相云集,这就影响和促进了“河南大调曲子”及其“板头曲”丰富与发展。同时,他还随着中原文化的辐射性传播,对全国各地的民间音乐均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对“广东汉乐”(旧称“广东客家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最大,而“潮州弦诗乐”至今仍以“中州古调”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两个乐种目前不仅在当地广为流传,同时也在东南亚国家——尤其...
· 中州乐坛—中州古韵—河南筝派与板头曲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就作为一种歌唱性的伴奏乐器流行于战国时期的秦国(今陕西省),故又有“秦筝”之称。它具有平民化、世俗化的特征,别致、明朗的音色。由于古筝历史悠久,流传甚广,并且跟不同地区的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和民间音乐相融汇,所以在演奏上形成了多种风格和流派。河南筝即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近代河南筝派中有许多影响较大的名家,由于他们不同的师承、修养和气质,在演奏上又各具特色,使得河南筝派更加绚丽多姿。最早将河南筝介绍出去的是遂平魏子犹(1875—1936);前辈的筝家还有李亚卿、马书章、王二胡琴、马洪图等;近几十年河南筝派的代表人物有曹东扶、王省吾、任清志。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即是河南筝派演奏家、曹派大调曲的创始人——曹东扶(1898—1970)。他在演奏上不拘一格而有所创新,他指法娴熟、功力深厚,发音坚实圆润,弹奏茂密华美,堪称一代宗师。河南地处...
· 中州乐坛—中州古韵—河南板头曲综述结构特点
和我国多数民间传统乐曲一样,“板头曲”的法特点及其曲体结构关系有不少都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器乐曲牌《八板》的变体,就其曲体结构而言,基本上是属于“八板体”乐曲种类。当然,“板头曲”中也有不少是根据当地的民间音乐、民俗小调改变而成的,也有由大调曲子中的音乐素材发展衍生而成的,但它们仍大多遵循着八板体乐曲的架构。从乐曲手法上讲,八板体乐曲是属于用同一个基本音乐主题变化而成的单曲的“板式变奏体”,也就是说它们是以传曲牌《八板》的音调为主题(典型的方法),或选用其他音调为主题,但均是参照传统形象地称其为“母曲”,通过运用以“板式变奏”为主的多种手法,发展衍生出众多艺术特色各异的、表现不同的内容情趣的音乐变体。这其中,地方特色和编创者(往往也是演奏者)个人的艺术素养及风格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正是基于此,才形成了不同的地方乐种和不同的音乐流派。既然“板头曲”属于“八板体”乐曲类,为了有助于大家对它...
· 中州乐坛—中州古韵—河南板头曲综述乐队及其演奏特点
演奏“板头曲”所用的乐器有三弦、筝、琵琶、箫、竹笛、二胡、软弓胡琴、手板和八角鼓,其中三弦、筝、琵琶最为主要,这三件乐器既可担任独奏的角色,又是最常见的乐队组合,由于这三件乐器的演奏方法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中三弦的形制即小于北方的大三弦,又大于南方的小三弦,演奏不温不火、颇具张力,故而它们合奏时所产生的音响便有独特的韵味,这也是形成“板头曲”音乐特色的因素之一。由于“板头曲”的躯体结构严谨而方整,主题旋律明晰而有规律,演奏中乐师们就能根据乐曲的既定情趣,在各自的声部充分地发挥,以“女声复调”等手法进行即兴合奏。而当各声部脱离合奏关系独立演奏时,又能各自成为一首完整的风格新颖的同名独奏曲。这种情况在我国其他丝竹乐种也是普遍存在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