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州乐坛—河南民歌—南阳民歌概述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80
转发:0
评论:0
中州乐坛—河南民歌—南阳民歌概述,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民间歌曲有着极其辉煌的成就,它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了人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民间歌曲有着极其辉煌的成就,它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反映了各个民族、各个时代的社会实践,南阳地区民歌,是南阳地区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并经过千锤百炼,不断推陈出新而形成的一种音乐艺术体裁,

  千百年来,它体现着南阳地区人民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同时,也创造了抒发人民喜怒哀乐之情的各种艺术表达方法。不仅对研究我国民族间音乐具有重大价值,而且,对研究社会、民族、地理、历史、语言、文学以及风俗习惯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南阳地区,在民族民间音乐整理、研究、编辑、出版等方面,在各级有关领导和全体编辑人员共同努力下,成绩卓著。《南阳民间歌曲集成》问世,在民歌采风史上是空前的,它一方面把民歌的社会风情,音乐风格以及歌词的完整性溶为一体。并根据南阳地区民歌体裁和形式发展完善,把南阳地区民歌分为:号子类、山歌、田歌类、灯歌类、小调类、叫卖类。叙事类及其它,共八类,这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另一方面,以内容和题材,又较全面的反映本地区的历史、社会、民族、文化、生产斗争和生活、风俗等各个侧面的人民生活风貌。它不仅是研究本地区社会、文化、历史、民众、文学、美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的参考资料,同时,也是音乐家,作曲家、歌唱家、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珍贵的案头工具书。

  南阳,位于豫西南鄂、豫、陕三省交界处,地位特殊,民间歌曲又有数千年的积蕴,又分布在宽约110公里,长约150公里的十三个县(市),有山歌、号子、田歌、小调、灯歌、儿歌、以及风俗歌、叫卖调等,品种繁多,风格多样,各异,其区划自然呈现出纷杂多变的局面。所以,在探讨分析南阳地区民歌的色彩区划分区、流传以及风格特征等,拙意在开拓以往研究领域,不单把民歌视为孤立的文化,更着眼于同本民族(南阳地区主要是汉族)的历史文化、自然、社会间的多方联系,特别是把它根植于它的土壤,即文化背景,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吸收广泛的地理、文化、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以及语言、宗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整体研究和综合分析,从而提示出南阳地区民歌的流布、风格特点及其全貌。从中吸取陈述乐思的科学方法,学到表达中国人民思想感情的民族音乐语言的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段,这无疑对宏扬民族音乐文化优秀传统,振兴民族音乐,使中华民族音乐走向世界,也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一、地理、背景
  特定的地理自然环境,是人类自下而上并进而发展生产的先决条件,也是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文化面貌产生和形成的基础。正由于自然条件、物质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千差万别,才深刻的影响到传统文化面貌的千姿百态,五彩纷呈,民间歌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类别,因受地理自然条件的影响,在体裁、歌种、风格等方面也呈现着明显的地区差别。在西北黄土高原这一特殊环境下形成的民歌----脚夫歌,音调高亢、奔放、激愤、感慨,甚有凄苦之情。但在江南水乡,可以听到稻区普遍流传的各类婉转秀硕的秧田歌曲。南阳亦然。西部山区浙川县的那种歌调激越、高亢而又朴实“淅川锣鼓曲”与东南部桐柏县月河的那种歌调悠扬节奏舒缓而自由的桐柏山歌、秧田歌形成鲜明的对照。可见,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因素,对民歌风格特征的影响是多么深刻。这正是要研究南阳地区民歌的流布及全貌,就必须首先研究、分析南阳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的主要原因。

  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因素是山脉、河流、地形和气候。山脉对于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常常起着阻碍和分割作用,在很多情况下,自然区域与音乐(民歌)区域相符合,还可以说这一自然障碍,影响着音乐文化(民歌)的界线。南阳西部的秦岭,与北部的伏牛山脉以及东南部的桐柏山和淮河,在“中原氏族文化中心”与“江汉氏族文化中心”之间,划分了一条天然界限。使我国南北在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上,显示出明显的差异。使陕南民歌,豫西北民歌,豫西南(南阳)民歌,鄂西北部民歌都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特征。河流,对我国文化影响最深的莫过于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它自然的把我国文化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南阳虽地处中原,但境内的丹江、白河、唐河三条水系入湖北在襄樊注入汉水,属于长江水系。淮河源头在桐柏山下,东流经信阳入安徽。以上,因山脉走向使南北水系不同,气候不同,植被不同。反映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语言以及气质、风格特征也不相同。但还应看到,水,作为一种背景,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却不相同,往往不是天然界限,相反,在民族民间文化流传过程中,它倒成为一种自然交流的渠道。汉水支流丹江号子的风格特点与汉水船工号有着许多共性,就是例证。

   南阳的这种复杂多样的地理结构,古来如是,它对南阳这一区域的古代文化、社会经济、风俗、民情等都起着决定性影响,使它们产生了区域性差异。因南阳地处种稻区与种粟区南北之间的一个交插过渡地带。所以,它有南北两类特点共存的特征,在民歌的流布上南北兼有,这就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不同生产方式,对南阳民歌的形成流布产生的直接影响。因此,研究南阳民歌流布的地理背景,就成为这方面首要课题。


  二、历史、文化背景
  民间歌曲,是古代原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产生历史十分久远,关于我国古文化发展的面貌,有学者提出:在新石器晚期,我国已形成了八个氏族文化中心,南阳地区正处在其中“中原氏族文化中心”与“江汉氏族文化中心”这两大“中心”之间的南北结合交叉地带。“仰韶文化”是中原氏族文化中心,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距今已有六千余年,这一文化区,是我国最古老而且民歌保存最多的地区之一,《诗经》就是证明,南阳当时就是属于《诗经》地域中的《周南》江汉氏族文化区也包括豫南豫西南(即今南阳地区)广大地区,它的古代文化以“屈家岭文化”为代表,也包括了后来发展为有较高水平的“楚文化区”,它不仅对南阳而且对我国后世文化的惊慌,具有深远影响。

  近年来,通过考古,在南阳淅川一带发现有许多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其文化明显的包含着“仰韶龙山”、“屈家岭”文化层次的特征,再从湖北随县和淅川下寺一带出土的编钟、铜鼎、戈、矛等大量文物看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两个毗邻地区就有着共同的冶炼技术。文学上的“楚辞”,音乐上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我国南部文化的光辉代表,楚歌就是这一带最流传的歌曲,所以有“楚人善让”的习俗。及南北朝时,在长江中上游的荆、郢、樊、邓(信南阳邓州一带)等地又是当时最浒的、最有名气“西曲”传播地带。“西曲”的出现与淬,对南阳乃至中原民歌也有亲密的血缘关系。

  我国近现代汉族民歌的颁格局约在明、清之际即已形成。南阳地区民歌本身也是数千年来逐渐积累、流变、发展的结果。其色彩区划体裁分布、风格特征,应是维系于南北间的过渡性特征。它深受楚声、楚俗古老的地域传统影响,又与相邻地区长期交流融合,使桐柏与大别山之间的民歌、淅川、西峡与陕南民歌之间、豫西与豫西南民歌之间有着一定的近亲关系,这也说明了南阳地区的风格特征并非单一。而呈多样性特点。特别东汉时期,这里又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大量出土的南阳汉画象石中,繁多的、神采奕奕的音乐、百戏、舞乐图,又充分的反映出南阳音乐文化,特别是舞乐、百戏的绚丽多姿。

  千百年来,南阳民歌伴随着民间歌舞,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演变发展着。民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伴侣,婀娜多姿,繁荣昌盛。每逢佳日,于是“齐僮唱分列赵女;坐面歌兮起郑舞”、“春日司牧,迎春于东郊,社民管弦前导,官民皆簪彩花,儿女鲜衣,竞观土牛,老农察形色以占牧,元宵沿户张灯为乐“。不亏”歌舞之乡“之美称。以上均为南阳民歌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深远的基础。


三、民歌体裁与分布

  由于地形地貌的影响,本区的农业种植,同样兼有南北特点,多以小麦、棉花、玉米为主,东南部桐柏多为稻区。本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人们的心理、性格、气质以及艺术品种等,因受地理地貌直接的强烈影响,各类民歌体裁首先得以发展的是山歌、田歌、劳动号子、其次是灯歌、小调等。

  (1)号子:由于南阳所处地位特殊,境内自西向东有丹江、白河、唐河、淮河四条水系,古来,西接秦岭,南连荆襄,上接西北,下扼东南。便决定了它在我国古代交通运输史上所起的作用,成为沟通南北水陆联运的天然桥梁。昔日的赊店、源潭、荆关众多码头上“百艇接墙,千蹄接踵”,异常繁忙。但广大船民却日夜挣扎在死亡线上,终年以船为家,以水为命,有首童谣:“船家胸前三把刀,河霸、土匪、和暗礁,船家面前三条路,挨饿、水淹、坐监牢是对旧社会的控诉,也是广大船民悲惨生活的写照。

  号子,这类劳动歌曲,就是广大船工在沉重持续劳动过程中,为减轻疲劳,鼓舞情绪,调剂精神,触景生情,抒发胸怀,唱出了一支支船工的歌,它是劳动人民伟大力量的一种艺术表现,它在劳动中产生,又直接服务于过去生产。

  丹江、白河、唐河的船工号子,虽不如川江号子那样系统完整,就丹江号子而言,也有它自己的《水上拖号》、《下水摇橹号》、《湾船抛锚子号》、《穿档号子》、《过街号子》、《扛船号子》等一整套歌调。

  船工号子音乐的基本表现方法和典型性格特征是直截了当,明确易懂,表情十分淳朴自然,生动朴实,如淅川《上水拖号》他们虽然不唱正词,只有一些呼号式衬词,衬腔,但在高亢有力的音调中,充满了磅礴气慨,音乐性格紧毅、精犷。

  号子音乐形成的特征是劳动节奏赋予号子节奏特点的律动性。一般为2/4、4/4的节拍单位。节拍感强,强音突出,效果强烈。但淅川《湾船抛锚号子》、《下摇橹号》中,出现3/4节拍,音乐气息宽长,律较起伏,有明显的顿逗感。音调高亢嘹亮,有些山歌特点。

  此外,丹江号子多年采用领、和相结合的唱形式,相互结合,前后互应,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完成艺术使命,其曲式结构上的特点是:结构比较简单,乐段结构的独立性不强,段落感较弱。打夯歌,硪号子则是例外情况。

  (2)山歌、田歌:山歌是在山野劳动生活中直接产生的,其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是具有质朴而自由抒发感情特点的民歌体裁,它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反映阶级压迫和爱情生活的,有叙事的,还有借山歌传播知识的等。本区山歌多分布在桐柏、西峡、淅川等山区,有代表性的如:桐柏的《石榴开花叶儿稀》、《一轮红日照山河》、西峡、淅川的《山歌带滚》等。前者音调高亢、悠长,大多节奏较自由,未形成规整节拍,感情质朴、畅爽。后者,音调“上扬”婉转、优美、节奏节拍较规整,《山歌滚》更是形式单纯,演唱较自由,即兴性强,生动活泼,别具一格。
  田歌:产生在农田劳动之中,它主要是为了激励劳动情绪,舒心解闷,驱散疲劳而唱用的。如:桐柏的《车水歌》、《哈哈调》淅川的《打喽吼》和西峡的田歌《打灯谜》等,都是农民在农事劳动中唱用的。演唱形式,多为一人领众人和,在农忙季节,往往歌声从早唱到晚,此起彼伏,热烈红火。这种领合演唱形式,以及结构上的特点,很象劳动号子。

  (3) 灯歌:灯歌,是南阳民间习俗的产物,汉族普遍性习俗主要有正月十五灯节,三月清明节,五月端阳节,八月仲秋节。其中,正月十五灯节是南阳人民一年中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沿户张灯为乐”成为辞旧迎新的佳期,人民盼望新的一年大吉大利,迎来一个好收成,很多民歌是专为它而唱的。

  南阳古代已有玩花灯的传统习惯,灯歌流传广泛,遍及十三个县市,尤以南阳县(市)、镇平、淅川为甚。这部分民歌实际是歌、舞、乐三者溶为一体的民间歌舞形式。主要有《九莲灯》、《云彩舞》、《旱船》、《高跷》、《小车》、《竹马》等,演唱歌曲称《旱船调》或叫《竹马调》等。也是他们的基本曲调。此外还吸收众多的民间小调作为灯歌,如:《十想》、《十足》、《双叠翠》、《开门调》、《赶会》、《卖扁食》等。常当作旱船,竹马的曲牌使用。

  在灯歌流传的城镇,许多人都善于自编自唱,即兴高歌,歌词语会通俗朴实,风趣幽默,平仄押韵,善用比兴手法。采用“联想语”“双关语”等手法。编制手段独特,或以时间或以数字,或以方向等为序列,依次引发,如春、夏、秋、冬,正月,二月,三月……,天上、地下,社旗的《十二个月》、内乡的《牛郎观灯》、淅川的《十字歌》、镇平的《十盏灯》、《大对花》等等。在《集成中》比比皆是。这些歌舞曲的曲调活泼,节奏明快,再配以具有民间特色的鼓伴奏,时歌,时舞,情绪热烈欢腾,也更加渲染了节日气氛。

  灯歌,在有400首民歌的《集成》中,就有124首,占百分之三十一。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南阳民歌中居有重要位置。

  (4)小调:它是南阳民间流传最广、结构形式较规整、短小精悍的小型民歌。它产生在群众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具有表现手法多样、曲调曲折、细微等特点,内容、体裁也十分广泛,除反映社会矛盾和爱情生活外,不定期有大量表现家庭生活、传说故事、嬉戏逗趣、风俗人情等体裁。对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影响较深,具有突出的宣传、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

  小调的音乐形式,在民歌中最为丰富多样,节奏的规整性、灵活性多变为其主要特点。如新野的《卖货郎》、淅川的《十劝郎》等。南阳民歌小调的旋律起伏、多以激进为主,但旋律进行中的四度、五度、七度乃至八度大跳,也屡见不鲜,它体现着南阳民歌旋律中的某些地方特色。如《下杨州》和《石榴烧火》等。

  南阳小调的歌词编制手段,与山歌、田歌大致相同,也多采用数字序列,如四季、五五更,十二月等,衬词、衬腔的运用,特点独特,衬词,语汇不象号子那样多呼号式的“嗨哟”、“呀哩嗨”之类的长音,而是北朝鲜衬词旋律化或衬成为长腔,,如南阳县《绣荷包》中“依呀儿哟哇哟”,西峡《喜事多》中的“哎嗨哎嗨哟”以及淅川《观花》中的“哎哎嗨哟哎哎嗨哟哎哎嗨!哟噢!”等。这些旋律多变的衬腔 普遍应用,使民歌小调的表现功能,更大于号子和山歌,不仅能起补充、陪衬作用,而且又能深化内容,丰富形象,有时,更可起反衬和对比作用。

  小调,在南阳诸多体裁的民歌中,数量最大,内容最多,流行最广。在《集成》400首民歌中,有小调178首,占百分之四十五。
四、民歌中的调式

  我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所用的调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以五声音阶或以五声为骨干构成的五声性旋律的调式,在民间音乐中是普遍存在和应用的,南阳地区民歌的调式应用亦然。

  近来,通过对《集成》中400首民歌的统计结果发现,本地区民歌中官、商、角、征(读止)羽,五种调式具多,各种调式的歌曲详细数目如下:
      官调式歌曲:125首,约占总数的31%
      商调式歌曲:16首,约占总数的4%
      角调式歌曲:6首,约占总数的1。5%
      征调式歌曲:245首,约占总数的41%
      羽调式歌曲:9首,约占总数的2%
      其它:1首
  以上统计表明,在五种调式中,其中征调式占首位。官调式次之。这两种调式,是南阳民歌中最基本的调式。多流布在本地区的中心地带。其它三种调式,数量少,多流布在与湖北、陕西毗邻的边缘地带。如商调式多分布在新野,唐河和淅川。
五、结语
  按民族、地理、文化背景或体裁风格等,把南阳民歌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科学的研究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今天的音乐实践,达到宏扬民族音乐文化,繁荣音乐创作,推动音乐理论发展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州乐坛—河南民歌—信阳民歌概述
信阳民歌的发展轨迹信阳民歌在历史的发展中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展,由单纯的抒发内心的郁闷而发展到反抗斗争的呐喊。早在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尽管环境恶劣、斗争残酷始终坚持了革命斗争,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唱出了“长工歌”、“穷人调”等激励人民前进,随着红四军的不断壮大,人民充满了革命必胜的信心,又出现了《红旗插遍大别山》,《一九二九年》,《反围剿歌》,《送郎当红军》,《红四南下胜利歌》。其中唱遍全国的《八月桂花遍地开》,便是由当时商城县文化工作者王雾初改编而随红四军唱遍全中国的。建国初期,五十年代祖国步入繁荣发展的新形势,我区人民曾三次满载苏区人民的深情厚谊把群芳争为开的《花挑》,绚丽多姿的《花伞》,欢腾雀跃的《围灯》,幽默恢谐的《丰收乐》,小巧玲珑的《三把伞》,优美动听的山歌等民间歌舞从信阳演到北京,向中央首长作汇报演出,并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委员长的接见、合影。1...
· 中州乐坛—河南民歌—洛阳民歌概述
洛阳位于豫西偏东,是著名的九朝古都。历史上曾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音乐文化方面,据我国音乐史学家考证,《诗经》中个的《风》(《国风》)合《小雅》的一部分既为洛阳一带公元前六世纪的民歌。就目前尚能收集到的上百首民歌来看,曲种还是相当丰富的,其中既有古人称为歌舞百戏的旱船调、花鼓调、钉缸调以及类似二人传的《放风筝》等。也有音乐上颇具地方特色的小调;既有叙事歌曲,也有摇篮曲和儿歌。此外,在宝贵的音乐遗产中,尚有高亢有力,气壮山河的黄河号子和建国以来的其他劳动号子。西汉明帝时代在洛阳城东25里所建我国第一座佛教殿堂白马寺被称为我国佛门祖庭;隋唐以来又在城南25里修建龙门石窟被称为我国三大石窟之一。洛阳人信奉佛教者渐多。佛经的吟唱相继产生,被群众称为“念经调”或“经歌”不但反应佛教的内容,饿不少是反映历史故事,儿女情长或风土人情的。上述曲种,由于历史的变迁,特别由于近代交通的发展,地方戏曲音乐...
· 中州乐坛—河南民歌—许昌民歌概述
许昌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最早发达的地区之一。原始社会时期,这里的人民就创造出了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等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从原属许昌地区的舞阳县贾湖出土的骨笛,经过“碳14年代”测定和树轮校正,可以有科学根据的说,许昌古代音乐文化已有8000年可考的历史。公元前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晚期在现长葛一带居住的葛天氏族部落里出现了中国音乐史上最早的《葛天氏之乐》。据《吕氏春秋·仲夏论·古乐篇》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人类进入第一个阶级社会时期一一奴隶制社会,夏曾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管子·轻重甲篇》记载夏末歌舞活动已很盛大:“昔者桀之时,女乐三万人,晨澡于端门,乐闻于三衢,是无服文秀衣裳者……桀无天下忧,饰妇女钟鼓之乐”。战国时期,据《列子·汤问》载,曾有民间女艺人韩娥,歌艺冠于当时,她在齐国献艺,“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汉魏时期,民间乐府...
· 中州乐坛—河南民歌—开封民歌概述
开封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城.开封的民间歌曲是祖国中州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一、开封民歌的体裁和题材:开封市及其所属的开封,尉氏、通许,杞县、兰考五县广大地区所流行的民歌,大体可分为小调、灯歌、叙事歌、儿歌、劳动号子及各种叫卖调共七类,现就其体裁和题材特点分述如下:1.小调:小调又可分为城市小调和农村小调两种,目前搜集到的小调有五十多首.这些小调的内容,多为表现广大劳动人民在旧社会受剥削,受压迫的苦难生活和悲哀、沉闷的情绪。如《穷人歌》、《老婆难》、《纺棉曲》、《难过的丫环》等;也有一些小调反映了旧社会广大劳动妇女对封建礼教,买卖包办婚姻的不满和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如《十大想》,《送情郎》、《赶集》等;还有一些小调反映了解放前旧军队士兵挨打受气的不满情绪和急切又无可奈何的思乡之情,如《十三个月》等。旧社会的黑暗,生活的戚苦并没有使劳动人民屈服,不少小调反映了人民群众乐观...
· 中州乐坛—河南民歌—新乡民歌概述
新乡市原为新乡县,位于河南省的北部。接近河北、山西、山东、安徽等省。水陆交通比较方便,横贯市中心的卫河可直达天津。群众习惯地称为“水旱码头”。因此,新乡市的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受外地影响较多。但是,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后期的劳动生活中,新乡市的民歌也逐渐以具有独特风格发展在我国民族音乐的大花园中。由于新乡曾经长期遭受帝、官、封的统治和摧残,人民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因而,新乡的民歌大部分的曲调多是悲惨怨恨、如泣如诉。速度比较缓慢,节奏平缓柔和。就其内容来看,风俗性的较多,加上佛教的影响,使部分歌词还参进了不少的迷信色彩。如《抬善人》、《上香》、《缠线歌》等。再从结构和形式上看,大部分为段词,如《二十四月当兵》、〈十二把扇子〉等都是十二段歌词。正由于多段歌词,群众就相应的习惯用十二月、春夏秋冬等节令和数字为手法进行表现。如〈对十花〉、〈五更彷徨〉等等。民歌的另一个特点是同一曲...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