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州乐坛—河南民歌—开封民歌概述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64
转发:0
评论:0
中州乐坛—河南民歌—开封民歌概述,开封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城.开封的民间歌曲是祖国中州文化的一部分,

  开封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城.开封的民间歌曲是祖国中州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一、开封民歌的体裁和题材:

    开封市及其所属的开封,尉氏、通许,杞县、兰考五县广大地区所流行的民歌,大体可分为小调、灯歌、叙事歌、儿歌、劳动号子及各种叫卖调共七类,现就其体裁和题材特点分述如下:

  1.小调:

    小调又可分为城市小调和农村小调两种,  目前搜集到的小调有五十多首.这些小调的内容,多为表现广大劳动人民在旧社会受剥削,受压迫的苦难生活和悲哀、沉闷的情绪。如《穷人歌》、《老婆难》、《纺棉曲》、《难过的丫环》等;也有一些小调反映了旧社会广大劳动妇女对封建礼教,买卖包办婚姻的不满和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如《十大想》,《送情郎》、《赶集》等;还有一些小调反映了解放前旧军队士兵挨打受气的不满情绪和急切又无可奈何的思乡之情,如《十三个月》等。旧社会的黑暗,生活的戚苦并没有使劳动人民屈服,不少小调反映了人民群众乐观、诙谐的感情,如用“钉缸调”演唱的《三个女婿来拜寿》、《小放牛》等:还有不少睢、杞、太革命根据地广泛流传的革命历史歌曲如:《叫声老大娘》、《同志们来加油干》等,这些民歌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鬼子的滔天罪行,号召人民挺起身来英勇杀敌,翻身做主人.

    2.灯歌:   

    这类民歌多是人民群众在节目喜庆活动中演唱的歌舞曲,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在一年辛苦劳动之余,一吐胸中之闷气,喜气洋洋,载歌载舞,尽情欢乐的情绪,如:《十对歌》、  《观灯》、《旱船调》、《花棍歌》等.这些欢快的调伴随着‘狮子”、“旱船’、‘高跷”、“大鼓”等民游艺活动在节目-的开封城乡广泛传唱.

    3,叙事歌:

   这是一种带有故事情节的民歌.如《叠断桥》唱的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张生戏莺莺”的故事;《小二姐思夫》唱出了少女对情人的思念;《四辈上工》叙述了一个长工终年给地主干活而受难的遭遇;《哭五更》描绘了一个妇女在丈夫被抓丁走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痛苦;

4.风俗歌:

多为旧社会妇女们念经求佛时唱的歌,内容常以劝导世人改邪从善为主,如《小小钵鱼苦来修》、《绿豆经》等.但也有一些“经歌”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如《拧灯笼》》。

有的“经歌”甚至和观音菩萨开起玩笑来了,如《观音老母偷小锅》等。这样的“经歌”已不再是唱给神灵听,而是妇女们在劳动时作为一种娱乐来唱了。

5.儿歌:

这是孩子们唱的或是母亲唱给孩子们的歌,这些儿歌是人们在孩提时代接受启蒙教育的精神食粮。有的儿歌如《我家有个胖娃娃》唱出了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有的儿歌是教孩子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和自然现象,如《小枣树》、《小灯笼》、《板凳板凳摞摞》等。至于哄孩子睡的“催眠曲”,则几乎所有的母亲都会自编自唱,多不胜收了。

    6.劳动号子:  

    这是劳动人民在繁重的集体劳动中为统一劳动节奏,活跃气氛,消除疲劳而唱的民歌.开封流行的劳动号子主要有黄河船工号子,打硪号子,打夯号子和板车号子.号子的歌词是劳动人民长期劳动中即兴创作的,有的歌词山由于有一定的故事情节,经过历代相传而固定下来,如兰考《打硪号子》.在开封市、开封县、兰考县的临黄河地区的黄河船工号子,由于

长年航行中重复进行的起锚、撑篙、起帆,靠岸的操作,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的黄河号子,这些号子代代相传,并且由有经验的船工专人演唱.解放后,由于使用机器船,人们已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黄河号子已失去它的作用,不再演唱,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唱黄河号予的人也越来越少丁。目前收集到的黄河号子有二十多首.

    7。叫卖调:

   开封的商业有悠久的历史,加之人口稠密,小商小贩也特别多,因此各种各样的“叫卖调”比比皆是,数也数不清.“叫卖调”在开封解放初期最为丰富,后来小商贩人数逐渐减少,不少叫卖调也随之失传或近于失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市场的繁荣和个体商贩人数的增加,“叫卖调”又在开封广大城乡响起来,  目前常见的有“卖冰棍”、“卖豆屉脑”、“卖莱’,“卖兔肉”,“卖油茶”、“卖黄焖鱼”等几十称叫卖调.这些“叫卖调”唱出了开封市场的繁荣景象,突出地表现出浓郁的开封地方色彩和开封人民乐观,开朗的性格.

二,开封民歌的分布;

    在开封民歌中,“小调”、“儿歌”、“灯歌”和“劳动号子”在市区及所属各县区广泛流传,其中“城市小调”、“板车号子”,“打夯号子”及“叫卖调”在市区流行较为集中.“黄河号子”及“打硪号子”分布在开封市、县及兰考县临黄河地带.“风俗歌”多分布在开封县,杞县和尉氏县农村.

三,开封民歌的音乐特点:

1.音阶:

2.调式:

开封民歌的调式以宫调式与徵调式为主,小调中徵调式较多,如《旱船调》。《钉缸调》、《盂姜女》、《观灯》等。宫调式的如《(卖饺子)、《十大想》、《十对花》等.而“号子”和“叫卖调”几乎都是宫调式.商调式和羽调式目前在开封民歌中尚未发现,角调式的民歌仅发现一首,即《(穷人歌)》

开封民歌旋律的主要特点:

开封民歌的旋律其旋法以级进最为常见,旋律的进行比较平稳、流畅。典型的旋法是:跳进多出现在调式的骨干音之间,大部分是和地方语言音调相一致.如《钉缸调》:

开封民歌的节拍多为2/4和4/4拍,3/4拍很少见,而且往往与2/4拍交替出现,具有混合节拍的特点(见前例《穷人歌》)。

    《打硪号子〉}的节拍很有特色,从记谱形式来看,是3/4拍子,而实际上是2/4拍子,由于倚音所占的时值和所处位置比较规律,从而形成三拍子的效果.见下例。

自由节拍多出现于黄河号子和叫卖调中.装饰音的运用也极为普遍,如“打夯号子”和“叫卖调”及“催眠曲”,几乎每句都有下滑音结束.

黄河号子中上滑音和下滑音都很普遍.

开封民歌的节奏一般都较平稳,大部分歌都是用中速从头到尾唱下来,很少有较大幅度的速度变化。也有一些民歌节奏比较紧凑,曲调也比较欢快,象数板似的一气呵成。

以上是开封民歌的简单介绍,既不全面又不深入.我们应该进一步努力挖掘抢救开封民歌这一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通过分析研究,从中吸取艺术营养,为我们新时代谱写出反映开封人民心声的新民歌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州乐坛—河南民歌—信阳民歌概述
信阳民歌的发展轨迹信阳民歌在历史的发展中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展,由单纯的抒发内心的郁闷而发展到反抗斗争的呐喊。早在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尽管环境恶劣、斗争残酷始终坚持了革命斗争,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唱出了“长工歌”、“穷人调”等激励人民前进,随着红四军的不断壮大,人民充满了革命必胜的信心,又出现了《红旗插遍大别山》,《一九二九年》,《反围剿歌》,《送郎当红军》,《红四南下胜利歌》。其中唱遍全国的《八月桂花遍地开》,便是由当时商城县文化工作者王雾初改编而随红四军唱遍全中国的。建国初期,五十年代祖国步入繁荣发展的新形势,我区人民曾三次满载苏区人民的深情厚谊把群芳争为开的《花挑》,绚丽多姿的《花伞》,欢腾雀跃的《围灯》,幽默恢谐的《丰收乐》,小巧玲珑的《三把伞》,优美动听的山歌等民间歌舞从信阳演到北京,向中央首长作汇报演出,并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委员长的接见、合影。1...
· 中州乐坛—河南民歌—南阳民歌概述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民间歌曲有着极其辉煌的成就,它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反映了各个民族、各个时代的社会实践,南阳地区民歌,是南阳地区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并经过千锤百炼,不断推陈出新而形成的一种音乐艺术体裁,千百年来,它体现着南阳地区人民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同时,也创造了抒发人民喜怒哀乐之情的各种艺术表达方法。不仅对研究我国民族间音乐具有重大价值,而且,对研究社会、民族、地理、历史、语言、文学以及风俗习惯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南阳地区,在民族民间音乐整理、研究、编辑、出版等方面,在各级有关领导和全体编辑人员共同努力下,成绩卓著。《南阳民间歌曲集成》问世,在民歌采风史上是空前的,它一方面把民歌的社会风情,音乐风格以及歌词的完整性溶为一体。并根据南阳地区民歌体裁和形式发展完善,把南阳地区民歌分为:号子类、山歌、田歌类、灯歌类...
· 中州乐坛—河南民歌—洛阳民歌概述
洛阳位于豫西偏东,是著名的九朝古都。历史上曾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音乐文化方面,据我国音乐史学家考证,《诗经》中个的《风》(《国风》)合《小雅》的一部分既为洛阳一带公元前六世纪的民歌。就目前尚能收集到的上百首民歌来看,曲种还是相当丰富的,其中既有古人称为歌舞百戏的旱船调、花鼓调、钉缸调以及类似二人传的《放风筝》等。也有音乐上颇具地方特色的小调;既有叙事歌曲,也有摇篮曲和儿歌。此外,在宝贵的音乐遗产中,尚有高亢有力,气壮山河的黄河号子和建国以来的其他劳动号子。西汉明帝时代在洛阳城东25里所建我国第一座佛教殿堂白马寺被称为我国佛门祖庭;隋唐以来又在城南25里修建龙门石窟被称为我国三大石窟之一。洛阳人信奉佛教者渐多。佛经的吟唱相继产生,被群众称为“念经调”或“经歌”不但反应佛教的内容,饿不少是反映历史故事,儿女情长或风土人情的。上述曲种,由于历史的变迁,特别由于近代交通的发展,地方戏曲音乐...
· 中州乐坛—河南民歌—许昌民歌概述
许昌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最早发达的地区之一。原始社会时期,这里的人民就创造出了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等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从原属许昌地区的舞阳县贾湖出土的骨笛,经过“碳14年代”测定和树轮校正,可以有科学根据的说,许昌古代音乐文化已有8000年可考的历史。公元前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晚期在现长葛一带居住的葛天氏族部落里出现了中国音乐史上最早的《葛天氏之乐》。据《吕氏春秋·仲夏论·古乐篇》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人类进入第一个阶级社会时期一一奴隶制社会,夏曾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管子·轻重甲篇》记载夏末歌舞活动已很盛大:“昔者桀之时,女乐三万人,晨澡于端门,乐闻于三衢,是无服文秀衣裳者……桀无天下忧,饰妇女钟鼓之乐”。战国时期,据《列子·汤问》载,曾有民间女艺人韩娥,歌艺冠于当时,她在齐国献艺,“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汉魏时期,民间乐府...
· 中州乐坛—河南民歌—新乡民歌概述
新乡市原为新乡县,位于河南省的北部。接近河北、山西、山东、安徽等省。水陆交通比较方便,横贯市中心的卫河可直达天津。群众习惯地称为“水旱码头”。因此,新乡市的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受外地影响较多。但是,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后期的劳动生活中,新乡市的民歌也逐渐以具有独特风格发展在我国民族音乐的大花园中。由于新乡曾经长期遭受帝、官、封的统治和摧残,人民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因而,新乡的民歌大部分的曲调多是悲惨怨恨、如泣如诉。速度比较缓慢,节奏平缓柔和。就其内容来看,风俗性的较多,加上佛教的影响,使部分歌词还参进了不少的迷信色彩。如《抬善人》、《上香》、《缠线歌》等。再从结构和形式上看,大部分为段词,如《二十四月当兵》、〈十二把扇子〉等都是十二段歌词。正由于多段歌词,群众就相应的习惯用十二月、春夏秋冬等节令和数字为手法进行表现。如〈对十花〉、〈五更彷徨〉等等。民歌的另一个特点是同一曲...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