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州乐坛—河南民歌—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64
转发:0
评论:0
中州乐坛—河南民歌—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   河南民歌在整体上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历史悠久,蕴藏丰厚。文献表明

    河南民歌在整体上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历史悠久,蕴藏丰厚。文献表明,从传说中的黄帝《弹歌》等原始民歌到今天,5000余年间,作为社会大众最熟悉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民间歌唱从未中断,而且每个时代都留下了优秀的篇章。只是限于历史条件,20世纪以前的民歌文献几乎全部是歌词集。从本世纪开始,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采录活动,音乐家们记下了数以万计的民歌作品。据1979年以来开展的"中国民歌集成"编撰工作统计,每个省区在普查中记录的曲目,平均约在15000首左右。而实际收入正式出版的曲目,一般在800-1500首之间。这样,30巨册《中国民歌集成》将会收入30000余件民歌。这可以说是中国民歌蕴藏的一个直接体现。尽管它们是从生活于20世纪的歌手口中采录的,但我们深信它们之中有不少是明清之际或更为久远的年代流传下来的。没有任何人能够怀疑这部分珍贵的文化遗产中所积累的传统底蕴。

    第二,体裁丰富,风格多样。中国幅员广大,地理地貌复杂,由此形成了各地各族人民多种多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在这一背景下,为适应上述生产、生活方式而逐渐形成的民歌题材也就十分丰富了。除了以上介绍的号子、田歌、山歌、小调、多声部民歌以外,实际上还有儿歌、摇儿歌、风俗歌、秧歌、灯调、牧歌、船歌、渔歌、叫卖调、宗教祭祀歌、礼仪歌等。总之,凡现实生活中有某种生产或生活方式需要歌唱,那么,广大民众也就会创造出相应的体裁来满足这种需求。同样,由于地理、物候环境的深刻影响,中国自占以来就逐步形成了与全民族文化相统-才且又有鲜明地方传统的地域文化。民歌作为地域文化的直接产物,不仅受地貌条件的影响,更与不同的语言、方言音调相融合,因此,其民族的、地域的特征和风格几乎与生俱来,异常突出。如以以江南小调为代表的“江南水乡风格”,以“信天游”、“花儿”为代表的“西北高原风格”以云、贵、川山歌为代表的“两南高原风格”以及“东北平原风格”、“华北平原风格”等。这只是就大的方面而言,如作深入分析,则每个民族的不同聚居区,每一个处于不同生活方式下面的社区,几乎都有自己特定的民歌风格。

    第三,手怯简沽,语言精练。民歌是一种口碑艺术,每一首流传至今的曲目,都经过了千人唱、万人传,并在即兴的不自觉的磨研、锤炼中,日益精练、成熟。但即使如此,它仍然要继续经受歌者们口传的反复推敲。这是一个永远不结束的创作过程。在这样→个永不结束的过程中,歌手们所遵从的最重要的美学原则就是简洁、精练。即无论词曲,都应以最简单、明畅、质朴的语汇、技法表达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凡是达到这个要求的,就会成为一首优秀之作被保留、传唱;凡是不能达到这个要求的,或被淘汰,或被继续打磨。事实上,所谓简洁、单纯、明畅,也是自然存在的一个法则。民歌是大众创造的艺术,向来以“返朴归真”为宗,以便与自然怯则保持一致。在中国民歌音调中,有仅用“商一羽”(Re-la)两个音构成的“二音歌”(福建:《新打梭标》),更有用“羽一宫一商”、“微一宫一商”、“羽一宫一角”、“宫一角一微”或“羽一宫一商一角”、“微一羽一宫一商”等构成的“王声腔”、“四音歌”、它们的音列材料如此简单,但它所表达的感情和埋造的音乐形象,却丰富而又准确。再以曲体结构而论,大多数中国民歌都是由两句或四句组成的乐段结构。但正是运用这种前后重复、呼应、对比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两句体或建立在“起、承、转、合”逻辑关系上的“四句头”,千千万万首山歌、小调不知咏唱了多少人间真情,并一次不同于一次地揭示了这种结构的形式美。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一点,我们一起来欣赏《黄问船夫曲》这首民歌,并直接感受一中国民歌的简洁精练之美。这首“船夫曲”是40年代从晋、陕交界的黄问岸边的一位船中记录下来的。歌词分两段,上段设问,一段作答。首句“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气势磅礴,不同凡响。它所拉开的,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的广阔场景。之后,由“弯”(自然)而问“船”,由“船”而问“杆”(工具),由“杆”而问“人”唱词近于口语,语意不断重复,但正是在这种口语式的唱词及其重复中,蕴涵了一种不可变更的逻辑。通过它,又最终体现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普通成员对山川江河、对历史的追问。下段作答,词格与上段完全一致,只是把“几十几”换成“九十九”,这个数词有很深的象征意味。这个一问一答,不仅是高度艺术化的,也是高度智慧的。曲调如词一样,首句高亢深沉,先声夺人,尾句与之遥相呼应,中间则是一连四句重复。这又是一个简单,但这个简单中包含着令人肃然起敬、让人反复思忖难以平静的崇高的美感。就此而言,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讲,《黄河船夫曲》都可以说是中国民歌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州乐坛—河南民歌—河南民歌分类小调
小调,泛指在社会上流行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能够独立演唱的,反映群众各方面生活的,抒发人们各种思想感情的,并多为欢乐喜庆时,祝贺或过节时,或者群众平常自我娱乐时所演唱的小曲。它与以前所说的民歌进城后,加进了某些专门内容并为某种行业所利用的所谓“城市小调”的含义不同。小调的内容广泛的包括了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重要历史时期,以及近代的革命民歌和现在的新民歌。很早的民歌,如诗经三百篇以及以后一些朝代的民歌,由于没有曲谱的记载,有些好流有一点文字说明,多数都已经失传了。现在采集到的民歌中的小调部分,多是自元、明、清以来的和近代的最多。小调的曲词都比较完整、稳定、旋律委婉优美,听起来都很动听。小调的调式也相当丰富,河南地区的小调调式,以徽、宫调式为主,其他调式也都兼而有之。河南地处华北大平原之上,民歌中的小调这类形式遍及全省各地,但由于中原地带各种戏曲、曲艺的形式发展较早,并多在群众的文艺活动...
· 中州乐坛—河南民歌—河南民歌分类儿歌
儿歌,是流行在我省民间,儿童演唱的或唱给儿童听的一种歌曲,演唱的形式多为儿童在放牧时或作集体游戏时所唱,一般都是边唱边舞,或者,是大人给孩子催眠时唱的摇篮曲,儿歌在内容上,大多数是反映儿童的心理想象和儿童生活的。借以向儿童传播各种知识,以增长儿童的智力发展。在过去各个革命时期,也有不少儿歌填上了新词供给儿童演唱的。儿歌的音乐节奏,一般都是轻快、跳跃,曲调较为明朗流畅、结构短小精悍。唱时上口,宜于学唱。
· 中州乐坛—河南民歌—河南民歌分类秧歌
河南地区的秧歌,并不是插秧种田时的秧田之歌,它是民间群众文艺活动的一种形式,主要流行在安阳、新乡等地区,其他地区很少有。它的活动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寸翘秧歌,也叫过街秧歌。这种秧歌近似灯歌,盛大节日时也进行演出,演出时足下踩短翘,用锣鼓管弦乐器伴奏,唱的多是小调;再一种是地秧歌,地秧歌又分为两种,一是列队扭唱,锣鼓伴奏,唱秧歌调。另一种是座唱秧歌,它不仅在节日时演出,唱腔是曲牌联唱或者是小调联唱,用弦乐伴奏。唱的内容多是些流行小戏,如“白状元祭塔”、“秦雪梅吊孝”、等,或者其他地区民间传说故事等。秧歌形式在河南地区流行的不多,它的活动方式简单自由,演唱时载歌载舞,欢腾活泼,但它起源何时或者何是由外地传入,现在还无从稽考。
· 中州乐坛—河南民歌—河南民歌分类田歌
田歌是长江、珠江流域广大稻农插秧、除草、车水、挖地时传唱的一种民歌。在这些地区,农民一般要种两季或三季,劳动强度非常大,为此,他们很自然地产生了以唱歌调节情绪、解除疲劳的自发要求。然而,所有上述劳动虽然是集体性的,而又不需要相互协作,这样,田歌一方面与号子一样,同劳动本身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另一方面又不需要用唱歌来统一劳动动作,于是,田歌的歌唱形式也就与号子大不相同。在上述大多数地区,都有半职业性的民歌手,他们被当地尊称为“歌师”“歌伯”或“歌匠”。这些人既有即兴编唱的能力,又掌握了大量的历史故事、传说的长篇唱词。每到种植的忙季,他们就会被请去唱歌。其形式是:歌师二至三人站在田头,一边敲锣打鼓(也有不用锣鼓者),一边相互对歌。由于插田劳动是从早到晚,歌师们的歌也就要唱上一整天。为了给干活的人适当解除疲劳,他们常常要唱一些有趣的故事,或临时海阔天空地编一段笑料,以取悦于劳作者。有时,他们又发...
· 中州乐坛—河南民歌—河南民歌分类渔歌
渔歌着类形式在河南很少,它实际上是过去船民在欢渡新春佳节的时候,船靠岸之后所唱的一种歌。其活动形式就是在船上,和灯歌近似。但其内容却是反映船民生活的。这些民歌,曲调秀丽开阔,唱的敦厚淳朴,内容健康、传情真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