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原行吟—中原精神—从谢灵运看中原文化与瓯越文化的渊源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22
转发:0
评论:0
中原行吟—中原精神—从谢灵运看中原文化与瓯越文化的渊源,祖籍在周口太康,为官永嘉(今温州)的中国山水诗开山鼻祖谢灵运,在温州兴水利、
  祖籍在周口太康,为官永嘉(今温州)的中国山水诗开山鼻祖谢灵运,在温州兴水利、勉农桑、弘教化,同时创作了大量优美的山水诗,对瓯越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从谢灵运身上追溯中原文化与瓯越文化之间的渊源,从而使两种文化在交流与合作方面实现互惠共赢。
    谢灵运身上的中原文化烙印及时代特征
    自魏晋始,随着南北文化不断融合,时人已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条中解放出来,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时期内玄学炽盛的局面。
    玄学以中原文化的根基老子的道家学说为主流,在朝的玄学家注重“无为而治”,在野的玄学家提倡“自然”之说,很长一个时期,老庄之道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文化。谢灵运自然也不例外。
    谢灵运四岁时便被送往道学大师钱塘(今杭州)杜明师处学习,道教崇尚自然的观念和钱塘美丽的山水景色熏陶浸染着孩提时代的谢灵运,这使他从小就在内心深处打下了不可磨灭的中原文化的精神烙印。
    东晋末年至南朝刘宋时期,玄风之势虽已如强弩之末,但是,直至谢灵运去世后五年,宋文帝立四馆,玄学仍与文、史、儒并列为国学。谢灵运一生受社会及家族的熏染,从小就培养了浓厚的道家情结,为“隐与仕”的矛盾贯穿他的后半生埋下了伏笔,同时也为他日后成为中国山水诗开山鼻祖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谢灵运之与中原文化的渊源,不是他选择了历史,而是历史选择了他。
    谢灵运的“无为而治”思想及其在温州的践行
    道家文化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应用于社会政治,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原则。“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而是谨守自然之道,顺应自然规律治国理民,顺应民意,体贴民情,让百姓自我发展、安宁质朴地生活。谢灵运生活在玄学昌盛的时代,自幼便深受道学和佛学思想的滋养,其思想中有着根深蒂固的道家哲学成分。这一点在他的行为方式和诗文中都可以找到有力的佐证。
    自古以来,中国士大夫总是走着“入仕以儒,出世以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道路。谪守永嘉后,道家的无为思想在他的心目中逐渐占了上风。
    探究谢灵运的无为而治,一是表达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官场失意后寄情山水、吟风啸月的悲剧情结,二是也正符合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谢灵运这种纵情山水、超世旷达的行为方式,是他骨子里贮存着的道家思想原始能量的复苏和爆发。由于这样的能量释放,使他在永嘉郡守任上遍游境内秀美山川,写下了诸多描摹山水的诗歌,并使山水诗从魏晋玄言诗的桎梏中逐渐脱离出来,他自己也由此而成为中国山水诗的开山鼻祖。温州山水遂成为中国古代山水诗的摇篮,并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寻找诗魂的胜地。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柳宗元都曾从他的作品中汲取过营养,许多人相继来到温州,留下了大量吟山咏水的诗篇,成就了浙东唐诗之路。经过后世一千多年的发展,温州的山水文化逐渐演化成为瓯越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时期潜移默化的山水文化渗透,铸造了温州人像山一样务实的创业精神和像水一样灵动的适应性与变通性,非常巧妙地照应着老子“道生万物”的哲学本体和“上善若水”的人生策略。
    由此可见,谢灵运实在是中原文化在温州的布道者和践行者。
    中原文化与瓯越文化交流合作的现实意义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尤其是宋元以后,儒家思想得以长期占据封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正统主导地位。中原地区地处历代王朝政治经济统治的腹地核心,其文化根基———道家学说受到统治阶级的冷落,影响渐趋衰减,并以宗教形式退隐山林;中庸之道的儒家思想经过长时期的潜移默化,从而慢慢控制了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普遍认知并世代相沿,逐渐形成了相对统一的价值取向和难以拂拭的“官本位”思想。再加上中原地区特殊的农业地理条件,造成农业民族对农业的重视和依赖,日积月累发展成重农轻商和故土难迁的观念。
    而谢灵运当初谪守的瓯越荒蛮之地,却欢欣鼓舞地吸收并接纳了多种文化的滋养,博采众家之长,包容了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海外贸易所导致的文化交融。逐步演进为今日温州人事功实用、敢为人先的精神以及瓯越文化“善变”和“尚争”的市场经济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全国很多地方学习温州精神的做法实质上是一种文化返哺现象。瓯越文化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地域文化,但她在形成过程中也曾受益于多家文化尤其是中原道家文化的滋养,“温州模式”、“温州精神”的许多内涵中都渗透着道家思想的潜质。在她繁荣昌盛的今天,反过来回报中原文化曾经有过的抚育,为中原文化输血充氧,这无疑对中原崛起战略有着非常珍贵的现实意义。
    以周口籍永嘉太守谢灵运为媒介,探索中原文化与瓯越文化之间的渊源,分析比较两种文化不同的内在属性和优缺点,对于促进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根本上查找中原经济落后的原因,实现两种文化之间的优势互补,具有十分积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从谢灵运看中原文化与瓯越文化的渊源
祖籍在周口太康,为官永嘉(今温州)的中国山水诗开山鼻祖谢灵运,在温州兴水利、勉农桑、弘教化,同时创作了大量优美的山水诗,对瓯越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从谢灵运身上追溯中原文化与瓯越文化之间的渊源,从而使两种文化在交流与合作方面实现互惠共赢。谢灵运身上的中原文化烙印及时代特征自魏晋始,随着南北文化不断融合,时人已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条中解放出来,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时期内玄学炽盛的局面。玄学以中原文化的根基老子的道家学说为主流,在朝的玄学家注重“无为而治”,在野的玄学家提倡“自然”之说,很长一个时期,老庄之道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文化。谢灵运自然也不例外。谢灵运四岁时便被送往道学大师钱塘(今杭州)杜明师处学习,道教崇尚自然的观念和钱塘美丽的山水景色熏陶浸染着孩提时代的谢灵运,这使他从小就在内心深处打下了不可磨灭的中原文化的精神烙印。东晋末年至南朝刘宋时期,玄风之势虽...
· 中原行吟—中原精神—中原武术文化
摘要:武术是一种纯粹的民间文化形态,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和浓郁的地域特色。中原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盛行尚武之风,又是古代行气术的重要发源地,为内外兼修、形神合一的中国武术准备了合适的土壤。少林武术源于嵩山少林寺,少林拳系涵盖了北方的大部分拳种,并对其他诸大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太极拳源于博爱千载寺,为唐村李氏和陈家沟陈氏所共创,最能体现中国人的智慧和处世之道,使中国武术步入更高的文化境界。形意拳源于山西,传入河南后发展为河南派形意,并衍化出洛阳、南阳两支。苌家拳源于汜水,为苌乃周所创。拳派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竞争,特别是地域文化之间的竞争,太极拳以其文化上的优势而后来居上。关键词:中原;武术;文化中国武术,古称“拳勇”、“技击”,民国时又叫“国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中国武术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中和养气之说,同时又融汇了道家...
· 中原行吟—中原精神—水与河济文明
一、济水与河济关系研究的难点与重点1、难点与重点之一:从基本的史料研究起步,广泛吸取人文与自然学科的成果对济水进行综合研究。济水研究难度较大的核心是古代四渎中,只有济水早已湮没。对于一条已经不复存在的河流,且在黄河光环的笼罩之下而失去光泽的济水的研究,实际上长期处于被忽略的状态。由于到目前为止,与现代学术研究的日新月异的状态相比,济水研究的可比资料的匮乏,使得这种研究具有极大的挑战性。一方面要廓清有关济水的神秘的面纱,另一方面还要在全盘否定的呐喊声中明辨真伪,恢复作为历史存在的济水的真实面貌。因此,从研究的起步而言,实际上首先起步于对史料的梳理,对河道经行地点的考证,在此基础上开始进行河济关系的全面揭示,并对相关的文化学成就进行全面的概括。关于济水研究的把握,要从多学科的角度来认识,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去挖掘历史的真实与前人的真知灼见;从文物考古学的成果,去分析和补充完善河济关系的大背景;从...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开封与戏曲渊源点滴
开封,古称汴梁、汴京,我国著名古都之一,战国时魏、五代时梁、晋、汉、周及北宋、金建都于此,历朝号东都、东京、南京。王国维认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此说为近现代戏曲学者所认同。一、戏剧起于宋代北宋建都开封,历时160余年。王国维曾说:“至宋金二代始有纯粹演故事之剧;故虽谓真正之戏剧起于宋代,无不可也。”如果这话不错,当时开封应是孕育北杂剧的地方和全国最重要的戏曲演出中心。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多处提到当时开封的戏曲(宋杂剧)演出,如“勾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演《目莲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这似乎是指商业演出。该书的《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赐宴》条和《驾幸临水殿观争标赐宴》条都记载了杂剧演出。这种演出大抵相当于喜寿宴会或堂会演出,和当今新年京剧晚会相似。《都城纪胜》也记载有宋杂剧“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看来宋杂剧是分三段。有人认为元杂剧(北...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熊二与熊儿河桥
明朝时期,在郑州城南的石柱村(今新圃东街一带)生活着一户熊姓人家。熊氏夫妇有两个儿子,哥哥熊大憨厚朴实;弟弟熊二则聪明伶俐。一家人虽不富裕,倒也过得平平安安。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年,熊氏夫妇因病相继去世,熊大和熊二一下子就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不得已,哥哥只好外出谋生,考虑到在他乡衣食无着,也为了熊二每天都能有口饭吃,临行前,熊大忍痛把弟弟送到郑州城里有“张监生”之称的张谷囤家里干活。机灵的熊二在张谷囤家很勤快,张谷囤对熊二很是喜欢,他就给熊二改名叫熊儿。熊儿成年后,张谷囤便提拔他当上了管家。张谷囤是远近闻名的富户,家里很是殷实,花钱自然也大手大脚。熊儿当上管家后,处处精打细算,一年下来,就给张家节省了大量的银子。张谷囤很是感激,除了付给熊儿工钱外,往往还要另外奖给他数量可观的银两。生活俭朴的熊儿,多年后就有了一大笔积蓄。当时的郑州城南门外的大路上(今南关大街)有条小河,每到夏秋季节河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