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原行吟—中原精神—水与河济文明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37
转发:0
评论:0
中原行吟—中原精神—水与河济文明,一、济水与河济关系研究的难点与重点    1、难点与重点之一:从基本的史料研究起
一、济水与河济关系研究的难点与重点

    1、难点与重点之一:从基本的史料研究起步,广泛吸取人文与自然学科的成果对济水进行综合研究。济水研究难度较大的核心是古代四渎中,只有济水早已湮没。对于一条已经不复存在的河流,且在黄河光环的笼罩之下而失去光泽的济水的研究,实际上长期处于被忽略的状态。由于到目前为止,与现代学术研究的日新月异的状态相比,济水研究的可比资料的匮乏,使得这种研究具有极大的挑战性。一方面要廓清有关济水的神秘的面纱,另一方面还要在全盘否定的呐喊声中明辨真伪,恢复作为历史存在的济水的真实面貌。因此,从研究的起步而言,实际上首先起步于对史料的梳理,对河道经行地点的考证,在此基础上开始进行河济关系的全面揭示,并对相关的文化学成就进行全面的概括。关于济水研究的把握,要从多学科的角度来认识,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去挖掘历史的真实与前人的真知灼见;从文物考古学的成果,去分析和补充完善河济关系的大背景;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去对济水水道进行复原并对河济关系进行揭示;从历史文化学的角度去总结河济地区的精神与物质的成就,以便提炼与概括河济文明的内在规律与真谛;从地质地理学的角度去揭示水道变迁及其他人文现象的环境背景与内在根据,而使用与消化多学科的成果,对于济水与河济关系的研究是至关重要,这便是对研究者的挑战,可以说这是本课题研究是否有所突破的关键所在。

    2、难点与重点之二:对济水研究中的关键问题的科学回答与解释,考验着研究的水平。济水的研究表明,在历史时期经学家们对济水的特别崇拜与作为大河的深信不疑。从文献记载以及经学家们的牵强附会的解释来看,他们的说法着实可笑,济水的“截河而南”、“三伏三见”与“溢而为泉”,是济水研究的核心问题,济水研究无法回避这样的问题。中国历史文献与文化的传承性,使我们对古人的研究要从批判地角度加以继承,因为用一种简单否定的态度实在是太容易了,但是历史的复杂性使得我们要从古人的“着实可笑”的解释中,去体会历史的真谛,那么为什么这样简单的南北二条河流,而古人却要执着地将他们认成一条河流?黄河的支流与支津那么多,为什么古人对济水情有独钟,以至于将济水与江淮河并称为四渎?为什么济水在历代受到统治者的高规格的祭祀待遇,济水被奉为官方确定的正祀神灵?所有这些,既是济水研究的难点也是济水研究的重点。

    3、难点与重点之三:搞清河济关系,揭示河济文明的真谛。研究济水,离不开黄河,从目前的学科界定看,济水研究是黄河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或者说济水研究是黄河研究的深化。从更深层次地角度分析,对一个历史上十分著名的而已湮废的河流的研究,对于揭示与这个河流相关的人地关系研究,以及河系的演变规律研究,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实际上我们在研究河流文明时,都强调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黄河真正对于中国文明进程的影响,实则是在下游地区,黄河的特性即对于她的正面的与负面的评价,其着眼点也在以黄淮海平原所依托的黄河下游地区。但是,济水的主要经行地,也是在黄河的下游地区。从现代的中国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二个有趣的现象,一是在黄河下游河道附近分布着济南、济宁等城市,当然中游之边缘有济源,反映了黄河与济水的不解之缘;二是在黄河下游地区,黄河成了一个没有支流的主干河,在这里既没有支流也没有支津,即使我们生活在黄河岸边的郑州,也属于淮河流域,这种情况在其他任何河流经行的地区都是十分罕见的。黄河的这种独特的情况实际上是历史以来,黄河与诸多水系交流后的产物,实则是在水系交流的过程中人们对其改造的结果,在探讨黄河由古至今的这种变迁时,我们不能不提到济水,因为济水是受黄河影响最大的河流,在讨论这一地区的文明进程时,不仅仅要对黄河的作用给予高度的重视,更要对济水所发挥的,或者说河济所共同发挥的作用预以综合考虑与肯定,从文化学的角度我们提出河济文明这样的概念,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

     二、济水与河济关系研究的基本架构

    1、内在逻辑的第一序列:济水的文献与研究,以及济水的时空序列。济水研究的难度在于其原创性,因此必须从文献的记载,从古代的注疏,从当代的研究着手,由对济水文献与研究的基础工作作起,作基本的或者说从原始的原点来揭示并提出相关的论证,从而形成内在的有机的逻辑联系的总体架构。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河济研究的基本时间与空间序列,并对这一时空序列中的地理环境进行总体描述,从而形成一个研究的层面,在此基础上形成更深入的研究。实际上在第一序列的研究中,分成二个步骤:一是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对当代研究的梳理,从而广泛的收集占有资料,为全面研究理出思路并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二是从客观地角度提出济水与河济地区的时空序列,从地理学、地质学、人类学的角度,对济水地区的总的环境有一个更为全面的描述,对这种环境形成的地质背景进行分析,并对其中的环境变化及早期人活动进行初步的研究,有了这样的开端,也为下步研究有了更加全面与深入的铺垫。

    2、内在逻辑的第二序列:济水的河道与河济关系研究。济水河道是个动态的,也就是说每个时期都会有自身的特点与变化,那么在对济水河道研究时,必须从《水经注?济水》所涉及的济水的经行地点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一般意义上的河道的考证研究上,确定有关地点的具体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在进一步的分析中提供更多的结论性东西。这一步的研究是基础性的,也是从历史、考古等角度将相关地点进行考证,有的并需要收集更多的实地保留的、地方性的东西。在对河道经行地点考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黄河研究的成果,从大的时空概念上对河济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揭示河济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形成对河济关系的最新的认识。这一步则要对已有的黄河研究的成果进行全面的检视,对每一个特定时期的济水与黄河的关系,进行界定,因此除历史地理学的成果外,则历史学以及有关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也会有更多的运用,实际上这也是本次研究的创新点之核心所在。

    3、内在逻辑的第三序列:河济文明的提出与研究。河济文明是在对河济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河济文明的基础是黄河文明,黄河对中国文明的进程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黄河被称作中华文明的摇篮实际上是个历史的命题,或者说是一个传统的观点,但是从所谓黄河下游地区的水系背景来看,济水在黄河的南北摆动中,处于中间的位置,当代黄河取代了济水的中间位置,而给一般人以错觉,实际上研究黄河的这种历史的作用时,不能忽略济水这条大河,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说黄河文明是客观存在的话,那么准确地称呼应该是河济文明。另一点,河济作为一个区域要领是一个历史的称呼。《史记?吴起列传》在谈到夏朝的疆域时,曾称“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实际上“河济”的联称,不但在《史记》,而且在《汉书》、《晋书》、《梁书》、《魏书》、《南史》、《北史》等诸多文献中,也为常见。因此在对河济地区界定的基础上,对河济地区的文明的面貌进行揭示,从政治方面的王朝嬗变,从经济方面的发展,从科技方面的进步,从文学艺术繁荣等情况,展示一个活生生的河济地区的历史,从而在与其他区的比较中,寻找差异,总结出河济文明的特点,归纳出更为科学的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来。

     三、济水与河济关系研究的主要收获

    关于“济水与早期河济关系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河济文明”的研究,我们形成了以下初步的印象与看法。

    1、济水曾经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是河济地区的本土水系,对于河济平原的形成以及生态环境的培育有过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济水曾经是黄河的重要的支流,对于黄河下游水系的发展,有过平衡、分流等正面作用。对于这个地区的文明发展也有过重要的影响。“河济”作为一个文献常见的地域概念很早就被人们所认同。

    3、济水与黄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将河济之间的关系,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即夏代以前。济水作为这个地区的本土水系,不但有将太行山沿线水脉形成全线贯通的北流水道,而且还有东流的水道,形成在这一地区较有影响的本土水系。与此同时,黄河则向南流,形成与南部平原本土水系淮河相互交织的局面。

    在第二阶段即从夏代开始到北魏。由于全新世的海侵以及大洪水,所引发的黄河诸水的泛滥,尤其是黄河改道北流,不但穿越济水东流而过,而且侵夺济水北流水道形成《禹贡》河与《山经》河,并形成了二河之南的《汉志》河,济水北流的一段化为黄河的支津,东流的水道形成黄河的支流,这个支流也是黄河最为重要的下游河道,是早期文明发展的主要舞台。东周时黄河放弃《禹贡》与《山经》河道,而以《汉志》河为主道,济水的作用仍在加强。到东汉时,黄河正式改道,早期北流的三个水系全部放弃,济水北流及《禹贡》与《山经》河重新组合并逐渐成为独自入海的水系,即海河的前身。而济水在这段黄河安澜的时期,为黄河分泄洪水,尽管作用减弱,但仍然长流,到晚期则局部河道枯断。

    在第三个阶段即唐宋时期。黄河到北宋时放弃东汉时形成的“大河故道”,而形成“横陇故道”,以及北流与东流多股道,到金代正式南下夺淮。济水在唐时除下段水道保留外,其余仅剩下几个标志性的湖泽。到了宋金时期,由于黄河改道,原有的湖泽湮废,济水也彻底消失。自清咸丰时期黄河北流后所形成的现代黄河河道中,有一部分即为济水故道。

    4、有关文献对济水水系的记载是浓缩式的,如《禹贡》济水与沇水的关系,南济与北济关系,都只是历史真实的一个缩影,只有利用现代科学的相关成果才能初步解开这样的谜底。而唐宋以后形成的经学家们的注解,更为真实的济水蒙上了一层阴影。

    5、河济文明是立足于河济地区所构建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文明,这一地区有着发达与完整的史前文化,其文化的继承性在与周边地区的比较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是河济文明形成的基础。在中国国家的形成过程中,河济地区因特殊的治水背景,成为孕育王权诞生文明的核心舞台,在文明的诸要素如城市、文字、金属器(青铜)、礼仪等方面都有自己的重要贡献。在政治文明方面,不但是王朝依托的舞台,也是改朝换代的战场,王朝发达的经济支托与人才的储备基地。在科技文明方面,在农业技术与水利技术的发明与创造方面走在时代前列,在数学、物理等基础研究上也有一定的收获,在冶铸、制陶等应用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在思想文化方面,不但孕育并形成以儒家为主体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国诸多文化与学说的重要发育地,在哲学、宗教、历史、文学与艺术方面都涌现了大量的人物,形成了诸多学说与作品。总而言之,河济文明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

     四、济水研究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通过对济水与河、济关系以及河济文明的研究,使我们对中国古代文明进程中诸多问题有了深层次的思考,如大禹治水的历史的,中国古代文明诞生的直接因素,黄河对于中国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影响,人类的文明进程与环境生态的内在联系,黄淮海平原的水系变迁中的大黄河等问题,尤其是在讨论作为母亲河的黄河问题时,如何准确地把握黄河的作用。

    济水是中国古代的一条大河,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有过不可忽略的影响。济水的发达与湮废,有着诸多原因,寻找这其中的原因,探索河济关系的内在奥秘,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深入研究,将大有裨益。

    关于本项目研究的学术价值,可以用这是一个拓荒式的研究,这是一个创新式研究来表述。所谓拓荒式研究,是因为济水文献和研究,不但数量少,而且记载方面有许多矛盾,这种矛盾性导致了当代学界对济水作为独自入海河流的全盘否定,因此寻找一些参考性文章也都非常困难。因此本课题无疑将济水研究,甚至黄河研究向前推动了一大步。所谓创新性研究,如前所述,取得了许多新观点,得出了许多新结论,形成了新的框架体系,因此,其学术价值是全方位的。关于本项目的应用价值,在于对河济地区的总体的社会经济进行研究,提出河济地区的总体战略目标与战略构思,以及相关的战略举措,尤其是提出了河济文化(经济)带的概念,为区域合作提出一个新的思路,形成一个以河济为纽带的城市群。如果这种构想,对区域发展有所作用的话,那么其社会影响与效益,将是不言而喻的。

    本课题的社会影响与现实意义,在于济水兴废的本身对于我们更深层次地思考人地关系,思考河流与文化的关系,以便更好地从环境的角度来研究中国文明的特色的形成。而对济源、济宁、济南等沿济城市群的研究,更可以形成以济水文化为纽带的河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构筑区域发展的宏观布局及具体举措,因而也具有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熊二与熊儿河桥
明朝时期,在郑州城南的石柱村(今新圃东街一带)生活着一户熊姓人家。熊氏夫妇有两个儿子,哥哥熊大憨厚朴实;弟弟熊二则聪明伶俐。一家人虽不富裕,倒也过得平平安安。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年,熊氏夫妇因病相继去世,熊大和熊二一下子就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不得已,哥哥只好外出谋生,考虑到在他乡衣食无着,也为了熊二每天都能有口饭吃,临行前,熊大忍痛把弟弟送到郑州城里有“张监生”之称的张谷囤家里干活。机灵的熊二在张谷囤家很勤快,张谷囤对熊二很是喜欢,他就给熊二改名叫熊儿。熊儿成年后,张谷囤便提拔他当上了管家。张谷囤是远近闻名的富户,家里很是殷实,花钱自然也大手大脚。熊儿当上管家后,处处精打细算,一年下来,就给张家节省了大量的银子。张谷囤很是感激,除了付给熊儿工钱外,往往还要另外奖给他数量可观的银两。生活俭朴的熊儿,多年后就有了一大笔积蓄。当时的郑州城南门外的大路上(今南关大街)有条小河,每到夏秋季节河水...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叶鸿驹精内家拳
吾国拳术,自达摩东来后而益精;达摩之后,间有名家,而以宋艺祖为最。艺祖性猜刻,秘其术,不欲传之人,故人罕知者。后值大宴,艺祖披酒,偶泄之。且云“将绘图附注,俾人传其术”,大臣在旁怂恿之。及旦,艺祖悔,然恐失信于大臣,乃立庙于少林,藏其拳术秘本。又故严其规,使人不易知,虽知,而难出庙以传之人,此少林秘奥之所以难窥也。叶鸿驹者,嘉定人,少孤,然多力,异常儿。有游方僧见而奇之,度为徒,携之入少林。鸿驹入其中,十年尽得其秘,而思归,询之同侪,佥云“庙规本有艺成准出之条,然大门有大师严守,不得出。欲出者,须自庙后来夹出,惟险甚。弄中有机百数,艺稍疏者,辄死于机,非一人矣”。鸿驹恃其艺,且归家心切,不为沮,乃破机出。归后,馆于某富室,出其艺以授人。授其教者,咸能十人敌。于是鸿驹之名大燥。一日,信步河滨,有牵舟者过其前,厉声命让道。不服,大声曰:“我叶鸿驹也。”其人不声,取肩上牵板掷地,悉陷入。即曰:“...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楚河汉界
1、公元前205年夏,项羽在彭城(今徐州)大败汉军,刘邦退到荥阳,楚军乘胜追击,在荥阳一带双方相互攻伐达两年之久。2、公元前204年,楚军多次袭击汉军粮道,刘邦供给不足,向项羽求和,提出荥阳以东为楚,以西为汉。3、项羽要接受求和,被亚父范增劝阻:“现在正是消灭汉军的大好机会,如今你放走他们,日后有您后悔的时候。”项羽听从了范增的建议,决定乘胜追击,急围荥阳。4、捣散刘邦“求和”好事的范增就这样成为刘邦的心头之患,他决定用谋士陈平的离间计除掉范增。5、两军交兵,汉王在接见项王的使者时,最初故意准备了很高的规格,但真正见到来人,佯装大惊,:“我本以为是范增的使者,怎么反而是项羽的使者!”立即撤除礼仪,更换恶食。6、项羽因此怀疑范增私通汉军,夺了他的部分权力。范增大怒:“天下事眼看有个眉目。你别不识好歹!你好自为之!”随后向项羽告老还乡。7、项羽竟允许范增离开。范增返乡途中,背生恶疮而死。楚军失...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栾相公庙与潮河源
潮河是流经郑州东南郊的一条河流。据《郑县志》记载:潮河源头在郭店南栾相公庙。县志记载的栾相公庙位置在现在的新郑市郭店镇五里口水泥厂院内。原庙有三间大殿、一个牌楼式大门,门两侧有3间会膳房。农历六月初十是庙会日,潮河的源头就在庙后。关于潮河与栾相公庙的关系,在民间有一个传说。早年,有一南方学子进京赶考路过这里。此时正逢大旱灾年,田野一片焦枯,逃荒要饭的灾民成群结队外流。栾生见此灾情对天发誓道:“我若京城高中,一定搭救这方灾民。”事有巧合,栾生进京考中进士。皇上发给他银两,要他先回乡祭祖,然后封官上任。他带领随从鸣锣开道原路返乡,当百姓听说新科进士路过此地,都聚在官道两边下跪,乞求新官拯救灾民。栾生有言在先,便将皇上所赐银两全捐给了灾民,然后折转回京向皇上复命。皇上为新科进士的爱民之心所感动,便又赐给银两,催他快快还乡。栾生为表达皇上的恩赐和器重,便请求在未上任之前,先到干旱地方去寻找水源。皇...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河洛文化与黄河文明
黄河流域是华夏族的发祥地,黄河被誉为母亲河。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在这个摇篮里孕育出生气勃勃的黄河文明,它是华夏文明不可替代的主体,在文明发展史中起到了主宰沉浮的作用。黄河文明经历了形成期、发展期和兴盛期三个阶段,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受了惊涛骇浪的考验,跨越了激流险滩,一直敞开胸怀勇往直前,造就了连绵不断的华夏文明。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前后经历了两千年之久。在这一时期,神州大地出现了许多地区性文明,如在长江流域有成都平原文明、江汉文明、太湖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在黄河流域有甘青文明、中原文明、海岱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在东北有燕山地区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是红山文化。各个地区性文明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学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