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大禹治水劈伊阙洛阳历史故事2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88
转发:0
评论:0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大禹治水劈伊阙洛阳历史故事2,  伊阙,是伊河流域的最后一段峡谷,由熊耳山东端悬崖和嵩山西端峭壁夹峙而成。它南

   伊阙,是伊河流域的最后一段峡谷,由熊耳山东端悬崖和嵩山西端峭壁夹峙而成。它南临伊川盆地,北系洛阳盆地,为两个盆地间之咽喉。因其两山对峙,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被称为“伊阙”。与其它峡谷不同,伊阙所系的两个盆地几乎处在一个地平面上,因而这个峡谷几乎不见落差。伊水从上游山区泻出,进入低平的伊川盆地,形成几度弯曲,经过狭窄的伊阙水道缓缓北流,至洛阳盆地腹部与洛水汇合成“伊洛河”。伊洛河继续向东北流,至盆地边缘的神堤穿过黄土丘陵沟谷,注入黄河干流。

  伊水、洛水滋润的两个盆地,土质肥沃,自流灌溉便利,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是著名的两大粮仓。散居在嵩山周围的崇部落是开发这两个粮仓的主人。以两个粮仓为经济支柱,崇部落是当时“万国”之中经济实力最强者。
  距今约4000多年,由于气候变热,西部高山冰雪融化,黄河流域大小河流暴涨,发生了上古史上史无前例的洪水大灾难。黄河中游南岸的伊川盆地、洛阳盆地成了重灾区。伊河在伊阙之南的伊川聚成湖海,洛河在伊阙以北、神堤之南的洛阳盆地汇成汪洋。湖海汪洋淹没了崇民的家园、良田,阻绝了崇民的交通,威胁着崇民的安全:为了生存,崇部落在首领鲧领导下,与洪水展开了殊死的搏斗。由于鲧治水失当,处处防堵,治水九年不成,还造成重大损失。部落联盟首领舜按律行事,将鲧处死。
  鲧的儿子禹,处事谨慎有谋略,悉心为公不辞劳苦,在崇民中享有厚望;为发挥崇部落治水的骨干作用,帝舜令禹继承父职,为崇部落首领。
   禹继首领之位后,首先要解决的是威胁祟部落生存的伊洛水患问题。他登上高山,举目望去:伊河受阻于伊阙,洛河受阻于神堤,两个咽喉造成了两个陆中海洋;欲使两处湖水消退,必先疏通两个咽喉部位。鉴于伊阙是石质峡谷,神堤是土质沟谷,禹决定先易后难——先治洛后治伊。他率众北赴神堤,掘沟挖谷,拓宽疏通神堤水道,十日之后,洛川之水泻人黄河,洛阳平原重见天日。此后,禹挥师伊阙。由于伊阙水道太狭,即使洛阳盆地湖水泻去,伊水出伊阙的流量仍然不大。而要疏通拓宽这岩石峡谷,仅凭他们的石制、铜质工具谈何容易!
   禹愁眉不展,在伊阙山上转来转去,蓦然间,一颗斗大的石头被蹬动,那石头向山下滚去,接着发出一声巨响!禹十分惊讶,寻声赶到崖底,只见一个山洞被砸毁。原来,这伊阙山下有许多溶洞,密密地排列在峡谷底部。由于长气水浸和风蚀,这些溶洞质地松脆,一经重击,便成碎石。这一发现,使禹感奋不已,他立即调动人马,一部分持石锤、铜钎打击溶洞;一部分搬运碎石,清理谷底。他身先士卒,挥动大锤,砸击之声震撼峡谷。这是华夏先民力战洪水的英雄史诗中扣人心弦的一幕:一个个溶洞被销毁,一筏筏碎石被运出,一月之后,奇迹出现,湖水从峡谷中呼啸而出!急流搬走了峡谷中淤积的泥沙,急流动摇着失去溶洞根基的悬崖峭壁,破裂后的岩石不断落人急流被卷走,狭窄的伊阙逐渐开阔,久积的湖水迅速消退,伊川终于亮出了肥壤沃土,伊河象一条玉带从伊川盆地伸向洛阳盆地,在伊洛平原上静静地流淌。
  久困于嵩山的崇民们终于重返伊洛平原,恢复了他们的自流灌溉农业,一年后,伊洛平原上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呈献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禹在伊阙治水的事迹传向四方,帝舜令禹去治理天下洪水。禹离开家乡,奔波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其间,他三过伊阙而未入家门一次。十三年后,天下水患被平服,禹自然成为天下人心目中的“共主”,被尊称为“大禹”。
   为褒扬大禹在伊洛治水的丰功伟绩,从崇民到夏民,产生了许多“大禹劈阙”的故事和传说。从汉代开始,这些故事和传说陆续载入史册。如《汉书、沟洫志》记:“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以凿龙门,劈伊阙”;《越绝书》载:“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尹阙,通龙门”。唐代以降,凡来洛阳凭吊龙门的文人墨客无不为之呕歌,诸如唐人刘沧的“禹门烟树正春色,少室云屏向晚晴”;宋人吕公著的“中分洪造夏王力,横截大山伊水流”;金人魏搏霄的—少室右臂禹所断,开排清伊来高寒”;清人汤右曾的“山断似存神禹迹,天晴犹见洛阳城”等等。这些大禹劈伊阙的故事、传说、诗歌,构成了中国的《荷玛史诗》,其价值在于客观反映了华夏先民在中国文明诞生前夜,曾经经历了一个英雄时代,这是一个由听天由命到人定胜天过渡的历史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伊尹桐宫放太甲洛阳故事7
伊尹助商汤灭夏立下了不朽功勋,商朝建立后,商汤以伊尹为卿士,料理商朝政务。商汤的长子太丁死在商汤之前,所以商汤死后,按照兄终弟及制,由太丁的弟弟外丙、仲壬先后继任商王。但是,外丙、仲壬继位不久就死去。伊尹只好立太丁长子太甲为王。商初连丧三王,政治出现危机。伊尹受商汤重托,深感任重道远,他把振兴商朝的希望寄托在太甲身上。然而太甲为王年,不修德政,昏暗暴虐,破坏了商汤法制。伊尹十分忧虑。为使太甲成为有作为的君主,伊尹采取断然措施:在商汤墓所在地---桐建了一座宫室,称为“桐宫”。他把太甲送人桐宫反省。桐宫地处商汤墓地,气氛庄严肃穆,除了守墓人,寻般人不得进入。在这样的环境里,太甲见到的是祖父的陵墓,想到的是祖父艰苦创业、替天行道的功绩,读的是伊尹专为他写的教材《伊训》、《肆命》、《殂后》,其中,《伊训》是伊尹对他的告诫,《肆命》是教他怎样当政,《殂后》是商汤的法律制度。太甲面对祖父之墓,缅怀祖...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诛宦官外戚同尽洛阳历史故事32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的斗争愈演愈烈。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继位,刘辩就是汉少帝。因少帝年幼,少帝的母亲何太后临朝理政。何太后无力控制局面,便以兄长何进辅政,掌管尚书省。何进在黄巾起义时就进位大将军,掌管着宿卫京师与皇宫的禁卫新军。但在黄巾起义后,汉灵帝重用宦官蹇硕,以蹇硕为禁卫军统帅,何进失去了军权。何进辅政不久,借故诛杀蹇硕,重新夺回了东汉禁卫军统帅之职,并以他的弟弟何苗为车骑将军,掌管禁卫军中的骑兵。至此,何氏兄妹三人,控制着东汉朝政。何进虽然大权在握,但宦官势力仍然是他的最大威胁。宦官侍从皇帝左右,可以传达皇帝号令;宦官还控制着一支宿卫皇帝寝殿的武装。汉和帝以来,宦官凭着特殊的职业之便,曾多次发动诛灭外戚的政变,且屡屡得手。前车之鉴,触目惊心,何进要避免杀身之祸,就必须先诛宦官。中军校尉袁绍是何进的心腹,他劝何进趁大权在握之时,先发制人,全部消灭宫廷宦官,拔掉祸根。何...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司马光在洛阳的故事
我国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1019口1086),在宋朝洛阳,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这部巨著,前后历时十九年之久。政治家的司马光是保守的,史学家的司马光是勤奋的,而生活中的司马光是严谨的。他在洛阳的传说故事,对此有所反映。一、“警枕”仓律相传,司马光着手写书以后,就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取名“警枕”,意即时刻警惕自己不要贪睡。头枕在这样一块圆木头上,进入梦乡后,只要稍稍一动,“警枕”就会翻滚,把司马光惊醒。司马光一醒,就立即起床,握笔写书。《资治通鉴》的几百万字初稿,司马光都用非常漂亮的楷书抄成,全书都没有一个潦草字。书成后,在洛阳住所存放的未用残稿,就堆满了两大间房子。这部煌煌巨著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时期的史实,和《史记》一道被誉为史学“双璧”。洛阳人至今还在传说司马光“警枕”的妙用。二、拱手对妾传说司马光中年丧妻后续娶,后娶的夫人按照朝制被封清河郡君。司马光夫妻感情很好。但一直有...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秦袭郑崤山中伏洛阳历史故事17
秦原为周在西方的一个附庸小国,周平王东迁洛邑时,秦襄公护送平王有功,被封为诸侯。至秦穆公时,秦国对周边国家不断发动兼并战争,开疆辟地,势力大增,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周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27年),秦乘晋文公去世之际,派兵偷袭郑国,企图插足中原,以此打击遏制晋国势力,扩大秦的霸业。战前,秦穆公召集群臣商议出兵攻打郑国之事。谋臣蹇叔和百里奚分析形势后,奉劝秦穆公勿操之过急,暂时不要远征郑国。但秦穆公仍坚持己见,他派孟明视(百里奚之子)为木将,西乞术、白乙丙(均为蹇叔之子)为副将,率领兵车300乘东进偷袭郑国。秦军经路过晋国辖地崤山和洛邑王城的北门,到达滑国(今洛阳市偃师府店一带)地界。当时,郑国商人弦高正赶着一群牛到洛邑贩卖,听到秦军将去袭击郑国的消息,不顾个人安危,一面派人星夜奔赴郑国急告郑君,做好迎敌准备;一面前往秦军大营,诈传奉郑君之命,献上12头肥牛慰劳秦军。秦军统帅以为郑国已经做...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八王之乱帝京虚洛阳历史故事44
公元290年,司马炎死,惠帝司马衷即位,统治阶级内部太后与皇后、皇后与太子、中央与诸侯王、诸侯王与诸侯王之间,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惨杀和战争。从公元291年起,先后有八个诸侯王为争夺中央权力而进行了互相攻杀,历时16年之久,历史上称这次战乱为“八王之乱”。“八王之乱”的爆发虽然在晋惠帝时,但其祸根却早在公元265年就已埋下,当时司马炎认为曹魏政权只所以被司马氏篡夺是因为曹氏不分封同姓诸侯王,皇室缺乏屏藩的缘故,所以就大封皇族27人为王。这些诸侯既有封地又有军队,并且有权任命各自的大小官吏。有的诸侯王还兼领中央和地方的双重军政大权。这样,各诸侯王国就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割据势力。加上当时西晋以杨、贾两家为首的外戚势力较为强大,他们操纵着朝廷大事,甚至皇帝的废立。这样以来,祸乱就首先从宫廷内部发作起来。惠帝司马衷是个白痴,不能主持国家政事,所以朝廷大臣就把希望寄托在齐王司马攸身上,但由于惠帝的生母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