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商汤灭夏都西亳洛阳故事6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78
转发:0
评论:0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商汤灭夏都西亳洛阳故事6,商代都城曾多次迁徙。史书有“前八后五”之说,其意为,商族在灭夏统一天下之前,

  商代都城曾多次迁徙。史书有“前八后五”之说,其意为,商族在灭夏统一天下之前,曾有过八次迁都;自成汤革命,彻底推翻夏王朝,登上王位,正式建立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奴隶制国家  ——商王朝之后,又曾有过五次迁都。欲说明“商汤都亳”这个问题,不得不从商的先祖帝喾的建都说起。

     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居于高辛(在今偃师市高庄一带),故号高辛氏。并在高辛之地建都曰毫。“亳”即我国文字发展史初期的帝王宫殿的象形字,因而具有京城之意。在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我们的祖先,从地穴式或半地穴式的生活方式中,发现并创造性地改善了居住条件,建造了高出地面的高台建筑。尽管它被当时帝王所垄断,但它仍不失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考工记》“四阿重屋,茅茨土阶”的记载,具体描述了高高地架设在夯土台基上、具有四面坡、双层屋檐结构、茅草顶式的宫殿建筑,威武雄壮地矗立于地面之上,它既有效地解决了地穴式、半地穴式建筑潮湿的弊端,又充分显示了王权至上的威严,开创了我国历代帝王宫殿建筑之先河。最早以“毫”命名的帝都在偃师,偃师境内的毫都第一个帝王是帝喾。那么,亳都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帝喾的后裔子孙们崇拜和向往的地方了。由于历史的原因,帝喾的后裔或因受封,或因战争而迁居,这样以先祖“亳”之名命名的地方也就止一处了。

     商的始祖是契。契是帝喾次妃有缗氏发简狄所生的儿子。他自幼能干,长大成人后,因帮助夏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商,赐姓子氏。子契在商地建立了一个小国叫商,这个商都的名字采用了其父王帝喾的国都之名叫“毫”,后人为了区别于帝喾时的“亳都”之名,故又称“南毫”(在今河南商丘一带)。这个商国本是夏王朝的属国,亦即夏王朝的诸侯国,当然和帝喾之时的天子之国的毫都,有着极大的差别,也有着地域的不同。商国自契之后,传十三世至成汤时,夏王朝正是昏君夏桀执政。

      夏桀继位后,骄侈淫逸,不修国政,重用奸佞,枉杀忠良,对内横征暴敛,对外穷兵黩武,社会矛盾迅速激化,统治阶级内部分崩离析,居于东方的商部落在首领汤的领导下迅速崛起。

     为了完成灭夏立商的大业,汤针对夏的,一方面主动救济邻邦,争取民心,劝说那些受夏朝控制的部族属国叛夏归商;另一方面广罗人才,求贤纳士,起用出身低贱的伊尹。为了查明夏桀内部的情况,伊尹打入夏桀内部,充当间谍。伊尹居夏三年,看夏王朝内部“上下相疾,民心积怨”,夏桀已处于天怒人怨的危机之叫,建议商汤实施剪商战略:先逐个剪除夏的羽翼,消灭与夏关系密切的属国,孤立夏桀,最后再来灭夏。商汤采纳了伊尹的意见,迅速派兵攻击夏朝外围诸国,并召集会盟,组成反夏联军,同时停止向夏缴纳贡赋。汤见灭夏时机还不成熟,遂息兵,“谢罪请服,复人职贡”,佯作臣服,以待战机。

     为了进一步打探虚实,摸清底细,商汤再次派伊尹赴夏。这时,岷山氏的国君为免灭国之灾,向夏桀献上琬、琰两个美女。夏桀自得到琬、琰,便将过去宠爱的妹喜抛之一边。伊尹遂结交已失宠的元妃妹喜,得知夏桀更加残暴地诛杀忠良,众叛亲离;民众惶惶不可终日,充满恐惧心理,伊尹认为灭夏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回到商地,协助汤一起制定了灭夏策略,公开打出了反夏大旗。桀又想召集九夷之师讨伐,但九夷之师拒不发兵,夏桀在政治上、 军事上已完全陷入孤立的境地。

      为一举推翻夏桀,商汤举行了誓师大会,发布了战争动员令。经过誓师,商军同仇敌忾,上下一心在商汤率领下,由东向西一路扫荡,夏桀很快失去了东部屏障。为了挽救其残局,夏桀强令一些属国联合起来抵御商军,然而有缗氏带头叛夏,夏桀处于两面夹击之中,双方在鸣条决战,夏军纪律涣散,一触即溃,不可收拾。夏桀看到大势已去,带着少数败将及琬、琰、妹喜,逃至南巢(今安徽巢县),后来死在那里。

      商汤在鸣条战败夏桀后,乘胜追击,扫除夏朝的残余势力。挥师进军河洛,攻破夏都斟郡(今偃师二里头),随即在帝喾之墟——亳,筑城建都,史称“西亳”,以此为政治中心,迅速建立起中国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灭尔朱枭雄崛起洛阳历史故事51
尔朱氏恃武力实行军事统治,在各自范围内横征暴敛,搞得民不聊生,到处怨声载道。这时,以高欢为首的军事集团从东方崛起,打出了讨伐尔朱氏的大旗。高欢,字贺六浑,世代居住怀朔镇,是一个鲜卑化的汉人。他深沉大度有谋略,轻财重义有见识。初为怀。朔镇下级军官,后参加了破六韩跋陵、杜洛周、葛荣领导的大起义。起义失败后,六镇旧部被尔朱荣收编,高欢以其超人的才能成为尔朱荣部将之一,与六镇旧部驻守晋阳。尔朱荣被孝庄帝杀死以后,高欢与六镇官兵归尔朱兆。尔朱兆有勇无谋,高欢常为他献策,两人结为生死弟兄。531年春,晋阳发生饥荒,20万六镇官兵乏粮。尔朱兆决定让他们到山东去就食。高欢乘机,接受任务,带着20万人马开往山东。高欢注意约束部下,所过之处不得抢掠,践踏庄稼,尊重山东百姓,与元结为好友。高欢很快在山东博得好名声,得到大族支持。其时,尔朱氏家族的统治已成众矢之的。高欢看到时机已经成熟,531年6月,在信都立安定...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司马光在洛阳的故事
我国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1019口1086),在宋朝洛阳,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这部巨著,前后历时十九年之久。政治家的司马光是保守的,史学家的司马光是勤奋的,而生活中的司马光是严谨的。他在洛阳的传说故事,对此有所反映。一、“警枕”仓律相传,司马光着手写书以后,就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取名“警枕”,意即时刻警惕自己不要贪睡。头枕在这样一块圆木头上,进入梦乡后,只要稍稍一动,“警枕”就会翻滚,把司马光惊醒。司马光一醒,就立即起床,握笔写书。《资治通鉴》的几百万字初稿,司马光都用非常漂亮的楷书抄成,全书都没有一个潦草字。书成后,在洛阳住所存放的未用残稿,就堆满了两大间房子。这部煌煌巨著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时期的史实,和《史记》一道被誉为史学“双璧”。洛阳人至今还在传说司马光“警枕”的妙用。二、拱手对妾传说司马光中年丧妻后续娶,后娶的夫人按照朝制被封清河郡君。司马光夫妻感情很好。但一直有...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灭北齐周克金墉洛阳历史故事54
550年,高欢之于高洋废东魏建立北齐。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废西魏建立北周。南北朝时期的大分裂,随着各民族之间的大融合,正在演变为大统一,北周、北齐为争取主动,继续发动对中原洛阳的争夺,20年间,大规模的战役在洛阳反复发生。565年,周武帝看到北齐国内危机四伏,派北周晋公宇文护调集中央和地方军队20万人从潼关出发,征伐北齐,派柱国大将军尉迟迥率精兵10万直接攻打洛阳,派大将军权景宜率兵攻悬瓠城(今河南汝南),派少帅杨出轵关(今河南济源西北)。11月,宇文护屯兵弘农,尉迟迥包围洛阳,邙山之上,全部也驻扎着北周军队,洛阳北齐军处于重围之中。战争初期,北周主将杨嗽由于有轻敌思想,出轵关后不设防御,孤军深入,在渡河至洛阳北后被北齐太尉娄睿突袭,杨部众溃不成军,他自己也降于北齐。但其他各路北周军却节节胜利,权景宜先后攻下了悬瓠城和永州(今河南信阳北)。当时尉迟迥已攻打洛阳30多天,筑土山挖地道,...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刘汉铁骑踏晋都洛阳历史故事45
从东汉开始,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匈奴、鲜卑、羌、氐、羯“五胡”和内地交往尤其频繁,由于汉族政权的压迫,至西晋’时,随着八王之乱的爆发,不少内迁民族的上层分子纷纷起兵反晋,建立政权,其中,刘渊、石勒就是靠反晋起家的。刘渊是匈奴左部帅刘豹之子,曾在洛阳留居。304年,他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定都离石,建国号为汉,自称“汉王”,逐步占领了山西的广大地区。石勒是羯族人,曾在司马颖的旧将公师藩手下任职,司马颖兵败后,石勒率众在河北攻打郡县城邑,召集民众,一度攻下邺城,杀晋将司马腾,后被西晋领将苟唏打败,投奔了刘渊。八王之乱期间,刘渊、石勒势力迅速发展到山西、河北等地。308年,刘渊称帝,定都乎阳。309年春,刘渊接受晋降将朱诞“洛阳城内兵力单薄,空虚易攻”的建议,兵分三路向晋发动进攻:一路由灭金大将军刘景为大都督,朱诞为前锋大都督进攻黎阳;一路派石勒为安东大将军率10万大军进攻巨鹿、常...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巧迁都魏主南征洛阳历史故事46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北魏献文帝拓跋弘之子,生于平城(今大同)。拓跋宏两岁丧母,九岁丧父,自小由祖母冯太后抚养教育。冯太后是汉人,拓跋宏的老师也是汉人,所以拓跋宏深受汉文化熏陶,有着深厚的汉文化基础。拓跋宏即帝位时尚在幼年,冯太后只得等临朝摄政。冯太后摄政期间,在政治、经济两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落后的鲜卑族进人了封建制的轨道,这就为以后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奠定了基础。与政治、经济改革相适应,北魏文化改革也势在必行。490年,冯太后去世,23岁的孝文帝拓跋宏亲政。北魏孝文帝亲政之年面临的形势是:北魏虽然统一黄河汉域已有五十多年,但以平城为中心的代地与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在文化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鲜卑文化中心平城与汉化中心洛阳相差悬殊,不可同日而语;北魏统治者要改变自身的文化落后状况,最佳措施是迁都洛阳,向先进文化看齐;同时北魏统一北方后一直于南方政权对峙,双方的交界大抵在中原地区的淮河一线,...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