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曹植东渡咏洛神洛阳历史故事36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86
转发:0
评论:0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曹植东渡咏洛神洛阳历史故事36,曹植,字子建,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丕的弟弟。他自幼聪明好学,年10余岁,就
  曹植,字子建,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丕的弟弟。他自幼聪明好学,年10余岁,就诵读诗论辞赋数十万言,能言出为论,下笔成章,以才华为其父赏识,曹操曾数次想立他为太子。后因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曹操改变了主意。曹操死后,曹丕和曹睿相继为帝,对他百般,借故贬爵徙封。曹植名为王侯,实际上处处受监视,形同的囚徒,抑郁而不得志,最终在忧愤中死去,卒年仅41岁,谥号思,因其曾被封陈王,世称陈思王。
    曹植生于乱世,长于军中,深受曹操的影响,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抱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又深受时代风气的熏陶,养成了一种放纵不羁的性格,对世俗礼教采取蔑视的态度。这种拯世济物的理想和恃才傲物的性格,贯穿在他一生的思想和行动中,也反映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曹操死后,他处于曹丕和曹睿的恶劣环境中,在颠沛流离中清醒地正视了现实。所有这些,构成了曹植文学创作的基本精神。
    曹植是建安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历来深受人们推崇。曹植的文学贡献,主要在诗歌方面。现存诗作80多首,多为五言,对中国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他早年歌咏偃师的诗是《送应氏诗二首》中的第一首,共16句: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见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这首诗是建安十六年,曹植随其父曹操西征马超,路过洛阳时登上城北邙山的高处(今偃师市邙岭乡刘坡村南的冯王山),俯瞰被董卓烧毁的洛阳城的残破景象,联想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悲惨生活,恻然伤怀,写成的记实性诗歌,是他前期作品中反映人民生活的少数佳作之一。
    黄初四年(223),曹植和弟兄曹彪、曹彰一同进京朝见曹丕。曹丕猜忌弟弟曹彰勇猛刚强,趁他在母亲卞太后处下围棋的机会,把毒药放进枣蒂里,他自己拣没放毒的吃。曹彰没有察觉,就被毒死了。曹彰在洛阳不明不白地死去,只剩下曹植和曹彪,限期返回封地。路上被“护送”他们的官吏监视,限制他们不许同行同宿。这些都使曹植无比气愤,就写了一首《赠白马王彪》的诗,送给曹彪。这首诗共七章,第一章从对京城的留恋写起,开头就写到了偃师:“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还有“大谷(即大谷关)何寥廓,山树郁苍苍”等句,都是借偃师的风物,来寄发他的情思的。
    在曹植的辞赋作品中,《洛神赋》是比较著名的。这篇赋以神话中关于宓妃的故事为基础,通过作者的幻想,塑造出洛神这个美女的形象,借助对于她的容貌的描写,刻画人物的纯洁多情的性格,使人感到非常真切。《赋》中写道:“余从京域(指汉魏洛阳故城),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轩辕,经通谷(即大谷),陵景山(今名白云岭,位于洛阳市偃师顾县镇与缑氏镇结合处)。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
 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赋》中写到的轩辕、通谷、景山,都是偃师的地名,证明他对传说中的洛神宓妃就住在偃师的伊河和洛河交汇处深信不疑,《洛神赋》就是在偃师构思,或者是在偃师写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泊在洛神眼波里的曹植
话说曹植抱着甄妃的枕头,准备离开洛阳回他的封地。他长久地徘徊在洛河河畔,徘徊在对甄妃的深情回忆里。这时的洛阳,宫殿巍峨,繁华似锦,但对于曹植来说,都城留给他的只有不安、屈辱和愤懑。他的二哥曹丕,端坐在皇位之上,在关注国家大事的同时,还用眼睛的余光监视着他。一从童年时起,曹植便跟着父亲南征北战,不知涉过多少条河,但他似乎与洛水最有缘分。洛水,是一条神奇的河流,它发源于陕西,但关于它的那些有声有色的故事,却都在河南,在洛阳。河出图,洛出书。洛出书的地方,就在洛宁县,所以自古以来洛河就被视为神河。伏羲氏的女儿宓妃,相传溺死于洛水,遂成了洛水之神。待到曹植与甄妃相恋,曹植便假借洛神之典故,写成《洛神赋》,强化了洛神的审美意义。自《洛神赋》问世以来,洛河便灵动起来,美丽起来,增添了无限诗意。洛阳的几位中学教师,曾专门研究过《洛神赋》里提到的地名,他们发现在这篇美文中,出现多个洛阳地名,有的至今还在使...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曹丕废汉践魏祚洛阳历史故事35
曹丕,曹操之子。在同父异母兄弟25人中排行第二。公元197年,曹操率军征张绣,年仅10岁的曹丕与同父异母兄曹昂以及曹昂之子曹安民随行军中。宛城之战,曹操遭张绣火攻而负伤,败渡清水。张绣军追至岸边,箭如雨下,曹操中箭,身边卫士几乎死尽,曹昂、曹安民皆死于箭下,而曹丕却骑马生还。宛城之役,锻炼和考验了幼年的曹丕,他的机智和勇敢,令曹军将士称奇。当然,也引起了曹操的注意。曹丕同母兄弟四人,三个弟弟分别是曹彰、曹植、曹熊。曹彰勇而无谋,曹熊体智皆弱,曹植文才超人。曹昂死了以后,太子人选,自然落在曹丕、曹植之间。曹丕虽是建安文豪之一,其文才略逊于曹植,但是曹丕富有政治、军事斗争经验,这为曹植所不如。曹植虽然文采超人,曹操也感到荣耀,却恃才傲物、放荡不羁、厚文薄武、厌恶政治军事斗争。总体相比,曹植不如曹丕。如此,太子之位,最终落在曹丕身上。公元217年,曹丕被立为太子,时年31岁。从此,文臣武将的眼光...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诛宦官外戚同尽洛阳历史故事32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的斗争愈演愈烈。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继位,刘辩就是汉少帝。因少帝年幼,少帝的母亲何太后临朝理政。何太后无力控制局面,便以兄长何进辅政,掌管尚书省。何进在黄巾起义时就进位大将军,掌管着宿卫京师与皇宫的禁卫新军。但在黄巾起义后,汉灵帝重用宦官蹇硕,以蹇硕为禁卫军统帅,何进失去了军权。何进辅政不久,借故诛杀蹇硕,重新夺回了东汉禁卫军统帅之职,并以他的弟弟何苗为车骑将军,掌管禁卫军中的骑兵。至此,何氏兄妹三人,控制着东汉朝政。何进虽然大权在握,但宦官势力仍然是他的最大威胁。宦官侍从皇帝左右,可以传达皇帝号令;宦官还控制着一支宿卫皇帝寝殿的武装。汉和帝以来,宦官凭着特殊的职业之便,曾多次发动诛灭外戚的政变,且屡屡得手。前车之鉴,触目惊心,何进要避免杀身之祸,就必须先诛宦官。中军校尉袁绍是何进的心腹,他劝何进趁大权在握之时,先发制人,全部消灭宫廷宦官,拔掉祸根。何...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司马光在洛阳的故事
我国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1019口1086),在宋朝洛阳,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这部巨著,前后历时十九年之久。政治家的司马光是保守的,史学家的司马光是勤奋的,而生活中的司马光是严谨的。他在洛阳的传说故事,对此有所反映。一、“警枕”仓律相传,司马光着手写书以后,就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取名“警枕”,意即时刻警惕自己不要贪睡。头枕在这样一块圆木头上,进入梦乡后,只要稍稍一动,“警枕”就会翻滚,把司马光惊醒。司马光一醒,就立即起床,握笔写书。《资治通鉴》的几百万字初稿,司马光都用非常漂亮的楷书抄成,全书都没有一个潦草字。书成后,在洛阳住所存放的未用残稿,就堆满了两大间房子。这部煌煌巨著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时期的史实,和《史记》一道被誉为史学“双璧”。洛阳人至今还在传说司马光“警枕”的妙用。二、拱手对妾传说司马光中年丧妻后续娶,后娶的夫人按照朝制被封清河郡君。司马光夫妻感情很好。但一直有...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秦袭郑崤山中伏洛阳历史故事17
秦原为周在西方的一个附庸小国,周平王东迁洛邑时,秦襄公护送平王有功,被封为诸侯。至秦穆公时,秦国对周边国家不断发动兼并战争,开疆辟地,势力大增,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周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27年),秦乘晋文公去世之际,派兵偷袭郑国,企图插足中原,以此打击遏制晋国势力,扩大秦的霸业。战前,秦穆公召集群臣商议出兵攻打郑国之事。谋臣蹇叔和百里奚分析形势后,奉劝秦穆公勿操之过急,暂时不要远征郑国。但秦穆公仍坚持己见,他派孟明视(百里奚之子)为木将,西乞术、白乙丙(均为蹇叔之子)为副将,率领兵车300乘东进偷袭郑国。秦军经路过晋国辖地崤山和洛邑王城的北门,到达滑国(今洛阳市偃师府店一带)地界。当时,郑国商人弦高正赶着一群牛到洛邑贩卖,听到秦军将去袭击郑国的消息,不顾个人安危,一面派人星夜奔赴郑国急告郑君,做好迎敌准备;一面前往秦军大营,诈传奉郑君之命,献上12头肥牛慰劳秦军。秦军统帅以为郑国已经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