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行吟—寻梦中原—风行天下之蔡侯纸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风行天下之蔡侯纸,蔡侯纸的诞生 历史的烟云湮没了当初蔡伦造纸的痕迹,但仍在偃师市缑氏镇陈
蔡侯纸的诞生
历史的烟云湮没了当初蔡伦造纸的痕迹,但仍在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一带留下了造纸河,在首阳山镇留下了前纸庄和后纸庄。这些河流的名称和村庄的名称是无言的历史见证,我们仿佛看到了1900年前那一幕意义深远、影响巨大的历史场景。
当时,身为宦官的蔡伦担任尚方令,主管宫内御用器物和宫廷御用手工作坊,这使蔡伦的聪明才智有了用武之地。汉和帝十分赏识蔡伦的才干,窦太后去世时,他下令由蔡伦监制所有金、银、铜、铁陪葬品。蔡伦经常来到生产第一线,虚心学习和总结工匠们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并大胆进行创新,由他监制的陪葬品堪称,后世工匠争相仿效。
蔡伦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当班固获罪下狱致死、其妹班昭续写《汉书》时,蔡伦目睹了以竹简载文立说和传阅的不便。虽然那时已经出现粗糙的麻纸,但不适合写字。看到臣子们向皇上呈献的一卷卷沉重而且不便阅读的竹简奏折,蔡伦发誓要造出一种轻便实用的新型纸。蔡伦试用树皮、麻头、旧布、破渔网等材料,采用捣、锉、煮、抄等方法,经过长期探索实践,终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用植物纤维制造的书写用纸。
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将其造纸之事奏报朝廷,受到汉和帝的称赞,从此造纸术开始推广全国。因他后来被封为龙亭侯,所以由他监制的纸被称为蔡侯纸。由于原料取材方便,价格便宜,这种纸很快传播开来。
不容置疑的历史定论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蔡伦发明造纸术已成历史定论,所以蔡伦一直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崇敬和爱戴。但是,最近几十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西汉一些墓葬中发现了若干纸状残片,于是就有人断言:早在蔡伦之前的二三百年就有了纸张,蔡伦只是造纸术的改进者而不是发明者!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
对最近几十年出土的若干西汉纸状残片,中国制浆造纸工业研究所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认为西汉一些墓葬土的纸状残片不是纸,而是衬垫在铜镜下的废旧麻絮物。所以有专家认为:从西汉墓葬土的纸状残片,还不能认为是植物纤维纸,仅仅依据少数纸状残片就推翻历史定论是轻率的。
虽然,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古代也使用各种各样的纸,如纸草纸和羊皮纸,但只有用植物纤维制造的蔡侯纸,对世界造纸工业的发展及人类文明的传播具有深远影响,其基本工艺一直沿用至今。蔡伦发明的造纸术的工艺流程是:将植物纤维经过剪切、沤煮、舂捣、加入或不加入辅料、抄造成型、干燥、制成符合书写或某种用途的薄片,即纸张。没有经过这些造纸基本步骤处理过的纤维薄片,就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纸。当然,蔡伦可能会借鉴并总结当时人们的实践经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蔡伦是一个集大成者,造纸术在他手中有了质的飞跃,即用植物纤维经过特殊工艺制造出纸张。这种纸被当时的人们称为蔡侯纸,也可以看作是对这一历史定论的佐证。
一系列典故背后的沉重与无奈
蔡侯纸在京都洛阳问世后,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在文字产生以后,人类一直在寻找合适的书写材料。尽管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自己的“高招”,但这些书写材料均难以和蔡侯纸相比。
约4000年前,古巴比伦人用木棒在潮湿的泥板上书写符号,然后将之晒干或烘干以便阅读和保存。古埃及人将自己的文明和智慧记录在尼罗河畔盛产的纸草上。恒河流域的古印度人把自己的智慧结晶记录在白桦树皮和贝叶上,欧洲、中亚及阿拉伯人将羊皮剥下来刮薄、风干后用以书写记事。
中华民族的文字历史始于结绳记事,接着出现把文字刻在龟甲上或兽骨上的甲骨文。商周时期,人们又把需要保存的文字铸在青铜器或刻在石头上,这就产生了钟鼎文、石鼓文。到了春秋末期,人们开始用竹片、木片书写记事。记录文字的竹片被称为简,记录文字的木片被称为牍。少数贵族则把帛等丝织品作为书写材料。
从春秋末期到东汉时期蔡侯纸问世,人们主要靠简牍行文记事。孔夫子晚年特别爱读《周易》,读了一遍又一遍,那串联竹简的牛皮绳,也就是古人所说的韦,被他翻断了多次,于是就有了“韦编三绝”的美谈。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惠施的人,外出讲学需要带讲课资料,结果惠施拉了整整五马车资料,于是人们就称赞他“学富五车”。秦始皇虽然残暴,但也是个勤奋的皇帝,他“日阅公文一石”,一石相当于现在的60公斤,读这么多公文也真够他累的了!西汉的东方朔,给汉武帝呈报的一篇奏章用了3000多片竹简,据说汉武帝读了两个月才读完。没有纸的日子里,读书不仅是脑力劳动,更是体力劳动,是一件十足的苦差事!帛、绸虽比较轻便,但价格昂贵,不是一般人能用得起的。
蔡伦发明造纸术和蔡侯纸的问世,使中国人彻底摆脱了笨重的简牍的羁绊,并催生了印刷术,中国的文明传播手段从此有了质的飞跃。
以洛阳为中心的传播网络
蔡侯纸问世后,很快受到人们的欢迎。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洛阳,纸张的需求量非常大,洛阳的造纸规模应该是比较大的,但与人们的实际需求仍有很大差距。直到西晋初年,造纸规模虽然有所扩大,但还处于简、纸并用时期,大多数地方纸张供应仍不足。西晋文学家左思花10年工夫写成《三都赋》后,由于文字优美,洛阳人争着买纸抄写,洛阳纸商乘机抬高纸价,牟取暴利,便有了“洛阳纸贵”的典故。
随着时代的前进,造纸术在黄河中下游一带逐渐普及,并开始向南方发展。西晋灭亡后,中原士族和手工业者大量南迁,把中原文化和先进的造纸技术带到江南,后来传播到长江上游和广西、贵州等地区。南北朝时期,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安徽南部以及广州都形成了造纸中心。
唐宋时期,蔡侯纸的产地迅速增加。随着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又进一步推动了造纸术的发展和传播,造纸术逐渐在全国各地普及。
一张世界文明路线图
造纸术在国内普及的同时,也开始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造纸术出国的第一站是朝鲜半岛。公元384年,东晋名僧摩罗难陀带领一支队伍,从山东启程渡海来到百济国(在今朝鲜半岛),向百济国王献上大量书籍,还介绍了造纸的方法,被国王奉为上宾。此后,造纸术在朝鲜半岛落地生根。
把蔡侯纸传到日本的是百济国一个名叫王仁的人。当时王仁携带大批用蔡侯纸作为书写材料的书籍,令日本国王惊叹。于是,他聘请王仁为太子的老师,把他留在了日本,但日本人还是没有学会如何造纸。直到公元610年,朝鲜和尚昙征来到日本,才把造纸术教给日本摄政王圣德太子。圣德太子立即下令在全国推广,并派人到中国学习深造,从此日本开始了造纸的历史。
唐代高僧玄奘到西天取经,但从印度取回的经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贝叶上。后来,中国和尚陆续到印度取经,也把中国的纸张和造纸术带到印度。11世纪末,造纸术在印度普及。
阿拉伯地区与中国远隔千山万水,丝绸之路是彼此联系的纽带,来往的商人经此路线把蔡侯纸带到阿拉伯地区,东方的智慧结晶让阿拉伯人大开眼界,但他们一直不知道纸是如何造出来的。天宝十年(公元751年)秋,唐朝与大食(古阿拉伯帝国)在中亚的恒逻斯城附近(今哈萨克斯坦一带)展开了一场大战。在这场战争中,阿拉伯帝国俘虏了一批唐朝士兵和造纸工匠。阿拉伯人如获至宝,就在恒逻斯城附近建起了一个造纸厂,在中国工匠的教授下学会了造纸术。此后,造纸术便在阿拉伯地区传播开来。
经过阿拉伯人的传播,非洲人和欧洲人也相继学会了造纸。1150年,西班牙的沙迪瓦城建起了欧洲第一家造纸厂,此时距蔡伦发明造纸术已经有1000多年了。此后约500年时间里,造纸术在欧洲广泛传播,并于16世纪下半叶传到了美洲。到19世纪,澳洲也办起了造纸厂,蔡伦发明的造纸术至此传遍了全世界。
造纸术的传播,不仅促进了中国文明的发展,而且还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文明传播与发展,蔡伦的名字也随着造纸术传遍了全球,并受到各国人民的高度赞扬。美国的《芝加哥论坛报》将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和人类登上月球的伟大探索相提并论。美国科学家迈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一书中,将蔡伦排在第七位。
蔡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为我们创造了物美价廉的文化传播载体——蔡侯纸。对此,著名历史学家徐金星自豪地说:15世纪前后发端于意大利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孕育了近代的欧洲文化,从而产生了近代的自然科学,而光辉灿烂的东汉文化却比它早了千余年!科学文化的进步,具有特别明显的连续性和传承性。由东汉到近代科学文化产生,人类进行了1000多年的积累和准备。可以说,没有蔡侯纸,而仅仅靠纸草纸、泥板、贝叶、羊皮等,就不会有近代科学文化的出现。蔡伦是我们洛阳的骄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历史的烟云湮没了当初蔡伦造纸的痕迹,但仍在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一带留下了造纸河,在首阳山镇留下了前纸庄和后纸庄。这些河流的名称和村庄的名称是无言的历史见证,我们仿佛看到了1900年前那一幕意义深远、影响巨大的历史场景。
当时,身为宦官的蔡伦担任尚方令,主管宫内御用器物和宫廷御用手工作坊,这使蔡伦的聪明才智有了用武之地。汉和帝十分赏识蔡伦的才干,窦太后去世时,他下令由蔡伦监制所有金、银、铜、铁陪葬品。蔡伦经常来到生产第一线,虚心学习和总结工匠们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并大胆进行创新,由他监制的陪葬品堪称,后世工匠争相仿效。
蔡伦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当班固获罪下狱致死、其妹班昭续写《汉书》时,蔡伦目睹了以竹简载文立说和传阅的不便。虽然那时已经出现粗糙的麻纸,但不适合写字。看到臣子们向皇上呈献的一卷卷沉重而且不便阅读的竹简奏折,蔡伦发誓要造出一种轻便实用的新型纸。蔡伦试用树皮、麻头、旧布、破渔网等材料,采用捣、锉、煮、抄等方法,经过长期探索实践,终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用植物纤维制造的书写用纸。
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将其造纸之事奏报朝廷,受到汉和帝的称赞,从此造纸术开始推广全国。因他后来被封为龙亭侯,所以由他监制的纸被称为蔡侯纸。由于原料取材方便,价格便宜,这种纸很快传播开来。
不容置疑的历史定论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蔡伦发明造纸术已成历史定论,所以蔡伦一直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崇敬和爱戴。但是,最近几十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西汉一些墓葬中发现了若干纸状残片,于是就有人断言:早在蔡伦之前的二三百年就有了纸张,蔡伦只是造纸术的改进者而不是发明者!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
对最近几十年出土的若干西汉纸状残片,中国制浆造纸工业研究所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认为西汉一些墓葬土的纸状残片不是纸,而是衬垫在铜镜下的废旧麻絮物。所以有专家认为:从西汉墓葬土的纸状残片,还不能认为是植物纤维纸,仅仅依据少数纸状残片就推翻历史定论是轻率的。
虽然,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古代也使用各种各样的纸,如纸草纸和羊皮纸,但只有用植物纤维制造的蔡侯纸,对世界造纸工业的发展及人类文明的传播具有深远影响,其基本工艺一直沿用至今。蔡伦发明的造纸术的工艺流程是:将植物纤维经过剪切、沤煮、舂捣、加入或不加入辅料、抄造成型、干燥、制成符合书写或某种用途的薄片,即纸张。没有经过这些造纸基本步骤处理过的纤维薄片,就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纸。当然,蔡伦可能会借鉴并总结当时人们的实践经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蔡伦是一个集大成者,造纸术在他手中有了质的飞跃,即用植物纤维经过特殊工艺制造出纸张。这种纸被当时的人们称为蔡侯纸,也可以看作是对这一历史定论的佐证。
一系列典故背后的沉重与无奈
蔡侯纸在京都洛阳问世后,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在文字产生以后,人类一直在寻找合适的书写材料。尽管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自己的“高招”,但这些书写材料均难以和蔡侯纸相比。
约4000年前,古巴比伦人用木棒在潮湿的泥板上书写符号,然后将之晒干或烘干以便阅读和保存。古埃及人将自己的文明和智慧记录在尼罗河畔盛产的纸草上。恒河流域的古印度人把自己的智慧结晶记录在白桦树皮和贝叶上,欧洲、中亚及阿拉伯人将羊皮剥下来刮薄、风干后用以书写记事。
中华民族的文字历史始于结绳记事,接着出现把文字刻在龟甲上或兽骨上的甲骨文。商周时期,人们又把需要保存的文字铸在青铜器或刻在石头上,这就产生了钟鼎文、石鼓文。到了春秋末期,人们开始用竹片、木片书写记事。记录文字的竹片被称为简,记录文字的木片被称为牍。少数贵族则把帛等丝织品作为书写材料。
从春秋末期到东汉时期蔡侯纸问世,人们主要靠简牍行文记事。孔夫子晚年特别爱读《周易》,读了一遍又一遍,那串联竹简的牛皮绳,也就是古人所说的韦,被他翻断了多次,于是就有了“韦编三绝”的美谈。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惠施的人,外出讲学需要带讲课资料,结果惠施拉了整整五马车资料,于是人们就称赞他“学富五车”。秦始皇虽然残暴,但也是个勤奋的皇帝,他“日阅公文一石”,一石相当于现在的60公斤,读这么多公文也真够他累的了!西汉的东方朔,给汉武帝呈报的一篇奏章用了3000多片竹简,据说汉武帝读了两个月才读完。没有纸的日子里,读书不仅是脑力劳动,更是体力劳动,是一件十足的苦差事!帛、绸虽比较轻便,但价格昂贵,不是一般人能用得起的。
蔡伦发明造纸术和蔡侯纸的问世,使中国人彻底摆脱了笨重的简牍的羁绊,并催生了印刷术,中国的文明传播手段从此有了质的飞跃。
以洛阳为中心的传播网络
蔡侯纸问世后,很快受到人们的欢迎。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洛阳,纸张的需求量非常大,洛阳的造纸规模应该是比较大的,但与人们的实际需求仍有很大差距。直到西晋初年,造纸规模虽然有所扩大,但还处于简、纸并用时期,大多数地方纸张供应仍不足。西晋文学家左思花10年工夫写成《三都赋》后,由于文字优美,洛阳人争着买纸抄写,洛阳纸商乘机抬高纸价,牟取暴利,便有了“洛阳纸贵”的典故。
随着时代的前进,造纸术在黄河中下游一带逐渐普及,并开始向南方发展。西晋灭亡后,中原士族和手工业者大量南迁,把中原文化和先进的造纸技术带到江南,后来传播到长江上游和广西、贵州等地区。南北朝时期,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安徽南部以及广州都形成了造纸中心。
唐宋时期,蔡侯纸的产地迅速增加。随着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又进一步推动了造纸术的发展和传播,造纸术逐渐在全国各地普及。
一张世界文明路线图
造纸术在国内普及的同时,也开始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造纸术出国的第一站是朝鲜半岛。公元384年,东晋名僧摩罗难陀带领一支队伍,从山东启程渡海来到百济国(在今朝鲜半岛),向百济国王献上大量书籍,还介绍了造纸的方法,被国王奉为上宾。此后,造纸术在朝鲜半岛落地生根。
把蔡侯纸传到日本的是百济国一个名叫王仁的人。当时王仁携带大批用蔡侯纸作为书写材料的书籍,令日本国王惊叹。于是,他聘请王仁为太子的老师,把他留在了日本,但日本人还是没有学会如何造纸。直到公元610年,朝鲜和尚昙征来到日本,才把造纸术教给日本摄政王圣德太子。圣德太子立即下令在全国推广,并派人到中国学习深造,从此日本开始了造纸的历史。
唐代高僧玄奘到西天取经,但从印度取回的经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贝叶上。后来,中国和尚陆续到印度取经,也把中国的纸张和造纸术带到印度。11世纪末,造纸术在印度普及。
阿拉伯地区与中国远隔千山万水,丝绸之路是彼此联系的纽带,来往的商人经此路线把蔡侯纸带到阿拉伯地区,东方的智慧结晶让阿拉伯人大开眼界,但他们一直不知道纸是如何造出来的。天宝十年(公元751年)秋,唐朝与大食(古阿拉伯帝国)在中亚的恒逻斯城附近(今哈萨克斯坦一带)展开了一场大战。在这场战争中,阿拉伯帝国俘虏了一批唐朝士兵和造纸工匠。阿拉伯人如获至宝,就在恒逻斯城附近建起了一个造纸厂,在中国工匠的教授下学会了造纸术。此后,造纸术便在阿拉伯地区传播开来。
经过阿拉伯人的传播,非洲人和欧洲人也相继学会了造纸。1150年,西班牙的沙迪瓦城建起了欧洲第一家造纸厂,此时距蔡伦发明造纸术已经有1000多年了。此后约500年时间里,造纸术在欧洲广泛传播,并于16世纪下半叶传到了美洲。到19世纪,澳洲也办起了造纸厂,蔡伦发明的造纸术至此传遍了全世界。
造纸术的传播,不仅促进了中国文明的发展,而且还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文明传播与发展,蔡伦的名字也随着造纸术传遍了全球,并受到各国人民的高度赞扬。美国的《芝加哥论坛报》将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和人类登上月球的伟大探索相提并论。美国科学家迈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一书中,将蔡伦排在第七位。
蔡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为我们创造了物美价廉的文化传播载体——蔡侯纸。对此,著名历史学家徐金星自豪地说:15世纪前后发端于意大利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孕育了近代的欧洲文化,从而产生了近代的自然科学,而光辉灿烂的东汉文化却比它早了千余年!科学文化的进步,具有特别明显的连续性和传承性。由东汉到近代科学文化产生,人类进行了1000多年的积累和准备。可以说,没有蔡侯纸,而仅仅靠纸草纸、泥板、贝叶、羊皮等,就不会有近代科学文化的出现。蔡伦是我们洛阳的骄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黄池之会
发生时间:公元前482年所属年代:春秋战国时代发生地点:黄池(今河南封丘路南)吴服越后,成为东南无与匹敌的强国,遂北上中原与诸国争霸。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率军沿水路北上,会晋定公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路南),欲争中原霸主之位。会盟尚未开始,越人已趁吴国空虚攻入吴都,夫差封锁后方消息,对晋以武力相胁,最终得以主盟。黄池之会并没有给吴国带来实际利益,反而加速了吴国的灭亡。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召陵之盟
发生时间:公元前656年所属年代:春秋战国时代发生地点:召陵(今河南郾城东)春秋初年,楚国发展起来,向中原挺进,与齐抗衡。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宋、陈、卫等八国军队攻溃楚的盟国蔡国,陈兵楚境,以楚不向王室朝贡相质询。楚为避齐锋,派大夫屈完与齐讲和,齐也看到楚国强大,无隙可乘,即与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订立盟约,史称“召陵之盟”。这是齐桓公“尊王”的又一次胜利,其霸主地位更加巩固。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周公平息管蔡之乱
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曾经为如何巩固他的统治,尤其是对远离国都丰、镐的东方广大地区诸候国的统治,而昼夜不安。他的弟弟周公姬旦,是一位有深谋远虑的大政治家,是他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主要助手,为他提了个好建议:一、把商纣王的儿子禄父(也叫武庚)封为商侯,继续留在商都,用这个办法来安抚其他商朝的贵族和诸侯;二、派他的第第管叔、蔡叔、霍叔分别担任管国、蔡国和霍国的由他们对禄父及其他东方广大地区的商朝逸民和诸侯国君加以监视,历史上称为“三监”。另外,从长远计议,武王认为黄河以南,伊洛一带原是夏王朝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披山襟河,形势险要,又处于天下的中心,便于天子控制各个诸侯国,也便于各个诸侯国向周天子纳贡,于是准备在此另建新都。以上三条,其中前两条都被武王采纳实施了,只有第三条还未来得及实施,武王就病死了。武王死后,年幼的儿子姬诵即天子位,叫周成王。按照武王的遗嘱,周公姬旦就辅佐成王,管理朝政。可是,作为...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伏羲传奇
公元前7771年十月初四,在今甘肃省天水市有一个龙图腾的母系氏族部落,首领叫华胥氏,风兖姓,她和她亲族叔嫟领着族众逐水草而居,游牧到水草丰盛的雷泽(现甘肃天祝成县一带)。在这里结识了雷泽氏,在成县仇夷山生下伏羲,然后伏羲随母又回到华胥氏的发祥地华亭华池一带。因为是以游牧为生,华胥氏居地经常有变化最后才在今甘肃秦安县大地湾一带定居下来,并长大成人,立圭表纪历,从此纪历兴起,因之这个地方又叫成纪,当地人叫“大地尼”,又叫“大帝湾”。华胥氏和雷泽氏得到的这个儿子——这是伏羲氏。这是个风和日丽的春天,按照当时的风俗,她们部落姓风兖,所以他姓也就姓风兖,当时人们以“葫芦”为食,过着半牧半农的生活,培育葫芦的族人,就被众人尊称为瓠民,部族称华族,专门培育葫芦的氏族又被称为瓠氏。葫芦又名“瓜瓞”,瓠民发现瓠不仅可食,还可作器物用。巨瓠剖之为舟作船,名盘瓠舟、天盘舟;小瓠剖之为盘、为瓢为勺;自蒂开口,为“...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灵感塔情话
北宋仁宗年间,有一位名叫任苏的秀才,携带书僮兴儿来东京会考,单等朝廷发榜。闲暇之余,主仆二人慕名到开宝寺内观赏灵感塔。正是秋高气爽时节,灵感塔巍峨挺拔,飞檐斗拱,凌空绝顶,煞是壮丽。主仆二人兴致勃勃,争相攀登,每层都有佛龛,红烛高烧,照亮蹬道。他俩好容易爬到顶端,早已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了。从塔窗向北眺望,阡陷纵横,黄河如带;向南鸟瞰,繁树烟花,叠楼重殿。任苏触景生情,吟诗填词,尽兴方归。忽然,狂风大作,从西北方向飞来一股烟尘,把佛龛内的灯烛全部吹灭,塔内顿时漆黑一团。主仆二人被围在蹬道里,叫苦不迭。正当两人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时候,红光一闪,一位少女挑着灯笼来到面前,柔声道;“二位休慌,随我慢慢下塔。"不及细问,他们就跟随灯光下到塔底。任苏这才看清姑娘,十六七岁,布衣素裙,面容俏丽。忙拱手道谢:“多谢姑娘搭救。你怎知小生和书僮在塔内?”“小事一桩,何足挂齿。"姑娘还礼道:“这红灯笼挂在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