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抚摸星辰和大地心跳的智者张衡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10
转发:0
评论:0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抚摸星辰和大地心跳的智者张衡,今天,也许我们可以用天文望远镜对着星空炫耀现代化的便捷,但是我们不能哂笑诞生
  今天,也许我们可以用天文望远镜对着星空炫耀现代化的便捷,但是我们不能哂笑诞生于1000多年前的地震仪和浑天仪的简单;也许现在的我们已经拥有了鲜花无数,但是我们不能对最早绽放的那朵花说“不”! 
    第一个!是多么重要!是多么珍贵!
    那么,让我们站在洛阳灵台遗址上回望吧——世界上第一台水力推动的浑天仪、第一台地震仪、第一个候风仪、第一架飞行器、第一辆指南车、第一辆记里鼓车都出自这里,出自一个可以抚摸星辰和大地心跳的智者之手——他就是张衡!

灵台密室“藏宝”
    外地游客来到古都洛阳,少不了要看一看千年古刹白马寺。但这些朋友也许不知道,离白马寺不远处就是汉魏故城遗址,是张衡当年搞发明创造的地方,那里,同样有着千年沧桑和诸多韵味。
    作为东汉都城的洛阳,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大城市。东汉洛阳城共设有12个城门,南面4个城门中的平城门原为宫门。出平城门往南有一条御道,在御道西边设置了一个观测天象的灵台。虽然历经千年风雨,如今这里还存留了一个雄浑壮观的巨大夯土台,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天文观测台遗址。 
    东汉灵台创建于光武帝中元元年(公元56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了。东汉以后的曹魏、西晋均以洛阳为都,也都沿用此灵台。东汉灵台是当时最大的国家天文台,是太史令的下属机构。东汉时杰出的科学家张衡,从元初二年(公元115)到永宁元年(公元120年),又从永建元年(公元126)到阳嘉二年(公元133年),先后两次任职太史令,亲自领导、主持并参与了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不仅写出了《地震对策》、《浑天仪图注》、《灵宪》等重要科学著作,还设计制造了浑天仪、地动仪等精巧绝伦的科学仪器,这些仪器都安置在灵台之上。
    据有关资料记载,灵台共有43人供职,总管是灵台丞,属太史令管辖。灵台的工作人员分工明确,分别有观测大气、风、日、月和星辰的。如此规模的天文观测台,在当时世界上极其少见。
    灵台究竟有多大?1974年冬至1975年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魏故城工作队队员对东汉灵台遗址进行了发掘,确定灵台遗址的范围达4万平方米。夯土高台四周有上下两层平台,平台之上有建筑遗迹。上层平台四面各有五间建筑,四面建筑的墙壁上分别涂以青色、白色、红色、黑色,色彩残迹至今可见。这种方位不同而颜色有别的现象,应和当时崇尚“四灵”的习俗有关,即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上层平台的西面和其余三面不同,在原五间建筑的后面,又加了一间内室,进深约2米。外室与内室以土墙隔开,内室的北边两间与南边三间也以土墙隔开。室内地面铺方砖,后壁无立柱。据考古人员推断,这个内室很可能就是当时的密室,是“藏宝”之地,也即放置浑天仪的地方。

“叶生叶落”月月轮回
    浑天仪是张衡在洛阳研制成功的观察天象的新型仪器,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天文仪器。
    东汉安帝元初三年(公元116年),张衡制作出一个浑天仪模型。第二年,他用铜铸成浑天仪。浑天仪呈球形,球的表面排列有28星宿和其他恒星,球面上还有黄道圈和赤道圈,分列有24节气。球体外面有两个圆圈,一个是地平圈,一个是子午圈。天轴支架在子午圈上,和地平斜交成36度角,就是说北极高出地平36度。这是洛阳地区的北极仰角,也是洛阳地区的地理纬度。
    浑天仪是“自动装置”,能够按照时刻自己转动,其中的奥妙就在张衡设计的一组滴漏壶。滴漏是古人测量时刻的仪器,通过一个特制的下有小孔的盛水器皿,水一滴一滴流到刻有记号的壶里,人们看到壶里水的深浅,就知道是什么时刻。
    张衡巧妙地将两个滴漏壶和浑天仪配合起来,利用壶中滴水的力量来推动齿轮转动,齿轮再带动浑天仪运转。张衡不仅是个天文学奇才,还是个数学天才,他通过恰当地选择齿轮个数,巧妙地使浑天仪一昼夜转动一周,将日月星辰运行等天象变化形象地演示出来。
    张衡制成浑天仪后,把它安装在灵台的一间密室里。为了验证精确度,他让一个人在室内看着浑天仪,让另一个人站在灵台上观察天象。结果,浑天仪显示的结果同天象完全相符。
    传说有一种神奇的树,每天生出一个荚,生到第15个以后,又每天掉一个荚,掉完以后再重新生长。张衡受此启发,发明了名为瑞轮冥荚的机械日历。张衡在一个立轴上装上15个具有凸轮作用的拨板,使它们依次分别作用于15个冥荚,从每月初一起,每天转出一片木叶,到15日共转出15片,然后每天再转入一片,依次减少,到月落为止。因为阴历是和月亮的运行配合的,所以这种仪器不仅可以显示日期,还可以显示月亮圆缺的情形,就好像现在的活动日历。

神奇应验于千里之外
    东汉时期经常发生地震,激发了张衡对地震现象的研究。第二次担任太史令后,张衡在收集各类地震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终于在东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
    这个地动仪用精铜铸成,形状像一只酒尊。仪器上有一个隆起的顶盖,内部有一根都柱,这根柱能够沿导轨向8个方向侧移,并以此操纵一个开关。地动仪外部有8条龙,每一条龙的口中都衔有一颗铜丸,在底座周围有8只张着口的蟾蜍和龙头相对。一旦发生了地震,地动仪受到振动,龙嘴会吐出铜丸,它下面的蟾蜍把铜丸衔住。这时,地动仪发出响亮的声音,从而引起看守人员的注意。一条龙的机关受到触发,其余7条龙会保持不动,因此,只要知道哪一条龙的机关受到触发,就可以知道地震发生的方向。
    公元133年、公元135年、公元137年,洛阳连续发生地震,地动仪所指出的地震方向和地震实际发生的方向几乎完全一致。公元138年,地动仪西北方向的一条龙吐出了铜球,测出西北方向发生地震,但生活在洛阳的人却没有什么感觉,一些人就认为地动仪出问题了,不灵了。谁知没过几天,千里之外的陇西(今甘肃省东南部)果然报告那里发生了地震,于是,大家都认可了地动仪的神妙。据分析,地动仪可以测出的最低震级为3级,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成就。从此,我国开始了远距离测量地震的历史。
    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测报地震的仪器,比欧洲的第一台地震仪早1700多年,难怪中国科技史专家、英国的李约瑟博士称其为世界“地震仪的鼻祖”。
    张衡除发明了地动仪以外,还发明了候风仪——候风铜鸟。张衡发明的候风铜鸟和西方屋顶上的候风鸡类似,但西方的候风鸡到12世纪始见于记载,要比张衡发明的候风铜鸟迟了1000年。

木雕冲天翱翔云端
    世界上最早的“无人驾驶飞机”——独飞木雕,也是张衡发明的。试飞地点就在洛阳城北的邙山上,当时引起了极大轰动,许多人纷纷前来一饱眼福。
    独飞木雕是张衡制作的木制机械之一。 独飞木雕的原理与张衡发明的指南车和记里鼓车的原理比较相似。指南车是一辆双轮独辕车,由马拉动。车厢内采用能自动离合的齿轮系。车厢外置有一个木刻的小人儿,无论车朝哪个方向转弯,小人儿伸出的手臂都指向南方。
    记里鼓车也是利用齿轮机的差动原理发明的。记里鼓车行一里路,车上木人击鼓,行十里路,车上木人击镯。张衡制造的记里鼓车可惜没有较详细的记载,东汉以后有关记里鼓车的记载虽有些零星的字句,但都太简略。

天如蛋壳地如蛋黄
    天地万物是怎样起源的,又是怎样发展的,这个问题是宇宙观的核心。中国古代的天体演化思想又可称为开天辟地说,是解释天地是如何产生的学说。张衡所著的《元图》和《灵宪》是两部集中反映他的哲学宇宙观的重要著作,明确指出天地万物最早的起源不是什么上帝、神灵的旨意,而是“无形之类”的“元”,也就是太始。
    张衡认为天地万物是从元气发展而来的。元气是物质性的,其中包含不同性质的阴气和阳气,自然现象的千差万别及相互影响,体现了阴、阳二气具有的不同物质性能及其相互作用。张衡的这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宇宙生成理论,不但符合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而且也符合物质不灭的定律,比18世纪德国康德的星云学说早了1600多年。
    宇宙是按什么模式构成的?这是古代天文学家们激烈争论的又一个问题。到东汉时人们对于宇宙构造和运行,主要有盖天说、宣夜说和浑天说3种观点。张衡对我国天文学以及各家各派的理论作了广泛和精密的研究,并且亲自不断地观察天象,摸索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用鸡蛋形象地描绘了浑天学说:天是圆的,像鸡蛋壳,地像蛋黄,居于蛋壳之中。
    张衡提出的浑天学说比较接近实际,无疑是中国古代宇宙观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飞跃。张衡在长期观测天体方位的基础上提出大地是球形,“如鸡中黄”,改变了传统的“天圆地方”的错误观点。他指出地球“孤居于天体之内”“乘气而立”,摒弃了过去“天柱地维”的虚幻神话。他还指出,天半覆地上,半绕地下,“半见半隐”,“日昼行地上,夜行地下”(实际是地球自转所致),定黄赤二道,立南北二极,这些已经相当接近近代的科学解释了。
    中国曾是世界上天文学非常发达的国家之一。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们从远古时期就已经开始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经过世代努力,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天文学知识,并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且具有独特风格的天文学体系。中国古代天文学在世界天文学许多领域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东汉的张衡无疑是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最灿烂的一颗巨星,他以其卓越的成就而闻名于世,月球上有以“张衡”命名的环形山,宇宙间有以“张衡”命名的小行星。正是以张衡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的非凡成就,使中国古代天文学在世界天文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遗憾的是,到明朝初期,统治者严禁民间“私习天文”,违者“遣戍”甚至“殊死”,严重摧残了民间对天文历法的研究。从明朝初年到明万历年约200年时间,天文历法的研究几乎陷于停顿状态,使中国的天文学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但张衡等人的光辉成就却永远是中国人的骄傲,是洛阳人的骄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曹操和中牟“臭豆”
郑州市东面的中牟县是一个民风古朴的小县,历史上才华不凡的人物曹操,就是在这里打败了称雄一时的袁绍,奠定了自己的千秋基业。在中牟,有一种名叫“臭豆”的风味食品和曹操有关。三国时期,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决战。当时,曹操的草料场(在今大孟镇的草场村)里有一个喂马的士兵,名叫刘二。那一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刘二在煮豆喂马时,私自把煮熟的黄豆装进了自己的口袋里两碗,想趁没人的时候自己吃。谁知这时传令兵来了,命刘二到前线运送粮草。刘二情急之下,把装着黄豆的布口袋藏在屋里的草堆中。等刘二10天后从前线回来,由于疲劳,把藏起来的黄豆给忘了。直到有一天,他忽然闻到屋里有一种奇特的味道扑鼻而来,找了好几遍,他才在草堆里找到了自己藏起的那个装有熟黄豆的口袋。晚上,刘二抓起一把臭豆放在锅里,加上盐和水,煮了起来,不一会儿,锅里的豆和水煮沸了,一缕诱人的香味袅袅飘散开来,刘二闻着那香味,竟然有些陶醉了。恰巧在这个时候,曹操...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马和尚屈铁担
年羹尧幕中,有江宁严星标、常熟徐芝仙二叟。雍正癸卯,从年征青海,旋以年骄抗,恐为所累,辞归。年厚赠金送还。宿蒲州,有两骑客来,状虓猛,心悸之。又逢二僧,皆狷黠少年,二叟益惧,不敢按站行,十余里即宿。僧来,扬其目而视之曰:“我疑若,书生也,乃亦盗耶?囊内赤金二千,从何来?”严、徐骇曰:“财必为盗而后得耶?朋友赠,何妨?”僧曰:“若然,二君必年大将军客也。”曰:“然。”曰:“几杀好人!”起,挟女尼走东厢。抵暮,两骑客亦来,解鞍宿西舍。入夜,严、徐闭门卧,僧独步檐外,啧啧曰:“好马,好马,亡何?”两骑客去,僧闯然叩门,严窘,挺身出曰:“事至此,尚何言!行李、头颅,都可将去!”僧笑曰:“我不杀汝,先去之两骑客,乃杀汝者也!”诘其故,曰:“凡绿林豪,测客囊,皆视蹄尘。两盗,雏耳!虽相伺而眼眯,误赤金为钱镪,故不值一下手。然非我在此,二君殆矣!”问僧何来,曰:“余亦从年大将军处来也,今将赴中州,行经此...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伏羲传奇
公元前7771年十月初四,在今甘肃省天水市有一个龙图腾的母系氏族部落,首领叫华胥氏,风兖姓,她和她亲族叔嫟领着族众逐水草而居,游牧到水草丰盛的雷泽(现甘肃天祝成县一带)。在这里结识了雷泽氏,在成县仇夷山生下伏羲,然后伏羲随母又回到华胥氏的发祥地华亭华池一带。因为是以游牧为生,华胥氏居地经常有变化最后才在今甘肃秦安县大地湾一带定居下来,并长大成人,立圭表纪历,从此纪历兴起,因之这个地方又叫成纪,当地人叫“大地尼”,又叫“大帝湾”。华胥氏和雷泽氏得到的这个儿子——这是伏羲氏。这是个风和日丽的春天,按照当时的风俗,她们部落姓风兖,所以他姓也就姓风兖,当时人们以“葫芦”为食,过着半牧半农的生活,培育葫芦的族人,就被众人尊称为瓠民,部族称华族,专门培育葫芦的氏族又被称为瓠氏。葫芦又名“瓜瓞”,瓠民发现瓠不仅可食,还可作器物用。巨瓠剖之为舟作船,名盘瓠舟、天盘舟;小瓠剖之为盘、为瓢为勺;自蒂开口,为“...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灵感塔情话
北宋仁宗年间,有一位名叫任苏的秀才,携带书僮兴儿来东京会考,单等朝廷发榜。闲暇之余,主仆二人慕名到开宝寺内观赏灵感塔。正是秋高气爽时节,灵感塔巍峨挺拔,飞檐斗拱,凌空绝顶,煞是壮丽。主仆二人兴致勃勃,争相攀登,每层都有佛龛,红烛高烧,照亮蹬道。他俩好容易爬到顶端,早已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了。从塔窗向北眺望,阡陷纵横,黄河如带;向南鸟瞰,繁树烟花,叠楼重殿。任苏触景生情,吟诗填词,尽兴方归。忽然,狂风大作,从西北方向飞来一股烟尘,把佛龛内的灯烛全部吹灭,塔内顿时漆黑一团。主仆二人被围在蹬道里,叫苦不迭。正当两人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时候,红光一闪,一位少女挑着灯笼来到面前,柔声道;“二位休慌,随我慢慢下塔。"不及细问,他们就跟随灯光下到塔底。任苏这才看清姑娘,十六七岁,布衣素裙,面容俏丽。忙拱手道谢:“多谢姑娘搭救。你怎知小生和书僮在塔内?”“小事一桩,何足挂齿。"姑娘还礼道:“这红灯笼挂在塔...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肖家沟
荥阳市西南的环翠峪里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村庄,叫肖家沟,肖家沟因历史上出过大官,后又被满门抄斩而闻名。据说,宋末元初时,朝中有一个姓肖的一品大员,武将出身,人们都叫他肖一品。肖一品不满皇帝昏庸,元人强暴,毅然辞官回到家乡环翠峪肖家沟务农赋闲。为防山贼盗寇,保家护院,肖一品把家中年轻力壮的男人都训练成会舞枪弄棒的庄丁。消息传出,附近无依无靠、穷困潦倒的山民猎户都来投奔。肖一品怜悯乡亲,来者不拒,不到两年光景,就拥兵三千之众。不久,朝廷就知道了肖一品招兵、树旗囤粮的事情,即派5万官兵前来围剿。官兵来到肖家沟的山口处(当地人称之为龙脖),就被守关的庄丁挡住。肖一品立即拉马抬刀,来到山口,怒向官兵道:“为何剿我肖家沟?”官兵反问:“为何拥兵逾千?”肖一品曰:“养兵为保家园,却无反上之心!”肖家兵居高临下,英勇善战,官兵久攻不下,即把兵力一分为二,一队山前佯攻,一队顺汜水河西支流逆流而上,绕道翻越天堂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