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瓦岗军围困东都洛阳历史故事58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76
转发:0
评论:0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瓦岗军围困东都洛阳历史故事58,瓦岗军是隋末活动在河南一带的一支强大的农民起义军。9初的领袖是韦城(河南滑县
  瓦岗军是隋末活动在河南一带的一支强大的农民起义军。9初的领袖是韦城(河南滑县东南)人翟让。公元616年,破落贵族李密在参加“杨玄感兵变”失败后,投奔到了瓦岗军,他帮助翟让鲜明地打出了反抗隋朝的旗帜,同时又说服了附近王伯当、周文举、李公逸等领导的各小股起义军,共聚在瓦岗军周围。
  于是瓦岗军的声势逐渐壮大起来。接着,起义军攻破了今荥阳东北的要塞金提关,随后又乘胜,逼近隋王朝的政治;中心——东都洛阳。这样瓦岗军与隋王朝之间的洛阳之战开始了。
    公兀617年二月,翟让接受了李密的建议,统率精兵七千攻打河南巩义兴洛仓(又名洛口仓),攻下之后,瓦岗军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这不仅为自己保障了足够的军粮供应,而且在更大的范围内动员了大批人民群众参加起义队伍。瓦岗军数日之内达到几十万,为以后的一系列战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着瓦岗军又连打了几个胜仗,声威更壮。于是赵魏以南,江淮以北,各地义军,多来归附,隋朝河南郡县前来投降者,更是人马如流。在瓦岗军的发展壮大中,李密由于表现出杰出的领导和组织才能,被翟让等人推举为领袖,号魏公;李密命翟让为上柱国司徒、东郡公,命单雄信、徐世勋等人为大将军,在洛口建立了政权。
    三月,李密命将领率步骑二千轻装夜行至东都城下。隋军守将越王杨侗坚守龟缩不出,起义军在外城挑战;放火烧了位于西南郊的丰都市,昔日为非作歹、飞扬跋扈的王公、贵族、官僚纷纷迁入宫城之中,甚至把官衙也塞得水泄不通,整个东都一片混乱。在瓦岗军的连续打击下,隋军将领纷纷来归,巩县长官柴孝和、监察御史郑颐出城投降,大将裴仁基也携军归顺,瓦岗军日益壮大。接着李密派裴仁基统领二万精兵攻下了回洛东仓,放火烧掉了横贯洛水的天津桥,率领精兵攻打宜仁门,火烧上东门,吓得杨侗心惊胆战,城内二十万守军也惶惶不可终日。   
    东都被困日久,为了解决粮草问题,杨侗只得冒险派兵去回洛仓运粮,李密以三万精兵在回洛仓北伏击,击溃了隋军七万兵力的防线,占据了回洛仓城。东都粮道断绝,隋军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瓦岗军歼灭了大批隋军,缴获了大批军需品,发布了讨伐隋炀帝的檄文,列举了杨广十大罪过,“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
    617年五月,隋炀帝调集监门将军庞玉等人火速从关内串军增援东都。面对隋军的反扑,瓦岗军与之展开了激战,虽然取得了多次胜利,但在西苑的一次战斗中,李密身中洗矢,庸军乘机夜出东都城镇,在洛口击败起义军,收复了回洛仓城,瓦岗军第一次受到了挫折。
    六月,李密重整旗鼓,在东都城边与隋军展开了,一场大战。“密左骑、右步,中列强弩,鸣千鼓以冲之”,所向披靡,隋兵闻风丧胆,李密乘胜夺取了回洛仓城。
    七月,隋炀帝调集江都通守王世充、河北大使太守少卿韦霁、河南大使虎牙郎将王辩等人,各率精锐之师十万余人增援东都。
  李密采取西连李渊、东取黎阳(今河南浚阳)的策略,迅速攻下了黎阳仓,再次打败了隋军的反扑。
    九月,越王侗再度调集王世充、韦霁、王辩等人共七路大军十万多人,由王世充统一指挥,出东都,抵洛口,征讨瓦岗军。十月,王世充夜渡洛水,在北岸的黑石一带,安营扎寨。第二天,李密引兵与之交锋,初战失利。为避敌锋锐,李密率精骑三万,渡过洛水向南迂回,余部退守月城,固受自保。王世充追到月城之下,层层围攻,企图迫使义军不战自溃。正在他得意之时,突然从黑石方向腾起阵阵告急狼烟。原来是李密又渡水杀进黑石隋军营地。
  王世充无奈,只得回军自救,又被义军伏击,王世充兵败,狼狈逃回东都。洛口战败后,王世充眼看军粮将尽,心急如焚,就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和瓦岗军作战。公元618年正月,他再次拥兵东进,在巩县下寨,在洛水上搭起浮桥,发动对瓦岗军新的攻击。但军令不严,将士步调不一,桥先搭成者先渡,王辩率先过河,打到起义军营地外围,但王世充却在此时鸣金收兵。李密乘乱率敢死之士奋勇追杀,隋军慌作一团,争渡浮桥,一万多人撑入水中被淹  死。王世充连夜北逃河阳,这天夜里疾风寒雨,士卒被冻死累苑者不计其数。当他逃到河阳时,身边只剩几千名残兵败将。后来王世充被杨侗召回东都,再也不敢出来耀武扬威了。
    公元618年正月,李密率三十万瓦岗军进据金墉城,挖堑筑垒,修建庐舍,坚壁自守,声势大振。接着屯兵邙山,进逼上春门。隋杨侗仓促派金紫光禄大夫段达、民部尚书韦津出城应战。段达震慑于义军的威严,不战自溃。东都内外惊骇,僵师、柏谷及河南郡尉闻风献地投降,瓦岗军发展壮大到极盛时期。
    正当李密与隋杨侗决战的时候,唐抚宁大将军李建成、副将李世民奉命率十万大军援救东都。但唐军却阴奉阳违,名为增援,实为略地,东都城中,更加危急恐慌。
三月,政局突变。宇文化及在江都勒死了隋炀帝,立秦王浩为傀儡皇帝,并率十万大军北上意在返回关中。这对当时在洛阳的隋朝残余势力和瓦岗军,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李密为避免两面作战,集中力量对付宇文化及,决定暂时放弃进攻东都,与杨侗妥协,而在洛阳的杨侗、王世充也企图利用李密对付宇文化及,使其在交战中两败俱伤,坐收渔利。于是这年六月,双方达成协议,取得了表面上的联合。  
    瓦岗军计联杨侗以后,就集中力量对付宇文化及,以解洛阳之围东进。李密率步骑固守在清淇(今河南省浚县西),徐世  领众据守黎阳仓城。义军深沟高垒,挫敌锋锐,坚固自守。宇文化及在仓城被阻不得,急于速决,不断挑衅。李密就是不与他正面交锋,而是率少数兵力,转战到敌后,敲它的尾巴。宇文化及腹背受敌,疲于奔命,就在这时,李密军挖地道通入敌营,里外夹击,宇文化及率残兵败将到永济榘边自守。
七月,李密与宇文化及大战于童山(今河南省浚县甫)。李密在激战中,中流矢被秦琼救回。接着,秦琼与宇文化及展开崖战,宇文化及兵败东逃,盾来被窦建德消灭。李密后来身体复原,这次决战以义军的胜利而告终,但义军的实力也遭到严重损伤,早就做好进攻准备的王世充乘李密战后疲弱的时机发动进攻,率精兵二万,战骑二千进军僵师,在通济渠甫岸屯蕾扎寨,在洛水上搭设浮桥,准备渡河决战。李密留王伯当据守金墉城,自领精兵出僵师,在邙山脚下与隋军对垒。 
    战前,瓦岗军在一起商讨策略。擒征等谋士和—少部分将领认为王世充粮草短缺、志在死战,瓦岗军只需深沟高垒采对付,不过二到数月,王‘世充必定退兵,那时再奋力追击,肯定会大获全胜。在这紧要关头,李密竟失去了正确的判断力,放弃了自己一贯坚持的以逸待劳的战略方针,主张冒险应敌。由于李密草率轻敌,加上受到王世充伏击,结果这次战役遭到残败。李密最后率兵万余,东奔虎牢。王伯当也从金墉城退守河阳,尔后又投奔了太原李渊。至此,瓦岗军起义失败。
    瓦岗农民起义军与隋王朝争夺洛阳的战争,虽然最后没能攻下洛阳,但是却沉重地打击了隋王朝的腐朽统治,有力地震撼了隋王朝的统治基础,成为摧毁隋政权的一支强大的革命力量,并在客观上为李唐政权统一全国扫清了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黄巢挥师下东都洛阳历史故事65
公元875年,王仙芝在长垣发动起义。这年六月,黄巢率领几千人在家乡冤句(今山东省荷泽市西南)起义响应。两支起义合兵一处,共同作战。公元876年七月,起义军采取避实击虚的流动作战方针,转战河南;连续攻下阳翟(今河南禹县)、郏县(今河南郏县),没有几天就打下八座城池。接着又拿下了汝州(今河南临汝),锋芒直指洛阳。唐王朝急忙调兵防守东都洛阳,同时征召各地节度使对起义军四面围剿。起义军调头南下湖北、安徽,王仙芝在战斗中牺牲,起义军推黄巢为“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从此有了统一的领导。878年年初,黄巢率军北伐,由荆襄入南阳,向北威胁东都洛阳。唐僖宗急调河阳、宣武。昭义诸镇兵力增援洛阳,命左神武大将军刘景仁为东都应援防逼使,又调义成兵三千人守轩辕、伊阙、河阴、虎牢四关。黄巢发现唐王朝防备较为严密,至汝州东折,迂回到江南地区。公元879年九、十月,起义军再次北伐,一路势如破竹,但在襄阳、荆门一带受阻失利...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诛宦官外戚同尽洛阳历史故事32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的斗争愈演愈烈。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继位,刘辩就是汉少帝。因少帝年幼,少帝的母亲何太后临朝理政。何太后无力控制局面,便以兄长何进辅政,掌管尚书省。何进在黄巾起义时就进位大将军,掌管着宿卫京师与皇宫的禁卫新军。但在黄巾起义后,汉灵帝重用宦官蹇硕,以蹇硕为禁卫军统帅,何进失去了军权。何进辅政不久,借故诛杀蹇硕,重新夺回了东汉禁卫军统帅之职,并以他的弟弟何苗为车骑将军,掌管禁卫军中的骑兵。至此,何氏兄妹三人,控制着东汉朝政。何进虽然大权在握,但宦官势力仍然是他的最大威胁。宦官侍从皇帝左右,可以传达皇帝号令;宦官还控制着一支宿卫皇帝寝殿的武装。汉和帝以来,宦官凭着特殊的职业之便,曾多次发动诛灭外戚的政变,且屡屡得手。前车之鉴,触目惊心,何进要避免杀身之祸,就必须先诛宦官。中军校尉袁绍是何进的心腹,他劝何进趁大权在握之时,先发制人,全部消灭宫廷宦官,拔掉祸根。何...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司马光在洛阳的故事
我国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1019口1086),在宋朝洛阳,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这部巨著,前后历时十九年之久。政治家的司马光是保守的,史学家的司马光是勤奋的,而生活中的司马光是严谨的。他在洛阳的传说故事,对此有所反映。一、“警枕”仓律相传,司马光着手写书以后,就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取名“警枕”,意即时刻警惕自己不要贪睡。头枕在这样一块圆木头上,进入梦乡后,只要稍稍一动,“警枕”就会翻滚,把司马光惊醒。司马光一醒,就立即起床,握笔写书。《资治通鉴》的几百万字初稿,司马光都用非常漂亮的楷书抄成,全书都没有一个潦草字。书成后,在洛阳住所存放的未用残稿,就堆满了两大间房子。这部煌煌巨著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时期的史实,和《史记》一道被誉为史学“双璧”。洛阳人至今还在传说司马光“警枕”的妙用。二、拱手对妾传说司马光中年丧妻后续娶,后娶的夫人按照朝制被封清河郡君。司马光夫妻感情很好。但一直有...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秦袭郑崤山中伏洛阳历史故事17
秦原为周在西方的一个附庸小国,周平王东迁洛邑时,秦襄公护送平王有功,被封为诸侯。至秦穆公时,秦国对周边国家不断发动兼并战争,开疆辟地,势力大增,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周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27年),秦乘晋文公去世之际,派兵偷袭郑国,企图插足中原,以此打击遏制晋国势力,扩大秦的霸业。战前,秦穆公召集群臣商议出兵攻打郑国之事。谋臣蹇叔和百里奚分析形势后,奉劝秦穆公勿操之过急,暂时不要远征郑国。但秦穆公仍坚持己见,他派孟明视(百里奚之子)为木将,西乞术、白乙丙(均为蹇叔之子)为副将,率领兵车300乘东进偷袭郑国。秦军经路过晋国辖地崤山和洛邑王城的北门,到达滑国(今洛阳市偃师府店一带)地界。当时,郑国商人弦高正赶着一群牛到洛邑贩卖,听到秦军将去袭击郑国的消息,不顾个人安危,一面派人星夜奔赴郑国急告郑君,做好迎敌准备;一面前往秦军大营,诈传奉郑君之命,献上12头肥牛慰劳秦军。秦军统帅以为郑国已经做...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八王之乱帝京虚洛阳历史故事44
公元290年,司马炎死,惠帝司马衷即位,统治阶级内部太后与皇后、皇后与太子、中央与诸侯王、诸侯王与诸侯王之间,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惨杀和战争。从公元291年起,先后有八个诸侯王为争夺中央权力而进行了互相攻杀,历时16年之久,历史上称这次战乱为“八王之乱”。“八王之乱”的爆发虽然在晋惠帝时,但其祸根却早在公元265年就已埋下,当时司马炎认为曹魏政权只所以被司马氏篡夺是因为曹氏不分封同姓诸侯王,皇室缺乏屏藩的缘故,所以就大封皇族27人为王。这些诸侯既有封地又有军队,并且有权任命各自的大小官吏。有的诸侯王还兼领中央和地方的双重军政大权。这样,各诸侯王国就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割据势力。加上当时西晋以杨、贾两家为首的外戚势力较为强大,他们操纵着朝廷大事,甚至皇帝的废立。这样以来,祸乱就首先从宫廷内部发作起来。惠帝司马衷是个白痴,不能主持国家政事,所以朝廷大臣就把希望寄托在齐王司马攸身上,但由于惠帝的生母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