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射鹿台钩沉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37
转发:0
评论:0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射鹿台钩沉,许田谁人曾射鹿在许昌境内,散落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土丘,大的高数丈,方圆近百
  许田谁人曾射鹿
  在许昌境内,散落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土丘,大的高数丈,方圆近百亩;小的一人来高,数围之阔。
    土丘上有的亭台高耸、庙貌森严,有的杂树丛生、遮天蔽日,更多的只是一抔黄土、数茎野草。
    这些土丘看似平平无奇,然而当你用人文的目光重新审视它们的时候,它们厚重的文化堆积层,如同一部鸿篇史书,会在你的面前一页页掀开,让你惊叹地折服于它的深邃和传奇。
    射鹿台就是这样一座土丘,它的存在,让你不由想起三国时代的风云争霸。

                                        曹阿瞒许田打围
    射鹿台距许昌市区20余公里,位于许昌县陈曹乡许田村西头。在一览无余的麦田中,这座高大的土丘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
    历史名著《三国演义》中的“许田围猎”,便发生在这里。
话说曹操迎汉献帝建都许昌后,在政治上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在军事上,他收编黄巾军余部,招兵,建立了号称40万之众的军队。为了称雄天下,他一边屯田积粮,一边操练士卒,随时准备北上南下,横扫九州。
    虽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众多汉室旧臣对他心存不满,尤其是被他称为“天下英雄”的刘备认祖归宗,更成了他的心头大患。
    因此当谋士程昱提出“行王霸之事”时,老谋深算的曹操说:“朝廷股肱尚多,未可轻动。吾当请天子田猎,以观动静。”
    为了发现和铲除异己,曹操执导并主演了这场精彩的“许田围猎”:
    曹操骑飞电马,引十万之众,与天子猎于许田。
    操与天子并马而行,只差一马头。忽然荆棘中跑出一只大鹿。帝连射三箭不中,顾谓操曰:“卿射之。”操就讨天子宝雕弓、金鈚箭,扣满一射,正中鹿背,倒于草中。群臣将校,见了金鈚箭,只道天子射中,都踊跃向帝呼“万岁”。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众皆失色。玄德背后云长大怒,扬起卧蚕眉,睁开丹凤眼,提刀拍马便出,要斩曹操。玄德见了,慌忙摇手送目。关公见兄如此,便不敢动。
    这就是《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描写的“曹阿瞒许田打围”。
从许田围猎时的情景看来,无论文治还是武功,汉献帝刘协和曹操都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对手。因此,不满曹操许田打围时的言行、接受“衣带诏”密谋夺权的董国舅等人被曹操一一灭族便不足为奇了。
    冬日里的一个下午,记者来到射鹿台。
    射鹿台高七八米,台基5亩大小。冬日的衰草与古老的夯土层在阳光的照射下发散着灰黄的色泽。没有风,树枝一动不动,一切都显得了无生机。真不敢想像当年这里曾是虎豹豺狼出没、獐鹿狐兔竞逐的天然狩猎场;真不敢想像当年这里曾经旌旗烈烈,号角声声,一次次军事意义上的狩猎行动在这里轰轰烈烈地进行。
    沿着1000多年前的土台阶,记者信步走上射鹿台。射鹿台上一片空旷,几排树苗和两畦菠菜在上面漫无目的地生长着。
    射鹿台看上去和寻常的黄土冈没啥两样,只不过边上多了一通石碑,上书“射鹿台”三个红色大字,无声地告诉人们,这里曾发生过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
    记者试图寻找史料中描述的射鹿台的样子:
   “射鹿台原有台基三十亩,置有阶梯,上有亭阁,气势雄伟,十分壮观。台的中心有一清泉,雾笼烟绕,相传为貂蝉泪水所化……”
    然而时光如梭,这些早已灰飞烟灭,只留下一抔黄土、无限遐思。

                                     三国时期的狩猎场
    有人怀疑,1000多年前,这里真是一个野草丛生、豺狼出没的天然猎场吗?汉献帝真的和曹操在此田猎吗?
    钩沉射鹿台,我们不妨先探寻一下射鹿台所在地许田村的渊源。
    关于许田,最出名的是《春秋公羊传》的记载:“桓公元年三月,郑伯以璧假许田。” 
    郑伯就是郑庄公,公元前715年,郑庄公与鲁桓公会见于垂亭(今山东菏泽境内),提出用郑国的“汤沐之邑”祊田(今山东费城东南)和鲁国的“朝宿之邑”许田交换,并将一块晶莹无瑕的玉璧送给鲁桓公,从而达成了以许国为的这宗交易,史称“郑伯以璧假许田”。
    当时的许国都城就位于现在的许昌县张潘镇古城村,距许田不足20公里。我们可以想像,早已对许国存有觊觎之心的郑庄公,有了许田这个进攻的桥头堡,吞并许国便犹如探囊取物。
    从这段史料分析,早在春秋时期,许田这个地名就已经存在。
那么,三国时期的许田有没有鹿群出没,是不是一个天然的狩猎场所呢?
    站在射鹿台上放眼望去,四周一马平川,记者蓦然记起清乾隆年间许州知州甄汝舟《许昌十景诗》中的《许田积雪》。
    诗云:雪后偏宜玩物华,封条古树尽飞花。直登射鹿台遥望,万顷琼田糁玉沙。
    我们且不说诗写得如何,只从诗中的“万顷琼田”来看,许田在古时候,应是一望无际的田野。有了广阔的田野、茂密的森林,那么,豺狼出没、獐鹿成群的情景应是十分寻常的。三国时的曹魏故都就在离此不远的张潘镇,曹操来此围猎,是极有可能的。

                                       天子田猎意在治军
    在中国古代,田猎有着鲜明的政治用意和军事目的。
    我国古代著名的兵书《司马法》曾对田猎进行了这样的解释:每年春秋两季举行两次大规模的田猎活动,进行军事操法训练和部队检阅。
    按照这样的说法,曹操田猎,其实就是检阅部队的军事演习。
    军事演习当然要有观礼台或是指挥台。高数丈的射鹿台,也许就是为指挥田猎、检阅部队而筑。
    古时的田猎活动,仪式十分严肃。据《周礼》记载,凡举行重大的祭祀、庆典活动之前,拟参加者都必须参与射礼活动,射中者方可参加集会。若多次被排斥在外,便会遭到削地夺爵,甚至充军发配的处分。
 因此,在日常集会中,有人如不能射则“辞以疾”,即用装病来避免当场丢人现眼。
   把射中射不中当作能否加官晋爵、参政议政的进阶,可见在战争风云变幻的时代,能否弯弓射鹿,能否攻城略地,是评价人才至关重要的标准。
    至于天子参加的田猎活动更是仪式隆重、礼仪繁多。《礼记·月令》中写道,天子田猎四时称谓为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田猎有一定的礼法,不按礼法是暴殄天物。礼法规定,田猎时不捕幼兽,不采鸟卵,不杀有孕之兽,不伤未长成的小兽,不破坏鸟巢。
    另外,围猎捕杀要围而不合,留有余地,不能一网打尽、斩草除根。这些礼法对于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是有积极意义的,只是不可能真正严格实行。
    礼法还规定,田猎人员要按照一定等级到指定地点集合,听从号令统一行动。田猎时车骑必须驰到野兽的左侧才可射箭,并要求射中一定的部位。猎获的野物要按上杀、次杀、小杀各取十只献给天子。
    不难看出,古时田猎的“醉翁之意”是发现和培养能征善战的勇士。
    天子田猎的场面是十分壮观和奢华的,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略有夸张地描绘了汉天子在上林苑的田猎盛况,仅田猎后休息的场面就令人称羡不已:“于是乎游戏懈怠,置酒乎颢天之台,张乐乎胶葛之宇,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虡,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不过,到了东汉的末代皇帝刘协田猎时,就再也无法这样威风了。

                               许田围猎中的是是非非
    “曹阿瞒许田打围”只见诸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而这样重要的事件,晋人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只字未提。
    曹操在与汉献帝许田围猎时,是否发生了“不臣之事”呢?
    据当地人士介绍,20世纪90年代初,射鹿台上尚存两通石碑,一通为清康熙年间许州吏目滕之瑚楷书“射鹿台”;另一通系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立,碑文曰:“许田射鹿其事,不见于经史,岂陈寿辈为曹讳也!然关侯尝语曰:许田猎下,若从某言,必无今日之厄,是则实其事矣!”
    此碑文的出处是宋代的裴松之在为《三国志·蜀书六》做的一段注解:
    初,刘备在许,与曹公共猎。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备不从。及在夏口,飘飖江渚,羽怒曰:“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备曰:“是时亦为国家惜之耳;若天道辅正,安知此不为福邪!”
    依碑文所述,关羽、刘备和曹操曾在许田一起围猎,关羽想借围猎之机杀掉曹操,却被刘备阻止。这一点和《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如出一辙。
    另外许田所属的陈曹乡的名称,据说也是因为关羽在此地向刘备痛陈曹操目无天子、欺君罔上而得来的。
    刘备、关羽二人与曹操在许田围猎一事似乎可以认定,但围猎时汉献帝参加了没有?曹操是否真有“不臣之事”呢?
    记者认为,以记录历史为使命的《三国志》,应该比以讲述故事为主旨的《三国演义》内容严谨得多,另外按照时间的先后来看,晋人陈寿比明朝的罗贯中早1000余年,他所写的内容,应该更原汁原味。
    那么“许田打围”一节又是如何出炉的呢?
    记者揣测,在尊刘贬曹之风盛行的明代,为了刻画关公的忠勇,塑造曹操的奸诈,罗贯中抓住关公吉光片羽的一句话,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洋洋洒洒挥就了“曹阿瞒许田打围”一节。
    当然,这只是记者个人的揣测。曹操是忠是奸,“尊刘贬曹”还是“为曹操平反”,历朝历代的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直争执不休,有的甚至为此弄得朋友反目、父子成仇。
    这可真应验了那句老话:“看三国流泪,替古人担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须水钩沉
许多人知道“郑州西大门”有个中原名镇须水,却对须水的由来知之不多。“须水”最早是一条河的名字。此河旧名濉水,源于荥阳贾峪镇沤麻坑村北,经鲁嘴、吕庄,折而向北,自祖始庙至五龙顶时断时流,经马沟、吕家河至白寨村南与京水合流,然后流向东北,后又在今古荥西南0.5公里许的岔河与索河合流。秦末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战于京索间,即在此附近,楚汉在此会战,河水沸腾,留侯张良说“见险能止,大易知之,请少须”,由此濉水在汉初改名为须水。此河经今须水镇北流入汴河。须水城历史上属荥阳县管辖,距荥阳县城20公里。《方舆纪要》须水城注云:以京水由此入须水而名。唐初置须水县,历唐、宋、明,皆为荥阳县东部重镇。据《荥阳县志》记载,明崇祯十年修建须水寨,清咸丰十年重修。出生于须水镇东1公里孙庄村的太史孙钦昂作有碑记曰:“永清冈自西而东,绵亘三十里,忽有清溪一道,自南而北结束之,曰须水。水浒市廛栉密,烟火云蒸,曰须水镇,镇居...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伏羲传奇
公元前7771年十月初四,在今甘肃省天水市有一个龙图腾的母系氏族部落,首领叫华胥氏,风兖姓,她和她亲族叔嫟领着族众逐水草而居,游牧到水草丰盛的雷泽(现甘肃天祝成县一带)。在这里结识了雷泽氏,在成县仇夷山生下伏羲,然后伏羲随母又回到华胥氏的发祥地华亭华池一带。因为是以游牧为生,华胥氏居地经常有变化最后才在今甘肃秦安县大地湾一带定居下来,并长大成人,立圭表纪历,从此纪历兴起,因之这个地方又叫成纪,当地人叫“大地尼”,又叫“大帝湾”。华胥氏和雷泽氏得到的这个儿子——这是伏羲氏。这是个风和日丽的春天,按照当时的风俗,她们部落姓风兖,所以他姓也就姓风兖,当时人们以“葫芦”为食,过着半牧半农的生活,培育葫芦的族人,就被众人尊称为瓠民,部族称华族,专门培育葫芦的氏族又被称为瓠氏。葫芦又名“瓜瓞”,瓠民发现瓠不仅可食,还可作器物用。巨瓠剖之为舟作船,名盘瓠舟、天盘舟;小瓠剖之为盘、为瓢为勺;自蒂开口,为“...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灵感塔情话
北宋仁宗年间,有一位名叫任苏的秀才,携带书僮兴儿来东京会考,单等朝廷发榜。闲暇之余,主仆二人慕名到开宝寺内观赏灵感塔。正是秋高气爽时节,灵感塔巍峨挺拔,飞檐斗拱,凌空绝顶,煞是壮丽。主仆二人兴致勃勃,争相攀登,每层都有佛龛,红烛高烧,照亮蹬道。他俩好容易爬到顶端,早已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了。从塔窗向北眺望,阡陷纵横,黄河如带;向南鸟瞰,繁树烟花,叠楼重殿。任苏触景生情,吟诗填词,尽兴方归。忽然,狂风大作,从西北方向飞来一股烟尘,把佛龛内的灯烛全部吹灭,塔内顿时漆黑一团。主仆二人被围在蹬道里,叫苦不迭。正当两人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时候,红光一闪,一位少女挑着灯笼来到面前,柔声道;“二位休慌,随我慢慢下塔。"不及细问,他们就跟随灯光下到塔底。任苏这才看清姑娘,十六七岁,布衣素裙,面容俏丽。忙拱手道谢:“多谢姑娘搭救。你怎知小生和书僮在塔内?”“小事一桩,何足挂齿。"姑娘还礼道:“这红灯笼挂在塔...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肖家沟
荥阳市西南的环翠峪里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村庄,叫肖家沟,肖家沟因历史上出过大官,后又被满门抄斩而闻名。据说,宋末元初时,朝中有一个姓肖的一品大员,武将出身,人们都叫他肖一品。肖一品不满皇帝昏庸,元人强暴,毅然辞官回到家乡环翠峪肖家沟务农赋闲。为防山贼盗寇,保家护院,肖一品把家中年轻力壮的男人都训练成会舞枪弄棒的庄丁。消息传出,附近无依无靠、穷困潦倒的山民猎户都来投奔。肖一品怜悯乡亲,来者不拒,不到两年光景,就拥兵三千之众。不久,朝廷就知道了肖一品招兵、树旗囤粮的事情,即派5万官兵前来围剿。官兵来到肖家沟的山口处(当地人称之为龙脖),就被守关的庄丁挡住。肖一品立即拉马抬刀,来到山口,怒向官兵道:“为何剿我肖家沟?”官兵反问:“为何拥兵逾千?”肖一品曰:“养兵为保家园,却无反上之心!”肖家兵居高临下,英勇善战,官兵久攻不下,即把兵力一分为二,一队山前佯攻,一队顺汜水河西支流逆流而上,绕道翻越天堂寨...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鄢陵之战
鄢陵之战,发生于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六月鄢陵地区(今河南鄢陵西南)。是役,晋军善察战机,巧妙指挥,击败同自己争霸中原的老对手——楚国,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区的优势地位。这场战争后,晋、楚两国都逐渐失去以武力争霸中原的强大势头,中原战场开始沉寂下来。从这层意义上说,鄢陵之战堪称为当时晋楚争霸的最后一幕。公元前578年,晋国取得对秦麻隧之战胜利后,已处于争霸的最有利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时期。这时,秦被打败,一时无力东顾;齐、晋同盟正处于巩固阶段;中原中小诸侯国皆臣服于晋;南方的吴国和晋携手,与楚为敌。晋国只待有利时机出现,即可与楚一战,以进一步在中原地区的霸权。鄢陵之战就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周简王九年(公元前577年),郑国兴兵攻打许国,攻入许都外城,许被迫割地媾和。许为楚国的附庸,郑国的行动自然要引起楚的干涉。于是,次年楚国便起兵攻打郑国,迫使它屈服于己。郑国叛晋后,仗恃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