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行吟—寻梦中原—郑氏家族与相国寺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郑氏家族与相国寺,千年古刹相国寺传闻轶事颇为群众喜闻乐见。其中流传得最广泛的,莫过于唐太宗修寺
千年古刹相国寺传闻轶事颇为群众喜闻乐见。其中流传得最广泛的,莫过于唐太宗修寺的传说。古时称,唐太宗李世民,魂游地府,在他准备还阳时,被一群饿鬼拦住,急得李世民团团转。如何打发这批饿鬼,经送他还阳的崔判官与饿鬼谈判,以发散银两为条件,但此时李世民手中没有分文。崔判官急中生智,他了解开封府有相良老夫妇,没有子女,二老一心向善,以卖水和瓦器为生,每天将售货所得,节约些少银钱,买成纸锭焚化。谁知纸锭到了阴间就成了在冥间可以通行的白花花的银子。由于相良夫妇积德行善,他焚化的纸锭,在阴间有人专门为他保管,日积月累,竟存了三库金银。当崔判官告知李世民有这笔存银时,李世民急切地求崔判官设法借用救急。崔判官与管库人商量后,谈妥由李世民出立字据,由崔判官作保借了一库金银,散发给这批饿鬼,李世民才脱离险境。李世民还阳以后,为了践约,派尉迟恭到开封寻访相良夫妇。寻了好久,才把这对老夫妇找到。尉迟恭把皇上借钱还债的事情向二老说明,二位老人才知自己积德在阴间存银的事,但对皇上还的银子坚决不肯接受,愿意自力更生,劳动度日,不敢立时成为暴发户,受到上苍谴责。尉迟恭没法,经禀明皇上,就在开封建了一个大庙,起名相国寺。这段故事,被明朝人吴承恩撰写《西游记》时作为楔子,引出唐僧西游取经的种种情由。
《西游记》这部小说,情节离奇,引人入胜,几百年来盛传不衰,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宏著,被列为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由于《西游记》的传布,开封相国寺闻名于世界。为了渲染传说,据明人《如梦录》记载,明代相国寺后阁,中座大悲观音,旁立二位平民装束的老人,就是相良夫妇,群众称为相公,相婆。时至清代,常茂徕所著《相国寺纪略》也称:藏经阁西壁塑老夫妇像,即俗称相公相婆也。清代末年在相国寺藏经阁东侧观音阁前面三间平房内,另供相公相婆坐像,这些塑像直到1927年才毁。经过这些年的口头传说和形象渲染,似乎相国寺真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偿还相良夫妇金银不受而修的庙宇。但传说终究是传说,《西游记》只是小说家言。究其实际,相国寺是在李世民的孙子唐睿宗李旦时期才建的,相距李世民去世已有62年。仅此一端,可见传说的虚妄。如果细细追寻缘由,相国寺的兴建倒和开封的显姓大族郑氏有着密切的联系。
事情需要从历史说起,我国自西晋末年公元316年起,北中国一直为少数民族(所谓胡人)统治着,那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为了统治广大的人民(包括汉人和少数民族),也是为了给自己壮胆,都迷信佛教。称佛教的祖师释迦牟尼也是胡人,胡人会帮助胡人统治万年。所以从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直到隋统一中国,北方崇佛的风气达到顶点。北魏统治的区域里佛寺就有三万多所,僧尼多至二百万人,仅洛阳一地就有寺庙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北魏的继承者北齐,其统治的地区,仅及北魏的一半,但在他统治区内佛寺竟有四万余所,是中国历史上的顶峰。目前我国现存的洛阳、大同等地的大型石窟,大都是北魏、北齐时代的遗物。当时这些石窟都是动用了国家和贵族的大量资财所建,可以想见那时崇佛的心理。其中北齐天保六年(555)北齐的文宣帝高洋巡幸汴城(当时称梁州),也学着司马迁凭吊信陵君的故迹,并诏敕在其故宅上建了一座建国寺以为纪念。
建国寺,当时的规模极为宏大,只是由于北方连年战争,寺庙遭到破坏,沦为民宅。在兵荒马乱中,人民的生活极为动荡。世家大族纷纷从小城市逃难集中到大城市来。其中原住在开封(即今朱仙镇附近古开封城)的郑氏家族,就有一支迁到汴州城里。这个宗族中第三十六世孙郑繇,他所处的年代已到了唐代初年,他住汴州城内多年,当时买到汴河岸边福慧寺经坊北一所民居,经营得精致华丽。郑繇,曾任歧王府长史,官至湖州刺史。他膝下有一子名审,自小聪明伶俐,弱冠即考取了进士,并被朝廷任命为歙州司马。郑审少年得志,正准备走马上任,怎奈时疫流行,染病在身,无法行动。这时却惹动了一位高僧,这位高僧俗家姓姚,湖湘人士,10岁那年就立志出家,从衡山南岳初祖禅师学佛,当了一名小沙弥。直到20岁才在衡山奇岳寺受具足戒,取得正式僧人的资格,法名慧云。他受戒后出来云游四方,足迹遍于两湖、江浙等地,参与修造寺院20余所,功成而随即他去,时人称其为“造寺祖师”。长安元年(701),慧云37岁,已在外10余年,做了很多善事,这时他到了汴州。此时正当盛夏,经人指点,他到汴州郊外繁台露宿。繁台为汴州郊外胜地,南北朝时有繁姓族人聚居于此,故名繁台。慧云云游四方,随遇而安,就席地而坐,运用了禅宗打坐的功夫,闭目养神,准备天明再到汴州城内随缘。到了子夜时分,养足了精神,睁目看见满天星斗,好似上苍的眼睛,闪闪烁烁,都在看着自己,企盼自己创造一番事业。正当慧云心境融入自己曾经发宏愿、创大业的雄伟目标时,定睛向北望去,见高峻的汴州城墙耸立在自己的眼前,城墙外滔滔奔流的汴河,正散发着白天吸收的热气,一层白蒙蒙的水汽,似云雾般在河面上荡漾。忽然见到一道紫气从河的北岸升起,直冲牛斗,这种异象,直惊得慧云目瞪口呆。不久红日东升,慧云披衣,直奔北方,要将看到的景象,弄个明白。他到了汴河岸边,沿着河岸西行,看到一座寺院,仔细审视,是福慧寺的经坊。再进一步往北眺望,一派更瑰丽的景色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他看到一所宅院,透过花墙看到庭院整洁,一片清澈的池沼,池沼中隐隐透出参差的楼阁,犬牙相错,连绵不绝,金碧辉煌,宛如天宫。慧云见状拜伏在地,将禅杖就地一插,合十发愿,要在此地建一梵刹名蓝,以报上天示祥之兆。当他渡过河去,叩门问讯,得知该宅为郑司马的宝宅。郑审正在病中,扶病出来接待远方来的僧人,慧云多年在外,积德行善,也学得很多医疗知识,见郑审气色不佳,料知中了时疫。他赶紧请郑审回房休息,并开了一个处方,嘱咐家人抓药治疗。说也奇怪,郑审本来已抱病多日,身体空虚,终日没精打采,自经见了慧云,吃了他开的药方,竟一天天好起来。这天他吃了一顿合味的饭菜,精神饱满,邀请慧云长谈,并以素斋招待,慧云除了谦逊一番以外,又说了一顿吉人自有天相等等,点到郑审与佛有缘,并讲了他宅院的种种异兆,说得郑审也动起心来。慧云见郑审有点动心,就进一步提出他发的宏愿,愿在此宅创建寺院。郑审踌躇了一会,想此宅院是他的祖业,不能轻易许人,继而一想自己病愈,即去歙州上任,家中本已无人居住,施舍给佛寺,亦是一大功德。另外慧云这位僧人,所说情由十分真切,其一生行径十分感人,就慷慨答应了慧云的要求。郑审由于大发善心,得到了善报,他位至袁州刺史,晚年回到汴州。他的五世孙郑绅生了一个女儿,被宋徽宗选中,即郑皇后,以节俭著称。后被俘至五国城而卒。郑绅也位至太师,乐平郡王,谥僖靖,此是后话。
慧云募化到郑宅以后,就在汴州就地化缘。积十年之功,经历了种种苦难,才攒到了足以兴建的经费。动工时,本拟用福慧寺为名,当挖地基时,挖到一块古碑,上面记载着北齐兴建建国寺的缘起,才定名建国寺。
建国寺之名虽然缘于北齐,但时至唐代,它仍属招提(一种没有经官府注册赐名的私人寺院)之类。当时建国寺已有一定规模,特别是慧云在濮州(今山东鄄城)报成寺所造的高一丈八尺,重逾万斤的弥勒金像,安放在建国寺内,又经装塑能手王温的妙手,佛像面部金粉闪闪一如生人,额部发出一片瑞光,一副慈悲庄严的容貌,使人肃然起敬。惊动了汴州仕女纷纷前往随喜膜拜。
正当建国寺欣欣向荣之迹,天有不测风云。唐睿宗自登基以来,他虽然亦是一位佛教信士,但当时全国建寺之风甚盛,百姓为逃避沉重的赋税、徭役,纷纷遁入空门,影响了国家的经济。睿宗的谋臣屡谏限制建寺,力图使劳力稳定在土地上,以保证国家的收入和劳役。睿宗不得已才下诏取缔新建寺院,凡未建成或无官方正式命名的寺院一律停工拆毁,其中一应佛像、法物移入附近寺院供奉,并派钦差到各州宣诏。派到汴州的钦差刑部尚书王志愔,并加授采访使以督促实施。建国寺亦在拆毁之列。这道敕令,不啻晴天霹雳,慧云以圣命难违,只能在佛像前焚香祷告曰:“若与此有缘,当见奇瑞,以策悟群心。”真是他的苦心感动了菩萨,只见弥勒头上金光四射,满城士庶,都叹为观止。这时有人对此诽谤,斥为虚妄,但这种人立丧二目或舌肿一尺,吓得他们连连瞻拜佛像,并愿为寺奴终生持钟扫地。当然,这一切都是历史上的传说,事实究竟如何,谁也无法验证。王志愔见此,不敢轻举妄动遂将种种情景奏闻皇上。睿宗也曾在梦中见弥勒降凡,接到奏报,正与祥瑞相合,因睿宗原为相王,由相王荣登皇位,遂敕命将建国寺改名相国寺。次年睿宗让位给儿子李隆基(即玄宗),自己退位当上了太上皇。李旦写得一手好字,当了太上皇仍念念不忘相国寺,他亲书相国寺匾额,赐给了寺院。唐睿宗亲书的相国寺匾额,和王温装塑的弥勒圣像,是唐代相国寺中十绝之首。从此相国寺遂名闻于天下。
(注:文中相国寺即为今日的大相国寺)
《西游记》这部小说,情节离奇,引人入胜,几百年来盛传不衰,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宏著,被列为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由于《西游记》的传布,开封相国寺闻名于世界。为了渲染传说,据明人《如梦录》记载,明代相国寺后阁,中座大悲观音,旁立二位平民装束的老人,就是相良夫妇,群众称为相公,相婆。时至清代,常茂徕所著《相国寺纪略》也称:藏经阁西壁塑老夫妇像,即俗称相公相婆也。清代末年在相国寺藏经阁东侧观音阁前面三间平房内,另供相公相婆坐像,这些塑像直到1927年才毁。经过这些年的口头传说和形象渲染,似乎相国寺真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偿还相良夫妇金银不受而修的庙宇。但传说终究是传说,《西游记》只是小说家言。究其实际,相国寺是在李世民的孙子唐睿宗李旦时期才建的,相距李世民去世已有62年。仅此一端,可见传说的虚妄。如果细细追寻缘由,相国寺的兴建倒和开封的显姓大族郑氏有着密切的联系。
事情需要从历史说起,我国自西晋末年公元316年起,北中国一直为少数民族(所谓胡人)统治着,那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为了统治广大的人民(包括汉人和少数民族),也是为了给自己壮胆,都迷信佛教。称佛教的祖师释迦牟尼也是胡人,胡人会帮助胡人统治万年。所以从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直到隋统一中国,北方崇佛的风气达到顶点。北魏统治的区域里佛寺就有三万多所,僧尼多至二百万人,仅洛阳一地就有寺庙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北魏的继承者北齐,其统治的地区,仅及北魏的一半,但在他统治区内佛寺竟有四万余所,是中国历史上的顶峰。目前我国现存的洛阳、大同等地的大型石窟,大都是北魏、北齐时代的遗物。当时这些石窟都是动用了国家和贵族的大量资财所建,可以想见那时崇佛的心理。其中北齐天保六年(555)北齐的文宣帝高洋巡幸汴城(当时称梁州),也学着司马迁凭吊信陵君的故迹,并诏敕在其故宅上建了一座建国寺以为纪念。
建国寺,当时的规模极为宏大,只是由于北方连年战争,寺庙遭到破坏,沦为民宅。在兵荒马乱中,人民的生活极为动荡。世家大族纷纷从小城市逃难集中到大城市来。其中原住在开封(即今朱仙镇附近古开封城)的郑氏家族,就有一支迁到汴州城里。这个宗族中第三十六世孙郑繇,他所处的年代已到了唐代初年,他住汴州城内多年,当时买到汴河岸边福慧寺经坊北一所民居,经营得精致华丽。郑繇,曾任歧王府长史,官至湖州刺史。他膝下有一子名审,自小聪明伶俐,弱冠即考取了进士,并被朝廷任命为歙州司马。郑审少年得志,正准备走马上任,怎奈时疫流行,染病在身,无法行动。这时却惹动了一位高僧,这位高僧俗家姓姚,湖湘人士,10岁那年就立志出家,从衡山南岳初祖禅师学佛,当了一名小沙弥。直到20岁才在衡山奇岳寺受具足戒,取得正式僧人的资格,法名慧云。他受戒后出来云游四方,足迹遍于两湖、江浙等地,参与修造寺院20余所,功成而随即他去,时人称其为“造寺祖师”。长安元年(701),慧云37岁,已在外10余年,做了很多善事,这时他到了汴州。此时正当盛夏,经人指点,他到汴州郊外繁台露宿。繁台为汴州郊外胜地,南北朝时有繁姓族人聚居于此,故名繁台。慧云云游四方,随遇而安,就席地而坐,运用了禅宗打坐的功夫,闭目养神,准备天明再到汴州城内随缘。到了子夜时分,养足了精神,睁目看见满天星斗,好似上苍的眼睛,闪闪烁烁,都在看着自己,企盼自己创造一番事业。正当慧云心境融入自己曾经发宏愿、创大业的雄伟目标时,定睛向北望去,见高峻的汴州城墙耸立在自己的眼前,城墙外滔滔奔流的汴河,正散发着白天吸收的热气,一层白蒙蒙的水汽,似云雾般在河面上荡漾。忽然见到一道紫气从河的北岸升起,直冲牛斗,这种异象,直惊得慧云目瞪口呆。不久红日东升,慧云披衣,直奔北方,要将看到的景象,弄个明白。他到了汴河岸边,沿着河岸西行,看到一座寺院,仔细审视,是福慧寺的经坊。再进一步往北眺望,一派更瑰丽的景色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他看到一所宅院,透过花墙看到庭院整洁,一片清澈的池沼,池沼中隐隐透出参差的楼阁,犬牙相错,连绵不绝,金碧辉煌,宛如天宫。慧云见状拜伏在地,将禅杖就地一插,合十发愿,要在此地建一梵刹名蓝,以报上天示祥之兆。当他渡过河去,叩门问讯,得知该宅为郑司马的宝宅。郑审正在病中,扶病出来接待远方来的僧人,慧云多年在外,积德行善,也学得很多医疗知识,见郑审气色不佳,料知中了时疫。他赶紧请郑审回房休息,并开了一个处方,嘱咐家人抓药治疗。说也奇怪,郑审本来已抱病多日,身体空虚,终日没精打采,自经见了慧云,吃了他开的药方,竟一天天好起来。这天他吃了一顿合味的饭菜,精神饱满,邀请慧云长谈,并以素斋招待,慧云除了谦逊一番以外,又说了一顿吉人自有天相等等,点到郑审与佛有缘,并讲了他宅院的种种异兆,说得郑审也动起心来。慧云见郑审有点动心,就进一步提出他发的宏愿,愿在此宅创建寺院。郑审踌躇了一会,想此宅院是他的祖业,不能轻易许人,继而一想自己病愈,即去歙州上任,家中本已无人居住,施舍给佛寺,亦是一大功德。另外慧云这位僧人,所说情由十分真切,其一生行径十分感人,就慷慨答应了慧云的要求。郑审由于大发善心,得到了善报,他位至袁州刺史,晚年回到汴州。他的五世孙郑绅生了一个女儿,被宋徽宗选中,即郑皇后,以节俭著称。后被俘至五国城而卒。郑绅也位至太师,乐平郡王,谥僖靖,此是后话。
慧云募化到郑宅以后,就在汴州就地化缘。积十年之功,经历了种种苦难,才攒到了足以兴建的经费。动工时,本拟用福慧寺为名,当挖地基时,挖到一块古碑,上面记载着北齐兴建建国寺的缘起,才定名建国寺。
建国寺之名虽然缘于北齐,但时至唐代,它仍属招提(一种没有经官府注册赐名的私人寺院)之类。当时建国寺已有一定规模,特别是慧云在濮州(今山东鄄城)报成寺所造的高一丈八尺,重逾万斤的弥勒金像,安放在建国寺内,又经装塑能手王温的妙手,佛像面部金粉闪闪一如生人,额部发出一片瑞光,一副慈悲庄严的容貌,使人肃然起敬。惊动了汴州仕女纷纷前往随喜膜拜。
正当建国寺欣欣向荣之迹,天有不测风云。唐睿宗自登基以来,他虽然亦是一位佛教信士,但当时全国建寺之风甚盛,百姓为逃避沉重的赋税、徭役,纷纷遁入空门,影响了国家的经济。睿宗的谋臣屡谏限制建寺,力图使劳力稳定在土地上,以保证国家的收入和劳役。睿宗不得已才下诏取缔新建寺院,凡未建成或无官方正式命名的寺院一律停工拆毁,其中一应佛像、法物移入附近寺院供奉,并派钦差到各州宣诏。派到汴州的钦差刑部尚书王志愔,并加授采访使以督促实施。建国寺亦在拆毁之列。这道敕令,不啻晴天霹雳,慧云以圣命难违,只能在佛像前焚香祷告曰:“若与此有缘,当见奇瑞,以策悟群心。”真是他的苦心感动了菩萨,只见弥勒头上金光四射,满城士庶,都叹为观止。这时有人对此诽谤,斥为虚妄,但这种人立丧二目或舌肿一尺,吓得他们连连瞻拜佛像,并愿为寺奴终生持钟扫地。当然,这一切都是历史上的传说,事实究竟如何,谁也无法验证。王志愔见此,不敢轻举妄动遂将种种情景奏闻皇上。睿宗也曾在梦中见弥勒降凡,接到奏报,正与祥瑞相合,因睿宗原为相王,由相王荣登皇位,遂敕命将建国寺改名相国寺。次年睿宗让位给儿子李隆基(即玄宗),自己退位当上了太上皇。李旦写得一手好字,当了太上皇仍念念不忘相国寺,他亲书相国寺匾额,赐给了寺院。唐睿宗亲书的相国寺匾额,和王温装塑的弥勒圣像,是唐代相国寺中十绝之首。从此相国寺遂名闻于天下。
(注:文中相国寺即为今日的大相国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佛(梵文:शाक्यमुनि、Śākyamuni,意为“释迦族之圣者”),姓乔达摩,名悉达多(约公元前566年-公元前486年,巴利语:SiddhātthaGotama;梵文:सिद्धार्थगौतम,Siddhārtha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创始人,出生于今尼泊尔南部。被尊称为佛陀(Buddha、意为“觉悟者”)、世尊等;汉地民间从明朝开始还尊称他为佛祖,即“佛教之创祖”。在许多民间信仰中,被神化而视为神明,故在一般道教、民间信仰之庙宇也设有三宝殿供奉含有释迦牟尼佛之三宝佛及菩萨、护法、罗汉等;一般而言,佛教正信弟子,不会认为释迦牟尼佛是神,在佛教中,神同属众生之一,属于六道众生中的天道,佛是已经脱离六道轮回的圆满智者。
相关族谱
临济派 释氏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熊二与熊儿河桥
明朝时期,在郑州城南的石柱村(今新圃东街一带)生活着一户熊姓人家。熊氏夫妇有两个儿子,哥哥熊大憨厚朴实;弟弟熊二则聪明伶俐。一家人虽不富裕,倒也过得平平安安。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年,熊氏夫妇因病相继去世,熊大和熊二一下子就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不得已,哥哥只好外出谋生,考虑到在他乡衣食无着,也为了熊二每天都能有口饭吃,临行前,熊大忍痛把弟弟送到郑州城里有“张监生”之称的张谷囤家里干活。机灵的熊二在张谷囤家很勤快,张谷囤对熊二很是喜欢,他就给熊二改名叫熊儿。熊儿成年后,张谷囤便提拔他当上了管家。张谷囤是远近闻名的富户,家里很是殷实,花钱自然也大手大脚。熊儿当上管家后,处处精打细算,一年下来,就给张家节省了大量的银子。张谷囤很是感激,除了付给熊儿工钱外,往往还要另外奖给他数量可观的银两。生活俭朴的熊儿,多年后就有了一大笔积蓄。当时的郑州城南门外的大路上(今南关大街)有条小河,每到夏秋季节河水...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伏羲传奇
公元前7771年十月初四,在今甘肃省天水市有一个龙图腾的母系氏族部落,首领叫华胥氏,风兖姓,她和她亲族叔嫟领着族众逐水草而居,游牧到水草丰盛的雷泽(现甘肃天祝成县一带)。在这里结识了雷泽氏,在成县仇夷山生下伏羲,然后伏羲随母又回到华胥氏的发祥地华亭华池一带。因为是以游牧为生,华胥氏居地经常有变化最后才在今甘肃秦安县大地湾一带定居下来,并长大成人,立圭表纪历,从此纪历兴起,因之这个地方又叫成纪,当地人叫“大地尼”,又叫“大帝湾”。华胥氏和雷泽氏得到的这个儿子——这是伏羲氏。这是个风和日丽的春天,按照当时的风俗,她们部落姓风兖,所以他姓也就姓风兖,当时人们以“葫芦”为食,过着半牧半农的生活,培育葫芦的族人,就被众人尊称为瓠民,部族称华族,专门培育葫芦的氏族又被称为瓠氏。葫芦又名“瓜瓞”,瓠民发现瓠不仅可食,还可作器物用。巨瓠剖之为舟作船,名盘瓠舟、天盘舟;小瓠剖之为盘、为瓢为勺;自蒂开口,为“...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灵感塔情话
北宋仁宗年间,有一位名叫任苏的秀才,携带书僮兴儿来东京会考,单等朝廷发榜。闲暇之余,主仆二人慕名到开宝寺内观赏灵感塔。正是秋高气爽时节,灵感塔巍峨挺拔,飞檐斗拱,凌空绝顶,煞是壮丽。主仆二人兴致勃勃,争相攀登,每层都有佛龛,红烛高烧,照亮蹬道。他俩好容易爬到顶端,早已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了。从塔窗向北眺望,阡陷纵横,黄河如带;向南鸟瞰,繁树烟花,叠楼重殿。任苏触景生情,吟诗填词,尽兴方归。忽然,狂风大作,从西北方向飞来一股烟尘,把佛龛内的灯烛全部吹灭,塔内顿时漆黑一团。主仆二人被围在蹬道里,叫苦不迭。正当两人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时候,红光一闪,一位少女挑着灯笼来到面前,柔声道;“二位休慌,随我慢慢下塔。"不及细问,他们就跟随灯光下到塔底。任苏这才看清姑娘,十六七岁,布衣素裙,面容俏丽。忙拱手道谢:“多谢姑娘搭救。你怎知小生和书僮在塔内?”“小事一桩,何足挂齿。"姑娘还礼道:“这红灯笼挂在塔...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肖家沟
荥阳市西南的环翠峪里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村庄,叫肖家沟,肖家沟因历史上出过大官,后又被满门抄斩而闻名。据说,宋末元初时,朝中有一个姓肖的一品大员,武将出身,人们都叫他肖一品。肖一品不满皇帝昏庸,元人强暴,毅然辞官回到家乡环翠峪肖家沟务农赋闲。为防山贼盗寇,保家护院,肖一品把家中年轻力壮的男人都训练成会舞枪弄棒的庄丁。消息传出,附近无依无靠、穷困潦倒的山民猎户都来投奔。肖一品怜悯乡亲,来者不拒,不到两年光景,就拥兵三千之众。不久,朝廷就知道了肖一品招兵、树旗囤粮的事情,即派5万官兵前来围剿。官兵来到肖家沟的山口处(当地人称之为龙脖),就被守关的庄丁挡住。肖一品立即拉马抬刀,来到山口,怒向官兵道:“为何剿我肖家沟?”官兵反问:“为何拥兵逾千?”肖一品曰:“养兵为保家园,却无反上之心!”肖家兵居高临下,英勇善战,官兵久攻不下,即把兵力一分为二,一队山前佯攻,一队顺汜水河西支流逆流而上,绕道翻越天堂寨...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鄢陵之战
鄢陵之战,发生于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六月鄢陵地区(今河南鄢陵西南)。是役,晋军善察战机,巧妙指挥,击败同自己争霸中原的老对手——楚国,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区的优势地位。这场战争后,晋、楚两国都逐渐失去以武力争霸中原的强大势头,中原战场开始沉寂下来。从这层意义上说,鄢陵之战堪称为当时晋楚争霸的最后一幕。公元前578年,晋国取得对秦麻隧之战胜利后,已处于争霸的最有利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时期。这时,秦被打败,一时无力东顾;齐、晋同盟正处于巩固阶段;中原中小诸侯国皆臣服于晋;南方的吴国和晋携手,与楚为敌。晋国只待有利时机出现,即可与楚一战,以进一步在中原地区的霸权。鄢陵之战就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周简王九年(公元前577年),郑国兴兵攻打许国,攻入许都外城,许被迫割地媾和。许为楚国的附庸,郑国的行动自然要引起楚的干涉。于是,次年楚国便起兵攻打郑国,迫使它屈服于己。郑国叛晋后,仗恃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