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函谷关探访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87
转发:0
评论:0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函谷关探访,“函谷关”,仅听这3个字,就足以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联想起金戈铁马、气吞

  “函谷关”,仅听这3个字,就足以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联想起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时代。2000多年以前,从群雄纷争到秦灭六国,天下一统,再到楚败于汉的史诗般的战争,函谷关都是最忠实的见证者。
  从郑州出发,上连霍高速公路向西,沿途的风景越来越凝重。车过洛阳,地貌从沟壑纵横的丘陵向起伏平缓的高原过渡。灰褐色的土地茫茫无际,还没有融化的积雪在透过薄雾的阳光下莹莹闪亮。2000多年前,一样的阳光照在秦兵的铁甲上,反射出刺眼的寒光,两军阵前,战马齐喑,旌旗猎猎,霎时间杀声震天,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150公里的车速使窗外的景物飞快地向后退去,公路两旁标注着“新安”、“渑池”的地界指示牌更成了一闪而过的符号,遥想当年,这里发生过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啊!
  还是在这条路上,项羽带领40万楚兵和刚刚投降的20万秦兵浩浩荡荡向秦国的都城咸阳进发。走到新安,秦兵的心情复杂起来:“如果能攻破函谷关、灭了秦国,当然好;可一旦失败,秦王必然要杀了咱们的父母妻子……”这种议论传到了项羽的耳朵里,他和手下的大将商量:这么多秦兵,如果进了关不听指挥就太危险了。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20余万人新安城南”。我们难以想像40万人是如何先杀后埋20余万人的。但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这种的并非绝无仅有,关于类似的事件,无论是司马迁还是司马光,叙述时都极其超然而且简洁:
  ……秦攻韩、魏,斩首24万……秦取阳城、负黍,斩首4万……攻赵,取20余县,首虏9万。
  这还不是最惨的,秦国大将白起攻打赵国,一次活埋了40万人!真是杀人如草不闻声的年代。
  路过渑池,自然会想到蔺相如,秦赵会盟台应该就在路边不远的地方,当年秦王要与赵王“和好”,会盟于此,陪同赵王去参加谈判的蔺相如看到自己的国君被侮辱,马上起来反击,给不可一世的秦王来了个“贴身紧逼”,威胁道:“大王在我五步之内,就让我脖子里的血溅到你的身上吧!”历史上这次会盟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恃强凌弱的秦昭王继“完璧归赵”后又一次败给了大智大勇的蔺相如。2000多年过去了,想起他当时说的话,还觉得言犹在耳,荡气回肠!
  从灵宝下高速公路,函谷关就在眼前了,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秦函谷关,在离这儿不远的北边和新安县分别还有魏、汉两处函谷关的遗址。秦函谷关的建关时间最早,名气也最大,据记载,3000多年前周康王时就已经置关了,战国时西秦派重兵据守,凭险恃强,屡胜诸侯国,终于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后人称之为秦函谷关。
  如今的秦函谷关的关楼和城墙是上世纪90年代重修的仿汉建筑,远远望去,城墙自南向北一字排开,建于陡峭的两峰之间,高约十几米,正中留有两个门洞,洞上石碣刻着“函谷关”三字,门洞上矗立着两座三层悬山式城楼,气势还算雄伟,但远没有想像中的味道。正是隆冬时节,景区里面很少游客。我们随着导游参观了鸡鸣台、望气台、太初宫等景点,也都是新建或重修的建筑,古老的东西早已销蚀殆尽了。中原的许多古迹都是这样,如果参观者缺少了联想和回忆,看的东西也就平淡无奇,反之,即便是一个小土堆、一块秦砖、一片汉瓦也足够你发思古之幽情了。记得一位中国作家说,他站在世界上最大的瀑布尼亚加拉瀑布前面,除了觉得壮观,什么感觉也没有;而坐火车翻越秦岭路过阳平关时,停车两分钟也要下车看看,在站台上吸一口那里的空气,心中豪情便难以抑制……
  眼前的鸡鸣台本来就是个土坡,如果不知道“鸡鸣狗盗”的典故,看它就没有丝毫的意义了。
  战国时齐人孟尝君在秦国当宰相,很多大臣因为妒忌在秦王面前说他的坏话,听信谗言的秦王把他抓了起来准备杀掉。孟尝君指使手下人去秦王的爱妃处求救。这女人也很干脆,答应帮他的忙,但提出条件,一定要得到孟尝君入秦时送给秦王的那件白狐裘大衣。孟尝君手下有位擅长狗盗的门客,晚上披着狗皮,从狗洞钻进秦宫偷出了那件大衣。如愿以偿的妃子果真吹起了枕头风,说服秦王放了孟尝君。脱身的孟尝君带着门客向齐国逃跑,到函谷关时才半夜,按照秦国的法律,鸡鸣开关。其中又有一位擅长口技的门客爬上附近土坡,学公鸡打起了鸣,引得周围村庄的公鸡都叫了起来,孟尝君才得以逃出函谷关……鸡鸣台便由此而来。
  函谷关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它西据衡岭高原,东临弘农绝溅,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关在谷中,深险如函,因此得名。战国时代,它是秦国通往中原的门户,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它是洛阳通往秦都咸阳的要冲,那个时候,函谷关下面的通道的重要程度就相当于今天的310国道、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
  翻开经典史书,会发现当时许多重大事件和战役都与函谷关密切相连。
  最早的战事大概是在商朝,距今3000多年,武王伐纣时经过函谷关,当时叫桃林塞,守塞的官员为武王替天行道之举所感动,将这一天险拱手相让,于是武王率军出塞与诸侯在孟津召开大会。两年之后,天下归周,武王又在这里解散军队,遣散战马,刀枪入库,向天下表示太平,不再动兵。他的想法太天真了,化剑为犁只是一厢情愿而已。到了春秋战国,函谷关已是刀光剑影、烽火连天了。
  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联合攻打秦国,到了函谷关,大败而归,“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孟尝君逃出函谷关后,于公元前298年率领齐、韩、魏三国的军队讨伐秦国,在函谷关前僵持了3年,最后秦国割让了3座城池,三国联军才退了兵。如今,持续不断的巴以冲突让世界都感到头疼,美国人提出让以色列用土地换和平的建议,岂不知在2300年前的中国就有先例了。
  公元前247年,秦军伐魏,信陵君魏无忌率五国联军反击,秦被迫退回函谷关,联军无力破关,只得退兵。
  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卫合纵攻秦,秦出函谷关迎敌,大败五国军队。由此奠定了秦统一天下的基础。
  古代的中国帝王热衷于修城筑关,在冷兵器时代,这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一夫当关,万夫莫克”的函谷关在战国时代似乎就是“天下”的象征,七国争雄,六国始终未能攻克此处天险,而西秦的百万铁甲正是东出函谷关,成就了始皇帝天下一统的霸业。
  可以说,地理优势是秦统一中国的重要因素之一,函谷关功不可没。

如今的函谷关,最能引发人们怀古情绪的一定是那条函谷古道。它在关楼的西面,是一条长7.5公里的峡谷,说是峡谷,其实是远古时洪水在这片高原上冲刷出的一道裂痕,两面峰岩壁立,高达六七十米,谷底宽处10米,最窄处只有2米,史书上说“车不方轨,马不并鞍”的确没有夸张。有一典故中说,用一丸泥封住东边的函谷关,就可以关中称王,万世无忧了!
  峡谷崎岖蜿蜒,异常幽静,一轮渐渐西沉的红日在正前方的山谷里时隐时现,我们一行4人,默默地行进在这几千年的古道中,脚下厚厚的积雪“吱吱”作响,仿佛是历史深处传来的朦胧声音。想象《三国演义》中庞统殒命的落凤坡恐怕就是这样的地形,山路逼窄,树木丛杂,突然头顶一声炮响,高处竖起敌军的战旗,顿时喊声震天,箭如飞蝗……这条古道上,类似的战争数不胜数。据导游说,前几年在谷中挖出一人骨,上面有十几处箭伤,经考证,箭镞是战国的制品,可见当时战斗的惨烈。
  秦始皇嬴政生前绝没想到,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天下,不到20年就土崩瓦解了,更不敢相信从未失守的函谷关竟被一次次攻克。首先是陈胜的大将周文击破函谷关,几乎杀到了咸阳城下,险些割下秦二世的人头。函谷关成就了秦始皇天下一统的大业,也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而后,刘邦、项羽在函谷关前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楚汉相争的精彩一幕。
  公元前207年,刘邦避开了天险函谷关,绕道商洛地区的武关,赚开城门,攻入汉中,灭了秦国。项羽杀至函谷关,抬头望见城楼上竟是刘家的军旗,怒命大将黥布攻克函谷关,率大军进入汉中,驻扎在临潼附近。有人对项羽说:“刘邦要当汉中王,将来秦宫的珍宝全归他了!”项羽怒不可遏,下令攻打刘邦。他的军师范增也说:刘邦是个既贪财又好色的家伙,这次入关,既不拿金银财宝,又没有找女人,看来志气不小。你得赶快把他灭了,千万不能失去这个机会!
  没想到项羽身边出了奸细项伯,当晚就把消息透露给了刘邦。当时刘邦只有10万兵马,肯定打不过项羽,一听说项羽要灭他,吓得不轻,赶快抓住项伯这根救命稻草,张口先叫哥,又是请喝酒,又是结亲家,席间,刘邦十分委屈地向项伯诉苦:我入关后,珍宝不敢有丝毫的染指,登记户口,封了国库日夜盼着项羽将军来。之所以派兵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贼,请你老哥无论如何在将军面前替我美言几句。
  回去后,项伯就给项羽做了思想工作,说人家刘邦破关有功,你再打他道理上说不通,不如好好待他吧。第二天,刘邦就来给项羽赔罪,说:咱俩人合力破秦,你打北边,我打南面,一不小心,竟让我占了先,肯定是有小人在背后说我坏话,才让将军你如此气恼。三说两不说就让项羽消除了“误会”。接下去就是妇孺皆知的鸿门宴了,项羽失去了消灭刘邦的最佳机会,也就永远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可能。
  其实,从司马迁的《史记》上看,项羽确实不具备一个开国皇帝的素质。鸿门宴几天之后,项羽带兵入咸阳,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尽收财宝美女回老家去了。当时一位部下对他说:关中有函谷关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在这儿建都。项羽说:大富大贵以后不回老家,就像穿着锦绣的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有谁能知道呢?
  难怪范增在鸿门宴上对他指桑骂槐:竖子不足与谋!
  感慨楚汉相争的往事,脚下也越来越沉重,前面的雪地上已没有了人迹,只有小动物留下的浅浅的足印。导游善意地提醒我们该回头了:“游客一般都没走这么远,回去还要一半的路程呢!”但我们仍意犹未尽,感觉古道更深更远处正散发着迷人的光辉,吸引着我们去感悟那两千多年的神秘。
  汉武帝时,楼船将军杨仆把函谷关搬到了老家新安,秦函谷关就废弃了,但因其地理位置险要,这里仍然战事不断。唐代安史之乱,安禄山多次从函谷关进攻长安,但都被大将哥舒翰击退。唐玄宗当时正被“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玉环妹妹迷得晕头转向……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真想不通的封建帝王怎么会这么长时间着迷一个女人,就连他丈哥的话也言听计从,唐玄宗听了杨国忠的谗言,迫使哥舒翰改变防守的策略,主动迎击。两军在函谷关西面的高原上展开决战,安禄山伏兵火攻,唐军大败,20万人只有8000人逃脱,主帅哥舒翰投降,潼关、长安等地相继失守……大唐皇帝只好带着心爱的女人朝四川逃跑。途中,甚至士兵都悟出国破家亡的原因了,走到马嵬坡,部队停滞不前,强烈要求惩办的杨国忠和杨贵妃。无奈之下,李隆基下令赐死杨贵妃,“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此后,函谷关几乎成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同题作文,不管谁来,都会发出怀古的幽思。李白、杜牧、李商隐、宋之问、白居易……哪个不是响当当的人物。忧国忧民的杜甫从这儿路过,更是走一路,哭了一路,泣血吟诵着《三吏》、《三别》。其中《石壕吏》就是他投宿函谷关附近的石壕村时所写的。
  随着历史的前进,函谷关的军事地位远不如当年,但这里的战事还没有停息。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两出函谷关,与明军激战在关前的弘农涧河边,明将左良玉败退陕州;辛亥革命时,张钫起义,率新军出陕西,与清军赵倜血战函谷关,打败清军,进入中原。
  “天险函谷关,日本侵略军也望而却步。”导游小张自豪地说。1944年五六月份,国民党的97师在函谷关前抵挡日军的那场战斗在当地老百姓中流传甚广,景区办公室的同志说:“一个日军大佐就是在函谷关前面被的。”还说许多日本人来函谷关,就是想看看这里到底有多险要。我不知道这种传说从何而来,但事实上那次战斗是以国民党失败而告终的。按当时的地理交通情况,这里战斗虽然很惨烈,也给日军以重创,但97师还是被迫撤到陕西临潼一带。据参加过这场战斗的一位国民党团长回忆,97师的一支警卫部队撤退时,被国民党的侦察飞机发现,并拍下照片作为证据,蒋介石大怒,回到西安,97师的师长傅维藩和两个团长就被枪毙了。在民间,类似这样的讹传还有,比如说日军忌讳“洛阳”暗含“落日”的意思,不敢攻占这座城市,恐怕都是当时老百姓的天真想法而已。
  行走在这远去了鼓角争鸣,散尽硝烟的函谷古道,依然能感受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的惊涛骇浪!

秦函谷关北5公里,还有一个魏函谷关。据史书记载,当年曹操率10万大军讨伐马超、张鲁,为了能及时转运粮草,命许褚开凿运粮道,设置关楼,仍叫函谷关,后人称之为魏函谷关。
  函谷关景区办公室的张主任热情地带着我们来到黄河滩边一个山谷,兴奋地说:“咱们现在正站在魏函谷关的关楼上。三门峡大坝建成后,水库蓄水,泥沙淤积,把它埋在了下面。”听他这么说,四周观察一番,才感觉这儿果真是一处险要的所在,南北两边山峰耸立,西面一条峡谷幽深曲折,正东是一片开阔地带,的确是易守难攻的险隘!
  曹操建的魏函谷关鲜为人知,但随后发生的故事却在中国家喻户晓:曹阿瞒割须弃袍,许褚勇战马超。一俊一丑两个男人在函谷关以西展开殊死战斗。两军阵前,照例得先见个面,曹操看见马超生得面如敷粉,唇若抹朱,腰细膀宽,声雄力猛,白袍银铠,手持长枪……肯定感觉有点儿自惭形秽。魏晋间很崇尚男性美,曹操就因为自己身材短小而自卑,对此史书中多有记载。小的时候读《三国》,也曾崇拜过马超,但成人以后,还是觉得曹操更有魅力一些。
  当天的战斗曹操吃了大亏,仓皇逃跑中,听见西凉兵在后边喊:“穿红袍的是曹操!”他赶快脱下红袍。又听见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吓得曹操赶忙用刀把胡子也割了。自打出来混,除了华容道那次,曹操还没像这样狼狈过。
  正沉迷在三国的刀光剑影中不能自拔,身边的老齐也发出了古之幽思:“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抬头望见一弯新月已挂在峰峦之上,四周空旷寂寥,只能看见寒光中的朦胧山影,虽说诗中描写的不是函谷关,但于此时吟诵,也算画龙点睛。
  返程途中,景区的张主任给我们介绍,这条运粮道在西段与秦关古道连通,并为一道。魏关清朝时多次重修,关内有宫厅、兵房等建筑。关楼上有犹龙阁,供奉着老子像。关门洞上横书“天下为公”四个大字,那是1923年康有为去西安途经此处留下的墨宝。
  除了秦、魏函谷关,在新安县的东关还有一处汉函谷关的遗址。汉武帝年间,南越发生叛乱,楼船将军杨仆南下平乱。得胜回朝后,杨仆发现同朝为官的同事都在关中分了土地,惟独没自己的份。汉武帝对他说,关内的土地分完了,你就做个关外侯吧。汉代以后,关中作为帝都,函谷关以东则称为关外,人们都以自己是关中人为荣,“耻为关外人”。
  老家在新安的杨仆本以为立了大功该裂土封侯了,结果却落了个让人耻笑的“关外侯”。其实,杨仆绝对是个值得纪念的人物,当年他南下平乱的地方,包括今天的番禺、香港、珠海、深圳、海南岛大片土地,他维护了中国的统一,的确是功勋卓著。可功劳越大,他越受不了“关外侯”的耻辱,于是上书汉武帝,要求把函谷关搬到新安县老家的东边,无论如何也要当回“关中人”。刘彻本是个有远大抱负、热衷于开疆拓土的帝王,就同意了杨仆的请求。
  之后,杨仆尽遣家财,拆了秦函谷关,车拉人抬,用了几年时间把所有的砖瓦木料都搬到150公里外的新安,完全按原样克隆了一座函谷关。150公里的崎岖山路,肩上再扛着一袋秦砖汉瓦,至少得走个十天半月,但我们坐的是“时代超人”,走的是高速公路,一个时辰就来到了汉函谷关前。“这才像遗迹的样子嘛!”刚看过仿制的秦关和已经没有任何遗迹的魏关,感觉眼前这断壁残垣的汉关最有味道。
  汉关的底部是长方形的石块,像是有些年头了,据说有的还是汉代的原物,上面由青砖砌成,关的上面杂草丛生,关楼已破败不堪,几只羊正在那里安静地吃草,放羊的人好奇地望着我们。东西两面墙上的对联也是康有为题写的,多年的风吹日晒,字迹已模糊不清了。
  紧挨着函谷关的东西两边都是居民住宅,一家一个小院。按照两千多年前的说法,西面是关中,相聚几十米的东边就是关外了。看门牌上写着“东关×号”,都是一个居民区的,估计不会再“耻为关外人”了吧。这里似乎每家门口都放着一条长方形的石凳,模样大小和函谷关上的基石相仿,显然都是有“出处”的。从路边扔着的一块雕刻复杂的巨大杵石就可以知道,当初函谷关的规模远非今日可比。
  汉函谷关的东面,也建有鸡鸣台和望气台,每层10厘米左右的夯土清晰可见,据说古人修建高台或城墙,为使其坚固持久,普遍采用米粥和泥的方法。泥土中夹杂的灰色瓦片随处可见,当地同志对我说,“这可是地地道道的汉瓦啊!”抚摸着穿越了几千年时光的鸡鸣台,心中有种说不出的复杂感情,这厚重的黄土里埋藏着多少神秘的故事啊!
  我们沿着旁边的土坡爬到函谷关的顶部,登高望远,前后左右一览无余,发现两千多年过去了,中原这条东西通道的位置始终没变:310国道、陇海铁路、高速公路在这里画了3条平行线,相互间距不过百米!同行的林师傅说,310国道建成以前,函谷关下面的这条路是郑州和三门峡之间的必经通道,“现在走高速,两个多小时就到了,过去得走一天”。
  如果说函谷关东迁完全是因为杨仆想做“关内人”的话,那这座汉函谷关就是实实在在“面子工程”了,虽然史书也是这么说的,但函谷关东迁实有其军事和政治目的。随着历史的发展,汉函谷关愈加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东汉末年,为了防备“黄巾军”,专门设八关都尉,汉函谷关高居首位;南北朝时,北周、北齐对峙,北周在汉关设“通洛防”以对抗北齐政权。历史上汉函谷关就被称为“崤函孔道”、“中原锁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探访朱仙镇年画
西汉以前,每至春节古人便折剪了桃枝插于门脸。最早的用意纯粹是驱鬼辟邪,后来又觉这不失为一种小有情调的美饰物件,就越发把它当回事了,岁岁过农历年,民间不忘插了翠绿的桃枝,日久成民俗,这便是中国年画门神的“前身”。如今中国南方乡村过年时,依旧忘不了贴门神外,用红纸折个倒三角形,与几许绿枝,一并贴了门两侧。这远古的遗俗,现在还在一些地方沿袭着,实在出乎意料。北宋初年,中原人开始琢磨着在木板子上刻画儿,开始大量地“复制”年画,这贴在门脸儿上的纸画儿,便染上了一身商品属性,百业中,添了一门营生。木版年画的发源地是宋都开封。靖康二年,金人夺了北宋的江山,迫使年画作坊艺人去了距开封20余公里的朱仙镇。明清期间,朱仙镇民间艺人又把年画的商业化推到极致,镇上从事年画的字号多达300余家,年画不仅是大宗出货,还最终影响到后来的天津杨柳青、山东的潍坊、江苏的桃花坞年画等等。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有一个鲜明的艺术特点:...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伏羲传奇
公元前7771年十月初四,在今甘肃省天水市有一个龙图腾的母系氏族部落,首领叫华胥氏,风兖姓,她和她亲族叔嫟领着族众逐水草而居,游牧到水草丰盛的雷泽(现甘肃天祝成县一带)。在这里结识了雷泽氏,在成县仇夷山生下伏羲,然后伏羲随母又回到华胥氏的发祥地华亭华池一带。因为是以游牧为生,华胥氏居地经常有变化最后才在今甘肃秦安县大地湾一带定居下来,并长大成人,立圭表纪历,从此纪历兴起,因之这个地方又叫成纪,当地人叫“大地尼”,又叫“大帝湾”。华胥氏和雷泽氏得到的这个儿子——这是伏羲氏。这是个风和日丽的春天,按照当时的风俗,她们部落姓风兖,所以他姓也就姓风兖,当时人们以“葫芦”为食,过着半牧半农的生活,培育葫芦的族人,就被众人尊称为瓠民,部族称华族,专门培育葫芦的氏族又被称为瓠氏。葫芦又名“瓜瓞”,瓠民发现瓠不仅可食,还可作器物用。巨瓠剖之为舟作船,名盘瓠舟、天盘舟;小瓠剖之为盘、为瓢为勺;自蒂开口,为“...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灵感塔情话
北宋仁宗年间,有一位名叫任苏的秀才,携带书僮兴儿来东京会考,单等朝廷发榜。闲暇之余,主仆二人慕名到开宝寺内观赏灵感塔。正是秋高气爽时节,灵感塔巍峨挺拔,飞檐斗拱,凌空绝顶,煞是壮丽。主仆二人兴致勃勃,争相攀登,每层都有佛龛,红烛高烧,照亮蹬道。他俩好容易爬到顶端,早已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了。从塔窗向北眺望,阡陷纵横,黄河如带;向南鸟瞰,繁树烟花,叠楼重殿。任苏触景生情,吟诗填词,尽兴方归。忽然,狂风大作,从西北方向飞来一股烟尘,把佛龛内的灯烛全部吹灭,塔内顿时漆黑一团。主仆二人被围在蹬道里,叫苦不迭。正当两人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时候,红光一闪,一位少女挑着灯笼来到面前,柔声道;“二位休慌,随我慢慢下塔。"不及细问,他们就跟随灯光下到塔底。任苏这才看清姑娘,十六七岁,布衣素裙,面容俏丽。忙拱手道谢:“多谢姑娘搭救。你怎知小生和书僮在塔内?”“小事一桩,何足挂齿。"姑娘还礼道:“这红灯笼挂在塔...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肖家沟
荥阳市西南的环翠峪里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村庄,叫肖家沟,肖家沟因历史上出过大官,后又被满门抄斩而闻名。据说,宋末元初时,朝中有一个姓肖的一品大员,武将出身,人们都叫他肖一品。肖一品不满皇帝昏庸,元人强暴,毅然辞官回到家乡环翠峪肖家沟务农赋闲。为防山贼盗寇,保家护院,肖一品把家中年轻力壮的男人都训练成会舞枪弄棒的庄丁。消息传出,附近无依无靠、穷困潦倒的山民猎户都来投奔。肖一品怜悯乡亲,来者不拒,不到两年光景,就拥兵三千之众。不久,朝廷就知道了肖一品招兵、树旗囤粮的事情,即派5万官兵前来围剿。官兵来到肖家沟的山口处(当地人称之为龙脖),就被守关的庄丁挡住。肖一品立即拉马抬刀,来到山口,怒向官兵道:“为何剿我肖家沟?”官兵反问:“为何拥兵逾千?”肖一品曰:“养兵为保家园,却无反上之心!”肖家兵居高临下,英勇善战,官兵久攻不下,即把兵力一分为二,一队山前佯攻,一队顺汜水河西支流逆流而上,绕道翻越天堂寨...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鄢陵之战
鄢陵之战,发生于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六月鄢陵地区(今河南鄢陵西南)。是役,晋军善察战机,巧妙指挥,击败同自己争霸中原的老对手——楚国,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区的优势地位。这场战争后,晋、楚两国都逐渐失去以武力争霸中原的强大势头,中原战场开始沉寂下来。从这层意义上说,鄢陵之战堪称为当时晋楚争霸的最后一幕。公元前578年,晋国取得对秦麻隧之战胜利后,已处于争霸的最有利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时期。这时,秦被打败,一时无力东顾;齐、晋同盟正处于巩固阶段;中原中小诸侯国皆臣服于晋;南方的吴国和晋携手,与楚为敌。晋国只待有利时机出现,即可与楚一战,以进一步在中原地区的霸权。鄢陵之战就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周简王九年(公元前577年),郑国兴兵攻打许国,攻入许都外城,许被迫割地媾和。许为楚国的附庸,郑国的行动自然要引起楚的干涉。于是,次年楚国便起兵攻打郑国,迫使它屈服于己。郑国叛晋后,仗恃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