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义静赶会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42
转发:0
评论:0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义静赶会,明朝穆宗隆庆四年,夏秋两季,雷雨连绵。黄河上游,山洪暴发,黄河下游,洪水泛滥。
 明朝穆宗隆庆四年,夏秋两季,雷雨连绵。黄河上游,山洪暴发,黄河下游,洪水泛滥。正当高粱吐红的时候,汴梁城以东黄河突然决堤,浪涛滚滚淹了五州四府一十八县。
 少林寺的和尚义静,听说这个消息,愁得几顿没有端碗。方丈和尚知道义静的心情,就批准他回家探亲。为什么呢?义静12岁那年,黄河在坝头湾决口,一个时辰不到,他的家乡变成了一片汪洋。全家四口人,爬在一根檩条上,被水冲了三天,才漂上岸来。在饥寒交迫之下,他们只有沿门乞讨。讨饭路过少林寺的时候,父亲就把他舍到寺院里,至今已经十七八岁了,义静还没回家探过亲。今年黄河又一次决堤,他定要回家探望探望。
 义静探家的时候,什么东西也没带,只带着他平常练武用的一把大刀。义静这把大刀名曰“偃月刀”,刀长三尺,把长一丈,从刀身到刀把,不见杂质,纯是钢打铁做成。不多不少48斤,义静还在刀背的鼻上,扣上四个大铜环,拴上一束红缨,早晚练习起刀来,光闪缨舞,好像一群蝴蝶绕着他的身体上下翻飞。义静不但学会七七四十九套刀法,还能一只手把刀打转,刀把直能能的,站在他的手心里,像蛇螺一样,嘟噜噜旋飞。但他的刀术更高的是,刀舞到最激烈的时候,一碗水向身上泼去,湿不了他的衣裳。一把石灰向他身上撒去,他身上沾不了白点。少林寺每次召开僧侣比武大会,义静的大刀,好几次都被评为“偃月神刀”,由于义静的刀术超人,师兄师弟们有人称他“大刀义静”,有人称他“神刀义静”。
 义静的老家在考城县东南,是条黄河故道,这里是有名的盐碱窝地,曾有“风吹起去雾,六月遍地雪”的说法。这次决堤,他们村虽然不是急流处,但也连着水边。义静从少林寺归来,站到黄河故道上一瞧,庄稼棵子半截子淹在水里,半截子露在水外,叶儿棵儿都像害黄病一样,没有绿色。他卷起裤腿,扛着大刀,提着鞋,淌水走进村去。
 村子里,狗不叫,鸡不啼。许多人家半掩着门扇。有的门头上还贴着黄帖子,上边写着“违者治罪”四字。义静进到家里一看,母亲躺在床上哼声不断,父亲两手抱着头打哀声,弟弟一只手掂着斧子,一只手卡着腰,骂声不绝:“什么水捐火捐,娘的×!纯粹是狼捐狗捐鱼鳖捐,不叫老子活下去,你们也别想囫囵着过日子!”
 义静把大刀向门口一靠,父亲、母亲、弟弟见他回家,三个人一齐围上来,抱住他大哭起来。义静慢慢地劝说,等二老止住哭后,他问他们为什么要哭,弟弟骂着说:“黄河决堤后,县衙下签要在‘十月一’前堵住堤口,督官黄半县趁火打劫。老百姓除锁门上工外,一亩地五百钱,一口人五百钱,限七天交齐,违者要罚罪的。村里门上贴黄纸条的,是说了反捐话,把当家人抓走了。”弟弟说罢,拉住义静的手说:“哥哥!水淹的连庄稼棵都收不来,咋能拿出捐款?明天老虎场是古庙会,黄半县要在会上亮刀,亮罢刀就开始捐款,一天交不到捐款三十大棍,两天交不到捐款八十竹板,三天交不到捐款就得坐监牢啊!咱交不到捐款,别说三十大棍,十大棍就难见咱爹的活命了。”
 义静问:“黄半县为什么亮刀?”
 他爹说:“还不是耍耍威风?吓唬吓唬老百姓?”
 弟弟接着说:“哥哥,咱不如和黄半县拼了,把咱爹咱娘都带到西山去,我也到少林寺出家当和尚。”
 “住嘴!”爹上去捂住弟弟的嘴,眼里泪又扑嗒扑嗒落下来。
 义静说:“光咱一家逃走,还有半个县的穷人怎么办?商议商议再说吧。”
 夜里,义静和村里老少爷门蹲在屋子里,商议了半夜,第二天,义静去老虎场赶会了。你看他身高七尺,膀阔三停。肩宽背厚,肚大腰粗,面如红枣。两道浓眉,一双大眼,厚嘴唇,高颧骨。头上戴一顶新青布平顶僧帽,穿一身深灰色僧衣,一巴掌宽青缎子护领相衬,系一条香色丝绦,双垂灯笼穗,来回乱摆。穿一双高腰袜搭于护膝之上,蹬一双鹅黄布鞋千层纳底,走路带动一溜风。义静后边,弟弟和另外一个小伙子,抬着用红布裹着的48斤重的“偃月大刀”。大刀后面,跟着一帮年轻人。他们气昂昂地走着,赶会的人们见他们这种雄纠纠的行动,又是羡慕又是胆惊。
 他们进入老虎场庙会一看,卖的、买的,赶会人不少。特别是关帝庙前,人围的里三层外三层。义静赶上去一看,黄半县坐在一把太师椅上,拿着水烟袋在咕咕噜噜的抽烟,几个打手们围坐在一张油漆发光的方桌前。黄半县的大少爷右手举的一口大刀,刀有三尺半长,四寸多宽,背处还刻着双线。刀把上系着一块大红绸子。刀擦得雪亮闪光。大少爷摆着飞扬拔扈的驾势,拨郎着脑袋,阴阳怪气地说:“我们黄家这口神刀,人称削铁如泥。”说着他拿起一根捅火铁条,“兵!”“兵!”一削两断。然后又洋洋得意地说:“雁毛碰刀必截。”他又拿起一支鸡绒,用口吹,把羽毛吹到刀刃上,于是羽毛碰到刀刃断为两截飞去。他把刀一举说:“哼!有人摇言不纳堤捐!怎么,想叫神刀动荤哩?”
 黄半县的大少爷说到这里,义静挤进人群,拿起他的大刀,对着大少爷说:“你这口刀,我咋看不像神刀?”
 大少爷一看,是个和尚,嘿嘿一笑说:“不是神刀?我黄家不收堤捐,要是神刀……”
 大少爷话没说完,义静截住说:“说话算数吗?”
 打手们齐呼呼地站起来应道:“当然算数!”
 义静冷笑一声说:“我看不像神刀。”他说着两手一折,把刀折成个秤钩形儿。
 “你,你赔我们刀!”黄半县和大少爷及狗腿子们一看,惊得齐呼呼地站起来。
 义静“嘿嘿”又一声冷笑:“赔什么鸟刀。”他两手又一理,又把刀理的直挺挺的。
 “你……”黄半县惊得脸色苍白,打着颤声问。
 义静气昂昂地说:“来,看我们的神刀!”他向后面一指,看热闹的人们闪开一条大路,弟弟把“偃月大刀”抬到他的面前,扯去红布。义静抓起48斤重的“偃月大刀”先放在手心上,拨动刀嘟噜噜打了几个旋转,然后执起大刀,照着方桌旁边长的一棵罐粗似的枣树,扑声砍去。这一刀下去,像切葱一样,枣树变为两段,树头呼——倒向一边。他把刀往方桌上一放,说:“黄半县,免捐吧?”
 这时候,黄半县吓得浑身打颤,连连点头说:“免捐……免捐……我免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黄池之会
发生时间:公元前482年所属年代:春秋战国时代发生地点:黄池(今河南封丘路南)吴服越后,成为东南无与匹敌的强国,遂北上中原与诸国争霸。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率军沿水路北上,会晋定公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路南),欲争中原霸主之位。会盟尚未开始,越人已趁吴国空虚攻入吴都,夫差封锁后方消息,对晋以武力相胁,最终得以主盟。黄池之会并没有给吴国带来实际利益,反而加速了吴国的灭亡。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伏羲传奇
公元前7771年十月初四,在今甘肃省天水市有一个龙图腾的母系氏族部落,首领叫华胥氏,风兖姓,她和她亲族叔嫟领着族众逐水草而居,游牧到水草丰盛的雷泽(现甘肃天祝成县一带)。在这里结识了雷泽氏,在成县仇夷山生下伏羲,然后伏羲随母又回到华胥氏的发祥地华亭华池一带。因为是以游牧为生,华胥氏居地经常有变化最后才在今甘肃秦安县大地湾一带定居下来,并长大成人,立圭表纪历,从此纪历兴起,因之这个地方又叫成纪,当地人叫“大地尼”,又叫“大帝湾”。华胥氏和雷泽氏得到的这个儿子——这是伏羲氏。这是个风和日丽的春天,按照当时的风俗,她们部落姓风兖,所以他姓也就姓风兖,当时人们以“葫芦”为食,过着半牧半农的生活,培育葫芦的族人,就被众人尊称为瓠民,部族称华族,专门培育葫芦的氏族又被称为瓠氏。葫芦又名“瓜瓞”,瓠民发现瓠不仅可食,还可作器物用。巨瓠剖之为舟作船,名盘瓠舟、天盘舟;小瓠剖之为盘、为瓢为勺;自蒂开口,为“...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灵感塔情话
北宋仁宗年间,有一位名叫任苏的秀才,携带书僮兴儿来东京会考,单等朝廷发榜。闲暇之余,主仆二人慕名到开宝寺内观赏灵感塔。正是秋高气爽时节,灵感塔巍峨挺拔,飞檐斗拱,凌空绝顶,煞是壮丽。主仆二人兴致勃勃,争相攀登,每层都有佛龛,红烛高烧,照亮蹬道。他俩好容易爬到顶端,早已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了。从塔窗向北眺望,阡陷纵横,黄河如带;向南鸟瞰,繁树烟花,叠楼重殿。任苏触景生情,吟诗填词,尽兴方归。忽然,狂风大作,从西北方向飞来一股烟尘,把佛龛内的灯烛全部吹灭,塔内顿时漆黑一团。主仆二人被围在蹬道里,叫苦不迭。正当两人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时候,红光一闪,一位少女挑着灯笼来到面前,柔声道;“二位休慌,随我慢慢下塔。"不及细问,他们就跟随灯光下到塔底。任苏这才看清姑娘,十六七岁,布衣素裙,面容俏丽。忙拱手道谢:“多谢姑娘搭救。你怎知小生和书僮在塔内?”“小事一桩,何足挂齿。"姑娘还礼道:“这红灯笼挂在塔...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肖家沟
荥阳市西南的环翠峪里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村庄,叫肖家沟,肖家沟因历史上出过大官,后又被满门抄斩而闻名。据说,宋末元初时,朝中有一个姓肖的一品大员,武将出身,人们都叫他肖一品。肖一品不满皇帝昏庸,元人强暴,毅然辞官回到家乡环翠峪肖家沟务农赋闲。为防山贼盗寇,保家护院,肖一品把家中年轻力壮的男人都训练成会舞枪弄棒的庄丁。消息传出,附近无依无靠、穷困潦倒的山民猎户都来投奔。肖一品怜悯乡亲,来者不拒,不到两年光景,就拥兵三千之众。不久,朝廷就知道了肖一品招兵、树旗囤粮的事情,即派5万官兵前来围剿。官兵来到肖家沟的山口处(当地人称之为龙脖),就被守关的庄丁挡住。肖一品立即拉马抬刀,来到山口,怒向官兵道:“为何剿我肖家沟?”官兵反问:“为何拥兵逾千?”肖一品曰:“养兵为保家园,却无反上之心!”肖家兵居高临下,英勇善战,官兵久攻不下,即把兵力一分为二,一队山前佯攻,一队顺汜水河西支流逆流而上,绕道翻越天堂寨...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鄢陵之战
鄢陵之战,发生于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六月鄢陵地区(今河南鄢陵西南)。是役,晋军善察战机,巧妙指挥,击败同自己争霸中原的老对手——楚国,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区的优势地位。这场战争后,晋、楚两国都逐渐失去以武力争霸中原的强大势头,中原战场开始沉寂下来。从这层意义上说,鄢陵之战堪称为当时晋楚争霸的最后一幕。公元前578年,晋国取得对秦麻隧之战胜利后,已处于争霸的最有利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时期。这时,秦被打败,一时无力东顾;齐、晋同盟正处于巩固阶段;中原中小诸侯国皆臣服于晋;南方的吴国和晋携手,与楚为敌。晋国只待有利时机出现,即可与楚一战,以进一步在中原地区的霸权。鄢陵之战就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周简王九年(公元前577年),郑国兴兵攻打许国,攻入许都外城,许被迫割地媾和。许为楚国的附庸,郑国的行动自然要引起楚的干涉。于是,次年楚国便起兵攻打郑国,迫使它屈服于己。郑国叛晋后,仗恃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