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文载买盐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99
转发:0
评论:0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文载买盐,隋文帝开皇年间,少林寺有个和尚,法名文载,外号“大鞋僧”。也不知他人有多高,他的
隋文帝开皇年间,少林寺有个和尚,法名文载,外号“大鞋僧”。也不知他人有多高,他的鞋里能放下个七斤重的猪娃。文载的手脚比起师兄师弟们笨一些,因此,寺院住持分配他到厨房干饭头事务。饭头即是现在的炊事班长。文载不但自己亲身作炊,还要安排一班人的炊事活,一天到晚忙于炊管工作。
 习拳练武是少林寺的传统,寺中不拘老和尚、小沙弥,或多或少都会几套。文载见师兄师弟们武艺高强,十分羡慕,自己也想学些武艺,只是炊管工作太忙,腾不出手来。
 厨房门前放着一个破钟,钟是南北朝时光启年间铸造的,上面铸有一行字:“重八百斤。”北周武帝时,钟鼻摔掉了,还掉了两个钟角。文载每逢开饭前后,就要抱一抱这个破钟。起初,钟连动都不动;可是三年以后,文载不但能把钟抱起来,还能抱在怀里在寺院里转三圈,气不发喘心不跳。后来在一年一次的全寺比武大会上,文载的抱钟功夫被众僧评为“金箍架”之功。
 有一年伏天,雨水过多,各处的道路被水冲坏,行商缺少,少林寺一时买不到食盐。典座和尚即吩咐文载,赶一头骡子驮三百斤小麦,到黑石头码头去换盐。
 文载赶着骡子下了轘辕关的十八道弯,迎面过来七八个商人,他们衣帽不整赤脚露蹄,狼狈不堪。这帮人见了文载,浑身抢抖着说:“师搏,前边有‘闸大堰’的(即小股土匪断道截路抢劫财物),去不得呀!”边说边挥手制止文载。
 “有多少人?”文载问。
 一个年老的行商抖着手说:“真毒狠啊!杀人不眨眼,我们险些性命难保啊!你问贼人吗?少说也有20个,他们个个手拿铁器,厉害得很哪!”
 文载边听边走,说道:“这帮盗贼,是活够了吧!”
 老客商见他仍向前走,苦心劝告说:“师傅,你赶头大骡子,是……”他见文载不停地走着,摇头叹气地说:“是往虎口里送啊!”
 文载过了小相村没多远,看见前边小沟边有几个人在探头探脑地张望。他连甩了几声响鞭,骡子走得更快了。当走到沟边时,骡子突然站住了。他一瞧,原来沟上边的木桥被洪水冲塌一多半,空人免强过去。一头大骡子,驮着三百斤麦子,怎么也难过去啊!文载往四周一看,桥左边是几丈高的土崖头,右边是几丈深的白土沟,别无他路可走。这时候,他想喊几个人帮帮忙,可四周连一个人也没有,那几个探头探脑的人也不见了。文载一急,将腰一紧,袖子一卷,双手一抱,连骡子带粮食一齐抱起来,背靠着土崖头,脸朝着深土沟,横着身子慢慢挪过桥去。他将骡子放下以后,发现地上脚印杂乱,洒有鲜血,断定这是土匪劫路害人的血迹。那帮土匪本想劫走文载的骡子和粮食,但他们看到文载的行动,知道这人力大无比,早吓得浑身像筛糠,一个个溜之乎了。
 文载赶着骡子来到黑石头码头,见许多买盐的老百姓,围着盐行大门,有的唉声叹气,有的唾骂不休,还有几个人捶着门板叫嚷。一个身穿黑缎长衫、外罩提花马褂的人,手中端着水烟袋,坐在盐行门口,搭蒙着眼大摸大样地说:“只能怨天,不能忧人。下这么大雨,河水暴涨,盐运不上来,你说咋办?只有涨价钱了。”说着还迷缝着眼冷笑。
 一群穷顾客求他开恩,还照原价卖盐,那人晃着脑袋说:“这是杨掌柜吩咐的,涨水期间,一斤盐二斤盐钱。嫌贵吗?那没办法。”说罢又塔蒙眼抽起水烟来。
 文载卸下粮食,把骡子拴在一旁的槐树上,正要上前和拿水烟袋的人说理,人们忽然一阵骚动,“杨掌柜下船了!杨掌柜下船了!”围店门的人门霎时散开。
 文载一看,这个下船的掌柜,约四十岁年纪,穿一件白夏布大衫,戴一顶细篾透风公字帽,掂着一根黑漆拐杖,大摇大摆地朝盐行走来。他见了买盐的人们冷笑一声说:“盐不提价,叫杨老爷吃风屙沫?嗯!”然后问端水烟袋的帐房先生:“怎么,他们嫌盐贵吗?王八帽子很便宜,咋不去买呀?挂牌,从现在起,再涨价一倍!”
 人们一听,气得敢怒而不敢言。文载看到这种情况,气得手心都握出了汗。打吧,这里杨掌柜的心腹人多,难以近前;不打吧,他把穷人捏扁再揉圆,实在咽不下这口气。自己也是来买盐的,三百斤麦子换不到一半盐,回去如何向典坐和尚交待?急得他搓手跺脚。猛然间,他想起一个窍门,把手巾往头上一扎,两眼一闭,装作瞎子,两手向前摸着喊:“杨掌柜!杨掌柜!人家都说你长得魁伟,福体福相。我是失目之人,看不见,你叫我摸摸吧!”
 杨掌柜一听,瞎子当着这么多人夸他,就哈哈笑着说:“我这福体传得可远了!好,你来摸摸吧!”又问文载,“洗手没有?”“洗啦,洗啦,摸杨掌柜福体哩,用清河水洗了三遍。”文载说着走近他的身边。杨掌柜也故意斜着身子让文载抚摸。文载上下摸着杨掌柜的夏布衫,夸奖地说:“福体福体,果然不假。杨掌柜,人家都说你身体魁伟,你叫我抱一抱吧?”杨掌柜高兴地说:“好,你就抱抱我的福体吧。”
 文载伸开胳膊,拦腰将杨掌柜抱住,双手一扣,说:“魁伟,魁伟!”说着,他两只胳膊一用力,勒得杨掌柜“娘呀”一声,抖着手说:“松开!松开!”他越说“松开”,文载勒得越紧,胳膊一拐,把姓杨的挎到腰间,像挟狗娃似的挟到清河边,作出向河里扔的样子。盐行的人们一看,吓得魂不附体。姓杨的更是吓得面色苍白,连喊:“老爷!老爷!饶……饶我吧,饶我吧……”文载胳膊又一使力,姓杨的伸腿瞪眼了。
 文载一松手,把姓杨的扔在地下,好一会儿那姓杨的才喘过气来。他趴在文载面前抬头一看,这才见文载是个和尚。他磕头如捣蒜地说:“师……师傅,有什么……什么……吩咐 ,请讲。小的,有罪,请……请你,教训……”
  文载问:“盐价还涨不涨啦?”“不,不涨啦,原……原价,三个钱,一斤。”说着他扭回头骂帐房先生:“想死……死哩?还不快……快去,换牌子!”
 管帐先生的水烟袋早就不见了。这时他吓得像夹尾巴狗一样,赶紧换了牌子。上写:
 “盐照原价,三个钱一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历史记载的
《左传》宣公二年经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传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肠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兖不废矣。」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锄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伏羲传奇
公元前7771年十月初四,在今甘肃省天水市有一个龙图腾的母系氏族部落,首领叫华胥氏,风兖姓,她和她亲族叔嫟领着族众逐水草而居,游牧到水草丰盛的雷泽(现甘肃天祝成县一带)。在这里结识了雷泽氏,在成县仇夷山生下伏羲,然后伏羲随母又回到华胥氏的发祥地华亭华池一带。因为是以游牧为生,华胥氏居地经常有变化最后才在今甘肃秦安县大地湾一带定居下来,并长大成人,立圭表纪历,从此纪历兴起,因之这个地方又叫成纪,当地人叫“大地尼”,又叫“大帝湾”。华胥氏和雷泽氏得到的这个儿子——这是伏羲氏。这是个风和日丽的春天,按照当时的风俗,她们部落姓风兖,所以他姓也就姓风兖,当时人们以“葫芦”为食,过着半牧半农的生活,培育葫芦的族人,就被众人尊称为瓠民,部族称华族,专门培育葫芦的氏族又被称为瓠氏。葫芦又名“瓜瓞”,瓠民发现瓠不仅可食,还可作器物用。巨瓠剖之为舟作船,名盘瓠舟、天盘舟;小瓠剖之为盘、为瓢为勺;自蒂开口,为“...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灵感塔情话
北宋仁宗年间,有一位名叫任苏的秀才,携带书僮兴儿来东京会考,单等朝廷发榜。闲暇之余,主仆二人慕名到开宝寺内观赏灵感塔。正是秋高气爽时节,灵感塔巍峨挺拔,飞檐斗拱,凌空绝顶,煞是壮丽。主仆二人兴致勃勃,争相攀登,每层都有佛龛,红烛高烧,照亮蹬道。他俩好容易爬到顶端,早已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了。从塔窗向北眺望,阡陷纵横,黄河如带;向南鸟瞰,繁树烟花,叠楼重殿。任苏触景生情,吟诗填词,尽兴方归。忽然,狂风大作,从西北方向飞来一股烟尘,把佛龛内的灯烛全部吹灭,塔内顿时漆黑一团。主仆二人被围在蹬道里,叫苦不迭。正当两人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时候,红光一闪,一位少女挑着灯笼来到面前,柔声道;“二位休慌,随我慢慢下塔。"不及细问,他们就跟随灯光下到塔底。任苏这才看清姑娘,十六七岁,布衣素裙,面容俏丽。忙拱手道谢:“多谢姑娘搭救。你怎知小生和书僮在塔内?”“小事一桩,何足挂齿。"姑娘还礼道:“这红灯笼挂在塔...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肖家沟
荥阳市西南的环翠峪里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村庄,叫肖家沟,肖家沟因历史上出过大官,后又被满门抄斩而闻名。据说,宋末元初时,朝中有一个姓肖的一品大员,武将出身,人们都叫他肖一品。肖一品不满皇帝昏庸,元人强暴,毅然辞官回到家乡环翠峪肖家沟务农赋闲。为防山贼盗寇,保家护院,肖一品把家中年轻力壮的男人都训练成会舞枪弄棒的庄丁。消息传出,附近无依无靠、穷困潦倒的山民猎户都来投奔。肖一品怜悯乡亲,来者不拒,不到两年光景,就拥兵三千之众。不久,朝廷就知道了肖一品招兵、树旗囤粮的事情,即派5万官兵前来围剿。官兵来到肖家沟的山口处(当地人称之为龙脖),就被守关的庄丁挡住。肖一品立即拉马抬刀,来到山口,怒向官兵道:“为何剿我肖家沟?”官兵反问:“为何拥兵逾千?”肖一品曰:“养兵为保家园,却无反上之心!”肖家兵居高临下,英勇善战,官兵久攻不下,即把兵力一分为二,一队山前佯攻,一队顺汜水河西支流逆流而上,绕道翻越天堂寨...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鄢陵之战
鄢陵之战,发生于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六月鄢陵地区(今河南鄢陵西南)。是役,晋军善察战机,巧妙指挥,击败同自己争霸中原的老对手——楚国,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区的优势地位。这场战争后,晋、楚两国都逐渐失去以武力争霸中原的强大势头,中原战场开始沉寂下来。从这层意义上说,鄢陵之战堪称为当时晋楚争霸的最后一幕。公元前578年,晋国取得对秦麻隧之战胜利后,已处于争霸的最有利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时期。这时,秦被打败,一时无力东顾;齐、晋同盟正处于巩固阶段;中原中小诸侯国皆臣服于晋;南方的吴国和晋携手,与楚为敌。晋国只待有利时机出现,即可与楚一战,以进一步在中原地区的霸权。鄢陵之战就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周简王九年(公元前577年),郑国兴兵攻打许国,攻入许都外城,许被迫割地媾和。许为楚国的附庸,郑国的行动自然要引起楚的干涉。于是,次年楚国便起兵攻打郑国,迫使它屈服于己。郑国叛晋后,仗恃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