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探访朱仙镇年画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7
转发:0
评论:0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探访朱仙镇年画,西汉以前,每至春节古人便折剪了桃枝插于门脸。最早的用意纯粹是驱鬼辟邪,后来又

  西汉以前,每至春节古人便折剪了桃枝插于门脸。最早的用意纯粹是驱鬼辟邪,后来又觉这不失为一种小有情调的美饰物件,就越发把它当回事了,岁岁过农历年,民间不忘插了翠绿的桃枝,日久成民俗,这便是中国年画门神的“前身”。

  如今中国南方乡村过年时,依旧忘不了贴门神外,用红纸折个倒三角形,与几许绿枝,一并贴了门两侧。这远古的遗俗,现在还在一些地方沿袭着,实在出乎意料。北宋初年,中原人开始琢磨着在木板子上刻画儿,开始大量地“复制”年画,这贴在门脸儿上的纸画儿,便染上了一身商品属性,百业中,添了一门营生。

  木版年画的发源地是宋都开封。靖康二年,金人夺了北宋的江山,迫使年画作坊艺人去了距开封20余公里的朱仙镇。明清期间,朱仙镇民间艺人又把年画的商业化推到极致,镇上从事年画的字号多达300余家,年画不仅是大宗出货,还最终影响到后来的天津杨柳青、山东的潍坊、江苏的桃花坞年画等等。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有一个鲜明的艺术特点:画中人物造型,大头小身子,模样可爱至极;用色大胆,红、黄、绿、紫,单看,俗气得一塌糊涂,搭配在一起,却艳得恰到好处。

  祖宗留下民俗遗风,好多都丢了,年画却延续着,只是古时普遍使用的木版年画,不流行了,改为机器印刷,量更大了,倒是依然沿用“古法”出品的年画,额外添了份亲切。

  一个老人见证了朱仙镇年画起死回生的过程,他便是姚敬堂。

  朱仙镇木版年画,从明朝到现在,虽说消长兴衰不是直线走过来的,其间断档只有一次,时间在20世纪中叶。这蛮喜欢人的民间艺术,那个时期被扣上“封资修”的帽子,所有的作坊、东家、艺人一夜间都收了家伙,散了摊。
  如果不是17年前,当镇里张罗着拯救濒临灭绝的年画时,镇上还活着11位老艺人,民间还偷偷藏匿着几块刻版的话,这朱仙镇年画能否走到今天的样子,还真难说。

  1986年3月25日,是姚敬堂老人记忆犹新的日子,那一天,朱仙镇木版年画社挂牌,也是他作为社长,开始重拾先人文化遗产的起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朱仙镇年画的劫后重生
西汉以前,每至春节古人便折剪了桃枝插于门脸。最早的用意纯粹是驱鬼辟邪,后来又觉这不失为一种小有情调的美饰物件,就越发把它当回事了,岁岁过农历年,民间不忘插了翠绿的桃枝,日久成民俗,这便是中国年画门神的“前身”.如今中国南方乡村过年时,依旧忘不了贴门神外,用红纸折个倒三角形,与几许绿枝,一并贴了门两侧。这远古的遗俗,现在还在一些地方沿袭着,实在出乎意料。北宋初年,中原人开始琢磨着在木板子上刻画儿,开始大量地“复制”年画,这贴在门脸儿上的纸画儿,便染上了一身商品属性,百业中,添了一门营生。朱仙镇年画社木版年画的发源地是宋都开封。靖康二年,金人夺了北宋的江山,迫使年画作坊艺人去了距开封20余公里的朱仙镇。明清期间,朱仙镇民间艺人又把年画的商业化推到极致,镇上从事年画的字号多达300余家,年画不仅是大宗出货,还最终影响到后来的天津杨柳青、山东的潍坊、江苏的桃花坞年画等等。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有一个鲜明...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贾鲁河畔叩访朱仙镇
在朱仙镇西大街,我指着一栋房子对街上的陌生人大声地问:“这是老房子吗?”连续问了几栋,回答都是否定的。一个开杂货铺的中年女人指着不远处一栋塌了一壁山墙的房子说:“那个是老房子。”我没有继续追问,因为那栋房子虽然破败不堪,看上去老态龙钟,其实最多不过是解放前的遗物,远不是我所想要找的老房子。我对中国历史四大名镇之一的开封朱仙镇仰慕已久,也耳闻西大街是当年朱仙镇72条街道中比较牛气的商业街。可如今当我站在西大街上,所看到的只不过是一条质朴的民宅街,街上稀稀拉拉几家铺子,有卖烟酒糖果的,有修自行车的。从眼前所看到的场景,我简直无法相信,历史文献中描述的那个繁华的朱仙镇就曾经存在于这片土地上。若干年前,一位领导人曾经在朱仙镇颇有些黯然神伤地撂下一句话:中国四大历史名镇,唯独朱仙镇没落了。此后,朱仙镇政府怀着一腔热情开始了复兴计划。一串解不开的疑问第一次去朱仙镇,接待记者的是镇党委的一位副书记。他领...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函谷关探访
“函谷关”,仅听这3个字,就足以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联想起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时代。2000多年以前,从群雄纷争到秦灭六国,天下一统,再到楚败于汉的史诗般的战争,函谷关都是最忠实的见证者。从郑州出发,上连霍高速公路向西,沿途的风景越来越凝重。车过洛阳,地貌从沟壑纵横的丘陵向起伏平缓的高原过渡。灰褐色的土地茫茫无际,还没有融化的积雪在透过薄雾的阳光下莹莹闪亮。2000多年前,一样的阳光照在秦兵的铁甲上,反射出刺眼的寒光,两军阵前,战马齐喑,旌旗猎猎,霎时间杀声震天,尸横遍野,血流成河。150公里的车速使窗外的景物飞快地向后退去,公路两旁标注着“新安”、“渑池”的地界指示牌更成了一闪而过的符号,遥想当年,这里发生过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啊!还是在这条路上,项羽带领40万楚兵和刚刚投降的20万秦兵浩浩荡荡向秦国的都城咸阳进发。走到新安,秦兵的心情复杂起来:“如果能攻破函谷关、灭了秦国,当...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中牟义士朱渊
明朝成化年间,中牟县出了一位有名的义士,名叫朱渊。朱渊,字大本,世代居住于中牟,他自幼聪慧过人,为人正直,举止大方,行事磊落。成人之后,朱渊刻苦读书,注重礼仪,崇尚俭朴,不事奢华,而且,他十分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县志上说他“视亲孝,益尽温清奉引之节。”朱渊的岳母寡居家中,没有子嗣奉养,朱渊经常在她床前尽孝,事之如亲生之母,三十年如一日,深得乡人的称赞。当时,朱渊有一同乡名叫常楫,是读书人,不幸年轻丧偶,因家贫无力再娶,朱渊拿出钱来给他续娶一女子为伴侣,乡里皆称颂朱渊为轻财重义,足为楷模。另据县志记载,当时有邑士张士贤和朱渊通财,“岁几三纪,义若同气,未尝少失颜色。其忠厚如此。”明朝成化二十年(1484年),中牟全年大旱,庄稼几乎绝收,百姓饥饿难耐,将树皮食尽,严重的乡镇还出现了人吃人的惨景。朱渊心急如焚,他慨然叹息说:“民为同胞,尚不忍弃。况在乡井,容可若秦人视越人之肥瘠乎?”于是,朱渊将...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伏羲传奇
公元前7771年十月初四,在今甘肃省天水市有一个龙图腾的母系氏族部落,首领叫华胥氏,风兖姓,她和她亲族叔嫟领着族众逐水草而居,游牧到水草丰盛的雷泽(现甘肃天祝成县一带)。在这里结识了雷泽氏,在成县仇夷山生下伏羲,然后伏羲随母又回到华胥氏的发祥地华亭华池一带。因为是以游牧为生,华胥氏居地经常有变化最后才在今甘肃秦安县大地湾一带定居下来,并长大成人,立圭表纪历,从此纪历兴起,因之这个地方又叫成纪,当地人叫“大地尼”,又叫“大帝湾”。华胥氏和雷泽氏得到的这个儿子——这是伏羲氏。这是个风和日丽的春天,按照当时的风俗,她们部落姓风兖,所以他姓也就姓风兖,当时人们以“葫芦”为食,过着半牧半农的生活,培育葫芦的族人,就被众人尊称为瓠民,部族称华族,专门培育葫芦的氏族又被称为瓠氏。葫芦又名“瓜瓞”,瓠民发现瓠不仅可食,还可作器物用。巨瓠剖之为舟作船,名盘瓠舟、天盘舟;小瓠剖之为盘、为瓢为勺;自蒂开口,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