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元明清时期的郑州郭守敬与登封观星台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75
转发:0
评论:0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元明清时期的郑州郭守敬与登封观星台,元朝,郑州管辖管城、荥阳、汜水、河阴、原武、新郑、密县、荥泽八县。受连绵不断
  元朝,郑州管辖管城、荥阳、汜水、河阴、原武、新郑、密县、荥泽八县。受连绵不断战火的影响,中原地区农业遭到了巨大破坏,土地大片荒芜,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为了发展农业,掌握季节变化,改进历法,由郭守敬、王旬主持,在登封告成镇建造了全国天文观测中心——观星台,这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建筑。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对地方建制进行改革,实行省、府、州三级制,郑州隶属开封府。为改变中原地区人口稀少,土地荒芜,农业衰退的局面,明王朝在河南设置司农司,专管垦田事宜,并出台了许多奖励垦殖的政策,郑州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明朝末年,各地爆发农民起义,波及郑州地区。崇祯八年(1635年),高迎祥、张献忠等十三家农民起义军集会荥阳,商讨对明作战的方案。李自成提出的“分兵定向”主张,得到大家赞同。之后,高迎祥、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在豫、川、陕之间与明军作战。崇祯十五年(1642年)五月,李自成攻破郑州城,给明朝统治者以沉重打击。清朝时期,郑州曾两次升为直隶州(直属于省,与府平级或略次子府,一般辖有县),下辖荥阳、荥泽、河阴、汜水四县。

    我国是世界天文历法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取得的天文学历法成就举世瞩目。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在郑州登封兴建的观星台及编著《授时历》,在世界天文历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郭守敬,宇若思,邢台(今河北邢台)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祖父郭荣精通天文、数学、水利,是金、元时期著名的学者。耳濡目染,使郭守敬从小就对科学知识有浓厚兴趣,20岁时就制作出了一台非常精确的铜质莲花漏(计时器)。后来,他把这个莲花漏献给了元世祖忽必烈,深得赏识。又因他通晓水利,元世祖任命他为都水少监(水利官员),由此郭守敬走上了科学发明的道路。
    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为了掌握四季时节气候变化规律,指导农业生产,设立专门机构,改进历法,郭守敬、王圭等人被指派负责此项工作。他们在东起朝鲜半岛,西至河西走廊,北到西伯利亚,南达南中国海范围内,建立了27个天文台和观测站。至元十六年(1279年),郭守敬来到登封告成镇。历史上周公姬旦、南宫说、姚玄、一行等先贤都以此地为大地中心,测量日影,验证季节时令的变化,经过一番考察,郭守敬决定在这里建设一座中心观测台。他亲自设计建台方案,率领众人在“周公测景台”旁建起了自己的“观星台”,即现在的登封观星台。观星台为砖石结构建筑,由覆斗状的台体和石圭(gui)组成。台上是观测星象和计算测量数据的场所;石圭又称作“量天尺”,是测量水平的仪器,它由台北向外延伸31.2米,上面刻有水流渠。太阳照在观星台上时,根据日影在石圭上的长短变化,可以划分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等四季节气。观星台为郭守敬观测天象、编订新历法提供了大量数据。至元十八年(1281年),郭守敬主持的新历法终于编制完成。按照古籍《尚书》里的“敬授天时”这句话,元世祖忽必烈把这部新历法定名《授时历》,意思是告诉老百姓日月时光,不错过耕农的好时节,忽必烈还诏令天下,全国正式实施《授时历》。《授时历》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中,郭守敬推算出一年为365.2425日,与现代天文学家用精密仪器测出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与世界许多国家使用的格利高里历(即公历)分秒不差,而《授时历》却比格利高里历早了三百年。除了编订新历法,郭守敬还研制、改进了许多天文仪器,如简仪、仰仪、候极仪、高表、悬正仪等,在当时都曾广为应用。登封观星台是中国现存完好的最早一座天文建筑,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台之一。观星台旁还有一处古迹“周公测景台”,建于唐代开元十一年(723年),又名“八尺表”,俗称“无影台”,它为青石制作,由台座和石柱两部分组成,台座称“圭”,石柱称“表”,表上刻有“周公测景台”等字,是我国古代以“表”、“圭”量日影、验节令、计年的原始仪器。“周公测景台”相传是西周初年大政治家周公姬旦兴建东都洛阳,在此地进行天象观测而创建,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仪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隋唐时期的郑州武则天与登封
一提到中岳嵩山和少林寺,大家都知道位于郑州西南的登封境内。但您知道“登封”这一名称的来历吗?原来呀,“登封”名称是由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赐予的。中岳嵩山,因位居“天下之中”而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封禅嵩山,并令嵩山脚下300户人家,设置一个崇高县,免除他们的赋税徭役,让他们专门祭祀中岳神灵。崇高就是嵩高,古时候祟、嵩相通。崇高县就是登封的前身。在武则天掌权的四十多年中,曾多次来嵩山封禅(封禅是古代王朝最为盛大的庆典)。如684年,武则天独掌大权后,立即赴中岳嵩山封禅。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改嵩山为神岳,封嵩山神为“天中王”。695年,武则天在嵩山峻极峰筑“登封坛”。第二年,即万岁登封元年(696年),女皇武则天在“登封坛”上,封“神岳天中王‘为’神岳天中皇帝”,奉嵩山为五岳之首,并亲往嵩山封禅、封岳神。接着,武则天下诏令改年号为“万岁登封”。为了纪念这一系...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元明清时期的郑州郑州城隍庙
古代称有水的壕为城池,没有水的壕为隍,城和隍有保护城中居民的作用,居民开始祭祀祈祷城隍平安,同时希冀它保护一方百姓。以后,城隍逐渐神仙化,被敬奉于庙宇之中。到了明朝,全国县以上的城邑都建有城隍庙,城隍被认为是掌握生死祸福、风雨灾祥的地方正神。郑州城隍庙位于管城区商城路东段,文献记载,郑州城隍庙建于明朝初年,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重修,清朝后多次修葺。城隍庙坐北朝南,现存建筑有山门、前殿、戏楼、大殿、后寝宫和东西厢房等,其中戏楼、大殿、后寝宫最具特色。戏楼又称乐楼,是举行歌舞、戏曲、杂技演出的地方。郑州城隍庙戏楼为歇山式高台楼阁,楼高约15米,主楼居中,左右边楼与主楼相辅,上下错落,翼角重叠,小巧玲珑。这座戏楼设计精巧,布局合理,是古建中的。戏楼后是青砖碧瓦、朱漆门窗的大殿。大殿正中陈设有高大的城隍塑像,四周的墙壁上有各时代城隍的传奇故事壁画,壁画构图严谨,绘制精细。后寝宫的建筑彩绘颜色...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元明清时期的郑州郑州文庙
郑州东大街东段路北的一个院落里,有一座引入注目、气势雄伟的古代宫殿式建筑,这就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州文庙的大成殿。据古代文献《孔记》、《孟子》等书记载,早在周王朝时,中国已经开始出现学校,天子办的学校称“辟雍’”(biyong),诸侯王办的学校称“泮宫”(pangong),地方办的学校称“庠序”(xiangxu)。东汉时,明帝刘庄是个喜爱读书的人,他经常到辟雍巡视,还亲自登台讲解经书,解惑答疑。后来,为推崇孔子的儒学,他下令各地学校必须建庙宇来祭祀孔子,形成了庙学合一,时称“孔庙”。唐朝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追封孔子为“文宣王”,孔庙又称为“文宣王庙”。相对于“武庙”(祭祀关羽、岳飞的庙),明朝以后,孔庙统称为“文庙”。郑州文庙曾是郑州历史最久、占地最广、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据明朝编写的《郑州志》记载,郑州文庙创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距今已有近两千年...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元明清时期的郑州郑州藩王陵群
郑州西南郊和荥阳东南一带数十公里的范围内,散布着十余处高大的王陵,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证实,这里是明代的藩王陵地,王陵多为明代周定王后裔陵墓。明王朝建立后,为加强对天下的统治,太祖朱元璋把自己众多儿子分封到各地为王,他的第五子朱橚(su),被封为吴王,不久改为周王,封地在河南开封。周王死后,谥(shi)号定(古代帝王、王公大臣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叫谥号),史称周定王。周定王朱楠,是明初重要的藩王之一,喜爱读书,写诗作赋,对医学有研究,编纂有《救荒本草》、《普济方》等书,均被收入清代名著《四库全书》。封建社会,帝王之位、贵族爵位及领地可世代承袭,周定王的后代都承袭了他的王位。郑州一带周定王的后代王陵有周靖(jing)王(固定王的孙子)陵、周懿(yi)王(靖王之弟)陵、周惠王(懿王妃妾所生庶子)陵、沈丘王(惠王之弟)陵、周悼王(惠王之子)陵、南陵王(悼王之子)陵、原武温穆王(周定王...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元明清时期的郑州贾鲁治河
翻开中国地图集,大大小小的河流数以万计,但以人名作为河流名称的却寥寥无几。发源郑州的贾鲁河,作为一条重要的河流被收入《辞海》条目,别名叫小黄河,元代大臣贾鲁曾经治理疏通过,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贾鲁河。根据记载,贾鲁河源自荥阳,由须河、索河、郑河、京河四水汇合东流形成汴河(贾鲁河上游),经中牟、开封南下,与颖河汇集流入淮河。为了加强汴河的漕运,便利南北通商,古时曾从荥泽的鸿沟修筑水渠,引黄河水注入汴河。由于黄河水的注入,汴河水流很大,成为中原通向江南的水陆要道。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在白茅(今山东曹县境)与黄陵冈(今河南兰考境)之间决口,山东西部、江苏、安徽北部、河南东部十多个州县受灾,到处白水茫茫,一片凄惨。之后几年,黄河又多次决口,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顺帝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治理黄河。贾鲁(1297-1353年),字有恒,山西高平人(今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