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民俗大观—传统游艺—南阳青华抬妆古饰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98
转发:0
评论:0
民俗大观—传统游艺—南阳青华抬妆古饰,南阳市青华的抬妆古饰民间艺术,以其玄妙的造型,被称为中原一绝。每年农历正月十
  南阳市青华的抬妆古饰民间艺术,以其玄妙的造型,被称为中原一绝。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闹元宵、农历三月二十八的古庙会当地的民间艺人就自发组织表演活动,吸引了方圆百里数十万群众。
   民间艺术南阳抬妆古饰就是八个人用肩抬一张八仙桌(方桌),表演者借助一物站在上面,通过一个道具扮成一幕戏,一妆为一个剧团,表演的多是传统剧目中的一个镜头,表演者多是8至11岁的少年,并以锣鼓等衬托渲染。南阳乡村举办抬妆古饰表演这一天,非常热闹,锣鼓渲天,人流如潮,表演队伍蜿如长龙。传统剧目有《校场比武》、《吕洞宾戏牡丹》、《王金斗借粮》等,表演者或立于弓箭、或立于小小木马的鬃、活鸡的冠之上,维妙维肖。《征辽东》一妆更是每年的保留节目。八个庄稼汉扮成八位勇士,抬着征辽东的战车,佘太君站在战车上威风懔懔,杨金花手捧帅印立于佘太君身边,杨宗保、穆桂英、一人持刀,一人握枪,立于佘太君手举的银枪之上,虎虎声威,展现出了穆桂英征辽东时赫赫气魄。一张弓、一个小小的木马的鬃、一只活鸡的鸡冠、一杆银枪,表演者竟能稳稳立于其上,悠然自得,而所踩之物却能完好无损,这也就是南阳抬妆古饰的玄妙所在。
    南阳抬妆古饰表演历史悠久。相传,清康熙十二年,山西移民十万到河南南阳,安家于青华一带。青华镇逐渐集市繁荣,形成了八大商号,人民安居乐业。时人为渴求苍天保佑风调雨顺,祭祀求佛,开始举办抬妆古饰表演。
    古饰由群众自发组成的社团火星社组成,一社一妆,有当地四大庙(南玉皇、西祖师、北寺上、东泰山)之一的玉皇庙统辖,最多时达十七社,抬妆古饰表演以正月十五的元宵火星会最为盛况。自此,古饰得以代代流传。
    据当地人介绍,南阳青华的抬妆古饰曾一度停办。近年来,富裕起来的农民为庆祝丰收的喜悦和增添生活情趣,村民们自己购置了头盔、服饰等,在三十多位老艺人的自发组织下,抬妆古饰表演又重新复办并受到政府的支持。如今,青华抬妆古饰这一民间艺术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可表演240余种剧目,原来的八人抬妆也已改用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民俗大观—传统游艺—抬老四
系两个抬一四、五米长的粗木杠,中间坐一人,头戴红缨帽,翻穿羊皮袄,名曰:“老四”(清代地方官吏),边走边蹦,老四做各种滑稽动作。抬老四寓意深刻,意在讽刺敲诈百姓,作威作福的贪官污吏。
· 民俗大观—民俗节日—抬嫁妆
又叫“娶嫁妆”、“搬嫁妆”、“过嫁妆”及“抬箱子”等。女子出嫁的妆奁,在婚日或婚日前一天,由男方派人去搬运。豫东民权、杞县一带,则是女方请人把嫁妆抬送到男方,抬嫁妆时,女方所有的妆奁都系上三个红布条,箱柜底部还放以压箱钱和花生、红枣、核桃、糖等四样果晶。男方在赠送女方“装箱钱”和“掌匙钱”后,便可抬走。在偃师一带,抬嫁妆者可在途中将箱子锁打开,取出压箱钱和果品,俗称“偷箱子”。一般多在嫁妆抬到家后,趁街坊邻居观看之机,。玉箱钱和四色果品由抬嫁妆的人哄抢净光,以为酬谢。沁阳等地,嫁妆到家后,还要先由公爹或长兄将箱柜里的物件从上而下翻看一遍,俗称“翻箱底”。
· 民俗大观—传统游艺—南阳石桥锣鼓
南阳石桥镇威风锣鼓起源于明朝中期,在明末清初最为兴盛,形成了内八道社、外八道社。改革开放后,石桥镇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由文化站协助一村、二村、小石桥、施庄、和寨等五个村,利用尚在的老艺人又重新组建。锣鼓队共有15盘大鼓,60副铙,70副钗,80面龙凤大彩旗,400多套明代服装,共400多人参加的锣鼓队。使用的鼓的最大直径1.5米,最小的1米,高50公分;铙最大的18斤,最小的13斤;钗一般在3—4斤左右。威风锣鼓队成立后,每年均参加南阳市的重大节日表演活动,表演时,400多人全部统一着装,彩旗飘飘,锣鼓震天,气势之大、场面之壮观,威风八面,让人感慨。如1998年正月十五南阳市灯节大型彩街活动,1999年迎接抗洪部队凯旋,2001年参加建党80周年庆七一活动、2002年10月的龙祥路开通典礼等。锣鼓队成立不仅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而且也带动了传统民间文艺...
· 民俗大观—传统游艺—秧歌舞
也称“扭秧歌”,是一种大型的群众集体舞蹈。河南民间会此舞者甚多。有些地方常以村为单位,进行集体娱乐活动。秧歌队员着彩衣,画简妆,双手舞动腰间所系彩绸,或一手执扇。在锣鼓的伴奏下,轻盈起舞。有时转圈走场,有时原地起舞,有时走“编蒜辫”的“剪子股”队形,动作诙谐,情绪热烈。有的秧歌队还扮成神话传说和历史小说中的各色人物,或穿插打花棍、跑旱船,或齐唱民间小调。
· 民俗大观—传统游艺—竹马
民间也叫“跑马灯”、“活马”或“竹马灯”。竹马用竹篾扎成,外糊数层厚纸,彩绘后上涂桐油,马脖系铃铛,下用白布围裙,上画作奔驰状的马腿。“马”腹两侧画有骑马状的假腿假脚。竹马舞表演人可多可少。1人者称独马,作演马、跳卧等表演;2人者多演“小俩口回娘家”;4人者多表演“三英战吕布“等。旧时宜阳县张金乡的“竹马阵”,有10人参加,按“孙子排阵法”编排,几十匹马一齐登场,还配有马童、鞭夫、炮手、铜牌子、长枪手等。表演时“马”、人一齐变换各种阵法,诸如“长蛇阵”、“十字阵”等队形,场面威武壮观。竹马舞表演多由打击乐器及笛号伴奏,表演者边演边走,观众边追边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