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瓷器渊源—钧瓷史略(恢复与发展时期)
民间工艺—瓷器渊源—钧瓷史略(恢复与发展时期),金、元时期,钧瓷继续发展。北宋末年,战争频繁,靖康之变,汴京陷落,宋王朝
金、元时期,钧瓷继续发展。
北宋末年,战争频繁,靖康之变,汴京陷落,宋王朝南迁临安,在南方另辟官窑烧造御和器皿。金朝末年,蒙、金在钧州在战,钧台窑由此停烧,其它窑场也因战争而遭到破坏。然而,为满足广大居民生活需要,在战局稍安后,有一些窑场仍继续烧制。在神垕镇古窑遗址中,曾发现一件白釉瓷枕残器,枕面刻有诗文:“老书生,白屋中,说唐虞,道古风,一朝事业如春梦,不如蓬门闭户,教几个小蒙童。忽然喧哗一片声,不觉金兵到门庭。”又据关松房《金代瓷器和钧窑的问题》中记述,1963年,中国文化代表团在日本曾看到一件中国制的绿釉瓷枕,底部有一长方形印痕“赵家造”三字。枕面一段文字:“时难年岁事业空,兄弟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途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时余游颍川,闻金兵南窜,观路旁骨肉满地,可叹!可叹!为路途堵塞,不便前往,仍返原郡。又闻一片喧哗,自觉心慌,思之伤心悲叹。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只有作诗稍觉心安。余困居塞城半载,同友修枕二十有余,时在绍兴三年清和望月也。”绍兴为南宋高宗年号,三年即1133年,金太宗完颜晟天会十一年。作者不用金年号,显然出于正统观念和民族意识。以上两方瓷枕说明中,颍川(今禹州一带)瓷窑仍有生产者。
金王朝于海陵王(完颜亮)贞元一年(1153年)迁都燕京(今北京)后,中原地区经济得到恢复,禹州钧瓷也在北宋的基础上恢复和发展起来。据《禹县志》(民国版)中,元朝张克己所撰东张镇(即浅井乡扒村)百灵公庙碑文中说:“州之西北二十五里,有镇曰东张,古今 以为陶瓷之所。……所居之民皆以烧造瓷器为业,乃所谓凝土以为器者,其所由来远矣。是镇金国末年最为繁盛,人稠物充,几有万室,市井骈阗,不减城邑。逮壬辰(1232年)兵烬之余百不存一。”这里所说的壬辰兵烬,即蒙金的钧州大战。华石编《中国陶瓷》(1985年第1版)中也说:“金迁都燕京(1153年)后,陶瓷工艺主要继承北宋风格。金代钧瓷生产比宋代更为普遍,生产范围从河南扩大到河北、山西等地,民间普遍使用。”这时的钧器多数失去宋的传统技艺,胎质粗松,工艺欠佳,釉色暗淡,窑变彩斑也不像宋钧之灵活美妙,而似彤云密布景象。不过也有的继承了宋钧瓷艺,造型规整,釉色莹润,具有宋钧窑变美妙的艺术效果。据调查,这类钧窑遗址在禹州境内甚多。汝州、郏县、登封、宝丰、鲁山、新安以及黄河以北的汤阴、鹤壁、林县、淇县、焦作、安阳等地也有不少发现。北京大葆台金代遗址中,出土钧瓷碗二件,侈口浅腹,圈足,底足露胎,帛作不规整,釉色不像宋钧那样肥润莹沏,光彩夺目,而是近似月白色的暗釉;胎质也不像宋钧那样坚细致密,呈现褐色,而是粗松的黄胎。在山西浑源窑遗址中,曾发现数量可观的金代钧釉瓷片,有的还粘连在匣钵之中。器形以盘、碗居多,胎质比较细腻坚密而呈灰色,釉色有月白、天蓝、紫红,帛作相当规整。山西大同元代冯道真墓出土的一批钧釉瓷器,其中有些产品造型、釉色、质地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是金代浑源窑的佳品。此外,在河北曲阳涧磁村的金代墓葬中,也出土有胎质、釉色都不同于宋、元时期的钧釉器,其胎质坚细色灰,釉面润泽有开片,有的浑斑或带有小黑点,与此伴随出土的还有刻铭为“时崇庆龟仲冬十二月三日造(1212年)”的陶砚。这些金代钧窑瓷器很接近北宋钧釉胎质,有可能是来自禹境内钧窑的产品。如李知晏在《河南以外几处窑址的钧瓷作品和元朝故宫内出土的钧瓷》一文中说:“根据调查和发掘资料,北方广大地区金元时期的文化遗址、墓葬和窖藏钧瓷出土的情况相当普遍。这些钧瓷大河南地区的产品,特别是禹县的产品……”综上所述,禹州在金人统治时期,钧瓷在北宁的基础旧,处于发展时间。《中国陶瓷史》中说:“金代陶瓷在我国陶瓷史上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由于过去文献记载不详,再加之金钧有的与宋钧接近,有的与元钧相似,不易分清,往往把金钧当作元钧看待,这是今后钧瓷研究中应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元世祖统一中国后,重视海外贸易,并发挥有技能匠的作用,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制瓷业在宋、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发展,在我国陶瓷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河南禹县为 代表的钧窑系,在元代继续生产着传统品种——天蓝釉、月白釉及蓝釉红斑器物。”以神垕镇为中心,由南向北逐步发展,宋、金时期的窑场绝大多数恢复并且有了大的发展。建国后,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元代古钧窑遗址遍及禹州市境,全市现有26个乡(镇)中,就有人5个乡(镇)有古钧窑遗址,多达160余处。东自顺店乡的党寨村,西到鸠山乡的官寺村,南从神垕镇的上、下白峪村,北到花石乡的桃园霜,近百平方公里的丛山峡谷中,有数以千计的窑炉进行钧瓷生产,真可谓“烟支遮天,盛况空前”。关于元代陶瓷生产的盛况,元朝张克已所撰东张镇百灵公庙碑文中也有一段记述:“复业之家相继而至……其瓷之优,比之他所,实为拔萃。远方之人竞来兴贩,车载驴驮,恒无虚日,散之四方者,不可胜计。爰自破宋之居,浮于颍蔡,达于淮汉,诚百家必用之物,一日不可缺者也。俾是乡之民,不耕不商,衣食自足,润民济世之利,不变博乎……”《禹县志》(民国版)中也说:“按神垕柏灵公庙碑文元延富七年(1320年)重修,创建无考,则瓷业之兴久矣。”据考证,这个时期的产品多大器,釉色以天青、天蓝居多,带紫红斑者亦不少见。造型多为盘、碗、瓶、炉、盆之类的民用产品,而且产量较大。窑场内除烧钧瓷外,大部分都烧白底黑花瓷。当时钧瓷虽已成为民间普通用瓷,但价格会高于其他日用瓷器。钧瓷和白底黑花瓷是为满足不同层次的而生产的多样品种。
元代钧瓷一般较为粗糙,胎骨厚重,釉厚欠匀,色暗而多棕眼,釉汁流积发蜡泪,和北宋时期刘庄窑一带的精良之品相比,不论釉色和造型都不可同日而语。不过为了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就必需生产出经济实用的产品,否则就应付不了“竞来兴贩,散之四方”的局面。但是元代也有少好的作品,有些质量还是相当好的。如1960年内蒙古自然区呼和浩特东部的太平人民公社出土的钧瓷双耳大香炉,正面刻有“已酉年(1309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字样,造型优美,釉色莹润,帛作规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钧瓷珍品。又如新安县出土的元钧产品,有天青、天蓝、月白、葡萄紫、海棠红等釉色,红紫相映,窑变美妙,堪与宋钧相媲美。元代器形高大,胎骨厚重,有大型的坛、罐、壶、瓶、盘、炉、盆等产品,制作规整,且不变形,充分显示了元代钧瓷雄壮浑厚的气魄和艺术风格。元代钧瓷不但在工艺上有所改进,而且在窑炉和原料加工设备上也有所更新。据实地考察发现,元代的窑炉比宋时有所扩大。并采用直径1米多的石磙加工原材料,这种石磙一直沿用到建国初期。充分证明陶瓷史学家关于“元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的推论是很有道理的。
元代钧瓷生产在北方相当普及。《中国陶瓷史》中说:“钧瓷的烧造虽始于北宋,但钧窑之形成一个窑系,主要在元代。元代烧制钧瓷的窑场主要是在北方广大地区……”河南省内的禹州、郏县、宝丰、鲁山、内乡、汝州、登封、新安、安阳、鹤壁、修武、林州、淇县、浚县、焦作、许昌、新密、卫辉等地的仿钧窑场有所增加。影响所及河北省的磁县、邯郸、隆地的仿钧窑场有所增加。影响所及河北小的磁县、邯郸、隆化和山西的交城、临汾、长治、怀仁、介休、浑源等地都有烧造,更远的波及到内蒙的呼和浩特和包头都争相仿制,竞争销售市场。“发现烧钧瓷的瓷窑已有四省二十七个县……,以禹县为中心形成了钧窑系”(冯先铭《有关钧瓷诸问题》)。
南宋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后,北方富商大贾及技艺工匠骈集临安,钧瓷技艺传播南方,江南地区仿钧之风日趋兴盛。如吉州窑在宋至元烧出了光彩夺目的窑变釉,景德镇也生产出了高质量的红釉瓷器。明清著中的宝石红、霁红、郎窑红、美人醉等瓷器品种,都是在钧瓷工艺的启迪下发展起来的。宜兴的釉陶称宜钧,广窑的釉陶称广钧,景德镇瓷器上的低温装饰称为炉钧釉,可以认为这是钧瓷工艺的延续和扩大。据调查,景德镇瓷业工匠有些来自北方宋代名窑,在元代瓷器中有“睢阳蒋制”的仿官器皿,说明北方精于制瓷的工匠已到达景德镇。《浮梁县志》中沈嘉征《民窑行》诗:“景德产佳瓷,产瓷不产手,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志书中如实记载了景德镇造瓷工匠的来源。广东省佛山市石湾窑陶工也多有从河南一带迁去 ,他们带去了中原地区陶瓷技术和先进经验,促进了石湾陶瓷业的发展,其仿钧产品更有独到之处。至今石湾瓷业工人中有的祖籍是河南。这些制瓷技术又溯珠江而上传到广西的柳城,在柳河北岸的大浦镇发现有元代瓷窑遗址,产品釉色月白或天蓝色,但釉层很薄。在广西的兴安、永福等地区也有类似的标本,是肥钧窑影响而生产的一种仿钧产品。在浙江金华地区的铁店窑,亦发现有元代烧制的仿钧器物20余种,以盘、碗、罐、炉、三足洗、花盆为多。釉色以天青、天蓝、月白为主,但没有带铜红斑彩的。这些产品与北方钧窑造型不同,具有南方元代造型特征。浙江江山文管会在陈家庵窑调查时,获得单箍一件,上刻“陈窑记”三字铭文,陈家庵陈姓为宋嘉佑年间(1056~1063年)从颍川迁至江州(今九江市),再迁入江山的,故在当地发现有元代烧制的仿钧乳浊釉器。上述史料说明北匠南迁,带来北方制瓷的精湛技艺,与当地陶瓷工艺结合后,创造出新的产品。南北相互交流技艺,促进了陶瓷的发展。
北宋末年,战争频繁,靖康之变,汴京陷落,宋王朝南迁临安,在南方另辟官窑烧造御和器皿。金朝末年,蒙、金在钧州在战,钧台窑由此停烧,其它窑场也因战争而遭到破坏。然而,为满足广大居民生活需要,在战局稍安后,有一些窑场仍继续烧制。在神垕镇古窑遗址中,曾发现一件白釉瓷枕残器,枕面刻有诗文:“老书生,白屋中,说唐虞,道古风,一朝事业如春梦,不如蓬门闭户,教几个小蒙童。忽然喧哗一片声,不觉金兵到门庭。”又据关松房《金代瓷器和钧窑的问题》中记述,1963年,中国文化代表团在日本曾看到一件中国制的绿釉瓷枕,底部有一长方形印痕“赵家造”三字。枕面一段文字:“时难年岁事业空,兄弟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途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时余游颍川,闻金兵南窜,观路旁骨肉满地,可叹!可叹!为路途堵塞,不便前往,仍返原郡。又闻一片喧哗,自觉心慌,思之伤心悲叹。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只有作诗稍觉心安。余困居塞城半载,同友修枕二十有余,时在绍兴三年清和望月也。”绍兴为南宋高宗年号,三年即1133年,金太宗完颜晟天会十一年。作者不用金年号,显然出于正统观念和民族意识。以上两方瓷枕说明中,颍川(今禹州一带)瓷窑仍有生产者。
金王朝于海陵王(完颜亮)贞元一年(1153年)迁都燕京(今北京)后,中原地区经济得到恢复,禹州钧瓷也在北宋的基础上恢复和发展起来。据《禹县志》(民国版)中,元朝张克己所撰东张镇(即浅井乡扒村)百灵公庙碑文中说:“州之西北二十五里,有镇曰东张,古今 以为陶瓷之所。……所居之民皆以烧造瓷器为业,乃所谓凝土以为器者,其所由来远矣。是镇金国末年最为繁盛,人稠物充,几有万室,市井骈阗,不减城邑。逮壬辰(1232年)兵烬之余百不存一。”这里所说的壬辰兵烬,即蒙金的钧州大战。华石编《中国陶瓷》(1985年第1版)中也说:“金迁都燕京(1153年)后,陶瓷工艺主要继承北宋风格。金代钧瓷生产比宋代更为普遍,生产范围从河南扩大到河北、山西等地,民间普遍使用。”这时的钧器多数失去宋的传统技艺,胎质粗松,工艺欠佳,釉色暗淡,窑变彩斑也不像宋钧之灵活美妙,而似彤云密布景象。不过也有的继承了宋钧瓷艺,造型规整,釉色莹润,具有宋钧窑变美妙的艺术效果。据调查,这类钧窑遗址在禹州境内甚多。汝州、郏县、登封、宝丰、鲁山、新安以及黄河以北的汤阴、鹤壁、林县、淇县、焦作、安阳等地也有不少发现。北京大葆台金代遗址中,出土钧瓷碗二件,侈口浅腹,圈足,底足露胎,帛作不规整,釉色不像宋钧那样肥润莹沏,光彩夺目,而是近似月白色的暗釉;胎质也不像宋钧那样坚细致密,呈现褐色,而是粗松的黄胎。在山西浑源窑遗址中,曾发现数量可观的金代钧釉瓷片,有的还粘连在匣钵之中。器形以盘、碗居多,胎质比较细腻坚密而呈灰色,釉色有月白、天蓝、紫红,帛作相当规整。山西大同元代冯道真墓出土的一批钧釉瓷器,其中有些产品造型、釉色、质地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是金代浑源窑的佳品。此外,在河北曲阳涧磁村的金代墓葬中,也出土有胎质、釉色都不同于宋、元时期的钧釉器,其胎质坚细色灰,釉面润泽有开片,有的浑斑或带有小黑点,与此伴随出土的还有刻铭为“时崇庆龟仲冬十二月三日造(1212年)”的陶砚。这些金代钧窑瓷器很接近北宋钧釉胎质,有可能是来自禹境内钧窑的产品。如李知晏在《河南以外几处窑址的钧瓷作品和元朝故宫内出土的钧瓷》一文中说:“根据调查和发掘资料,北方广大地区金元时期的文化遗址、墓葬和窖藏钧瓷出土的情况相当普遍。这些钧瓷大河南地区的产品,特别是禹县的产品……”综上所述,禹州在金人统治时期,钧瓷在北宁的基础旧,处于发展时间。《中国陶瓷史》中说:“金代陶瓷在我国陶瓷史上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由于过去文献记载不详,再加之金钧有的与宋钧接近,有的与元钧相似,不易分清,往往把金钧当作元钧看待,这是今后钧瓷研究中应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元世祖统一中国后,重视海外贸易,并发挥有技能匠的作用,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制瓷业在宋、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发展,在我国陶瓷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河南禹县为 代表的钧窑系,在元代继续生产着传统品种——天蓝釉、月白釉及蓝釉红斑器物。”以神垕镇为中心,由南向北逐步发展,宋、金时期的窑场绝大多数恢复并且有了大的发展。建国后,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元代古钧窑遗址遍及禹州市境,全市现有26个乡(镇)中,就有人5个乡(镇)有古钧窑遗址,多达160余处。东自顺店乡的党寨村,西到鸠山乡的官寺村,南从神垕镇的上、下白峪村,北到花石乡的桃园霜,近百平方公里的丛山峡谷中,有数以千计的窑炉进行钧瓷生产,真可谓“烟支遮天,盛况空前”。关于元代陶瓷生产的盛况,元朝张克已所撰东张镇百灵公庙碑文中也有一段记述:“复业之家相继而至……其瓷之优,比之他所,实为拔萃。远方之人竞来兴贩,车载驴驮,恒无虚日,散之四方者,不可胜计。爰自破宋之居,浮于颍蔡,达于淮汉,诚百家必用之物,一日不可缺者也。俾是乡之民,不耕不商,衣食自足,润民济世之利,不变博乎……”《禹县志》(民国版)中也说:“按神垕柏灵公庙碑文元延富七年(1320年)重修,创建无考,则瓷业之兴久矣。”据考证,这个时期的产品多大器,釉色以天青、天蓝居多,带紫红斑者亦不少见。造型多为盘、碗、瓶、炉、盆之类的民用产品,而且产量较大。窑场内除烧钧瓷外,大部分都烧白底黑花瓷。当时钧瓷虽已成为民间普通用瓷,但价格会高于其他日用瓷器。钧瓷和白底黑花瓷是为满足不同层次的而生产的多样品种。
元代钧瓷一般较为粗糙,胎骨厚重,釉厚欠匀,色暗而多棕眼,釉汁流积发蜡泪,和北宋时期刘庄窑一带的精良之品相比,不论釉色和造型都不可同日而语。不过为了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就必需生产出经济实用的产品,否则就应付不了“竞来兴贩,散之四方”的局面。但是元代也有少好的作品,有些质量还是相当好的。如1960年内蒙古自然区呼和浩特东部的太平人民公社出土的钧瓷双耳大香炉,正面刻有“已酉年(1309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字样,造型优美,釉色莹润,帛作规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钧瓷珍品。又如新安县出土的元钧产品,有天青、天蓝、月白、葡萄紫、海棠红等釉色,红紫相映,窑变美妙,堪与宋钧相媲美。元代器形高大,胎骨厚重,有大型的坛、罐、壶、瓶、盘、炉、盆等产品,制作规整,且不变形,充分显示了元代钧瓷雄壮浑厚的气魄和艺术风格。元代钧瓷不但在工艺上有所改进,而且在窑炉和原料加工设备上也有所更新。据实地考察发现,元代的窑炉比宋时有所扩大。并采用直径1米多的石磙加工原材料,这种石磙一直沿用到建国初期。充分证明陶瓷史学家关于“元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的推论是很有道理的。
元代钧瓷生产在北方相当普及。《中国陶瓷史》中说:“钧瓷的烧造虽始于北宋,但钧窑之形成一个窑系,主要在元代。元代烧制钧瓷的窑场主要是在北方广大地区……”河南省内的禹州、郏县、宝丰、鲁山、内乡、汝州、登封、新安、安阳、鹤壁、修武、林州、淇县、浚县、焦作、许昌、新密、卫辉等地的仿钧窑场有所增加。影响所及河北省的磁县、邯郸、隆地的仿钧窑场有所增加。影响所及河北小的磁县、邯郸、隆化和山西的交城、临汾、长治、怀仁、介休、浑源等地都有烧造,更远的波及到内蒙的呼和浩特和包头都争相仿制,竞争销售市场。“发现烧钧瓷的瓷窑已有四省二十七个县……,以禹县为中心形成了钧窑系”(冯先铭《有关钧瓷诸问题》)。
南宋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后,北方富商大贾及技艺工匠骈集临安,钧瓷技艺传播南方,江南地区仿钧之风日趋兴盛。如吉州窑在宋至元烧出了光彩夺目的窑变釉,景德镇也生产出了高质量的红釉瓷器。明清著中的宝石红、霁红、郎窑红、美人醉等瓷器品种,都是在钧瓷工艺的启迪下发展起来的。宜兴的釉陶称宜钧,广窑的釉陶称广钧,景德镇瓷器上的低温装饰称为炉钧釉,可以认为这是钧瓷工艺的延续和扩大。据调查,景德镇瓷业工匠有些来自北方宋代名窑,在元代瓷器中有“睢阳蒋制”的仿官器皿,说明北方精于制瓷的工匠已到达景德镇。《浮梁县志》中沈嘉征《民窑行》诗:“景德产佳瓷,产瓷不产手,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志书中如实记载了景德镇造瓷工匠的来源。广东省佛山市石湾窑陶工也多有从河南一带迁去 ,他们带去了中原地区陶瓷技术和先进经验,促进了石湾陶瓷业的发展,其仿钧产品更有独到之处。至今石湾瓷业工人中有的祖籍是河南。这些制瓷技术又溯珠江而上传到广西的柳城,在柳河北岸的大浦镇发现有元代瓷窑遗址,产品釉色月白或天蓝色,但釉层很薄。在广西的兴安、永福等地区也有类似的标本,是肥钧窑影响而生产的一种仿钧产品。在浙江金华地区的铁店窑,亦发现有元代烧制的仿钧器物20余种,以盘、碗、罐、炉、三足洗、花盆为多。釉色以天青、天蓝、月白为主,但没有带铜红斑彩的。这些产品与北方钧窑造型不同,具有南方元代造型特征。浙江江山文管会在陈家庵窑调查时,获得单箍一件,上刻“陈窑记”三字铭文,陈家庵陈姓为宋嘉佑年间(1056~1063年)从颍川迁至江州(今九江市),再迁入江山的,故在当地发现有元代烧制的仿钧乳浊釉器。上述史料说明北匠南迁,带来北方制瓷的精湛技艺,与当地陶瓷工艺结合后,创造出新的产品。南北相互交流技艺,促进了陶瓷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民间工艺—瓷器渊源—钧瓷史略(成熟时期)
神垕唐代花瓷区的下白峪村,地处大刘山下、清龙河之滨,瓷土、釉料储量极其丰富。这里河水潺潺长流不断,古时山上森林茂密,煤的覆盖层薄,易开采,有发燕尾服陶瓷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和此地毗邻的禹州市磨街乡,唐、宋时期冶炼业比较发达,有“四十五里黄砂镇(指铁矿绵延45里长),七十二座分金炉(指炼铁炉之多)”的传说。至今古冶铁遗址犹存。碗药山(产釉料的矿山)和产铜矿石的大红寨山都距此地不远。这里又和烧唐代花瓷的黄道窑、烧青瓷的汝州窑,仅一山之隔,有博采众长的优越条件。匠师们在唐代花瓷工艺的基础上,经过潜心研究,利用当地原料,在青釉中加入少量铜质,在还原气扮下,成功地烧制成高温窑变钧红釉,可谓“水到渠成”了。下白峪唐代花瓷窑址周围,宋代早期钧窑遗址很多,又和于沟、上白峪、刘庄等古钧窑遗址连接在一起,成为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的大瓷区。且唐、宋、金元时连续烧制,产品质精釉美,是钧窑的发祥地,也是民窑的中心。建...
· 民间工艺—瓷器渊源—钧瓷史略(创烧时期)
禹州市有发展陶瓷的天然资源。远在4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人已从事陶器生产。境内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中,曾出土大量古陶器。经过漫长的岁月和先人们的不断创造,在陶器的基础上,又采用瓷土作原料烧造出瓷器。1988年禹州市文物管理所在郭连胡村西晋墓葬发掘中,出土了早期青瓷残器。后又在三峰山南麓杨庄村西晋墓葬发掘中,出土两件完整的青瓷罐。随着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改进与提高,禹州的陶瓷业到了唐代,发展更加迅速,不仅窑场增多,而且瓷器质量提高,釉色品种也显著增多,在河南乃至全国占重要地位。目前已发现唐代古窑址4处,其中苌庄乡3处,神垕镇1处。苌庄乡的3处古窑址分布在苌庄村、玩花台村和磨河村。这里西接登封市,北连新密市,陶瓷原料丰富,交通比较发达,3处古窑址,相距不到4华里,是唐代禹州的一个陶瓷集中产区,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该窑址的文化堆积层中至今仍...
· 民间工艺—瓷器渊源—钧瓷史略(衰退时期)
明代和清代中叶,钧瓷处于衰退时期。明代初期,社会相对安定,封建经济再现复兴。到永乐、宣德年间瓷器生产出现了新局面。全国瓷业中心趋向江西景德镇,品种多,质量高,装饰、彩绘技艺日臻完善。“它不仅要满足内外市场的需要,而且还担负了宫廷御用器和官府对内、对外赏赐和交换的全部窑器的制作。”据《明太祖实录》记载:“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又说“今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禹县志》(民国版)中也说:“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六月将山西3.5万户迁徙钧州等地。”以上说明元朝末年因战争、灾荒,禹地居民死亡惨重,人口稀少。经在禹州境内,特别是在神垕古钧窑区,多次调查与访问当地居民,他们都不是当地老户,多从山西或外地迁此,更查不到明以前的钧瓷世家。上述可知,钧瓷在元末因战争灾荒,窑毁人亡而停烧。另据宣德年间《大明会典》记载:“题准光禄寺,每年所需酒缸、瓶、坛分派河南布政司,...
· 民间工艺—瓷器渊源—钧瓷史略(鼎盛时期)
钧瓷在宋初已负盛名,宋代中期得到很大发展,很快饮誉全国,声震京都,进入了名窑的行列,被喜文弄墨、善诗长画、喜爱花石的徽宗皇帝赵佶所看中。为了满足宫廷建造园林和美化生活的需要,选派职官,集中民窑优秀工匠,在阳翟县(今禹州市)钧台附近设立官窑,为宫廷烧造贡瓷。建国前,有关史料对钧窑的记述不详,见解各异。建国后,古陶瓷专家、学者,对钧窑遗址曾进行过数次调查,但都未得到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传世宋钧”相一致的标本。如1964年3月,故宫博物院叶,在《河南省禹县古窑址调查记略》中记述他在神垕镇西刘家门一带发现的早期钧瓷残片,“但大都为盘、碗之类,而传世的许多号称宋钧,特别是刻有数码的盆、奁等残片,迄无所获。”陶瓷介对钧窑的起始年代,因何命名,窑变技术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了继承和发展古钧艺术,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河南省政府指示禹县组织力量,进行全面调查,要求3年内写出一部完整的《钧瓷史》。19...
· 民间工艺—瓷器渊源—金代钧瓷概况
如果说钧瓷成熟于唐开元年间,辉煌于宋徽宗时代,那么经金元的延续、明的渴求、清的追溯。钧瓷艺术则始终张扬着瓷国的风雅颂的旗帜。金元时期的钧瓷研究是重要的环节,是辉煌后的沉寂时期。本文试作探讨。一、因钧台而命名的钧州和因钧瓷而名的钧州之争。1、钧台又名夏台,源于夏启登台封侯而建,是历史古迹。时因金国与北宋发生了规模宏大的三峰山战役。据载,双方投入兵力均在数十万之众,延绵数几十公里,残酷凶烈,最终以金的胜利,而笑傲阳翟,挟余威于钧台分封诸将。沿袭传统旧制,将阳翟改名为钧州。因钧台而名钧州,因钧州而命钧瓷。2、持钧瓷说的学者认为,当时阳翟设有钧官窑,其瓷名享以久远,当地人以此为自豪,金宋三峰山之战,残酷凶烈,以金胜利为告终。沿旧例,命阳翟为金之辖下钧州。同时认为古钧台绵延几千年,已无迹可寻,金国统治者文史知识缺乏,也无深究古史之举,故改阳翟为钧州,实由钧瓷之功。二、金代钧瓷的时代背景金代的钧州之战...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