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瓷器渊源—钧瓷史略(衰退时期)
民间工艺—瓷器渊源—钧瓷史略(衰退时期),明代和清代中叶,钧瓷处于衰退时期。明代初期,社会相对安定,封建经济再现复
明代和清代中叶,钧瓷处于衰退时期。
明代初期,社会相对安定,封建经济再现复兴。到永乐、宣德年间瓷器生产出现了新局面。全国瓷业中心趋向江西景德镇,品种多,质量高,装饰、彩绘技艺日臻完善。“它不仅要满足内外市场的需要,而且还担负了宫廷御用器和官府对内、对外赏赐和交换的全部窑器的制作。”据《明太祖实录》记载:“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 ,积骸成丘,居民鲜少。”又说“今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禹县志》(民国版)中也说:“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六月将山西3.5万户迁徙钧州等地。”以上说明元朝末年因战争、灾荒,禹地居民死亡惨重,人口稀少。经在禹州境内,特别是在神垕古钧窑区,多次调查与访问当地居民,他们都不是当地老户,多从山西或外地迁此,更查不到明以前 的钧瓷世家。上述可知,钧瓷在元末因战争灾荒,窑毁人亡而停烧。另 据宣德年间《大明会典》记载:“题准光禄寺,每年所需酒缸、瓶、坛分派河南布政司,除钧、磁二州外,真定府曲阳县分派酒缸117个,十瓶坛4274个,七瓶坛6100个,五瓶6240个,酒瓶10314个,每年烧造解寺应用。”明嘉靖三十二年,“题准曲阳缸、瓶共17765件,通行解部,如遇缸乏,止行磁州 、真定烧造,免派钧州。”可见原能烧造艳丽绝伦的钧窑场,衰败到只能烧造酒缸、瓶坛的粗瓷窑场了。据考证,禹州的陶瓷业后产于明代仍以神垕镇为集中区,其他窑场除个别烧制少量的缸、坛粗瓷外,已全部停烧。神垕镇已成为全国日用粗瓷主要产区之一。据镇内真武庙碑文记载“成化二十年(1484年),已有耕渎(读)陶冶者千余家”,还驻有“督瓷贡委官”,负责陶瓷纳贡事宜。《中国陶瓷史》中也说:“明代日用瓷的主要产地有仪真、瓜州、钧州、磁州和工阳等地,他们担负丰大量的派造任务。”明代《如梦录》(孔宪易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中也记有开封“南薰门外吊桥下……往南路西有周王碗店,乃神垕瓷器碗盏……”的记述。上述记载都说明禹州(主要是神垕镇),在明代主要生产日用瓷器。《禹州志》道光版(1821年)中也记有“禹州窑旧名钧窑……明万历三年以避讳故改名禹州,其时钧窑既不中称禹窑,则避讳书作均事属可据……”。上述史料说明,因避朱翊钧讳改钧州为禹州,钧窑避讳书作均窑(古钧与均通)都是历史事实,但对钧瓷生产与否无从查考。
对明代禹州的钧瓷是否断烧,一直为陶瓷界所关注。禹州的陶瓷研究者也经过多次考察,尚未发现明代钧窑遗址。只是于1980年在神垕镇西大办事处瓷厂院内3米深处,发现一古窑址,出土有少量仿天青釉钧器残片,同时出土的有一陶范,上刻“天启六年”和“祁造”字样。证明在明代末年有少数工匠摸索仿制天青钧釉器,其釉色系用氧化钻调染,用氧化焰烧成,和窑变钧釉区别很大。而南方的江苏宜兴和广东石湾等地于明代宣德年间,也有仿制钧器者,有的仿制得还相当出色。
清王朝时期,制瓷工艺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南方瓷业生产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景德镇出现了五彩缤纷的彩绘,花鸟`虫鱼`山水`人物,作品艳丽动人。且有镂空、堆花、剔花等新的装饰技法。此时景德镇设御器厂,专烧宫廷用瓷,并仿烧宋代名窑。特别是“雍正皇帝对宋代名窑瓷器,而且还命景德镇御器厂进行仿制”。“在仿制的宋代名窑瓷器中,以仿钧最为成功”。雍正七年(1729年)三月,景德镇御器厂协理陶务的唐英曾派厂署幕友吴尧圃来禹州调查钧窑顺釉料配制方法,并赋有《送吴尧圃之钧州诗》,内有“……春风送客钧州路,……此行陶冶赖成功,……陶 一发天地北,神工鬼斧惊才雄”等语。“雍正七年以后,宫廷档案中屡见景德镇仿钧釉成功的记录,是与吴尧圃的调查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分不开的”。据《中国陶瓷史》记载:“雍正八年十月二十日……将年希尧烧造来的仿钧窑磁炉大小十二件呈览,奉旨此炉烧造的很好,传与年希尧照此样再多烧几件(造字3332号)。”雍正十一年正月一十一日司库常保奉旨着照宜兴钵样式,交与造烧瓷器处仿样将钧窑、官窑霁青、霁红钵名烧造些业,其钧窑的要紧,钦此(造字3360号)。”
上述史料既说明清朝宫廷对仿钧的重视,又说明唐英仿钧之时,禹州的钧窑可能有少量烧制者,但已不能生产上乘的贡品了。《大清统一志》(乾隆本)中说:“河南许州府土产,瓷器出禹州神垕山。”《禹州志》(道光本)中也说:“州西六十里,乱石山中,有镇曰神垕,有土焉可陶为瓷。”“古钧窑多在方山、涌水、蓝水之滨,而治北扒村亦有遗址,故不止一处也。”可见当时禹州神垕主要生产“土产”粗瓷器,古钧窑已成历史“遗址”而未恢复。故窑变宋钧瓷仍被视为珍宝。如清乾隆对宋代名窑也十分喜爱,他一生所作有关陶瓷诗文就有199首,其中题钧瓷诗9首,这些瓷器一向被视为“宫廷秘宝”。1927年前后,北京西华门内廷古斋古玩铺收进一宋钧窑碗,表里天青有霞斑片点,足内刻有清乾隆御题诗文:“青器欣在北宋传,阅年八百尚完全,围匡底用以铜锁,口足原看似铁坚,摩抚天成岂茅蔑, 规月样镇团园。柴瓷罕见兹称古,望古因之间幸然。”有些爱好古陶瓷,收藏也很丰富,自号“陶痴”,建国前曾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的陶瓷专门委员多年,对御题诗文很熟悉,自得此碗后,曾在“胶澳书画古玩展览会”中展出,评价甚高。
明代初期,社会相对安定,封建经济再现复兴。到永乐、宣德年间瓷器生产出现了新局面。全国瓷业中心趋向江西景德镇,品种多,质量高,装饰、彩绘技艺日臻完善。“它不仅要满足内外市场的需要,而且还担负了宫廷御用器和官府对内、对外赏赐和交换的全部窑器的制作。”据《明太祖实录》记载:“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 ,积骸成丘,居民鲜少。”又说“今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禹县志》(民国版)中也说:“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六月将山西3.5万户迁徙钧州等地。”以上说明元朝末年因战争、灾荒,禹地居民死亡惨重,人口稀少。经在禹州境内,特别是在神垕古钧窑区,多次调查与访问当地居民,他们都不是当地老户,多从山西或外地迁此,更查不到明以前 的钧瓷世家。上述可知,钧瓷在元末因战争灾荒,窑毁人亡而停烧。另 据宣德年间《大明会典》记载:“题准光禄寺,每年所需酒缸、瓶、坛分派河南布政司,除钧、磁二州外,真定府曲阳县分派酒缸117个,十瓶坛4274个,七瓶坛6100个,五瓶6240个,酒瓶10314个,每年烧造解寺应用。”明嘉靖三十二年,“题准曲阳缸、瓶共17765件,通行解部,如遇缸乏,止行磁州 、真定烧造,免派钧州。”可见原能烧造艳丽绝伦的钧窑场,衰败到只能烧造酒缸、瓶坛的粗瓷窑场了。据考证,禹州的陶瓷业后产于明代仍以神垕镇为集中区,其他窑场除个别烧制少量的缸、坛粗瓷外,已全部停烧。神垕镇已成为全国日用粗瓷主要产区之一。据镇内真武庙碑文记载“成化二十年(1484年),已有耕渎(读)陶冶者千余家”,还驻有“督瓷贡委官”,负责陶瓷纳贡事宜。《中国陶瓷史》中也说:“明代日用瓷的主要产地有仪真、瓜州、钧州、磁州和工阳等地,他们担负丰大量的派造任务。”明代《如梦录》(孔宪易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中也记有开封“南薰门外吊桥下……往南路西有周王碗店,乃神垕瓷器碗盏……”的记述。上述记载都说明禹州(主要是神垕镇),在明代主要生产日用瓷器。《禹州志》道光版(1821年)中也记有“禹州窑旧名钧窑……明万历三年以避讳故改名禹州,其时钧窑既不中称禹窑,则避讳书作均事属可据……”。上述史料说明,因避朱翊钧讳改钧州为禹州,钧窑避讳书作均窑(古钧与均通)都是历史事实,但对钧瓷生产与否无从查考。
对明代禹州的钧瓷是否断烧,一直为陶瓷界所关注。禹州的陶瓷研究者也经过多次考察,尚未发现明代钧窑遗址。只是于1980年在神垕镇西大办事处瓷厂院内3米深处,发现一古窑址,出土有少量仿天青釉钧器残片,同时出土的有一陶范,上刻“天启六年”和“祁造”字样。证明在明代末年有少数工匠摸索仿制天青钧釉器,其釉色系用氧化钻调染,用氧化焰烧成,和窑变钧釉区别很大。而南方的江苏宜兴和广东石湾等地于明代宣德年间,也有仿制钧器者,有的仿制得还相当出色。
清王朝时期,制瓷工艺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南方瓷业生产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景德镇出现了五彩缤纷的彩绘,花鸟`虫鱼`山水`人物,作品艳丽动人。且有镂空、堆花、剔花等新的装饰技法。此时景德镇设御器厂,专烧宫廷用瓷,并仿烧宋代名窑。特别是“雍正皇帝对宋代名窑瓷器,而且还命景德镇御器厂进行仿制”。“在仿制的宋代名窑瓷器中,以仿钧最为成功”。雍正七年(1729年)三月,景德镇御器厂协理陶务的唐英曾派厂署幕友吴尧圃来禹州调查钧窑顺釉料配制方法,并赋有《送吴尧圃之钧州诗》,内有“……春风送客钧州路,……此行陶冶赖成功,……陶 一发天地北,神工鬼斧惊才雄”等语。“雍正七年以后,宫廷档案中屡见景德镇仿钧釉成功的记录,是与吴尧圃的调查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分不开的”。据《中国陶瓷史》记载:“雍正八年十月二十日……将年希尧烧造来的仿钧窑磁炉大小十二件呈览,奉旨此炉烧造的很好,传与年希尧照此样再多烧几件(造字3332号)。”雍正十一年正月一十一日司库常保奉旨着照宜兴钵样式,交与造烧瓷器处仿样将钧窑、官窑霁青、霁红钵名烧造些业,其钧窑的要紧,钦此(造字3360号)。”
上述史料既说明清朝宫廷对仿钧的重视,又说明唐英仿钧之时,禹州的钧窑可能有少量烧制者,但已不能生产上乘的贡品了。《大清统一志》(乾隆本)中说:“河南许州府土产,瓷器出禹州神垕山。”《禹州志》(道光本)中也说:“州西六十里,乱石山中,有镇曰神垕,有土焉可陶为瓷。”“古钧窑多在方山、涌水、蓝水之滨,而治北扒村亦有遗址,故不止一处也。”可见当时禹州神垕主要生产“土产”粗瓷器,古钧窑已成历史“遗址”而未恢复。故窑变宋钧瓷仍被视为珍宝。如清乾隆对宋代名窑也十分喜爱,他一生所作有关陶瓷诗文就有199首,其中题钧瓷诗9首,这些瓷器一向被视为“宫廷秘宝”。1927年前后,北京西华门内廷古斋古玩铺收进一宋钧窑碗,表里天青有霞斑片点,足内刻有清乾隆御题诗文:“青器欣在北宋传,阅年八百尚完全,围匡底用以铜锁,口足原看似铁坚,摩抚天成岂茅蔑, 规月样镇团园。柴瓷罕见兹称古,望古因之间幸然。”有些爱好古陶瓷,收藏也很丰富,自号“陶痴”,建国前曾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的陶瓷专门委员多年,对御题诗文很熟悉,自得此碗后,曾在“胶澳书画古玩展览会”中展出,评价甚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民间工艺—瓷器渊源—钧瓷史略(成熟时期)
神垕唐代花瓷区的下白峪村,地处大刘山下、清龙河之滨,瓷土、釉料储量极其丰富。这里河水潺潺长流不断,古时山上森林茂密,煤的覆盖层薄,易开采,有发燕尾服陶瓷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和此地毗邻的禹州市磨街乡,唐、宋时期冶炼业比较发达,有“四十五里黄砂镇(指铁矿绵延45里长),七十二座分金炉(指炼铁炉之多)”的传说。至今古冶铁遗址犹存。碗药山(产釉料的矿山)和产铜矿石的大红寨山都距此地不远。这里又和烧唐代花瓷的黄道窑、烧青瓷的汝州窑,仅一山之隔,有博采众长的优越条件。匠师们在唐代花瓷工艺的基础上,经过潜心研究,利用当地原料,在青釉中加入少量铜质,在还原气扮下,成功地烧制成高温窑变钧红釉,可谓“水到渠成”了。下白峪唐代花瓷窑址周围,宋代早期钧窑遗址很多,又和于沟、上白峪、刘庄等古钧窑遗址连接在一起,成为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的大瓷区。且唐、宋、金元时连续烧制,产品质精釉美,是钧窑的发祥地,也是民窑的中心。建...
· 民间工艺—瓷器渊源—钧瓷史略(创烧时期)
禹州市有发展陶瓷的天然资源。远在4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人已从事陶器生产。境内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中,曾出土大量古陶器。经过漫长的岁月和先人们的不断创造,在陶器的基础上,又采用瓷土作原料烧造出瓷器。1988年禹州市文物管理所在郭连胡村西晋墓葬发掘中,出土了早期青瓷残器。后又在三峰山南麓杨庄村西晋墓葬发掘中,出土两件完整的青瓷罐。随着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改进与提高,禹州的陶瓷业到了唐代,发展更加迅速,不仅窑场增多,而且瓷器质量提高,釉色品种也显著增多,在河南乃至全国占重要地位。目前已发现唐代古窑址4处,其中苌庄乡3处,神垕镇1处。苌庄乡的3处古窑址分布在苌庄村、玩花台村和磨河村。这里西接登封市,北连新密市,陶瓷原料丰富,交通比较发达,3处古窑址,相距不到4华里,是唐代禹州的一个陶瓷集中产区,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该窑址的文化堆积层中至今仍...
· 民间工艺—瓷器渊源—钧瓷史略(鼎盛时期)
钧瓷在宋初已负盛名,宋代中期得到很大发展,很快饮誉全国,声震京都,进入了名窑的行列,被喜文弄墨、善诗长画、喜爱花石的徽宗皇帝赵佶所看中。为了满足宫廷建造园林和美化生活的需要,选派职官,集中民窑优秀工匠,在阳翟县(今禹州市)钧台附近设立官窑,为宫廷烧造贡瓷。建国前,有关史料对钧窑的记述不详,见解各异。建国后,古陶瓷专家、学者,对钧窑遗址曾进行过数次调查,但都未得到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传世宋钧”相一致的标本。如1964年3月,故宫博物院叶,在《河南省禹县古窑址调查记略》中记述他在神垕镇西刘家门一带发现的早期钧瓷残片,“但大都为盘、碗之类,而传世的许多号称宋钧,特别是刻有数码的盆、奁等残片,迄无所获。”陶瓷介对钧窑的起始年代,因何命名,窑变技术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了继承和发展古钧艺术,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河南省政府指示禹县组织力量,进行全面调查,要求3年内写出一部完整的《钧瓷史》。19...
· 民间工艺—瓷器渊源—钧瓷史略(恢复与发展时期)
金、元时期,钧瓷继续发展。北宋末年,战争频繁,靖康之变,汴京陷落,宋王朝南迁临安,在南方另辟官窑烧造御和器皿。金朝末年,蒙、金在钧州在战,钧台窑由此停烧,其它窑场也因战争而遭到破坏。然而,为满足广大居民生活需要,在战局稍安后,有一些窑场仍继续烧制。在神垕镇古窑遗址中,曾发现一件白釉瓷枕残器,枕面刻有诗文:“老书生,白屋中,说唐虞,道古风,一朝事业如春梦,不如蓬门闭户,教几个小蒙童。忽然喧哗一片声,不觉金兵到门庭。”又据关松房《金代瓷器和钧窑的问题》中记述,1963年,中国文化代表团在日本曾看到一件中国制的绿釉瓷枕,底部有一长方形印痕“赵家造”三字。枕面一段文字:“时难年岁事业空,兄弟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途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时余游颍川,闻金兵南窜,观路旁骨肉满地,可叹!可叹!为路途堵塞,不便前往,仍返原郡。又闻一片喧哗,自觉...
· 民间工艺—瓷器渊源—金代钧瓷概况
如果说钧瓷成熟于唐开元年间,辉煌于宋徽宗时代,那么经金元的延续、明的渴求、清的追溯。钧瓷艺术则始终张扬着瓷国的风雅颂的旗帜。金元时期的钧瓷研究是重要的环节,是辉煌后的沉寂时期。本文试作探讨。一、因钧台而命名的钧州和因钧瓷而名的钧州之争。1、钧台又名夏台,源于夏启登台封侯而建,是历史古迹。时因金国与北宋发生了规模宏大的三峰山战役。据载,双方投入兵力均在数十万之众,延绵数几十公里,残酷凶烈,最终以金的胜利,而笑傲阳翟,挟余威于钧台分封诸将。沿袭传统旧制,将阳翟改名为钧州。因钧台而名钧州,因钧州而命钧瓷。2、持钧瓷说的学者认为,当时阳翟设有钧官窑,其瓷名享以久远,当地人以此为自豪,金宋三峰山之战,残酷凶烈,以金胜利为告终。沿旧例,命阳翟为金之辖下钧州。同时认为古钧台绵延几千年,已无迹可寻,金国统治者文史知识缺乏,也无深究古史之举,故改阳翟为钧州,实由钧瓷之功。二、金代钧瓷的时代背景金代的钧州之战...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