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民间工艺—瓷器渊源—元代钧瓷概况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19
转发:0
评论:0
民间工艺—瓷器渊源—元代钧瓷概况,    一、一个钧瓷的传说元代钧瓷的兴起与道教敬封为国教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在

     一、一个钧瓷的传说
  元代钧瓷的兴起与道教敬封为国教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在钧瓷的故乡——神后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说的是道教领袖邱处机,为答谢元王朝统治者的厚爱和尊宠,遍寻能够代表其心情的礼品,最终选到了道教祭天的至尚法器——钧瓷。钧瓷是祥瑞吉兆,是“开元盛世”的象征,是宋徽宗企望中兴的标志性代表。于是精心烧制了6套法器,不巧的是进贡途中一车颠倒,打坏了一套法器,实际进奉了五套真品一套膺品,结果元朝统治者不能轮回应数,只统治了90余年。

  二、元代钧瓷的时代背景
  元朝统治者对中原的统治是具有游牧民族性质的奴役,将国民分等级,进行极端统治,极大地摧残着中原的文化,造成了封建文人的迥回,士大夫的不满,反映在审美上,将对称、平衡、规整、秀巧、方圆、柔润、朴实、典雅、蕴秀、含蓄的陶瓷文化风尚排斥在外,追求实用、坚实、直观、华丽、明快的视觉效果和日用效果,影响到钧瓷业,也就产生了这一时期特定的艺术风格。

  三、元代钧瓷的发展
  元代钧瓷处于一个大胆创新、敢于突破,无所顾忌的时代,打破了“九五之尊、钧不过尺”的皇家御规;装饰技法以贴花、刻花、透雕、浮雕等方式进行,改新了“清纯流畅,无欲而刚”的思维方式,创造了“泼斑施釉”方式,形成了“聚色成形”“形随意见”的窑变手法,在审美上以粗犷豪放的风格见长,极具有马背上民族的鲜明个性。

  四、元代钧瓷的特征
  在造型上继承和发展着金代钧瓷的风格,以粗犷豪放的风格为神韵,排斥秀巧规整的风尚,最为突出的地方表现在作品尺寸。在唐宋时代,钧瓷赋予了王者风范,故讲究大小方圆的制作模式,尤以宋代钧官窑有着严格的限制,大不过“九五之尊”,也就是限制在一尺之内。而元钧不但超过了一尺,而且还有二尺以上的作品,如99年发行的第四枚邮票上双耳连座瓶将近64厘米。
  制作手法上,已采用了贴花、刻花、雕浮、堆雕、透雕、镂孔等工艺,与清纯流畅无欲而刚的宋钧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这些装饰上更多地附会着其美好的愿望和祝福。如首都博物馆藏的钧瓷连座双耳瓶,它以荷口为饰,寓意合家快乐、团结一致,同心向上;以祥瑞作颈饰,寓意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年年有余;以威猛刚强的双兽作腹饰,取其镇宅辟邪、延年益寿的功用;以透孔六龙座,象征六合一统,天下太平,万民永固。整体造型寓意纷繁,实乃游牧农族之哗宠之举,天真和肤浅之举跃然而出。
  在造型种类方面,虽也依碗盘碟盆缸瓶为多,但也更多出现了炉、鼎、尊等,标志着向纯粹审美功能作品的过渡,如堆花三足炉,双耳连座瓶等。
  在工艺方面,明显承接了金代钧瓷的“不拘小节”的粗放性特征。其手的迹拍打明显,施釉厚薄不匀,并且多半釉不到足,有的作品甚至于为了数量原因,将内心剥釉或作无釉处理。
  在釉的质感方面表现为,其釉质肥厚不一,垂釉、薄釉、棕眼随处可见。部分釉质有时显得精美含蓄流光溢彩,大部分则显得质感生涩,缺少必要光泽玉润等。
  在烧制过程中,很可能改素烧固胎,釉烧呈色的流程为一次烧成,因其胎质较宋钧松散、泛黄,敲击声音缺少瓷质钵音,其烧成温度较宋钧明显低,约在1180℃-1240℃之间。
  从釉色上看,元钧多天蓝、天青、月白,也有紫斑、红斑,但呈彩暗淡闷哑,装饰性较差,与宋钧的自然天成,美妙幻化,已不能同日而语。
  从审美角度上看,元钧继续着金钧的蒙昧,处于一种质朴、童真的审美层次,与唐宋的雅士、文人的欣赏有着明显差距,但其釉色的成功把握,仍具有着永恒的魅力,鼓舞着钧瓷业的发展,当然这些评论仅现于当今出土的文物,也许还没有涉及元钧官窑的产品。

  五、元代钧瓷的成就和意义
  元钧多为半釉作品,大概附会为两种观念的对立和统一,一方面是为了元代官府人员的实用方便,可以抓牢,或者有一种主观倾向,即将蒙古民族的统治及权力永远扎根中原;另一方面是元钧艺人对统治者的蔑视,认为是马背上的民族,处于蛮荒愚昧之间,以及对自身社会地位低下的不满。
  元钧作品当以普遍广泛日用的民间瓷器为主流,传说中的道教领袖处机送给元朝统治者的精美绝伦之物,已鲜有所见,只有诗人马祖藉有传“官窑瓷器玉为泥”之诗盛赞作参考,故元钧是钧瓷审美让位于实用的回归。

  总之,元代钧瓷的发生发展是与当时统治者的审美倾向相关联的,以一种粗犷、奔放、大气的风格称著于世,打破了唐宋的清规戒律,突破了宋钧造型的限制,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进入到千家万户。但其粗犷过分变得粗糙和滥制,也制约着钧瓷的品位和重返宫庭的可能,这也是元钧的可悲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民间工艺—瓷器渊源—金代钧瓷概况
如果说钧瓷成熟于唐开元年间,辉煌于宋徽宗时代,那么经金元的延续、明的渴求、清的追溯。钧瓷艺术则始终张扬着瓷国的风雅颂的旗帜。金元时期的钧瓷研究是重要的环节,是辉煌后的沉寂时期。本文试作探讨。一、因钧台而命名的钧州和因钧瓷而名的钧州之争。1、钧台又名夏台,源于夏启登台封侯而建,是历史古迹。时因金国与北宋发生了规模宏大的三峰山战役。据载,双方投入兵力均在数十万之众,延绵数几十公里,残酷凶烈,最终以金的胜利,而笑傲阳翟,挟余威于钧台分封诸将。沿袭传统旧制,将阳翟改名为钧州。因钧台而名钧州,因钧州而命钧瓷。2、持钧瓷说的学者认为,当时阳翟设有钧官窑,其瓷名享以久远,当地人以此为自豪,金宋三峰山之战,残酷凶烈,以金胜利为告终。沿旧例,命阳翟为金之辖下钧州。同时认为古钧台绵延几千年,已无迹可寻,金国统治者文史知识缺乏,也无深究古史之举,故改阳翟为钧州,实由钧瓷之功。二、金代钧瓷的时代背景金代的钧州之战...
· 民间工艺—瓷器渊源—宋代钧瓷概况
一、宋代钧瓷序曲——柴世宗与钧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钧瓷一直是伴着君王的情感而存在发展着的。如果说宋代钧瓷以“清纯谈雅”的优秀风格卓立于世,那么鼓舞着这种作品闻世的,当推奠定大宋王朝基业的一代霸主后的柴世宗。柴世宗酷爱瓷器,常御旨征求力作,“雨过天晴云破处,诸般颜色做得来”,便是典型一例。据考证:“雨过天晴云破处”是一种复合色,以白云悠悠的背境,衬托出一片空澄的蓝天。其高远、悠静、空澄、恬美、优雅、畅怀、悦目、舒心、旷达的审美感受,不只是停留在审美体验上,而是一种动态的理悟,有一种渴望,征服者的欲望,而这种美,决不是臆测的当今柴窑瓷器所能达到的,只有阳翟的钧瓷时稳时现地放射出这种美丽的光芒。那种天青天蓝月的优雅审美折射出极尽天涯归路的思辩和感悟,鼓舞着宋代钧瓷的诞生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柴世宗所理想的瓷器就是钧窑瓷器。二、时代背景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氛围、政治环境、时代精神,反映...
· 民间工艺—瓷器渊源—唐代钧瓷慨况
一、唐钧的概念唐代钧瓷的特征大致可用“厚重”来概括,按考古学成就来看,唐代钧瓷是以黑釉上泼斑爆斑为代表的。它以黑白为主色调,其间黑中泛蓝,蓝中隐白,蓝白相间,且釉体斑纹随着烧成温度高低有流动感,显针尖状、丝缕状、流星状、雨点状等,变幻莫测,有着特殊的丰富的审美体验。这一美学成就与宋代钧瓷红紫相间的窑变斑彩十分相似,其根本工艺技法与宋代钧窑是一脉相承。故纳入了钧瓷的体系,称其为“启蒙期”,唐代钧瓷的造型多为使用类器皿,如碗、盘、壶、缸、瓶、炉等,也有装饰功能的腰鼓形的拍鼓。这表明唐钧已从使用类向装饰、审美方面发展。二、唐钧的风格从工艺方面看,这一时期的钧瓷,胎质并不十分坚实,且显土黄色,表明烧成温度并不十分高,大约在1000℃左右,甚至更低;从胎釉结合看唐钧应该是一次烧成的,不分素烧和釉烧;从釉色呈现来看,唐钧应是先均匀施下黑色底釉,稍后一段时间,进行点斑,泼斑等随意性操作。从足部处理来看,...
· 民间工艺—瓷器渊源—钧瓷史略(成熟时期)
神垕唐代花瓷区的下白峪村,地处大刘山下、清龙河之滨,瓷土、釉料储量极其丰富。这里河水潺潺长流不断,古时山上森林茂密,煤的覆盖层薄,易开采,有发燕尾服陶瓷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和此地毗邻的禹州市磨街乡,唐、宋时期冶炼业比较发达,有“四十五里黄砂镇(指铁矿绵延45里长),七十二座分金炉(指炼铁炉之多)”的传说。至今古冶铁遗址犹存。碗药山(产釉料的矿山)和产铜矿石的大红寨山都距此地不远。这里又和烧唐代花瓷的黄道窑、烧青瓷的汝州窑,仅一山之隔,有博采众长的优越条件。匠师们在唐代花瓷工艺的基础上,经过潜心研究,利用当地原料,在青釉中加入少量铜质,在还原气扮下,成功地烧制成高温窑变钧红釉,可谓“水到渠成”了。下白峪唐代花瓷窑址周围,宋代早期钧窑遗址很多,又和于沟、上白峪、刘庄等古钧窑遗址连接在一起,成为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的大瓷区。且唐、宋、金元时连续烧制,产品质精釉美,是钧窑的发祥地,也是民窑的中心。建...
· 民间工艺—瓷器渊源—钧瓷史略(创烧时期)
禹州市有发展陶瓷的天然资源。远在4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人已从事陶器生产。境内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中,曾出土大量古陶器。经过漫长的岁月和先人们的不断创造,在陶器的基础上,又采用瓷土作原料烧造出瓷器。1988年禹州市文物管理所在郭连胡村西晋墓葬发掘中,出土了早期青瓷残器。后又在三峰山南麓杨庄村西晋墓葬发掘中,出土两件完整的青瓷罐。随着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改进与提高,禹州的陶瓷业到了唐代,发展更加迅速,不仅窑场增多,而且瓷器质量提高,釉色品种也显著增多,在河南乃至全国占重要地位。目前已发现唐代古窑址4处,其中苌庄乡3处,神垕镇1处。苌庄乡的3处古窑址分布在苌庄村、玩花台村和磨河村。这里西接登封市,北连新密市,陶瓷原料丰富,交通比较发达,3处古窑址,相距不到4华里,是唐代禹州的一个陶瓷集中产区,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该窑址的文化堆积层中至今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