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民间文学—民间传说—董公祠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15
转发:0
评论:0
民间文学—民间传说—董公祠,董宣到洛阳做县令时,据说是抬着口棺材赴任的。来当官抬口棺材干啥呢?董宣生
  董宣到洛阳做县令时,据说是抬着口棺材赴任的。来当官抬口棺材干啥呢?
  董宣生于西汉末年,是河南陈留县圉镇(今杞县境内)人。他出身寒门,耕读传家。光武帝建东汉后,广选人才,董宣在司徒侯霸的推荐下出去做官,后来升到北海相的位置上。东汉政权巩固后,一些功臣贵族便娇纵起来。山东青州有个叫公孙丹的家伙,新造了栋住宅,落成时为祭天地,竟随随便便砍了颗人头为祭品。董宣闻知这种草菅人命的行径极为气愤,冲破重重阻力,将公孙丹判处极刑。
  大司寇阴宏是朝里执掌刑律的官员,他和公孙丹是师生关系,为了报复,竟利用职权罗织罪名,将董宣判了死罪,董宣的夫人悲悲切切地备好棺材赶到法场准备收尸,谁知同刑九人依次斩了八人时,圣旨送到,光武帝免了董宣的死罪,将其降职到江夏做太守。
  董宣由于出身寒微,体察百姓的疾苦,所以执法中敢替百姓讲话,又得罪了外戚阴氏,再一次降职到洛阳做县令。董宣知道自己的性格,更有不畏权贵的勇气。于是,赴任洛阳时,他带上了上次法场上没能用上的那口棺材,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洛阳是东汉王朝的京都,城内楼阁亭台鳞次栉比,街道衢巷车水马龙。建武十九年的一天下午,董宣来到洛阳端门外的南关大街上。"长柱……我的儿呀……"一串悲怆凝绝的哭喊声吸引了董宣的视线,只见一位老妈妈疯疯癫癫、跌跌撞撞地沿街而来。老妈妈目光呆滞,脚步蹒跚,突然拉住一位过路青年叫起儿来。那青年急忙分辩:"老妈妈,你认错人了,我不是您的儿子。"
  董宣感到奇怪,就向路边人打听。原来,老妈妈丧夫多年,只有一个儿子与老人相依为命。半年前,老妈妈的儿子去集市卖柴,忽地一阵人喊马嘶,集市大乱,人群哗地向路两边散去,把街上摆的货摊撞得七零八落,鸡鸭惊得嘎嘎乱飞。只见一队快马纵驰而来,卖柴的小伙躲闪不及,被为首的高头大马撞翻在地。那马一声惊叫,前蹄腾空,几乎将乘马人掀下马去。
  这乘马人是湖阳公主府里的大管家胡奴,平日仗势欺人玩恶不作,人称"镇街虎"。这家伙见樵夫挡了道,勃然大怒,连声喊打。于是,马后闪出七八条彪形大汉,拳脚齐下,活活将樵夫打得七窍出血,当场身亡。
  老妈妈失去了儿子,心情悲怒抑郁,再加生活无依,渐渐疯了,每日沿街哭叫,四处寻儿。董宣听了,义愤填膺,正待细问,忽见人群大乱,跑过来的人惊呼:"镇街虎上街了!"眨眼间,几匹快马飞驰而来。那哭着寻儿的老妈妈突然冲向路中,拦住胡奴的大马,哭要孩子。胡奴让家丁赶开大妈,大妈却抓住胡奴的马缰,骂不绝口。胡奴怪叫一声,拔出佩剑刺进大妈的胸膛。
  董宣忍耐不住,推开人群,挺身上前干涉。那胡奴素来惨行无法,从没人敢过问,今见有人干涉,气得动手打来。董宣的老仆连忙挡住:"休要无礼,这是新任太爷。"胡奴听了,冷笑一声,要董宣识相一点,少管闲事,随后狂笑着打马扬长而去。董宣怒视着耀武扬威远去的胡奴,暗下决心,一定要为百姓除去此害!大妈的尸体旁,围满了愤怒的百姓。董宣问身旁一位老者:"京都闹市,怎么没人管束这恶徒呢?"老人叹口气:"官官相护呀!再说,公主势大身显,谁敢摸老虎屁股呀!"
  董宣心情沉重地进了县衙,行李没顾上解,就让书办搬出卷宗,翻阅起积案来。他越看越气,竟有那么多状告胡奴的。
  第二天,听说新县令升堂,新县令还在街上怒斥了胡奴,来告状的一个挨一个,险些踢坏了门槛。听着一件件案情,董宣胸口一阵阵发热,猛地一拍大案,抽出一只令签,让衙皂去抓胡奴到堂受审。
  谁知,众衙皂齐齐跪下,无人奉命。董宣正要发火,一旁书办解释说:"胡奴系仗势欺人,咱这县衙兵皂那能进得公主府去!"董宣想想有理,思忖许久,决定智取。
  一天,风清日和。湖阳公主带领宫女、太监,坐着凤辇去夏门外赏荷。驾车的,是趾高气扬的胡奴。凤辇刚出夏门,只见夏门亭里闪出董宣等人,拦住车马。
  董宣不卑不亢地向公主施了礼,说:"你的管家胡奴犯有几件人命案子,需要问个明白!"
  那公主自恃皇威,哪把小小县令放在眼里,蔑视地对胡奴说:"且让他问!"
  董宣将几桩命案一一道来,胡奴看看傲气凌人的公主,有恃无恐地满口招认。问罢,董宣从书办手中接过录下的口供,激胡奴说:"你这胡作非为的人,可敢画押!"
  胡奴跳下车驾,抓过笔来,画了供,嚷嚷:"我倒要看你拿大爷我怎么办!"
  胡奴话还没落音,董宣断喝一声:"砍了!"身旁的刽子手应声飞起一刀,胡奴血淋淋的脑袋就滚落到公主的车前。
  这还了得!公主惊魂稍定,就气冲冲地上殿奏明光武皇帝。光武帝非常恼怒,立即把董宣召来,想用大棒打死。
  董宣呢?临进殿前早命老仆将棺材抬到了宫外。他想,流我一腔血,换来万民欢,值得!他举止从容地朝光武帝行礼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
  光武帝见了董宣,看董宣满面忠厚刚毅之色,并非刁蛮霸道之徒,心中已觉诧异,就答:"想说什么?"
  董宣说:"皇上圣明,汉朝才得以中兴,但纵容家奴残害欺辱良民,今后还凭什么治理天下呢?"他将胡奴的罪状一一道来,然后从怀中取出胡奴画押的供状呈上:"我不用棒打,请让我自杀吧!"说完,他就用头去撞殿柱,顿时血流满面。
  光武帝听着董宣的叙说,已明白了事情的原委,觉察到董宣不畏权势认真执法的可贵。光武帝想到"人心为重"的道理,心中已决定宽赦董宣,见状,忙让小太监抱住撞柱的董宣。这时,光武帝为了给公主挽回一点面子,就命董宣给公主赔情。董宣呢,不买这帐,向光武帝说:"臣无过错!愿领死,决不赔情!"
  光武帝就向太监们打个手势,要太监强按住董宣的脖项,给公主叩头。好一个董宣,竟用双手撑地,硬着脖子大呼:"臣无过,为何赔情!"那样子,如同一只"卧虎"。
  公主羞气得要死,激光武帝说:"你做百姓时窝藏逃犯,包庇犯死罪的人,官差还不敢登门搜捕;如今当了皇帝,威势反不能制服一个小小的县令吗?"
  光武帝无奈地笑笑说:"当皇帝和当老百姓可不同啊!"他明白,要想治理好国家,就要靠这些刚正不阿、不徇私情的人。于是,不再纠缠赔情之事,还赐封董宣为"强项令",赏钱三十万,以示奖励。
  董宣把赏钱全部分给了手下的官吏和受害的百姓。从此,豪强恶霸慑于董宣之威,不得不有所收敛。京城里的人,都把董宣称为"卧虎",并编成歌谣赞颂他:"捕贼鼓声不再鸣,京城出了董少平。"
  董宣在洛任职五年,死于任所,年74岁。他为官清廉,死后只有一条布被覆盖尸体,家存大麦数斛(旧量器,原盛十斗,后改为五斗)。后来,洛阳人怀念他,就在老城东大街现民主街口的路北为他建了"董公祠"。祠坐北向南,一间正殿,一间卷棚,现已改为旅社。祠中一株500岁国槐,树围三米余,干已枯空,仍枝条婆娑,绿荫遮人,恰似董公美名永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杭州董公祠
董公祠富春江畔、鹳山脚下,当下鹳山风景区仅存的一座古建筑,便是为纪念董邦达和董诰父子俩而建的董公祠了。董公祠来历董邦达,字孚存,号东山,是清代“画中十哲”之一,被誉为继董源、董其昌之后的又一董氏大画家。董浩,董邦达之子,精书法,善绘画,更通晓军事。乾隆年间官居文华殿大学士(相当于宰相)。董诰死后,嘉庆帝亲自拨款建立董公祠。董诰及其书法董公祠现状董公祠山环水抱,坐北朝南,藏风得水,收敛又不凝滞。三开间三进建筑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从前往后,依次建有牌坊、大门、享堂、天井和寝堂,两侧均设厢房和楼屋。八字形大门气派威严,加上荣誉性极高的石牌坊,显示出董公祠与众不同的尊贵与荣耀,是钱塘江两岸不可多得的牌坊式祠堂经典作品。信息来源:杭州钱塘江博物馆
· 洛阳市董公祠
董宣为官清廉公正,爱民如子,京城里的人,都把董宣称为"卧虎",并编成歌谣赞颂他:"捕贼鼓声不再鸣,京城出了董少平。"董宣在洛任职五年,死于任所,年74岁。他为官清廉,死后只有一条布被覆盖尸体,家存大麦数斛(旧量器,原盛十斗,后改为五斗)。后来,洛阳人怀念他,就在老城东大街现民主街口的路北为他建了"董公祠"。祠坐北向南,一间正殿,一间卷棚,现已改为旅社。祠中一株500岁国槐,树围三米余,干已枯空,仍枝条婆娑,绿荫遮人,恰似董公美名永存。基本简介董宣到洛阳做县令时,据说是抬着口棺材赴任的。来当官抬口棺材干啥呢?董宣生于西汉末年,是河南陈留县圉镇(今杞县境内)人。他出身寒门,耕读传家。光武帝建东汉后,广选人才,董宣在司徒侯霸的推荐下出去做官,后来升到北海相的位置上。东汉政权巩固后,一些功臣贵族便娇纵起来。山东青州有个叫公孙丹的家伙,新造了栋住宅,落成时为祭天地,竟随随便便砍了颗人头为祭品。董宣闻...
· 民间文学—民间传说—栾相公庙与潮河源
潮河,是流经郑州东南郊的一条主要河流。据《郑县志》记载,潮河源头在郭店南栾相公庙。栾相公庙的位置在新郑北郊郭店镇五里口水泥厂院内。原庙有三间大殿,一座大门和门两侧的会膳房各两间。农历六月初十是庙会日,潮河的源头就在庙后。潮河与栾相公庙有何联系呢?在民间有个传奇的故事。早年,有一位姓栾的南方学子,进京赶考时路经这里。此时,正逢大旱灾年,田野一片焦枯,讨荒要饭的人成群结队。栾生见此情景,对天发誓道,我若高中,一定要搭救这方灾民。后来,栾生进京考进士及第,皇上发给银两要他回乡祭祖,然后封官上任。于是他带领随从,鸣锣开道原路返程。当地百姓听说新科进士路过,都聚集在官道两边下跪,乞求新官拯救灾民。栾生因有言在先,便将皇上所赐银两全部捐给了灾民,然后折转回京复命。皇上派人调查,栾生所为确是实情。皇上为新进士的爱民之心所感动,又加倍赏赐银两,催他还乡祭祖。栾生再次经过此地,见更多的灾民下跪求救,思忖再三...
· 民间文学—民间传说—淇溪
在浚县大来店一带,有一条小溪与淇河连着,人们把它叫做淇溪,这条小溪上有一座小桥。话说有一年,海瑞被奸党诬告,朝廷罢了他的官,海瑞就带着家眷回浙江老家。当时,浚县有个知县,是个贪官,曾受过海瑞的惩治,听说海瑞被罢了官,心里特别高兴,听说海瑞要从浚县大来店路过,就准备去奚落海瑞一番。海瑞带着家眷来到淇溪,正要过桥,迎面来了一队人马,很是威风,跟迎朝廷大官差不多,等来到桥前面时,海瑞一眼认出来是浚县知县,就是想不起来叫什么名字,只见那知县打马上前连声高喊:“何处人等?快快让路,我们前来迎接户部大人。”那知县骑着马眼睛并不往前瞧,仰脸看着天,等来到海瑞跟前才嬉皮笑脸地说:“唉哟!不知海大人驾到,有失远迎,今有诗词一首,聊表歉意。”说罢用手一指桥下溪水,吟道:“有水谓之溪,无水也为奚,奚加鸟字为之鸡。狮子脱毛惹猴笑。凤凰剪羽不如‘鸡’”海瑞知道他是在奚落自己,也没理他,用手一指桥下溪水,也吟道:“有...
· 民间文学—民间传说—追乞丐
李耳虽说刚生下就白发银须,但是也有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时期。他少年时候,银白的发须衬托着嫩嫩的苹果脸蛋儿,相貌与众不同,办事情有时候异乎寻常,心思也与众不同。有一回,李耳家来了一个要饭的小孩。这小孩又黄又瘦,脸抹得像小灰鬼,衣服烂得像麻缕。他站在李耳家厨屋门口,眼巴巴地往屋里头看。李耳的舅父看着小要饭的,随便说了句:“饭还没做好,没啥给你,你走吧。”说罢,回堂屋去了。其实,他家的饭快做好了,一锅热蒸馍已经蒸熟,从锅里拾出来放在馍筐里,上面用馏布子盖了起来。他家平时吃不上蒸馍,因为这天家里有客,才做的白面蒸馍,李耳的舅父不知道情况,误以为馍还没蕾有做好,所以就随便说了一句。要饭的小孩是个心里直得一点弯儿也不会拐的人,他听说没啥给,就扭头走出去了。李耳很可怜这要饭的穷孩子,想给他拿个馍,又不敢,心里说:“舅父平时好可怜贫苦人,这一回是咋着啦?他很可能是不舍得给要饭的拿恁好的馍。舅父不想给,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