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民间文学—民间传说—淇溪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33
转发:0
评论:0
民间文学—民间传说—淇溪,在浚县大来店一带,有一条小溪与淇河连着,人们把它叫做淇溪,这条小溪上有一座小
  在浚县大来店一带,有一条小溪与淇河连着,人们把它叫做淇溪,这条小溪上有一座小桥。话说有一年,海瑞被奸党诬告,朝廷罢了他的官,海瑞就带着家眷回浙江老家。当时,浚县有个知县,是个贪官,曾受过海瑞的惩治,听说海瑞被罢了官,心里特别高兴,听说海瑞要从浚县大来店路过,就准备去奚落海瑞一番。
    海瑞带着家眷来到淇溪,正要过桥,迎面来了一队人马,很是威风,跟迎朝廷大官差不多,等来到桥前面时,海瑞一眼认出来是浚县知县,就是想不起来叫什么名字,只见那知县打马上前连声高喊:“何处人等?快快让路,我们前来迎接户部大人。”那知县骑着马眼睛并不往前瞧,仰脸看着天,等来到海瑞跟前才嬉皮笑脸地说:“唉哟!不知海大人驾到,有失远迎,今有诗词一首,聊表歉意。”说罢用手一指桥下溪水,吟道:
    “有水谓之溪,
    无水也为奚,
    奚加鸟字为之鸡。
    狮子脱毛惹猴笑。
    凤凰剪羽不如‘鸡’”
    海瑞知道他是在奚落自己,也没理他,用手一指桥下溪水,也吟道:
   “有水谓之淇,
    无水也为其,
    其加欠字为之‘欺’,
    君子失时小人笑,
    虎走平原被犬‘欺’”。
    海瑞冷笑一声,扬鞭催马,过桥走了,给小昏官弄了下不了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民间文学—民间传说—棠溪剑传奇姊妹剑
有一年,楚王下令要冶炉城的工匠锻一柄双锋剑,限期完成,铸成者奖,不成则斩。众匠接令,不敢怠慢,采五山之金,取六井之碳,生火冶铸。然而,皇上随心所欲,何为双锋宝剑,大多工匠不知,一时间不知如何铸造。但王命难违,工匠们大都十分着急。为难中,有的相互切磋,有的暗自琢磨,也有自知做不出,不声不响地携家带小,逃往他乡,以期躲过这场灾难。有位叫太阿的师傅,出身铁匠世家,从小在龙泉岸边长大,习就了一手冶铁铸剑的好功夫。他曾铸出一柄好剑,那剑出鞘有声,吹风断毫,杀不闻响声。皇上特别赏识,取名太阿剑。当时,太阿已四十有余,妻早年死于霍乱,留下二女刚刚成人。大女17岁,名枝,二女15岁,名叶,生得精明可爱,聪慧伶俐,在家酿造“梨花春”酒。那酒含梨花芳馨,医民庶百病,因而享誉棠溪上下,冥山四方,一年四季都卖好价钱。枝叶特别孝顺,对爹关怀倍至,百般体贴。太阿老人平日过得十分顺心,年迈亦有心劲,可万没有想到,好剑铸...
· 民间文学—民间传说—追乞丐
李耳虽说刚生下就白发银须,但是也有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时期。他少年时候,银白的发须衬托着嫩嫩的苹果脸蛋儿,相貌与众不同,办事情有时候异乎寻常,心思也与众不同。有一回,李耳家来了一个要饭的小孩。这小孩又黄又瘦,脸抹得像小灰鬼,衣服烂得像麻缕。他站在李耳家厨屋门口,眼巴巴地往屋里头看。李耳的舅父看着小要饭的,随便说了句:“饭还没做好,没啥给你,你走吧。”说罢,回堂屋去了。其实,他家的饭快做好了,一锅热蒸馍已经蒸熟,从锅里拾出来放在馍筐里,上面用馏布子盖了起来。他家平时吃不上蒸馍,因为这天家里有客,才做的白面蒸馍,李耳的舅父不知道情况,误以为馍还没蕾有做好,所以就随便说了一句。要饭的小孩是个心里直得一点弯儿也不会拐的人,他听说没啥给,就扭头走出去了。李耳很可怜这要饭的穷孩子,想给他拿个馍,又不敢,心里说:“舅父平时好可怜贫苦人,这一回是咋着啦?他很可能是不舍得给要饭的拿恁好的馍。舅父不想给,我...
· 民间文学—民间传说—翠青
从前,有一户人家,一个闺女,一个儿子。儿子长的一表人才,闺女长的象朵花,闺女叫翠红,儿子叫翠青。有天晚上,翠红串门刚回来,就听见她哥翠青屋里有说笑声,她趴窗户上一瞧,一个仙女般的女子正坐在哥哥翠青的床边说笑。她一直没敢吭声,心里想:“我要是有这样一个嫂嫂就好了。”到了半夜,忽然起了一阵风,哥哥屋里的笑声就没了。第二天晚上,又刮了一阵大风,翠青屋里又传出笑声,她觉得很奇怪,就想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又一天晚上,翠红藏在一个黑影里,终于又等来了那场大风,一个漂亮的女子落在地上,不知道是把什么东西放在了石榴树上就往翠青屋里去了。翠红偷偷等到屋里锁了起来。再说,那个女子与翠青说笑到了半夜,一看天快亮了,就到石榴树上去拿贝壳,一摸,没了,她大吃一惊,只好回屋对翠青说:“我以后就不走了。”翠青正希望如此呢,于是,那个仙女就成了翠红的嫂嫂。一年过去了,那位仙女生了个男孩。有一次,仙女在麦场上的打麦,渴了回...
· 民间文学—民间传说—鱼桥
在密县的超化寨东边,有个几十亩大的锦花泉。水当中有许多泉眼,整天咕嘟咕嘟翻着浪花,人们又叫它翻花泉。说来也怪,这泉水里的鱼儿的左眼珠子都象肿了似地往外冒着。大家都叫它们“冒珠子眼鱼”。提起“冒珠子眼鱼”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呢!明朝末年,超化寨里住着一个姓韩的大地主。这家伙头顶长疮,脚底板流脓,真坏透了。他仗着寨子地势险要,西面和北面临河,南面是深沟,东面临着翻花泉,水深好几丈,自以为易守难攻。再加上他鬼心眼多,借口护寨养了不少乡兵,打家劫舍,无恶不作。老百姓恨透了,暗地里都叫他韩阎王。那年,闯王李自成打到了密县。韩阎王听说闯王除恶霸,救穷人,不管你养多少乡兵,都不是他的对手,这下子可吓坏了。他白天吃不下饭,夜里睡不着觉,急得在寨子里乱转。一天夜里,他转到东寨墙上,—眼看见了下面的翻花泉。他眼珠子一转,心生了一条毒计。韩阎王想趁闯王初来乍到,人地两生,假意归顺闯工,便派人去送信请他赴宴。同时...
· 民间文学—民间传说—董公祠
董宣到洛阳做县令时,据说是抬着口棺材赴任的。来当官抬口棺材干啥呢?董宣生于西汉末年,是河南陈留县圉镇(今杞县境内)人。他出身寒门,耕读传家。光武帝建东汉后,广选人才,董宣在司徒侯霸的推荐下出去做官,后来升到北海相的位置上。东汉政权巩固后,一些功臣贵族便娇纵起来。山东青州有个叫公孙丹的家伙,新造了栋住宅,落成时为祭天地,竟随随便便砍了颗人头为祭品。董宣闻知这种草菅人命的行径极为气愤,冲破重重阻力,将公孙丹判处极刑。大司寇阴宏是朝里执掌刑律的官员,他和公孙丹是师生关系,为了报复,竟利用职权罗织罪名,将董宣判了死罪,董宣的夫人悲悲切切地备好棺材赶到法场准备收尸,谁知同刑九人依次斩了八人时,圣旨送到,光武帝免了董宣的死罪,将其降职到江夏做太守。董宣由于出身寒微,体察百姓的疾苦,所以执法中敢替百姓讲话,又得罪了外戚阴氏,再一次降职到洛阳做县令。董宣知道自己的性格,更有不畏权贵的勇气。于是,赴任洛阳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