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秦姓渊源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64
转发:0
评论:0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秦姓渊源,   秦姓来源有三   一、出自赢姓,始祖伯益为颛项帝的后裔,后以国名为氏。  
    秦姓来源有三
     一、出自赢姓,始祖伯益为颛项帝的后裔,后以国名为氏。
    出自嬴姓的秦,是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与《史记·秦本纪》记载,传说颛顼有个叫女修的孙女,成天快快乐乐,自由自在。有一次,她去野外玩,捡到一只燕子蛋,毫不犹豫就吃了下去,结果怀孕生下儿子皋陶(即大业)。皋陶后来娶了少典氏的女华为妻,铝瞬?(即大费)。帝舜因为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赐他姓嬴,同时还把自己本族姚姓的女子嫁给他做妻子。姚女生下了两个儿子,小儿子若木是费姓的祖先。大儿子名叫大廉,因办继承了父亲调驯鸟兽的技业,所以又称鸟俗氏。鸟俗氏兢兢业业干活,受到商帝太戊的赏识,被封为诸侯。商纣王时,鸟俗氏有一个后人叫飞廉。
    飞廉是个飞毛腿,他的儿子恶来是个大力士,父子俩都成为商纣王的亲信。周武王灭商后,飞廉和恶来都被杀死。飞廉的小儿子季胜有个曾孙叫造父,是周穆王的驾车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被封在赵城。这时恶来的后裔大骆也来归附造父,因造父得宠而沾光,被周穆王封在犬丘(今陕西兴平县,一说今甘肃礼县东北)。大骆有个庶子叫非子,从小喜欢同牛羊打交道,长大后以善于畜牧而出名。他为周孝王在桃林(今陕西华山一带)养育良种马,马群繁殖很快。周孝王很高兴,就封他在秦谷(今甘肃天水西南)为附庸国(地位低于诸侯国),并让他恢复了嬴姓,称之为秦嬴。非子的三世孙秦仲被周宣王任命为大夫。后秦仲被犬戎(先秦时,北方一少数民族)杀死,但其长子最终击败了犬戎。到庄公之子秦襄公的时候,因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前 770年)有功,秦国被升为诸侯国。襄公的儿子文公再度击退了犬戎,占有岐山以西妁广大地方。秦始建国于雍(今陕西凤翔南),其后,国都多次迁徙,先后迁脚邑(今陕西洛川县东南)、平阳邑(今陕西宝鸡市东南)、雍(今陕西凤翔南)、栎阳县(今陕西临潼县东北)等地。后来,秦穆公横扫十二国,在西戎初步建立起霸业。但因战国初期经济较落后,又常发生内乱,国力逐渐衰落,被魏国攻取了河西一带(今北洛水和黄河之间区域)。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力逐渐增强,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成为战国七雄之首。秦惠王时击败魏国,再振雄风,最终夺回河西,并一鼓作气,开疆辟土攻灭巴蜀之国,夺取楚国的汉中。秦昭王更是不断攻城掠地,使得魏、韩、赵、楚等国元气大伤。公元前22土年,秦王嬴政纵横捭阖,吞并四方,最终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嬴政认为自己功高“三皇五帝”,故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都咸阳,进一步统一了东南、西南地区。秦传了两代“年,由于施政苛暴,于公元前206年被刘邦推翻,而代之以西汉王朝。秦王子婴被项羽所杀。秦灭后,王族子孙遂以国名为姓氏,称为秦氏。这便是陕西秦氏。
     二、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后裔,以邑为氏。周武王时,其弟周公旦被封鲁(山东曲阜县东北)称鲁公。鲁公后因辅佐周王留在了周都,儿子伯禽接封鲁国,其裔孙中有一支食邑于秦(今河南范县旧城南)。后以邑为氏。
    西周最重要的政治组织形式是宗法制,它源于父权家长制家庭,其核心是“嫡长继承制”,即嫡长子为大宗,其余的儿子为小宗。如,最先一代的诸侯往往是王的兄弟,他们相对王来说是小宗,而他们的嫡长子又可继承诸侯位,别的儿子自然便为伯,相对侯位来说就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分封。
    宗法制对姓氏的产生及演变影响深远。一般诸侯国国君的嫡长子继承其父当国君;国君的庶子(国君嫡长子之弟辈),也称别子,无权继承君位,必须分出去自立一家,获得新氏,成为这一支(新氏)的始祖、这就是《礼记·丧服小记》说的“别子为祖”。这样往往别子开创一些新的姓氏,并由其嫡长子继承。出自姬姓的秦姓就是由周文王的别子周公旦之非嫡长后裔所开启,其承继并系如下: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周武王在位时,把少昊之墟曲阜(今山东曲阜县东北古城)赐分给他的弟弟周公旦,封他为鲁公。后来因武王逝世时,成王尚年幼,不具独立执政之能力,于是,周公旦为了辅佐成王,就让他的儿子伯禽(亦称禽父)前去封地鲁国(今山东西南部,建都曲阜)。伯禽出发前,周公曾告诫他说:“我(周公)虽然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说起来应该是地位显赫的,但我依然害怕怠慢天下有贤之士,往往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你现在去鲁国,一定要谨慎,不能因为是王室之后而骄躁。”伯禽到鲁国后,在周公的指点下,尽心治理,且在平叛“三监之乱”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鲁国呈现一派政清居安的景象。伯禽的裔孙以公族为大夫,食采于秦邑(今河南范县旧城南),其后人有以邑为姓者,称秦氏,郡望在太原郡。多数的史书记载认为伯禽的后裔所开启的秦姓为秦姓正宗。如鲁国的秦非、燕国的秦开、楚国的秦商,均为鲁国秦氏后裔。这便是河南或山东秦氏之源。
    三、古代大秦(即罗马帝国)人来华,留中国者,有以秦为姓者。
    《后汉书》云:大秦“西海环其国,惟西北通陆道”,且“东西南北名数千里。有城四百余所。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火浣布、珊瑚、琥珀、琉璃、琅(王+干)、朱丹、青碧、珍怪之物”。另外一些地理类或野史杂记中,也多载大秦产珍奇异物之语。我国史书所言的大秦其实指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我国古代与大秦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加强了交流。
    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班超奉命以甘英为使者,出使大秦。甘英一行从龟兹 (qiu ci,今新疆库车)出发,经条支(今伊拉克)、安息吟伊朗)等国,至安息西界的波斯湾后,因海上天气剧变,浊浪滔天,难以行船未能到达大秦。166年,大秦皇帝曾遣使带着许多礼物来到中国。晋武帝时,大秦再次遣使者来中国通好。在以后的诸代,中国与大秦的交往更加密切,如唐代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发现,更是名证。
    大秦人或出使、或经商来到中国后,多因中国物饶民丰、山川秀美、文化高度发达而愿居留,不愿再回去。这些人依从汉人的风俗习惯,便以“秦”为姓。从此,子子孙孙一代代繁衍在中国。这些人就成为了秦姓的始祖之一。如三国时的商人秦纶等。古时西域及欧洲多称中国为秦,后来西方国家称中国为“”,即“秦”音的变化。
 
    秦姓迁徒史

    魏晋以前
    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是秦姓从产生到初步发展的阶段。
    最早的秦姓人即帝颛顼嬴姓的后代,主要生活在当时的西北一带,黄帝姬姓后代,多在东方。到了战国时代,秦姓人开始北上,其足迹到达今河北省境内。此后,由于战乱等原因,分布于河南、山东、河北、陕西、湖北等地。西汉初,六国旧贵族及一些地方豪强势力强大,甚至威胁到中央政府的权威。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汉朝的统治,靖除各地地方势力,采纳了娄敬(刘敬)的建议,把六国贵族后裔和关东豪族迁徙到关中,以置于中央政府的监视之下。迁徙人数大约有20万之多。其中有山东秦姓的一支豪族迁居到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东北),后来发展为大族。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秦姓或迁入甘肃、或迁入江苏、或迁入四川、或迁入北京等地。大约在汉末或三国时,源自姬姓后裔的秦姓有一支迁往山西,后来也形成了一大郡望,即太原郡。魏晋南北朝,部分秦姓南迁。同时,在今甘肃省境内也形成了一大郡望,即天水郡。
    春秋时期,伯禽裔孙受封于鲁国秦邑,其后人便以邑为姓氏,于是产生姬姓秦氏。这支发源于今河南范县及山东曲阜一带的秦姓,从一开始就向陕西省境及湖北省境播迁。战国时,又北上播迁到今河北省境内。到战国末,姬姓秦氏经过三四百年的发展,已在河南、山东、河北、陕西、湖北等地广为分布。总的看来,活跃在春秋战国历史舞台上的秦姓主要是姬姓秦氏。
    秦姓一支发源于甘肃天水的秦故地,为嬴姓秦氏,自公元前206年秦灭亡后,其王族子孙以国名为氏,后大多多居陕西。秦姓另一支发源于今河南范县及山东曲阜一带,后发展成秦姓主流。这支秦姓最初播迁于陕西及湖北境勺,战国时又北上迁至今河北,至春秋战国,已遍布河南、山东、河北、陕西、湖北等地。西汉初,汉高祖为消除由方贵族和豪强势力,将六国贵族后裔和关东豪强迁至关中,其中便有秦姓一支豪强家族迁居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东北),后发展成为当地望族。与些同时,甘肃、江苏、四川及北京等地已有秦姓迁入。约在汉末或三国时,源自姬姓后裔的一支秦姓有一支迁往山西,逐渐发展形成太原郡望。秦姓南迁始于秦代以前。
    魏晋南北朝
    三国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动荡时期,政权频繁交迭更替,战争芝绵不断,百姓往往随着战争的情势而不得不四处迁徙,各地秦氏族人也不例外。其中姬姓秦氏的一支迁到了山西,并在那里生根发展,形成后来秦姓的一大郡望,即太原郡。与此同时,甘肃省境内的诸秦氏族人,由于相对远离战火中心地带,得以较充分的发展,秦姓的另一大郡望——天水郡就在此形成。
    三国时的东吴辖区相对北方来说,战争的灾祸小一些。到了西晋末,大量的百姓及不少豪门贵族跟随晋元帝司马睿逃到大江以南,司马睿依靠他们在南方建立政权,谓之东晋;凡是与他们一起过江者,被当地人称为“侨人”,其中不乏秦姓人。从而以江苏、浙江两地为主,在江南繁衍生息下来。就居住人口而言,无锡、会稽、山阴、宁波最为集中。南北朝时,南方依旧相对稳定,秦姓人则在南方得到进一步发展且影响深远,后来的许多秦姓人杰就多出自江南。
    巍晋南北朝时,北方伐乱不息,秦姓族人因避乱再度南迁。同时,在今甘肃省境又形成一大郡望,即天水郡。魏晋以后,秦姓已分布于工南许多地方,其中江苏无锡,浙江会稽、山阴、宁波最为集中。唐宋时遍布江南大部分地区,明、清后广布全国弓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谢姓渊源
谢姓起源有四:一、是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申伯之后。据《姓谱》、《元和姓纂》等所载,相传上古部落首领炎帝,传至商未有后裔孤竹君,其长子伯夷与弟叔齐一齐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周武王进军讨伐商王朝,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后裔仍留在周朝,到成王继位后,便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为申氏之始祖。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子为宣王,宣王继位后,便封母舅申伯于谢国(今河南唐河县南部,一说在今河南南阳县)。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发兵攻申,不久灭掉申国。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氏,称谢氏,史称谢姓正宗。是为河南谢氏。炎帝,世称神农氏,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为世代所敬仰,也被谢姓奉为始祖之一。关于谢姓的先祖来源,许多姓氏书都说它出自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后裔。如《元和姓纂》卷九去声四十杩:“谢,姜姓,炎帝之胤。”《通志》卷二六《氏族略二·以国为氏》:“周异姓国:……谢...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石姓渊源
石姓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姓氏,郡望主要有四处,渤海、平原、上党、河南。堂联有很多,较著名的是“传载纯臣诗歌圣德”,传载纯臣指的是大义灭亲的卫国大夫石碏,史称其为“纯臣”,“诗歌圣德”指的是北宋经学名家石介,曾做过一首“庆历圣德诗”。石姓的堂号之一是“徂徕堂”,也是来源于石介,石介曾归耕于徂徕山(在今天的山东省泰安市东南),在那里著述讲学。据专家研究,石姓在中国一百个大姓中排第六十三位。石姓的发展如同中华民族的发展一样,自春秋时期因石石昔大义灭亲得姓之后,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不断有各族各姓人加入进来,才形成今天庞大的石姓人群,又经过多年播迁,使石姓人群遍布全国各地,并走向海外。一.寻根问祖石姓起源于何时?是如何起源的?……这些问题经常有人问及,但这些问题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回答的,虽然几乎所有专家都认定石姓的老祖宗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石碏,但今天姓石的人可不都是石碏的后裔,因为石姓发展到现在是由多...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尹姓渊源
一、以邑为氏相传,远古帝王少昊金天氏有子名殷,担任工正官(掌管百工技巧),被封于尹城(今山西隰县东北)。后来,殷的子孙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姓尹。尹氏以邑(地方)得姓,出自少昊的后代。传说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少昊为黄帝的二十五子之一,殷是少昊的儿子。殷因任工正之官而被封于尹城,他也因此被称为尹殷,尹氏因此得姓。古尹城在今河南省宜阳县西北、新安县东南,也有人考证说其在今山西省隰县东北,因为两地相距不远,因此,今河南西北与山西西南交界一带,是古尹氏的发源地之一。尹殷的子孙袭其职位,世代任工正,一直生活在尹这个地方。即使到了周朝,尹氏子孙世代袭为卿士,其封地仍在尹这个地方。因而,先秦时代,尹氏的主要聚居地在今河南西北、山西西南的交界区。上古时期,只有到了父系氏族公社的建立和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人类的历史才逐步建立。尹氏先民的活动则和这一时期的部落联盟战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奴隶社会,尹氏宗族的活动与...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陆姓渊源
陆姓起源有四种:一、黄帝之后,陆终族裔传说帝颛项的孙子吴回在尧时任火神祝融,他有个儿子名叫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县一带),所以叫陆终。他的子孙有的以陆为姓,称陆氏。远古时,少典娶有(虫乔)氏部落之女,生黄帝和炎帝,“黄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炎帝为姜姓,号烈山氏,一作神农氏,以后炎帝姜姓部落与黄帝姬姓部落联合,并尊黄帝为“大帝”(领袖),黄帝为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共传25子,分别由四母(此处“母”应包括几个姓族部落)所生。据载,这四个妻子都很贤慧,正妃为西陵氏女,名叫嫘祖。次妃方雷氏的女节、彤鱼之女,最后娶嫫母,嫫母虽在四人中长相殿后,但丑归丑,很善良而有才能。黄帝与四妃生有25个儿子,分衍出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姑、(女+儇-亻)、依等12个姓,自此,随着人口增多,支系派衍。“黄帝以姬水成”,说明黄帝的氏族长期居住在姬水流域,氏族即以“姬...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蔡姓渊源
蔡姓来源有二:一、是出自姑姓,为黄帝支裔。据(国语·晋语四)所载,黄帝二十五子中,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其中有姑姓。又据王符(潜夫论·志氏姓)所载,姑氏封于燕,姑氏又分为蔡、光、鲁等姓氏。古时燕地大致在今河北北部。二、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的后裔。公元前ll世纪,周武王商发起攻击,周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到商的京城朝歌。商王纣一看大势不好,于是把正在劳作的奴隶释放了出来,发给他们武器,让他们上前线打仗。哪知这些奴隶平时受尽了商纣王的欺负,不愿为商纣王卖命,他们一到前线,就与周的军队联合了起来,一起攻进商的都城。商纣王见大势已去,而亡。商朝灭亡了。统一全国之后的周朝,所面临的是一片荒芜的土地,一群不安分的土著居民,尤其是商朝的遗老遗少对年轻的周王朝更是耿耿于怀。商纣王虽然被烈火烧死了,但他的儿子武庚却还活着,而且拥有大量的军队。如果发兵消灭武庚,势必又重燃战火,导致国家和人民遭受更大的损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