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访古—寻根中原—羲皇故都万姓同根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羲皇故都万姓同根, 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部,地处黄淮流域,东与安徽省接壤,北部、西部、南部分别与
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部,地处黄淮流域,东与安徽省接壤,北部、西部、南部分别与本省的商丘、开封、许昌、漯河、驻马店等市毗邻。历史上,周口所辖区域主要是以淮阳为中心设立行政治所。淮阳古名宛丘,其地曾为古陈丰氏部族所居,故又称陈。宛丘自古以来一直有“太昊之墟”之称。太昊即伏羲,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史载伏羲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建都于宛丘,死后亦葬于此。今淮阳县北城湖旁有太昊伏羲陵,陵墓区四周高墙环绕,院内古柏苍劲,宫殿式古建筑群规模宏大,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伏羲陵园。据淮阳县志记载,伏羲陵至少于春秋时期就已经建立。旧志引《家语》载:“孔子自魏适陈,陈侯启陵阳之台。”说明春秋时已有伏羲陵,孔子曾瞻仰过该陵。汉代开始在陵前建祠,此后历代不断修茸扩建,形成规模。唐代,唐太宗曾颁诏“禁民刍牧”;宋朝,宋太祖赵匡胤颁“修陵奉祀诏”,下令每年春秋以太牢祭祀伏羲。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自制祝文,亲临致祭。此后历代帝王多所仿效,民间朝祭太昊伏羲之风也由之而兴。1997年6月27日,朱镕基总理来淮阳视察时,欣然挥笔题写了“羲皇故都”四个大字。
一、伏羲时代是中国社会由蒙昧进入文明的初始阶段
伏羲是我国远古时代的部族首领,为风姓。伏羲又称庖牛羲、包牺、宓牛羲、宓牺、伏戏等。伏羲时代有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这在许多古文献中都有记述。如《世本》记载:“庖羲氏作瑟,五十弦。”《论衡·齐世》载:“故夫宓牺之前,人民至质朴,卧者居居,坐者干干,群居聚处,知其母不识其父。至宓牺时,人民颇文,知(智)欲诈愚,勇欲恐怯,强欲凌弱,众欲暴寡,故宓牺作八卦以治之。”《拾遗记》记载:伏羲时,“礼义文物,于兹始作。去巢穴之居,变茹腥之食,立礼教以导文,造干戈以饰武,丝桑为瑟,均土为埙,礼乐于是兴矣。”《古史考》记载:“伏羲氏作网”、“伏羲制嫁娶”。《古文考》记载:“羲皇造布。”《春秋命历序》记载:“伏羲、燧人,始名物虫鸟兽。”《尸子》记载:“宓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伏羲始画八卦,列八节而化天下。”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伏羲时代,中华先民已经开始摆脱了茹毛饮血、巢穴群居的原始状态,能够制造一些简单的生产工具和狩猎用的武器,开始使用鱼网捕猎野兽,用火烧考食物吃熟食,还会织布,制造乐器(瑟、埙等),创造了一些记事文字符号,为天下万物鸟兽命名,作八卦,制嫁娶,以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和婚姻嫁娶,这标志着中华先民开始脱离蒙昧无知的原始状态,跨入了文明社会阶段。总之,伏羲实开中华民族文明之先河,因此得到中华子孙世代崇敬,被尊为“人祖”、“人皇”、“羲皇”,列于“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宋均、谯周以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为三皇;《白虎通义》以伏羲、神农、祝融为三皇)。
我们考察伏羲时代的历史,还必须涉及到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女娲。相传伏羲与女娲本为兄妹,后来结为夫妻,生儿育女,因此他们都被尊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始祖——人文初祖,也一起被后世列入“三皇”之中(郑玄注《尚书》、班固撰《文选》等皆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
女娲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女神之一,我国民间关于女娲的神话传说很多,其中流传最广泛的是“女娲抟泥造人”和“女娲补天”的故事。
相传自从盘古开辟天地以来,大地上荒无人烟,毫无生气,这种景象使得天神女娲感到非常的孤独,她很想改变这种状况。有一天,女娲来到一个清澈的池塘边,蹲来,拿起黄泥,按照自己的模样做了一个泥娃娃。当地把这个泥娃娃放到地上时,泥娃娃居然蹦蹦跳跳地活了起来。女娲心里很欢喜,于是继续用黄泥抟土,塑造出许许多多男人女人来。这些赤裸的人围着女娲欢呼跳跃,然后就分散到各地去了。女娲造人之后,人类慢慢地在大地上繁衍开来。他们采摘野果,追猎猛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忽然有一天,一道晴天霹雳闪过,接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天空炸裂开一道大口子,大雨倾盆而下,淹没了田野和村庄,转眼间地上变成了一片汪洋。女娲看到人们哭喊着四处逃命,非常难过,就决心炼石补天,以拯救她的儿女们。女娲背着砍山斧遍涉群山,从东山采来红砂石,从西山采来白玉石,又从南山、北山、中山采来其他三种颜色的石头,把它们一起放进熔炉里冶炼。过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练成了与天空颜色一模一样的五彩石,女娲就用这些彩石补住了天空的裂缝。女娲把天补好之后,大雨停歇,洪水消退,人们避过一场劫难,又过上了自在的生活。为了不使人类灭绝,女娲还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关系,命男女们互相找配偶,让他们生儿育女,一代一代地繁衍下去。
又一传说:古时的水神共工氏与火神祝融氏交战争夺地盘。经过殊死搏斗,共工氏大败,恼羞成怒,一头撞向擎天柱不周山,竟把擎天柱撞断了,霎时天塌地陷,大地上洪水泛滥,烈火蔓延,飞禽作孽,走兽横行,百姓哀号。女娲看到人类陷入了灭顶之灾,挺身而出,决定以石补天。她走遍群山,选出一种五色巨石,在山上炼了九九八十一天,最后用来把天上的窟窿补好。据说现在天空的五彩云霞,就是女娲补天使用的五彩石的颜色生成的。女娲补天后,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天地定位,普天同庆,女娲看到天下的儿女们生活安然,高兴地吹起了笙箫。(《淮南子》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监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
女娲造人的传说,反映出中国古代人们对人类和生命起源之谜的求索思考,他们认为女神(女娲)是人类的创造者。据史学界和民俗学家的研究,女娲氏是我国原始社会晚期母系氏族社会的代表;伏羲和女娲处于同一时代,是中国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化时期父系氏族部落的代表;他们是具有通婚关系的两个氏族部落,即胞族。按历史文献记载,女娲与伏羲都以“风”为姓,表明这两大部族之间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他们共同的原始图腾崇拜物,就是自然界中威力巨大、无所不在的飓风。总之,伏羲、女娲时代正处于我国原始社会阶段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化时期,他们共同创造了中华远古文明,孕育出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人类,伏羲氏和女娲都是这一转化时期最有影响的领袖人物,或者是这一时期众多部族首领的集中体现及化身。
相传伏羲去世之后,其妹女娲氏继任部族首领,做了女皇。女娲治理天下130年,人口大增,万民安居乐业。她死后葬在今河南西华县境。“西华”因远古部族华胥氏曾在此聚居而得名。现在河南西华县城北聂堆镇思都岗村有女娲城、女娲宫等规模宏大的仿古建筑群,其地相传为女娲筑城之所和建都之处。据旧县志记载:“娲城,以为女娲所筑之城,故老相传,其来已久。城上朝来缤纷,烟霞袅袅,尤以春夏之交,此景为壮观。”故有诗云:“女娲炼石自何年?补足人间缺漏天。石屑化为城上土,常将五色幻朝烟。”西华女娲城经历代增修,达到相当规模。城内曾建有五庙十殿和女娲阁,后来城阁被毁,女娲氏遗民思念故都,因将其地命名为“思都岗”。女娲城西南角原有女娲坟,高约10米,后出黄河水泛滥被淤没。1984年,当地群众在女娲坟原址加封土冢,增高至13米,并在坟前建立了女娲墓碑。
传说农历腊月十七日是女娲的生日,正月十五是女娲炼五色彩石补天完工之日,故每年腊月十七到二十三日、正月十五到二十日女娲庙会期间,附近乃至外省的群众纷纷赶来,其中不少人都要到女娲坟前烧香许愿还愿,人数多时一天可达2万余众。至今西华民间还流传着很多关于女娲抟泥造人、炼石补天、制造笙簧、为民牵线作媒、设置婚姻等传说,这都是女娲部族在此活动留下的痕迹。
女娲氏与伏羲氏早期的活动范围主要在中原地区。今河南境内有关女娲的遗迹甚多,如灵宝有女娲陵,登封有三皇庙、新郑有风后岭、荥阳有女娲祠、济源王屋山顶有女娲补天五色石、沁阳有女娲山与女娲祠等。另外,春秋时期,在山东一带的任、宿、须朐(qu)、颛臾4个风姓小国,均为太具昊伏羲氏的后裔所建;今陕西、山西、山东、河北等地也有许多女娲的遗迹,如女娲庙、女娲坟等,说明伏羲、女娲部族的活动范围逐渐由中原向四外扩散。
史载女娲之后,又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等十五个部族首领相继治理天下,他们皆袭“庖牺”之号。这说明,他们都是伏羲文化的继承者。这些古部族传承和发扬了伏羲开创的远古文明,推动了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向前发展,为我国人类早期社会摆脱蒙昧跨入文明阶段作出了重大贡献。而这些古部族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一带活动,表明这一带是中华远古文明的起源地和中心区域。
二、中华姓氏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伏羲时代
姓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产物。中华姓氏产生之初就与人类的繁衍进化有着密切关系。我国古人命姓定氏,最基本功用之一就是用来规范先民的婚姻嫁娶行为。汉代史学家班固撰《白虎通·姓名》云:“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祟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纪世别类,是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从班固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先民的得姓与“远禽兽、别婚姻”紧密相关,而“别婚姻”的核心内容就是“同姓不得相娶”。大家都知道,在远古部族之间的社会交往中,姓氏最初是作为各氏族的图腾标记或识别符号而产生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姓氏的功用也不断增加扩大。班固队为,我国先民的姓氏,不仅可以使人类与禽兽相互区分,还是先民们用来确定婚姻嫁娶、识别血缘亲疏远近。换而言之,人们有了姓氏,才可以知道自己的出身血统,做到同姓不婚,才能“纪世别类”、“生相爱,死相哀”,达到“崇恩爱、厚亲亲”的目的。而敬祖睦宗,是我国古代社会关乎人伦道德的大事。
如前文所述,伏羲是中华民族“制嫁娶,正姓氏”的始创者。在上古原始社会之初,人们处于群婚无序状态,对人类种群的发展造成种种危害。到伏羲时代,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这种危害,发现血亲通婚不利于人类的优生繁衍。为此.伏羲制定出一套“正姓氏,通媒妁”的嫁娶礼仪制度,规定出自同一血缘部落(同一女性始祖为同姓)的家族成员之间不准通婚,以遏制了初民在性关系方面紊乱无序的原始状态。《古史考》说:“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明代唐龙《重建伏羲庙记》记载:伏羲“作书契而代结绳之政,以俪皮为礼而正婚姻之始。”清吴乘权《纲鉴易知录》亦有伏羲“正姓氏、制嫁娶”的记载。他们一致认为,我国初民的婚娶规则和礼仪最早确立于伏羲。
伏羲创建的男女嫁娶制度,对中华民族种群的发展和进化具有重大和深远意义,它有利于人类的优生繁衍,是中国社会由蒙昧进入文明时代的一次重大飞跃。《白虎通·德论》记载:“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于是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天下,天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伏羲创立的“制嫁娶,正姓氏”制度被后世统治者继承下来,并逐步加以完善,形成以后中国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规范,中华民族自伏羲正姓氏之后,血缘近亲不婚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中国人的姓氏开始产生,姓氏作为“远禽兽、别婚姻”的符号,成为我国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记。
淮阳是羲皇故都,为伏羲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伏羲时代的许多重大发明创造活动,都应该以此为基地进行,特别是其“制嫁娶、正姓氏”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无疑与淮阳有密切关系。伏羲时代“姓氏”的含义虽然与现代不完全相同,但它是中华民族出现姓氏之始,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华万姓一统,始自伏羲,而羲皇故都淮阳,是中华姓氏最早的肇源地。
三、周口不仅是中华姓氏的肇源地,还是当今许多姓氏的祖源地
周口地区是中华许多姓氏的直接发源地。据初步统计,发源于周口或历史郡望在周口的姓氏达1130多个。这些姓氏的来源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一是出自伏羲氏的姓氏及直接起源于用口的部分姓氏。
伏羲为风姓,其后分出有伏、羲、牺、庖、包、宓、戏等姓,伏羲支裔部落分衍出来的姓氏就更多了。直接起源于周口地区的姓氏:如当代中国第一大姓李姓,人口近亿,其始祖李耳(老子),是周口鹿邑人,今鹿邑县太清宫镇即其故里。古时在今周口境内的古国有项(在沈丘)、厉(又作赖,在鹿邑)、顿(北顿在商水,南顿在项城)、戈(故城在太康)、古(故城在鹿邑)、养(故城在沈丘)等。他们虽为区区小国,但后裔均以国名为氏,历经2000余年血脉相继,传承至今,成为中华姓氏的重要成员。
二是来源于周代陈国及战国时期的齐国(田齐)。
淮阳县是周代陈国都城所在地。陈国于春秋末期被楚国所灭,族人为纪念故国,纷纷以国名为氏,就是陈姓。陈姓是当代中国第五大姓,人口约五、六千万,在我国南方为第一大姓,影响巨大。战国时期的田齐政权为陈国公子完的后裔所建。春秋时陈厉公之子陈完为避难出奔齐国(姜姓),改姓田。其后裔定居齐国发展成强族,后来取代姜齐建立了田齐政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田齐王族也分衍出许多姓氏,较著名的如王、孙、陆、姚、薛等。源于田齐的姓氏是陈姓的分支,他们与陈姓同宗共祖。
历史上由陈国和田齐衍生出来的姓氏甚多,除了由陈国开国君主胡公满直接传承下来的妫、胡、满等姓之外,又有田、王、孙、姚、车、陆、袁、夏、薛、敬、文、庆、宗、靖、盎。原、辕、舀、爰、木袁、舀、母、来、赐、法、威、金咸、针、皮、占、沮、舆、献、鞅、梧、坊、芒、禽、穰、咸、仪、恩、尝、雠、招、少西、颛孙、原仲、公良、斗门、偃师、司城、司徒、子仲、子夏、子宋、子石、子占、子沮、子舆、子献、子鞅、子穆、子枋、子尚、子芒、子禽、子寤、廪丘、於陵、威王、五王、沈陈、胡母、纥干、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庹等80余姓。这些姓氏中,虽然有些(复姓)现代已不再使用,或者已经改变成其他姓氏,但在中国历史上都曾有名人涌现,对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三是以郡望名著于天下并发祥于周口的姓氏。
郡望又称“郡姓”,是指魏晋至隋唐时期一些世居于某郡(郡为古代行政区划建置名)的大姓望族。由于这些姓氏大族名人辈出,在各个姓氏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巨大影响和重要作用,因而倍受该姓后人的尊崇、景仰,后来就演变成为这些姓氏的郡号和堂号。在我国,绝大多数姓氏都有自己的郡望、或郡号,这也是中华姓氏文化的一大特色。如今,郡号也是各姓氏族源或祖根的标记。
历史郡望在周口的姓氏主要有阳夏(太康)谢氏、汝南(商水)袁氏、汝南殷氏、宛丘符氏等,这些姓氏有些虽然不直接起源于周口,但其旗人历史上曾世代聚居于周口,发展成世家大族,在中国历史上也有重大影响。周口是其郡姓的发祥地,也是他们子孙后代寻根谒祖的圣地。
综上可知,历史上源于周口地区的姓氏甚多,其中许多姓氏现在已发展成为中华著姓。如李、王、陈、胡、田、孙、姚、夏、陆、袁、谢、薛、文等,均位列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100大姓之中,总人口估计约有4亿左右。这些姓族在长达2000余年的历史发展中,名人代出,不仅创造出本姓族辉煌的文化,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现在,他们的子孙散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正在为全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奉献着才能和智慧。
总之,周口地区姓氏文化资源丰厚,是中华儿女寻根溯源当之无愧的祖地。
一、伏羲时代是中国社会由蒙昧进入文明的初始阶段
伏羲是我国远古时代的部族首领,为风姓。伏羲又称庖牛羲、包牺、宓牛羲、宓牺、伏戏等。伏羲时代有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这在许多古文献中都有记述。如《世本》记载:“庖羲氏作瑟,五十弦。”《论衡·齐世》载:“故夫宓牺之前,人民至质朴,卧者居居,坐者干干,群居聚处,知其母不识其父。至宓牺时,人民颇文,知(智)欲诈愚,勇欲恐怯,强欲凌弱,众欲暴寡,故宓牺作八卦以治之。”《拾遗记》记载:伏羲时,“礼义文物,于兹始作。去巢穴之居,变茹腥之食,立礼教以导文,造干戈以饰武,丝桑为瑟,均土为埙,礼乐于是兴矣。”《古史考》记载:“伏羲氏作网”、“伏羲制嫁娶”。《古文考》记载:“羲皇造布。”《春秋命历序》记载:“伏羲、燧人,始名物虫鸟兽。”《尸子》记载:“宓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伏羲始画八卦,列八节而化天下。”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伏羲时代,中华先民已经开始摆脱了茹毛饮血、巢穴群居的原始状态,能够制造一些简单的生产工具和狩猎用的武器,开始使用鱼网捕猎野兽,用火烧考食物吃熟食,还会织布,制造乐器(瑟、埙等),创造了一些记事文字符号,为天下万物鸟兽命名,作八卦,制嫁娶,以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和婚姻嫁娶,这标志着中华先民开始脱离蒙昧无知的原始状态,跨入了文明社会阶段。总之,伏羲实开中华民族文明之先河,因此得到中华子孙世代崇敬,被尊为“人祖”、“人皇”、“羲皇”,列于“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宋均、谯周以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为三皇;《白虎通义》以伏羲、神农、祝融为三皇)。
我们考察伏羲时代的历史,还必须涉及到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女娲。相传伏羲与女娲本为兄妹,后来结为夫妻,生儿育女,因此他们都被尊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始祖——人文初祖,也一起被后世列入“三皇”之中(郑玄注《尚书》、班固撰《文选》等皆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
女娲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女神之一,我国民间关于女娲的神话传说很多,其中流传最广泛的是“女娲抟泥造人”和“女娲补天”的故事。
相传自从盘古开辟天地以来,大地上荒无人烟,毫无生气,这种景象使得天神女娲感到非常的孤独,她很想改变这种状况。有一天,女娲来到一个清澈的池塘边,蹲来,拿起黄泥,按照自己的模样做了一个泥娃娃。当地把这个泥娃娃放到地上时,泥娃娃居然蹦蹦跳跳地活了起来。女娲心里很欢喜,于是继续用黄泥抟土,塑造出许许多多男人女人来。这些赤裸的人围着女娲欢呼跳跃,然后就分散到各地去了。女娲造人之后,人类慢慢地在大地上繁衍开来。他们采摘野果,追猎猛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忽然有一天,一道晴天霹雳闪过,接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天空炸裂开一道大口子,大雨倾盆而下,淹没了田野和村庄,转眼间地上变成了一片汪洋。女娲看到人们哭喊着四处逃命,非常难过,就决心炼石补天,以拯救她的儿女们。女娲背着砍山斧遍涉群山,从东山采来红砂石,从西山采来白玉石,又从南山、北山、中山采来其他三种颜色的石头,把它们一起放进熔炉里冶炼。过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练成了与天空颜色一模一样的五彩石,女娲就用这些彩石补住了天空的裂缝。女娲把天补好之后,大雨停歇,洪水消退,人们避过一场劫难,又过上了自在的生活。为了不使人类灭绝,女娲还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关系,命男女们互相找配偶,让他们生儿育女,一代一代地繁衍下去。
又一传说:古时的水神共工氏与火神祝融氏交战争夺地盘。经过殊死搏斗,共工氏大败,恼羞成怒,一头撞向擎天柱不周山,竟把擎天柱撞断了,霎时天塌地陷,大地上洪水泛滥,烈火蔓延,飞禽作孽,走兽横行,百姓哀号。女娲看到人类陷入了灭顶之灾,挺身而出,决定以石补天。她走遍群山,选出一种五色巨石,在山上炼了九九八十一天,最后用来把天上的窟窿补好。据说现在天空的五彩云霞,就是女娲补天使用的五彩石的颜色生成的。女娲补天后,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天地定位,普天同庆,女娲看到天下的儿女们生活安然,高兴地吹起了笙箫。(《淮南子》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监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
女娲造人的传说,反映出中国古代人们对人类和生命起源之谜的求索思考,他们认为女神(女娲)是人类的创造者。据史学界和民俗学家的研究,女娲氏是我国原始社会晚期母系氏族社会的代表;伏羲和女娲处于同一时代,是中国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化时期父系氏族部落的代表;他们是具有通婚关系的两个氏族部落,即胞族。按历史文献记载,女娲与伏羲都以“风”为姓,表明这两大部族之间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他们共同的原始图腾崇拜物,就是自然界中威力巨大、无所不在的飓风。总之,伏羲、女娲时代正处于我国原始社会阶段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化时期,他们共同创造了中华远古文明,孕育出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人类,伏羲氏和女娲都是这一转化时期最有影响的领袖人物,或者是这一时期众多部族首领的集中体现及化身。
相传伏羲去世之后,其妹女娲氏继任部族首领,做了女皇。女娲治理天下130年,人口大增,万民安居乐业。她死后葬在今河南西华县境。“西华”因远古部族华胥氏曾在此聚居而得名。现在河南西华县城北聂堆镇思都岗村有女娲城、女娲宫等规模宏大的仿古建筑群,其地相传为女娲筑城之所和建都之处。据旧县志记载:“娲城,以为女娲所筑之城,故老相传,其来已久。城上朝来缤纷,烟霞袅袅,尤以春夏之交,此景为壮观。”故有诗云:“女娲炼石自何年?补足人间缺漏天。石屑化为城上土,常将五色幻朝烟。”西华女娲城经历代增修,达到相当规模。城内曾建有五庙十殿和女娲阁,后来城阁被毁,女娲氏遗民思念故都,因将其地命名为“思都岗”。女娲城西南角原有女娲坟,高约10米,后出黄河水泛滥被淤没。1984年,当地群众在女娲坟原址加封土冢,增高至13米,并在坟前建立了女娲墓碑。
传说农历腊月十七日是女娲的生日,正月十五是女娲炼五色彩石补天完工之日,故每年腊月十七到二十三日、正月十五到二十日女娲庙会期间,附近乃至外省的群众纷纷赶来,其中不少人都要到女娲坟前烧香许愿还愿,人数多时一天可达2万余众。至今西华民间还流传着很多关于女娲抟泥造人、炼石补天、制造笙簧、为民牵线作媒、设置婚姻等传说,这都是女娲部族在此活动留下的痕迹。
女娲氏与伏羲氏早期的活动范围主要在中原地区。今河南境内有关女娲的遗迹甚多,如灵宝有女娲陵,登封有三皇庙、新郑有风后岭、荥阳有女娲祠、济源王屋山顶有女娲补天五色石、沁阳有女娲山与女娲祠等。另外,春秋时期,在山东一带的任、宿、须朐(qu)、颛臾4个风姓小国,均为太具昊伏羲氏的后裔所建;今陕西、山西、山东、河北等地也有许多女娲的遗迹,如女娲庙、女娲坟等,说明伏羲、女娲部族的活动范围逐渐由中原向四外扩散。
史载女娲之后,又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等十五个部族首领相继治理天下,他们皆袭“庖牺”之号。这说明,他们都是伏羲文化的继承者。这些古部族传承和发扬了伏羲开创的远古文明,推动了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向前发展,为我国人类早期社会摆脱蒙昧跨入文明阶段作出了重大贡献。而这些古部族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一带活动,表明这一带是中华远古文明的起源地和中心区域。
二、中华姓氏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伏羲时代
姓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产物。中华姓氏产生之初就与人类的繁衍进化有着密切关系。我国古人命姓定氏,最基本功用之一就是用来规范先民的婚姻嫁娶行为。汉代史学家班固撰《白虎通·姓名》云:“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祟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纪世别类,是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从班固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先民的得姓与“远禽兽、别婚姻”紧密相关,而“别婚姻”的核心内容就是“同姓不得相娶”。大家都知道,在远古部族之间的社会交往中,姓氏最初是作为各氏族的图腾标记或识别符号而产生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姓氏的功用也不断增加扩大。班固队为,我国先民的姓氏,不仅可以使人类与禽兽相互区分,还是先民们用来确定婚姻嫁娶、识别血缘亲疏远近。换而言之,人们有了姓氏,才可以知道自己的出身血统,做到同姓不婚,才能“纪世别类”、“生相爱,死相哀”,达到“崇恩爱、厚亲亲”的目的。而敬祖睦宗,是我国古代社会关乎人伦道德的大事。
如前文所述,伏羲是中华民族“制嫁娶,正姓氏”的始创者。在上古原始社会之初,人们处于群婚无序状态,对人类种群的发展造成种种危害。到伏羲时代,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这种危害,发现血亲通婚不利于人类的优生繁衍。为此.伏羲制定出一套“正姓氏,通媒妁”的嫁娶礼仪制度,规定出自同一血缘部落(同一女性始祖为同姓)的家族成员之间不准通婚,以遏制了初民在性关系方面紊乱无序的原始状态。《古史考》说:“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明代唐龙《重建伏羲庙记》记载:伏羲“作书契而代结绳之政,以俪皮为礼而正婚姻之始。”清吴乘权《纲鉴易知录》亦有伏羲“正姓氏、制嫁娶”的记载。他们一致认为,我国初民的婚娶规则和礼仪最早确立于伏羲。
伏羲创建的男女嫁娶制度,对中华民族种群的发展和进化具有重大和深远意义,它有利于人类的优生繁衍,是中国社会由蒙昧进入文明时代的一次重大飞跃。《白虎通·德论》记载:“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于是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天下,天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伏羲创立的“制嫁娶,正姓氏”制度被后世统治者继承下来,并逐步加以完善,形成以后中国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规范,中华民族自伏羲正姓氏之后,血缘近亲不婚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中国人的姓氏开始产生,姓氏作为“远禽兽、别婚姻”的符号,成为我国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记。
淮阳是羲皇故都,为伏羲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伏羲时代的许多重大发明创造活动,都应该以此为基地进行,特别是其“制嫁娶、正姓氏”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无疑与淮阳有密切关系。伏羲时代“姓氏”的含义虽然与现代不完全相同,但它是中华民族出现姓氏之始,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华万姓一统,始自伏羲,而羲皇故都淮阳,是中华姓氏最早的肇源地。
三、周口不仅是中华姓氏的肇源地,还是当今许多姓氏的祖源地
周口地区是中华许多姓氏的直接发源地。据初步统计,发源于周口或历史郡望在周口的姓氏达1130多个。这些姓氏的来源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一是出自伏羲氏的姓氏及直接起源于用口的部分姓氏。
伏羲为风姓,其后分出有伏、羲、牺、庖、包、宓、戏等姓,伏羲支裔部落分衍出来的姓氏就更多了。直接起源于周口地区的姓氏:如当代中国第一大姓李姓,人口近亿,其始祖李耳(老子),是周口鹿邑人,今鹿邑县太清宫镇即其故里。古时在今周口境内的古国有项(在沈丘)、厉(又作赖,在鹿邑)、顿(北顿在商水,南顿在项城)、戈(故城在太康)、古(故城在鹿邑)、养(故城在沈丘)等。他们虽为区区小国,但后裔均以国名为氏,历经2000余年血脉相继,传承至今,成为中华姓氏的重要成员。
二是来源于周代陈国及战国时期的齐国(田齐)。
淮阳县是周代陈国都城所在地。陈国于春秋末期被楚国所灭,族人为纪念故国,纷纷以国名为氏,就是陈姓。陈姓是当代中国第五大姓,人口约五、六千万,在我国南方为第一大姓,影响巨大。战国时期的田齐政权为陈国公子完的后裔所建。春秋时陈厉公之子陈完为避难出奔齐国(姜姓),改姓田。其后裔定居齐国发展成强族,后来取代姜齐建立了田齐政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田齐王族也分衍出许多姓氏,较著名的如王、孙、陆、姚、薛等。源于田齐的姓氏是陈姓的分支,他们与陈姓同宗共祖。
历史上由陈国和田齐衍生出来的姓氏甚多,除了由陈国开国君主胡公满直接传承下来的妫、胡、满等姓之外,又有田、王、孙、姚、车、陆、袁、夏、薛、敬、文、庆、宗、靖、盎。原、辕、舀、爰、木袁、舀、母、来、赐、法、威、金咸、针、皮、占、沮、舆、献、鞅、梧、坊、芒、禽、穰、咸、仪、恩、尝、雠、招、少西、颛孙、原仲、公良、斗门、偃师、司城、司徒、子仲、子夏、子宋、子石、子占、子沮、子舆、子献、子鞅、子穆、子枋、子尚、子芒、子禽、子寤、廪丘、於陵、威王、五王、沈陈、胡母、纥干、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庹等80余姓。这些姓氏中,虽然有些(复姓)现代已不再使用,或者已经改变成其他姓氏,但在中国历史上都曾有名人涌现,对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三是以郡望名著于天下并发祥于周口的姓氏。
郡望又称“郡姓”,是指魏晋至隋唐时期一些世居于某郡(郡为古代行政区划建置名)的大姓望族。由于这些姓氏大族名人辈出,在各个姓氏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巨大影响和重要作用,因而倍受该姓后人的尊崇、景仰,后来就演变成为这些姓氏的郡号和堂号。在我国,绝大多数姓氏都有自己的郡望、或郡号,这也是中华姓氏文化的一大特色。如今,郡号也是各姓氏族源或祖根的标记。
历史郡望在周口的姓氏主要有阳夏(太康)谢氏、汝南(商水)袁氏、汝南殷氏、宛丘符氏等,这些姓氏有些虽然不直接起源于周口,但其旗人历史上曾世代聚居于周口,发展成世家大族,在中国历史上也有重大影响。周口是其郡姓的发祥地,也是他们子孙后代寻根谒祖的圣地。
综上可知,历史上源于周口地区的姓氏甚多,其中许多姓氏现在已发展成为中华著姓。如李、王、陈、胡、田、孙、姚、夏、陆、袁、谢、薛、文等,均位列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100大姓之中,总人口估计约有4亿左右。这些姓族在长达2000余年的历史发展中,名人代出,不仅创造出本姓族辉煌的文化,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现在,他们的子孙散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正在为全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奉献着才能和智慧。
总之,周口地区姓氏文化资源丰厚,是中华儿女寻根溯源当之无愧的祖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伏羲考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渊远流长。自人类出现,中国人就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化,谱写出中华民族自己的历史,中华民族向有“三皇”、“五帝”依代相传之说,但“三皇”、“五帝”其包含内容究竟指的是谁?从先秦至两汉就有多种说法,魏晋以后,各家史书均以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社会的不同看法和理解,有些带有神秘的色彩,有些则客观上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今天熟悉和了解我们民族发展的历史,知道我国历史悠久,中国人历史上富有进取和创造精神,为人类社会作出过贡献;总结人类社会发展中兴衰的经验教训,面对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把握好发展机遇,作出正确的决择。关于太昊伏羲氏,此说始于刘歆,他用比附左传与周易爻辞的办法把伏羲与太皞说成一人,两千年间,大家全认为定论。徐旭生先生认为“太昊在后来与伏羲成了一个人,是齐鲁学者...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伏羲与太昊陵
伏羲,又别称包(庖)牺、宓羲、虑戏,亦为后人称为牺皇、羲皇或太昊等名号,是我国史前众多英雄人物之一。由于他出现较早,贡献较大,故又被后人将他与女娲、神农氏列为“三皇”,居于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之前。三皇五帝是我中华民族祖先的代表人物,欲研究中华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对他们不能不加以深究。由于有关三皇的传说记录较少,迄今人们对他们尚缺乏深入的研究,更多的倾向是就传说讲传说,甚至就神话说神话,如此下去不可能弄清史前传说英雄人物的真实面目。在此,人们应当提出疑问:中国历史上到底有无伏羲其人?伏羲是什么时代的人?伏羲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历史贡献?限于篇幅,本文试就此三个问题,做个提纲式探讨。我国有数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世界上唯一不为外国灭亡过的文明古国。可是,由于能够记录历史档案的文字成熟以前,却只有传说而没有正式纪年的历史,也就是说,公元前841年西周公和元年之前,过去曾被历史学家称为“史前...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中华民族之根伏羲氏
清朝学者张澍在其《姓氏寻源》中说:“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世界上天地之物都有根源,寻根是人类的天性。寻根意识是当今世界的主要思潮之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存在自己的特殊问题,要想解决,必须要振兴科学文化,发展经济,必定想从自己民族和国家的传统文化中寻求救世安邦的良策与先进文化之根源。姓氏寻根,可以说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文化认同,是人性寻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对于我们龙的传人来说,寻根归宗意识更甚于世界其他民族,这也是中华六千年文明伟大凝聚力的血脉之源,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一直起着重要的内聚力的作用。我们中华民族万姓,追根溯源都出于太昊伏羲氏“制嫁娶,正姓氏”之人道,伏羲氏是中华民族之根。现代人是古人类经历了几百万年的进化才形成的。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家推测世界上最早的现代人大约出现在二十万年前的非洲,由他们形成了最初的人类群体,大约在十三万年前,他们的...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伏羲、伏羲时代与伏羲文化
伏羲作为上古时代的氏族和部落首领,他的名号既是个体,也是氏族和部落群体的代称。以伏羲或伏羲氏为名号的氏族或部落存在的时期都应包括在伏羲时代的范围内。伏羲时代,以伏羲或伏羲氏为名号的氏族或部落所创造的文化都是伏羲文化。关于伏羲事迹之记述,见于《周易·系辞下》、《管子》、《庄子》、《尸子》、《楚辞》、《荀子》、《战国策》、《世本》等先秦典籍之中。诸书中所载伏羲的名号,也颇为繁杂,有伏牺、庖柄、太昊、羲皇等数十种称谓。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先生认为,作为上古氏族和部落首领的伏羲,他的名号既是个体,也代表着氏族群体,同时还代表着被其文化泽及的其他氏族群体。所以说,伏羲是中华先民的代表性人物,是那个历史时代的形象。因此,伏羲、伏羲氏、伏羲氏族并不是一回事。伏羲就是第一次叫伏羲的这个人,即做了“三皇”的第一皇的这个人叫伏羲。然后以他命名的这个氏族的繁衍,形成一个新的氏族叫伏羲氏。伏羲氏然后又继续分支和繁衍...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宁氏寻根
宁氏是中华第187大姓,以南方分布较多。宁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其根在中原,为黄帝之后姬姓的分支。自90年代初期,笔者从研究“宁新中”着手,对先秦时的宁氏与宁邑进行研究,并发表了《“宁新中”地名与地望考释》(《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武王伐纣与牧野大战的历史地理问题》(《中原文物》2000年第4期)、《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宁氏与宁城》(《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及《获嘉“齐州故城”新论》(载《河南文物考古论集》(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等相关文章约6篇。近日,我们又专程对豫北地区对卫国相关遗存进行了系统考察,也专程对获嘉的宁氏遗存作了专题考察与研究,现将本人对宁氏寻根的最新认识就教学界各位同仁。一关于宁氏之根的问题,历代姓氏谱书均有较多的记载。《潜夫论·志氏姓》:宁氏,“襄卄五年《左传》杜注,宁氏出自卫武公。《氏族略》三云,卫武公生季亹,食采于宁,因以为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