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河洛文化与妈祖文化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80
转发:0
评论:0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河洛文化与妈祖文化,   河洛地区,地处中原腹地,曾经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所以古有“居天下
    河洛地区,地处中原腹地,曾经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所以古有“居天下之中”的 说法。河洛地区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据传,龙马负图出于河,神龟背书出于洛。“河”指黄河,“ 洛”指洛河,在黄河与洛河交汇的流域,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成了华夏 文明源头之一的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 源一带。河洛文化圈涵盖当今的中原地区,周边与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秦晋文化圈和燕赵文化 圈相衔接。河洛文化的内容包括原始的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和黑陶文化(龙山文化)、炎黄始祖 文化、《河图》、《洛书》与《周易》、夏商周三代文化、东周文化、秦统一后至唐代的封建正统 文化、宋代洛学及理学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伦理、哲学、史学、文学、教育、宗教、 科技、艺术、民族、民俗等。河洛文化具有正统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渊源于河 洛三代(夏、商、周)的礼乐文化。在儒学变革过程中,洛学兴起,理学形成,根植于河洛。河洛 文化具有源发性,“河图”、“洛书”出于河洛,儒学、道学、佛学等源起于河洛,儒学之礼源于 河洛三代之礼乐,老子《道德经》修于河洛,佛教祖庭白马寺建于河洛,河洛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源 头之一。河洛文化具有兼容性,她吸收、包容了古代周边地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容。 河洛文化具有极强的发散力,河洛文化辐射到周边的地域,并派生出诸多文化体系,如客家文化等。
    客家文化源于河洛文化。客家是中原汉人南迁过程中在特定环境里形成的汉民族的一个支系。 一批批原居住在河洛地区的中原人,在南迁至闽、粤、赣区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客家民系和 客家文化。客家的姓氏、堂号、堂联,充分反映出客家民系根在中原河洛。客家文化虽然有着自身 的特色,却深深地打上了河洛文化的烙印,因为她是在河洛文化母体上产生、成长起来的。
    妈祖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妈祖文化与河洛文化一 脉相承。妈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阴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居莆田湄州湾口,出身 仕宦人家。她自幼识天文、通医理、善舟楫。幼年时从塾师启蒙读书,过目能诵,聪明颖悟。长大 后立志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一生专心致志做慈善公益事业,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 人防疫消灾。她热心为人,为乡亲排难解忧。她通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常带领村民救助遇难的 渔舟、商船。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林默与世长辞。后人为了纪念她,在福建湄州岛上建 立了一座妈祖庙。自宋至清,历代朝廷先后36次褒封妈祖,封号由“夫人”“妃”“天妃”直至“ 天上圣母”“天后”,妈祖和孔子、关羽等一同被列为清朝各地最高祭典。
    从民间走出来被神圣化了的历史人物妈祖,由人变为海上救护之神。从此以后,航海的人又传 说常见妈祖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因此,渔民逐渐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 航行平安顺利。妈祖信仰逐渐从湄州岛走向世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妈祖庙近5000座 ,信奉者近2亿人。
    台湾是妈祖信仰者集中的地方,岛上有大小妈祖庙 800多座,信仰者超过台湾总人数的三分之 二,每年专程到湄州妈祖庙朝拜的台湾民众均在10万人以上。
    从古到今,不同人群对妈祖这位历史人物形成了一致认同,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及理想人格 的向往和赞美。妈祖以自己的行为和精神,为后人展现了智慧、慈爱、善良的形象。她是以河洛文 化为源头的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女英雄,是一位海内外千千万万华人所尊敬的中华民族精神的 代表,是一位集中华传统美德于一身的文化形象。她的许多美好传说,经过上千年不断的演绎发展 ,最终形成了反映人类“真、善、美”追求的妈祖文化。
    妈祖文化是以弘扬妈祖精神为核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民俗、华侨等多领 域内容的客家文化,其核心内容就是热爱祖国、热爱和平、除暴安良、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无私 无畏、甘于奉献等。妈祖文化凝聚了中华传统美德,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桥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河洛文化和客家文化
1600多年前,发生在京都洛阳、河洛和中原大地上的那场大范围、长时间的西晋末年战乱及北方胡人南下,迫使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河洛文化也随之南播。这种“南迁”、“南播”,以后又几次发生。客家先民、客家人“根在河洛”,河洛文化、中原文化乃客家文化之源,这几乎是研究者所持的共同看法。一、河洛地区是指黄河和洛水相交汇处的这一广大地区,即古河南地区,又称河洛地区。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曰:“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关于古河南地,陈昌远先生曾这样表述:“它指黄河由河曲、渭河而东,中经砥柱之险,过孟津、洛河,流出大伾,开始散为荥播,这一大段大河之南地。”①关于河洛地区的具体范围,朱绍侯先生曾指出:“即指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颍,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②显然这个范围要大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洛阳平原或洛阳盆地,但洛阳平原无疑是河洛地区的...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尧政与尧文化
唐尧,五帝之一,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贤君,因生活的年代历史久远,多数史书认为是传说,但从近年一些研究成果推论,应该说是实有其人,特别是在我们平顶山地区,有关尧的故事更是多不胜数,闻名中原的中州风景名胜游览区石人山,古代就名为尧山,只不过以其主峰石柱酷似石人而得今名。昭平湖中的邱公城,原为唐尧之后刘累所建,刘累生活在夏孔甲时代,因刚出生时掌有刘累二字而得名,原师从于豢龙氏学习扰龙技术,由于技艺高超,深得夏帝孔甲信任,让他为自己养龙,得到御龙氏的称号,只是后来偶然原因把龙养死了,才不得已避祸鲁山,建立了自己的小城堡,繁衍生息,后来发展为华夏少有的大姓家族一一一刘姓,刘累也当然地成为刘姓的始植。为祭典乃祖唐尧,刘累在尧山修建了尧祠和累亭。东汉张衡的《南都赋》写道:“远世则刘后甘厥龙醢,视鲁山而来迁。奉先帝而追孝,追唐祀乎尧山。”因此说,鲁山与尧的关系,可谓绵远续长。石人山即古尧山,当然地成为华夏刘...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河洛文化主流地位的成因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从夏、商、周三代的历史状况及实际势力所及可知,司马迁所说的“河洛”,是泛指以嵩山、洛阳为中心的“河南”、“河内”、“河东”诸地区,它包括了北及晋南冀中、西至关中、南达汉水、东到鲁西江淮这样一个范围比较广阔的地域。这片广袤的沃土是中华先民最古老的繁衍生息地之一,也是中华文明诞生的源头之地,因此,一般谈及华夏民族,追溯中华远古文明,都要谈到“河洛”,正所谓“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这种“煌煌祖宗业”的河洛文化产生于夏商,成熟于周,发达于汉、魏、唐、宋,传承于其后历代,贯穿中国整个封建社会。中国是一个地域文化多元的国家。河洛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和吴越、荆楚、湖湘、闽粤、巴蜀、陇右等地域文化相比,其产生、发展有许多相近和相同之处。但由于“河洛”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气候适宜,农业发达,夏商周汉唐宋等历代王朝都在这里建都,这种特殊的区位优势及...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河图洛书与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史研究领域常见使用的一个概念,它的本意是指黄河、洛河流域的文化形态。以河洛并称古已有之,如《史记·封禅书》说“三代之居,皆在河洛间”,又《史记·郑世家》说“和集周民,周民皆说,河洛之间,人便思之”,这两段话指出在夏商周三代河洛之间就是中华民族生活和居住的主要地区,其他地区的民众对河洛一带也都十分向往。这里的文化开发较早,最早进入民众定居的农耕社会,这里建立起第一个王朝夏朝,最早出现国家的形态,这里的文化创造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源头。河洛文化之所以形成一个含义固定的文化概念,最主要的标志是河图和洛书。《易经·系辞上》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意思是说,黄河里出现龙图,洛水里出现龟书,圣人行事便以它为准则。据传说,中华始祖伏羲时代黄河中跃出一匹龙马,背负“河图”,伏羲接受了它,依据此图创立了八卦,大禹时,洛水中浮出神龟,背...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河洛文化与《尚书.洪范》
河洛文化虽然也是一种地域文化,但它肇源最早,历史最悠久,在诸地域文化的发展中居于先导地位。河洛文化形成的历史可以在《尚书·洪范》找到重要信息。《尚书·洪范》形成的年代很早,其雏型应在夏商时代。殷人有册有典,已为大家所共知;从文献记载来看,夏代有文字也是无误的。以此而论,《汉书·五行志》的几段记载就有了着落:“刘歆以为虑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圣人行其道而宝其真。降及于殷,箕子在父师位而典之。周既克殷,以箕子归,武王亲虚己而问焉。”“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陧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弗畀《洪范》九畴,彝伦迪叙。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此武王问《雒书》于箕子,箕子对禹得《雒书》之意也。”这两段记载虽说有神话色彩,却传达出两个基本信息:一是《洪范》形成的时代很早,而且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甚至经历了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