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河洛文化和客家文化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66
转发:0
评论:0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河洛文化和客家文化,   1600多年前,发生在京都洛阳、河洛和中原大地上的那场大范围、长时间的西晋
    1600多年前,发生在京都洛阳、河洛和中原大地上的那场大范围、长时间的西晋末年战乱及北方胡人南下,迫使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河洛文化也随之南播。这种“南迁”、“南播”,以后又几次发生。客家先民、客家人“根在河洛”,河洛文化、中原文化乃客家文化之源,这几乎是研究者所持的共同看法。
    一、河洛地区是指黄河和洛水相交汇处的这一广大地区,即古河南地区,又称河洛地区。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曰:“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关于古河南地,陈昌远先生曾这样表述:“它指黄河由河曲、渭河而东,中经砥柱之险,过孟津、洛河,流出大伾,开始散为荥播,这一大段大河之南地。”①关于河洛地区的具体范围,朱绍侯先生曾指出:“即指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颍,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②显然这个范围要大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洛阳平原或洛阳盆地,但洛阳平原无疑是河洛地区的核心部位。在同一篇文章中,朱先生又指出:作为河洛文化圈,实际要超过河洛区域范围,即应该涵盖目前河南省全部地区。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2002年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朱绍侯先生以及开封的沙旭升先生都谈到,由开封禹王台所存康熙所题“功存河洛”匾额可以说明,所谓河洛地区,向东应包括郑州、开封在内。这个看法显然是正确的。
    “河南”正式作为行政区划,时间却要晚得多,它应该是始于汉代“河南郡”。战国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秦于河洛及周边地区一带置三川郡(以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故名),郡治雒阳(今洛阳市东北约15公里,即汉魏洛阳故城);前205年,西汉高祖刘邦曾初都雒阳,后因娄敬、张良谏言迁都长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治雒阳,辖雒阳、河南(汉置县,治王城)、偃师、缑氏、平(偃师西北)、平阴(孟津东北)、新成(伊川西南)、谷城(新安东)、巩、新郑、中牟、开封等22县。光武帝时改河南郡为河南尹。隋置有河南道、河南郡、唐置有河南道、河南府,宋置有河南府,元置有河南江北行省、河南路、河南府,明置有河南布政使司、河南府,清置有河南省、河南府。以上这些称“河南”的行政区划级别或同或不同,其辖境范围并不完全一致和重叠。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一词的最初含义,也原指洛阳一带。③“中国”一词,曾见于《诗·大雅·民劳》中:“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也见于《诗·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但由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出土文物可知,“中国”一词,最早见于1965年陕西省宝鸡县所出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其文曰:“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文王,肆文王受兹因(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ㄨ民。”何尊为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纪年铭的青铜器,系名“何”者作于周成王五年。可以看出,这里的“中国”,即指周王朝疆域的中心地区,即成周。也即今洛阳一带。《史记·刘敬传》说:“成王即位,周公之属傅相焉,乃营成周雒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因雒邑成周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土”或“土中”,这也应该是后来河南地区称“中洲”或“中原”的由来。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不但最早跨入文明时代,而且在以后数千年里,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众所周知,迄今,在全国范围包括台湾在内的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如长江下游江浙一带的河姆渡文化、良诸文化,东北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等。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多元论”或“满天星斗说”。但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人类社会实现“突变”,率先进入文明时代,出现“国家”,却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这一点乃是考古界、历史界绝大多数研究者的共识。
    《史记·封禅书》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岳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渎咸在山东。”《国语·周语上》又说:“昔伊洛竭而夏亡。”足见河洛地区和夏王朝关系极为密切,正是夏王朝活动的中心地区。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偃师二里头村南发现、以后又长期进行考古发掘的二里头遗址,不少学者认定,这里就是“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的“斟鄩”所在地,是夏王朝的都城。④这应是我国“七大古都”(洛阳、西安、北京、开封、杭州、安阳)中最早诞生的都城,也是最早的洛阳城。由夏以降,商、西周、东周、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均建都洛阳,故称洛阳为“九朝故都”(九表示多数)或“十三朝故都”。
    在中国七大古都中,以洛阳建都最早,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居住帝王最多;二里头夏都斟鄩被称为“中华第一都”;沿洛河由东向西一线,在50公里以内,保存下来五座古代都城遗址(由东向西依次为:商都西毫、夏都斟鄩、汉魏故城、隋唐东都城、东周王城),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仅见的。北魏洛阳城范围约1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都城。俞伟超先生在论及北魏洛阳城规模时就曾指出“是近代以前全球所见范围最大的城市”⑥。东汉永和五年(140年),河南尹(治洛阳)“有户二十万八千四百八十六,有口一百零一万八百二十七”⑦(东汉初年,全国人口两千多万,后增加至五千多万),北魏洛阳有“十万九千户”,约60万人口。凡此,在七十古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洛阳应是当之无愧的“古都之首”、“名城之冠”。有一种说法,要了解中国的20年可以到深圳,要了解中国的200年可以到上海,要了解中国的500年可以到北京,要了解中国的1000年可以到开封,要了解中国的3000年可以到西安,而要了解中国的5000年,只有到洛阳。这是很有道理的。这和司马光的名句“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十分吻合。
    还应提及的是,作为国都、京师、京畿之地,古代洛阳的范围要比今日洛阳市大得多。尽管在不同时期洛阳的范围大小不完全一样,但一般来说,可以涵盖整个河洛地区,即如前面已说到的东至荥阳、郑州、西至华阴、潼关、南至临汝、北至济源、晋南。
    前文提及,古代所称“中国”,本指洛阳一带;“河南”也原指以洛阳为核心的河洛地区及周边一带地方。嵩岳是驻洛帝王朝拜之地,武则天“登嵩岳封禅”,故改“嵩阳县”为“登封县”,并用“万岁登封”年号;少林寺则是魏孝文帝为天竺僧跋陀所建。“洛”、“偃”、“巩”、“孟”、“登”,古均属洛阳。巩义市即巩县,因其南依嵩岳,北临黄河,东有虎牢关,西有黑石关,故曰“巩”,本为洛水入河之地。 
    二、诞生、成长、发展、繁荣于河洛大地的河洛文化,不同于任何一种地域文化,如山东的齐鲁文化、河北的燕赵文化、山西的晋文化、陕西的秦文化、四川的巴蜀文化、两湖的荆楚文化、江浙的吴越文化等,它是中央文化、国家文化、国都文化、统治文化,长期占据着主导和统率地位,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核心,它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更直观、更准确地表述河洛文化这种独特的、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笔者考虑:如将河洛文化改称为“京洛文化”,似乎更为恰切。(京洛即洛阳。)班固《东都赋》云:“子徒习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云:玄奘“法师少离京洛……”) 
    关于河洛文化的时限,一般认为应是始于裴李岗文化而终于北宋南迁之时。裴李岗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偏晚的一种文化,以首先发现于河洛区域内的新郑市裴李岗而得名,距今8000年左右。早在1959年,就在洛阳市偃师马涧沟发现了属于裴李岗文化遗存的石磨盘一套;以后,裴李岗文化遗址陆续在古洛阳范围内的偃师、巩县、登封发现,前些年,又在孟津小浪底峡谷与三门峡分界处的黄河南岸发现,说明河洛地区是裴李岗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接下来的仰韶文化,以首先发现于河洛区域内的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河洛地区是它的中心区域之一。首先发现于山东省境内的龙山文化,随着考古发掘的进展和学术研究的深入,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面貌,又分别称为山东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等。而河洛地区正是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的中心地区。⑧由裴里岗文化而仰韶文化,而龙山文化,而夏文化,一脉相承,大约延续了一万年之久。
    《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被誉为“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最高成就”,可视为中华古文明的第一个高峰和里程碑。西周初期,周公在雒邑“制礼作乐”,实开儒学之初基;且因周公封于鲁,周公后人治理鲁,故鲁国成为保存西周典籍及文物制度最多、最丰富的国家,成为周公思想、儒家思想根基深厚之国。后鲁国诞生孔子、孔子向往周,故有“孔子入周问礼乐”之事,洛阳实儒学渊源之地。范文澜先生曾指出:宋国是商朝的后代,鲁国是周公的旧封,春秋时列国都到宋、鲁“观礼”,因为它们是保存商周文化最多的旧国。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和宋、鲁两国主要是鲁国有密切的关系。⑨。东周王朝“柱下史”老子撰《道德经》,成为道家学说的重要经典,老子也被尊为道家学说的创始人。佛学首传于洛阳,东汉雒阳西雍门外的白马寺,初创于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入华后官府营建的第一座佛寺,被誉为“祖庭”、“释源”,是中国佛教早期活动和传播的中心。玄学诞生、兴盛于洛阳。洛阳伊川二程则为宋明理学的奠基人。儒家学说、道家学说、佛学、玄学、理学这五大学说学派,对形成和决定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和“品格”,对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它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此外,洛阳历史上还诞生了许多其它重大的科学文化成就(如史学、文学、绘画、书法、雕塑、音乐、科学技术、医药、建筑等),生活过灿若群星的文化名人。以上这些,无疑都是河洛文化的主要内容。
    朱绍侯先生曾在《河洛文化与河洛人、客家人》一文中写过这样一段话:“简言之,河洛文化应是产生于河洛地区的,包括原始社会的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和河南黑陶文化以及神秘而代表河洛人智能的《河图》、《洛书》;应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史官文化,及集夏商周文化大成的周公制礼作乐的礼乐制度;还应包括综合儒、道、法、兵、农、阴阳五行各家学说而形成的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及与儒、道思想互相融合的佛教文化等等,以上各种文化的总合就是河洛文化。”“究其实质,河洛文化就是狭义的中原文化。广义的中原文化应包括齐鲁、秦晋、燕赵等文化。”这里,朱先生对河洛文化的内涵及其与中原文化的关系作了相当全面的概括。
    让我们“放眼世界”。世界史上有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它们是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黄河、尼罗河、两河流域、恒河,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发祥地。在距今五六千年前后,也即世界范围内人类历史由“野蛮”跨入“文明”的时期,这四大文明古国,就是当时全球范围内的几大文明中心。洛阳一带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地区,华夏文明的中心,因此洛阳也就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和发祥地之一,或直接称为“东方古代文明的中心和发祥地”,这也是符合世界历史史实的。而且直到15世纪,中国文化一直居于世界文化前列。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古国如埃及、巴比伦、印度、甚至希腊、罗马,原来的民族、原来的文化,通通被征服了、灭绝了、消失了,只有中国文明、中华文化,从古到今,一脉相承,连绵不断,流传至今。这是世界文明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在考察这一历史文化现象时,我们注意到自古以来洛阳为“天下之中”这一观念。在中国人心目中,洛阳自古是“天下之中”是“中心”。古代所称“中国”即指洛阳一带也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也好;“乃营成周洛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也好;“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土中谓洛邑,为天下之中也”也好;“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严阻,当秦陇之襟喉,而魏赵之走集”,等等,都表达了这个意思。豫州即“中州”,嵩岳为“中岳”。这种“以洛阳为中心”的观念,对中华民族的团结、对中国的统一、对中华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实在是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洛阳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中,把“中华文明圣地”作为洛阳的“一级理念形象”;在《洛阳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一书,提出洛阳是中华民族的圣地、圣城,都以不同提法概括了洛阳和河洛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我们常说的“根在河洛”是完全一致的。
    三、“君从哪里来?来自黄河边。”如前所述,客家人“根在河洛”,客家文化源于河洛文化。不仅如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核心,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河洛文化对其它地域文化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
    曹魏元帝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重演“曹丕代汉”故事,废魏自立,建立西晋,是为晋武帝,下传惠帝、怀帝、愍帝,凡四帝,52年,建都洛阳。
    早在西晋武帝时,欲接受曹魏一代“本根无所庇荫,遂乃三叶而亡”⑩的教训,出于监督异姓功臣及吴、蜀地方势力的需要,曾大封宗室27人为王,并允许封国置军(大国5000人,次国3000人,小国1500人)。武帝驾崩后,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惠帝无能,皇后贾南风擅权。从此为争夺西晋皇室最高权力,以都城洛阳为中心,主要在河洛及中原大地,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展开了长达16年的大混战。这场,使数十万人丧生,给社会经济、文化带来了巨大破坏。如永宁元年(301年),司马冏、司马颖、司马伦等混战,死者近十万人;永兴元年(304年),司马部将张方攻入洛阳,烧杀抢掠,死者以万计。混战过程中,洛阳13岁以上男子全部被迫服役,米价贵到一石万钱,许多人饥饿而死。接下来是“永嘉之乱”。永嘉二年(308年),王弥击败晋军于伊水之北,兵逼洛阳城下,西晋朝廷急令关闭洛阳城门。永嘉五年(311年),王弥等攻下长安,俘晋愍帝;次年,愍帝被杀,西晋亡祚。
    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给洛阳、河洛和中原大地造成了极大灾难,广大汉人难以生存下去,纷纷南迁,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浪潮,这便是今日各地客家人的第一批先民。关于此次南迁人数,《中国史纲要》说:到达长江流域的至少有70万人,另有20万人没有到达长江,聚居在今山东境内。《晋永嘉乱后之民族迁徙》一文称,从永嘉之乱到拓跋焘攻宋,北方人口南迁将近百万。为了安置这大批的南迁汉人,东晋时在长江一带设置了不少侨州、侨郡和侨县,如南徐州、南豫州等。侨人不入当地户籍,官史均以北方士族。其后,唐代安史之乱、唐末及五代、宋室南迁、南宋灭亡之时,黄河流域均有大批汉人南迁,“其中绝大多数是河洛人、中原人”。
    繁荣发达的汉魏晋,隋唐宋文化,富庶美丽的河洛及中原大地,繁荣热闹的京都洛阳、开封,都会在南迁汉人、客家人的思想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成为他们世代相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白头宫女在,闲话说玄宗。”洛阳城、开封城、河洛大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是他们永远道不完、表不尽的谈资,那情景远远超过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正是这些南迁汉人、客家祖先带来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极大地促进了长江流域等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这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河洛文化,不但是南迁汉人、客家先祖、客家人最重要的精神财富,而且也通过他们得到了最广泛、最深入的传播,极大地扩大了河洛文化的影响。客家文化的精神、精华,客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组成部分,都是和河洛文化一脉相承的。
    唐代诗人张籍《永嘉行》诗云:

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
晋家天子作降虏,公卿奔走如牛羊。
紫阳旌幡暗相触,家家鸡犬惊上屋。
妇人出门随乱兵,夫死眼前不敢哭。
九州诸侯自顾土,无人领兵来护主。
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这首诗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晋末战乱、胡人入侵和中原汉人的南迁,至今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据有关资料说,目前生活在我国南方各省及海外各地客家人有将近一亿之众,几乎赶上英、法两国人口的总和,这真是一个骄人的数字!以致形成了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有华人,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的壮观局面。而且其中不乏政坛揆要、企业大腕、文化泰斗!“辉煌祖宗业,永怀河洛间。”客家人公认“根在河洛”,闽南话也叫“河洛话”,迁台的客家人自称“河洛人”、“河洛郎”,台湾演出“歌仔戏”,横额上书“河洛大舞台”,客家人的姓氏、堂号、民风民俗、节日庆典都源于中原和河洛,他们对中原、河洛、开封有极为深厚的感情,先祖故乡的发展、振兴和腾飞,他们感到由衷的高兴!
 
    注释:
    ① 陈昌远:《朱秦河洛历史地理与河洛文化历史地位考察》,《河洛文化丛论》第一辑,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8月。
    ②朱绍侠:《河洛文化与河洛人、客家人》,《文史知识》1994年3期。
    ③马承源:《何尊铭文初释》,《文物》1976年1期。陈昌远:《有关何尊的几个问题》,《中原文物》1982年2期。
    ④ 陈昌远:《先秦河洛历史地理与河洛文化历史地位考察》。
    ⑤参见《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
    ⑥徐金星主编:《汉魏洛阳故城研究·序》,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
    ⑦《后汉书·郡国志》。
    ⑧参见《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
    ⑨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第四章第九节《孔子及其所创儒家学说》,人民出版社,1964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河洛文化主流地位的成因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从夏、商、周三代的历史状况及实际势力所及可知,司马迁所说的“河洛”,是泛指以嵩山、洛阳为中心的“河南”、“河内”、“河东”诸地区,它包括了北及晋南冀中、西至关中、南达汉水、东到鲁西江淮这样一个范围比较广阔的地域。这片广袤的沃土是中华先民最古老的繁衍生息地之一,也是中华文明诞生的源头之地,因此,一般谈及华夏民族,追溯中华远古文明,都要谈到“河洛”,正所谓“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这种“煌煌祖宗业”的河洛文化产生于夏商,成熟于周,发达于汉、魏、唐、宋,传承于其后历代,贯穿中国整个封建社会。中国是一个地域文化多元的国家。河洛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和吴越、荆楚、湖湘、闽粤、巴蜀、陇右等地域文化相比,其产生、发展有许多相近和相同之处。但由于“河洛”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气候适宜,农业发达,夏商周汉唐宋等历代王朝都在这里建都,这种特殊的区位优势及...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河洛文化与妈祖文化
河洛地区,地处中原腹地,曾经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所以古有“居天下之中”的说法。河洛地区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据传,龙马负图出于河,神龟背书出于洛。“河”指黄河,“洛”指洛河,在黄河与洛河交汇的流域,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成了华夏文明源头之一的河洛文化。河洛文化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河洛文化圈涵盖当今的中原地区,周边与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秦晋文化圈和燕赵文化圈相衔接。河洛文化的内容包括原始的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和黑陶文化(龙山文化)、炎黄始祖文化、《河图》、《洛书》与《周易》、夏商周三代文化、东周文化、秦统一后至唐代的封建正统文化、宋代洛学及理学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伦理、哲学、史学、文学、教育、宗教、科技、艺术、民族、民俗等。河洛文化具有正统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渊源于河洛三代(夏...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河洛文化的融合性
河洛是一个地域概念,指的是黄河中游和洛水流域的广大地区,也就是狭义的中原地区。以中岳嵩山为象征的河洛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周成王时的何尊铭文就称河洛为“中国”,意为天下之中;而《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公盛赞洛阳的话为“此天下之中,四方人贡道里均”;《史记·封禅书》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间。”其实,并非夏商周三代的统治者均定都河洛,在文明时代以前,这里已成为全国文化发展的中心,而且在三代以后,直至宋代,河洛地区一直保持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如果我们将河洛文化比喻为车毂的话,那么,周围的车辐是聚于车毂的,而同时以河洛地区为轴心,强烈的影响着周围的文化,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辐辏与辐射的关系。河洛文化之所以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不仅仅是因为在这里诞生了最早的国家,率先进入了文明社会,而且还在于它融汇四方、辐射四方的文化特性...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河洛文化的标志洛书
“洛出书处”汉魏古碑,碑高2010毫米,宽675毫米,厚270毫米。为砂岩石质,上圆下方。碑额刻有圭首图案,图中方形线基本脱落,似为洛书图样。额下碑文仅剩第一个字,为魏书“洛”字,此字高300毫米,宽330毫米,体似汉魏古风,据专家鉴定,该碑为汉魏遗物。唐诗人李峤《书》曰:削简龙文见,临池鸟迹舒。河图八卦出,洛字九畴初。清·雍正二年,河南府尹张汉视察永宁县,在西长水村题:“洛出书处”碑。碑高1825毫米,宽635毫米,厚170毫米,由“永宁令沈育立”。唐·张钦敬《洛出书》:浮空九洛水,瑞圣千年质。奇象八卦分,图书九畴出。昔闻夏禹代,今献唐尧日。唐·叔孙玄观《洛出书》清洛含温溜,玄龟荐宝书。波开绿字出,瑞应紫宸居。物著群灵首,文成列卦初。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河洛文化的源头及早期发展
一、河洛地区与河洛文化在讨论河洛文化发展阶段之前,需要明确的两个概念:一个是河洛地区的文化,另一个是河洛文化。河洛地区是一个区域性的概念,这里的河,指黄河,洛指洛水,河洛地区即为黄河中游和洛水流域的广大地区。黄河中游是指黄河由河曲而东,经三门峡、孟津、荥阳、郑州、开封,直达兰考境内;洛水发源于陕西塚岭山,经陕西洛南、河南卢氏、洛宁、宜阳,进入洛阳偃师境汇集涧水、瀍河、伊河后至巩义南河渡注入黄河。所以,河洛地区实际上指的就是以中岳嵩山为中心的狭义的中原地区。在历史长河中,居住在河洛地区的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并向四周辐射、延展。河洛文化发源于河洛地区,但并不局限于河洛地区。河洛地区的文化并不能与河洛文化划等号。河洛地区在其早期的发展中,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融汇四方,善于吸收四周地区文化的精华,起到了文化熔炉的作用,最终成为最早诞生文明的地方。但在后期的发展中,伴随着河洛地区政权的交替...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