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许顺之与朱熹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0
转发:0
评论:0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许顺之与朱熹,    明代以来,江南各地凡设朱子祠,都配祀许顺之塑像。朱熹是众所崇敬的宋代大儒
     明代以来,江南各地凡设朱子祠,都配祀许顺之塑像。朱熹是众所崇敬的宋代大儒家,儒家思想是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从孔子删订六经,形成儒家思想体系,其间虽有秦始皇焚书坑儒,但从汉代以后,特别是经宋代朱熹的继承和发展,儒学始终处于独尊地位,“虽黜百家,专用儒术”,儒学是封建社会的官学,因此,朱熹死后,各地建朱子祠,纪念这位大儒家、大思想家。然而朱子祠为何配祀许顺之?许顺之何许人?他和朱熹有何关系,本文就此谈点看法,就教于行家学者。

     一、许顺之是朱熹的第一位高徒。
     朱熹,宋绍兴十八年登王佐榜进士,绍兴二十一年(二十二岁)授任同安主簿、绍兴二十三年莅任兼领学事。同安是朱熹仕途的发源地,是他继承儒学,以文教民,苦心经营的第一个县城。在同安任职四年,他致力为同安兴教立学开拓园地,在他手上建了经史阁、教思堂,还设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大斋,一方面收集全国经书著作,贮藏经卷;一方面招生办学,“选邑秀民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已治人之道”。许顺之就是当时朱熹的最早学生,也是第一位高徒。许顺之,名许升,福建同安人,汉代左翊将军许滢第三十五代孙。许顺之父亲许漠,是个“崇尚师儒,教子有方”的文人,祖父许权,治平二年进士,官至承信大夫,曾祖父许楫,元丰八年进士。许顺之自小聪明,朱熹主薄同安时,13岁的许顺之便是朱熹第一代学生,他学习用功,专心致志,理解能力强,有自己的独撰,深得朱熹的喜欢。朱熹平时给他讲解圣贤书,还经常到他家“访求名士”。《紫阳大同集》一书收集朱子薄同时的文章、讲稿,其中一部份收集朱熹与门人许顺之之辈答问对话,从这些答问对话可以看出,朱熹主薄同安时,许顺之尚在志学之日,然其所为,思想已是十分成熟的人。

     二、许顺之是朱熹宣传儒学、创建理学理论的得力助手。
     许顺之不仅是朱熹的得意门生,而且是朱熹宣传儒学,创建理学的得力助手。朱熹一生崇敬先圣,主张和宣传“周孔之道常存”。绍兴二十七年,朱熹在同安任期满后到建阳、又把许顺之带到建阳,许顺之一方面继续拜朱熹为师,一方面与朱熹四处讲学说道,为宣传儒学做了很多工作,正如朱熹所说:“诸生相从游者多矣,其恬淡靖退,无物欲之累,未有如顺之者”。许氏族谱写道,朱熹在同安任期满后,把许升带回建阳,“以卒讲业”。朱熹发展二程理气关系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一个完整理学体系(理学后被视为正统的儒学)。许顺之在朱熹身旁,“敦习诗书,崇研师儒,以正自栽”。他探研儒学理论,体会理学思想,撰写了《孟子说》、《礼记文解》、《易解》等著作,发表各种论著,讲解朱熹“理气”学说,论证“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去“人欲”存“天理”。这些不仅对于缓和社会矛盾,而且对于维护和宣传朱熹理学思想起到积极作用。

     三、许顺之治学兴儒,传道授业,为乡梓教育做出很大贡献。
     许顺之从小跟随朱熹,饱学儒家经典,受到传统儒学教育,他便发挥自己的特长,以自己的知识发展乡梓教育,朱熹调任漳州时,他回同安,“以教授生徒为业”,一方面掌教官学,一方面在自己住家(史称营城)办书院,名“存斋书院”,“广招学士,培养雕逐成器之才”。他按朱熹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要求诸生勿以干禄蹈利为事,而应语圣贤之余旨,究学问之本源,无牵于章句,无滞于旧闻。“存斋书院”在许顺之的创办下,越办越旺,并世代相传。《八闽通志·儒林传》高度评价许顺之的事迹。从朱熹“以教养为先务”,到许顺之办书院,同安从此进入一个“兴文育贤”的文明时期,成为“闽学开宗之地”。据史料统计,宋代受朱熹、许顺之等教育影响较深的同安,科举考试进士从唐代2人上升到52人,特别是明代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内容,解释以朱熹的注为依据,同安进士一跃为92人,占全国进士3.74‰,当时流传“闽之文学以漳泉为最,而漳泉尤以同安为最,盖因朱子过化,文风日盛耳”。

     四、许顺之与朱熹的情谊深湛。
     许顺之一生跟随朱熹治学兴儒,传道授业。他们之间不仅有师道之谊,也有人性之情。许顺之一生崇敬师圣,朱熹也喜欢自己的门生。据史料记载,许顺之原名许升,成为朱熹高徒后,朱熹特为许升取字顺之,并写《顺之字说》送给他,许顺之在自己家(营城)办书院,朱熹特为他的书院取名“存斋”,还写了《存斋记》:“因念与升相从,于今六七年,视其学专用心于内,而世之所屑,一毫不以介于其间。窍偿以谓生之学,有意于呼孟氏所谓存其心者,于是以存名其斋……。”许顺之写《孟子说》、《礼纪文解》、《易解》,朱熹十分欣慰,《同安志》称:“朱子嘉之,令校程氏语录升曲折订正论量。朱子答书甚悉。”淳熙十一年(1184年)十二月十二日,许顺之在家逝世,享年四十四岁,朱熹听到噩耗,专门派人送了祭礼,并写一篇《祭文》怀念顺之。朱熹在漳州任太守期间,到同安特意看望顺之家,并重新为顺之择墓地于西安桥西侧,许氏族谱收集了朱熹与许顺之平时书信及相送诗词,这些书信诗词的字里行间也充分体现这对师徒之间的情谊。综上述可以看出,许顺之能配祀朱子祠,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客观上许顺之是朱熹的高徒,是朱熹创立理学的助手,是朱一生推崇和喜欢的人物;主观上,许顺之对治学兴儒,传道授业贡献很大,朱熹立言立论相当成功,许顺之立功立德显胜一筹,历来颇受人们推崇,所以人们敬拜朱熹,当然也忘不了朱熹的高徒许顺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许姓渊源
许姓来源一、出自姜姓,以国为氏,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据史书记载,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西周灭商后,周成王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为太岳之嗣,也称为许文叔。许国地在今河南许昌市,春秋时为郑、楚等国所逼,公元前576年,许灵公被迫南迁叶地,为楚国的附属;前534年许惮公又被迁城父;前538年又迁荆山;前529年复迁叶地;前506年再迁容城。战国初期终于被楚国所灭,迁于容城,后子孙分迁中原及江南各地,以国为氏,称为许氏,史称许姓正宗。相传炎帝是上古部落首领少典的儿子,少典娶娇氏而生炎帝。由于炎帝居于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他本人也是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烈山氏,一作厉山氏。后来炎帝向东发展,势力达到中原地区,这样就与黄帝的势力发生冲突,他们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进行了一场战争,结果炎帝战败,于是便...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伏羲与太昊陵
伏羲,又别称包(庖)牺、宓羲、虑戏,亦为后人称为牺皇、羲皇或太昊等名号,是我国史前众多英雄人物之一。由于他出现较早,贡献较大,故又被后人将他与女娲、神农氏列为“三皇”,居于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之前。三皇五帝是我中华民族祖先的代表人物,欲研究中华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对他们不能不加以深究。由于有关三皇的传说记录较少,迄今人们对他们尚缺乏深入的研究,更多的倾向是就传说讲传说,甚至就神话说神话,如此下去不可能弄清史前传说英雄人物的真实面目。在此,人们应当提出疑问:中国历史上到底有无伏羲其人?伏羲是什么时代的人?伏羲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历史贡献?限于篇幅,本文试就此三个问题,做个提纲式探讨。我国有数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世界上唯一不为外国灭亡过的文明古国。可是,由于能够记录历史档案的文字成熟以前,却只有传说而没有正式纪年的历史,也就是说,公元前841年西周公和元年之前,过去曾被历史学家称为“史前...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垓下”地名之争之淮阳说
垓下之围,为西楚霸王项羽敲响了丧钟,它是楚汉之争中一次著名的斗智斗勇战例。但具体垓下的详细地点到底何处,史学界历来争议很大。史学界对垓下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论断:一是著名史学家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认为:“垓下在河南省鹿邑县境”,持鹿邑论;一是著名史学家郭沫若的《中国史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认为:“垓下在安徽省灵璧县南、沱河北岸”,持灵璧论,且代表史学界的一般倾向。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可畏等人经过研究提出,垓下应在古陈淮阳县。笔者很赞赏陈可畏等人的观点,垓下在古陈淮阳的可能性很大。典籍之中观垓下有关垓下地理位置的记载,在《汉书·地理志》沛郡侯国下注云:“垓下,高祖破项羽处”。《水经注·淮水系》载曰:“氵交水东南流,经氵交县故城北,县有垓下聚,汉高祖破项羽所在也”。唐《元和郡县志·河南道五》在宿州虹县下载言“垓下聚,在县西南54里,汉高祖围羽于垓下,大...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宁氏寻根
宁氏是中华第187大姓,以南方分布较多。宁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其根在中原,为黄帝之后姬姓的分支。自90年代初期,笔者从研究“宁新中”着手,对先秦时的宁氏与宁邑进行研究,并发表了《“宁新中”地名与地望考释》(《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武王伐纣与牧野大战的历史地理问题》(《中原文物》2000年第4期)、《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宁氏与宁城》(《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及《获嘉“齐州故城”新论》(载《河南文物考古论集》(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等相关文章约6篇。近日,我们又专程对豫北地区对卫国相关遗存进行了系统考察,也专程对获嘉的宁氏遗存作了专题考察与研究,现将本人对宁氏寻根的最新认识就教学界各位同仁。一关于宁氏之根的问题,历代姓氏谱书均有较多的记载。《潜夫论·志氏姓》:宁氏,“襄卄五年《左传》杜注,宁氏出自卫武公。《氏族略》三云,卫武公生季亹,食采于宁,因以为氏...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新密新砦城址与夏启之居
研究夏文化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根据文献记载,查明夏代诸王居(都)地,借以进一步研究夏文化的分布与变迁。关于夏王朝诸王当中的禹都阳城、太康居斟鄩等夏王都城的地望已有不少学者详加考证。结合考古发掘材料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认为禹都阳城在今河南登封告城的王城岗,斟鄩有可能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至于启都地望问题尚未有统一的意见。近年来在靠近新郑的密县东部的新密市新砦遗址发现了一处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左右的龙山文化末期~新砦期城址,在城址的西南部发现有大型建筑。根据新砦城址范围广大,文化堆积丰厚,城址出土众多高规格遗物等特征综合分析,这里显然是一处都邑性城址,结合其年代及相关历史文献记载,我们初步认为这座都邑城址很可能是黄台之丘附近的夏启之居,即夏启的都城。现根据发掘材料试论于后。一新砦城址位于河南省新密市东南18.6公里的刘寨镇新砦村。整座城址均掩埋在今地表以下,经钻探和局部解剖得知,城址平面基本为方形,...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