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河图洛书与远古物象崇拜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76
转发:0
评论:0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河图洛书与远古物象崇拜,  摘要:河图洛书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文化观念中的物象崇拜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基本

   摘要:河图洛书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文化观念中的物象崇拜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基本问题上:其一是河图洛书的来源,传说认为河图洛书是从黄河、洛河的河水中来的,这反映了远古时期先民的河流崇拜意识;其二是河图洛书的传送媒介,传说认为河图洛书是由龙、马、龟衔来或驮来的,这反映了远古时期先民的灵异动物崇拜意识;其三是河图洛书的主要表现形式,传说认为河图洛书的基本符码是数的概念,这反映了远古时期先民的数字崇拜意识。

    关键词:河图洛书;文化观念;物象崇拜

    传说中河图洛书产生的过程及其内容与形式,一开始即带有神秘色彩,有关文献资料则表现为历史记述和神话传说的交织与互证。传说是带有主观性的,神话是带有虚幻性的,这都在一定程度上远离着科学的真实。然而,人类社会早期的文化成果,是当时人类在启蒙之初特定的文化观念的反映。上古神话传说尽管有主观的和虚幻的成分,也必然是今天的人们了解那个时期人类文化观念的主要依据。河图洛书正是如此,它所反映的中国古代先民的文化观念具有丰富的内容,其中主要的是远古时期的物象崇拜意识。

    世界上各个民族在文明之初都曾有过物象崇拜,如太阳崇拜、生殖崇拜、造物主崇拜、图腾崇拜等。在河图洛书问题上所反映的远古物象崇拜意识表现在三个基本问题上:其一是河图洛书的来源,传说认为河图洛书是从黄河、洛河的河水中来的,这反映了远古时期先民的河流崇拜意识;其二是河图洛书的传送媒介,传说认为河图洛书是由龙、马、龟衔来或驮来的,这反映了远古时期先民的灵异动物崇拜意识;其三是河图洛书的主要表现形式,传说认为河图洛书的基本符码是数的概念,这反映了远古时期先民的数字崇拜意识。

    一、河流崇拜

    回顾人类文化史,世界上哪一个民族的兴起都和河流有密切的关系。本来,人类生命存在条件的三要素是阳光、空气和水。其中水在地球上并不是什么地方都充足,而且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所需要的还必须是淡水。陆地上能满足人类所需淡水的地方,就是河流。

    世界人类史上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都在一两条大河的流域。埃及文明起源于尼罗河流域,尼罗河水养育了古代埃及民族,并且培育了古埃及的文明。当希腊人向神询问埃及的历史时,“神回答他们说,全部埃及是尼罗河泛滥和灌溉的一块土地,而全部埃及人就是住在埃烈旁提涅的下方并且饮用尼罗河水的那个民族”①。古代巴比伦文明源于中东地区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即

    今伊拉克境内。在两河流经的美索布达米亚平原上,在公元前数千年的历史中,先后有苏美尔人、巴比伦人、亚述人、新巴比伦人(迦勒底人)等好几个民族在这里生活,他们共同创造和发展了美索布达米亚文明,后世统称之为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源于恒河、印度河流域。大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印度河畔的哈巴拉地区就居住着一种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他们创造的文化被后世称为哈巴拉文化。在印度早期2000多年的历史中,印度河和恒河养育了印度族及其他民族,培育了辉煌的印度文化。

    中华文明最早主要起源于黄河流域,因此我们称黄河中下游的中原一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摇篮,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母亲的象征意义表现出对一种文明起源的认同,中华民族正是靠黄河母亲的乳汁哺育而繁衍成长起来的。当代考古发现表明,远古时期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大都集中在黄河两岸地区,或者在黄河的支流流域。如旧石器时代晚期宁夏灵武水沟洞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南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等,都在黄河附近;旧石器时代中期山西临汾的丁村文化,新石器时代早期陕西西安半坡村文化等,则在黄河的重要支流汾河、渭河流域。中国其他地区发现的许多文化遗址,也大都临近河流。如广东曲江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马坝文化在珠江的支流东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如四川大溪文化、湖北京山屈家岭文化、安徽中部的薛家岗文化等,或者在长江沿岸,或者在长江的支流附近;浙江余姚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河姆渡文化在钱塘江流域;辽宁沈阳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新乐文化在辽河流域。从已知中国境内发现的大量远古文化遗址来看,长江、珠江及其支流以及淮河、钱塘江、永定河、辽河等著名河流都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摇篮。

    河流给人类的恩惠是多方面的。河水可供人们饮用与洗涤,河水中有大量的鱼,河边草木茂盛,有丰富的种子与果实,又有各种虫类、鸟类、兽类。人类社会之初以采集和渔猎为生,靠近河流便有取之不尽的生活资源。原始农业出现之后,河水可用于灌溉,这更是以农耕为主要生活依靠的人们不可缺少的。中国是最早出现农业文明的地区之一,先民们对于河流的依赖情感也特别深厚。《诗经》中收入的许多诗歌都写到河水,开篇第一首《关雎》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小雅·瞻彼洛矣》三章,每章开头的两句都是“瞻彼洛矣,维水泱泱”。郑玄笺云:“瞻,视也。我视彼洛水,灌溉以时,其泽浸润,以成嘉谷。”这里的注解首先谈到了“灌溉”,可见将河水用于灌溉对于人们是多么重要。

    当然,河水的泛滥也常常造成严重灾害。因此,人类在依赖、珍爱、崇敬河流的同时,也对河流心存畏惧。于是,人类在享受河流恩惠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同河流造成的洪水灾害作斗争,大禹治水的故事,就反映了先民同洪水作斗争的实践和愿望。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积累了许多利用河水的经验,也从洪水成灾的苦难中吸取许多教训,正反两方面的经历开启了人们的智慧,形成了宝贵的知识。因此,河流既是人类生存的依靠,也是人类知识的来源。古代埃及人的天文学知识,据说就是由尼罗河而得来的。公元前3000多年,埃及人已经把一年确定为365天,就是从对天狼星偕日升与尼罗河泛滥周期的长期观察中总结出来的。古埃及的几何学知识也与尼罗河有关。按照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一书中的说法,古代埃及因为尼罗河泛滥后需要重新丈量土地,因而产生了几何学。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泰勒斯(Thales)有一句名言:“万物源于水。”前人曾指出他的这句话太绝对化了,因为从字面上看,说万物源于水并不是严格的科学意义上的论断。有人解释说,如果把“万物”理解为有生命之物,说“万物源于水”就是非常正确的了。现在我们不妨这样理解,这句话实际上反映了世界上古代先民对水的崇拜,也即是对河流的崇拜。

    中国古代哲人对于水的认识,和泰勒斯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远古时关于天地生成的理论认为,天地本原于太一,由太一分出天地,并由太一生出水,然后才有万物。当代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楚简中,就有“太一生水”的著名论断。现存的《灵枢经》佚文云:“太一者,水尊号。先天地之母,后万物之源。”这里说太一即水,比“太一生水”更把水的位置抬高一步。《春秋元命苞》曰:“水者,天地之包幕,五行之始焉;万物之所由生,元气之腠液。”宋均注云:“天表地里皆有水,互相蒸腾,化为雨露。物得水气而发萌。”这也是对于水生万物观点的发挥。《管子》中《水地》一篇专论水,其中指出:“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这是说人的生命也生于水,水生万物是包括人在内的。三国时杨泉作《天象说》,中云:“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夫水,地之本也,吐元气,发日月,经星辰,皆由水而兴。”这段话是对前人观点的阐释,也更进一步强调了水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

    上述关于水的认识,正好可以说明我们所讨论的河图洛书问题。在古代中国先民看来,河图洛书这样重要的经典性的文化成果,原本是从河水中得到的。伏羲据河图而画八卦,大禹据洛书而制定洪范九畴,那么八卦和洪范九畴原本也是从河水中产生的,与此相关的各种知识原本也是从河水中产生的。河出图,洛出书,正是说明中国古代先民河流崇拜意识的重要例证。

    二、灵异动物崇拜

    中华民族最崇拜的动物图腾是龙,如果适当扩大一下范围,还有凤、麒麟、马、龟、虎、狮、熊、蛇、玄鸟、獬豸、赤乌、白兔等。关于河图洛书是由龙马衔来、玄龟负出的传说,所涉及的龙、马、龟三种动物在古代中华民族崇拜的动物图腾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汉武帝时,朝廷诏令用银锡合金造币三种,名为龙文币、马文币、龟文币,时议认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②。这说明当时对这三种动物最为推崇。作为一种文化观念来说,它在河图洛书的传说出现时已经形成了。

    1.龙图腾崇拜

    龙作为中华民族崇拜的图腾由来已久。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中就早已有龙的概念,并且对于龙的形象、习性和威力有完整的描绘。20世纪80年代,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的仰韶文化时期的一座墓葬中,有用蚌壳摆塑的龙与虎的图案,那龙的形状和后来秦汉时期绘画的龙的图形非常接近。③

    从古代有关文献典籍的描述来看,龙的形状大同小异,这是一种兼具多种动物特征的复合型生物。许慎《说文解字》解释龙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样的动物,现实中肯定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传说中一种灵异动物的形象。闻一多先生在《神话与诗》中认为,龙实际上是一种图腾(Totem),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生物。

    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始祖三皇五帝,大都被认为是龙的化身,这在《史记》、《山海经》等典籍中都有记述。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易经》中提到龙的文字很多,如“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龙战于野”等,这里对于龙的记述集中反映了古代人们关于龙的文化观念。龙具有一般动物的某些生理特征,也具有一般动物所不能具备的神的法力。龙是能够决定和主宰人类命运的自然力的象征,也是人们渴望战胜自然灾害的主观愿望的物化。人们对龙怀有敬畏之心,也期盼龙给人们带来福祉和恩惠。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形成了人们共同的思维与心理定式,于是,龙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实际生活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龙图腾崇拜意识和龙文化观念形成的过程中,关于河图洛书的传说就必然和龙联系在一起。河图洛书既然是远古时期的人们十分看重的至宝,它就是上天赐与人类的神物。传说认为河图是由龙衔来或负来,或者说负图之“龙马”是像马之龙,都把龙看成了体现上天意志、并为人类带来智慧和祥瑞的使者,河图本身也就具有了神器法物的品格,成为打上了龙图腾标记的文化成果。因此,河图也被称为“龙图”,以至于后世将“龙图”转化为另外意义的名词,如宋代称龙图阁直学士为“龙图”,究其原因,盖起于龙负河图所传承的龙文化观念。

    2.马图腾崇拜

    马图腾崇拜是从龙图腾崇拜生发而来,这是因为古代先民对于马的认识是和对于龙的图腾崇拜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关于负图出河的“龙马”,或者认为此马具有龙的特征,或者是以龙来比喻马。不论是哪种说法,马与龙都有割不断的关系。

    马的奔驰跳跃轻健快捷,和人们想像中龙的腾飞之状有相似之处。因此,自古以来常见以龙来比喻马,或者将马中之优秀者直接称之为龙。《周礼·夏官·廋人》云:“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以上为马。”可见在古代是把身高八尺以上的好马称之为龙的。《礼记·月令》谓天子郊行祭祀有“驾苍龙”语,“苍龙”就是良马之名。于是,后世每遇良马,则名之为“龙子”、“像龙”、“龙驹”、“龙种”或“龙马”。

    古代人们之所以把马抬升到和龙的图腾崇拜同样的高度,是因为马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农耕民族的耕种、驾车、乘骑要用马,游牧民族的放牧要用马,人类争夺生存空间和政治利益的战争更要用马。古代对马的占有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是国力强盛的重要因素。《后汉书·马援传》记载说,马援铸造铜马献给朝廷,上奏的表章中说:“夫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他对于马的作用有深刻的见解。

    而且,古代人们还认为,马具有超出其他动物的灵性,有时能够救人危难、识辨善恶,表现出与人的理性相通的忠义品质。历代正史及野史笔记中关于马救主、马报主的故事相当多。干宝《搜神记》中那个“马化蚕”的故事更是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以耕织为主要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民族所具有的文化心态。马代表耕种,蚕代表纺织,马化为蚕反映了耕与织的密切关系,于是人们供奉的蚕神也就称为“马头娘”,或称为“马明菩萨”。《周礼·夏官·职掌》有“禁原蚕者”一句,前人注云:“以天文考之,午马为丝蚕,则马与蚕其气同属于午也。辰为龙,马为龙之类,蚕为龙之精,则马蚕又同资气于辰也。”这里明确指出蚕、马和龙的关系,由此也可看出马图腾崇拜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于河图起源究竟是龙负出还是马负出,龙马究竟是龙还是马,这些纠缠不清的问题,正是中国古代龙图腾崇拜和马图腾崇拜相通与交织的文化现象的反映。河图既称“龙图”,又称“马图”,原本都是中华民族龙文化的产物。

    3.龟图腾崇拜

    龟和龙也有密切的关系。古代世俗认为龙生九子,皆不成龙,其中之一为龟。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七“龙子”、杨慎《升庵集》卷八十一“龙生九子”,都说龙所生九子之一为贔屭,即是石碑下面驮碑的动物,分明是龟,或者说它是龟的品种之一。

    古代人们崇拜龟由来已久。1959年在山东泰安发掘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其出土文物中就有一种特殊的佩饰物——龟甲,当代学术界认为,这样的饰物在当时已经具有灵龟崇拜的宗教意义。《礼记·礼运》篇云“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其中麟、凤、龙三种都是现实中不存在的图腾形象,只有龟是世间实有的动物。把龟和龙等神异动物并列,足见龟的地位是何等的尊贵了。

    人们崇拜龟的根本原因是认为龟长寿。本来,人类崇拜各种灵异动物,是满足自身欲望的强烈追求的体现。崇拜马,是因为马具有超过人的速度和力量,人乘马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地面快速扩大活动范围。崇拜龙,是向往着像龙那样升天下海,无拘无碍,获得活动范围的更大自由。如果说,对马与龙的崇拜是人类期望实现对自身生存空间的超越,那么,对龟的崇拜则是人类期望实现对自身生存时限的超越。人的寿命难过百岁,因而人们常常感叹人生短暂,同时强烈地追求长生。龟的长寿正是人们所羡慕的。古时候,人类早就认为,龟的寿命可达百年以上,其中被称为神龟、灵龟者,其寿命会更长。《述异记》云:“龟一千年生毛,寿五千年谓之神龟,寿万年曰灵龟。”这里显然进行了高度的夸张,但是夸张的基础是龟的确具有长寿的事实。

    古代人们之所以崇拜龟,还因为古人认为龟和马一样,也有与人相通的灵性。一种说法是,龟愈是长寿,其灵性愈大,千岁之龟则能说人语。四川成都别称龟城或龟化城,据传说是战国时秦国张仪和司马错在成都筑城屡筑屡颓,后来因一只龟的引导才把城墙筑成。还有一种说法是,龟对于人能够知恩报恩。《晋书·毛宝传》记载的那个龟报恩救人的故事只是一例。

    正是出于对龟的图腾崇拜意识,古代中国人的传说中认为洛书是由神龟负出,因此洛书也称为“龟书”。这同负图出于河的龙与马相对应,龙与马从空间的意义上、龟从时间的意义上,共同体现着人类的愿望。

    三、数字崇拜

    同前面所谈到的河流与灵异动物不同,数字不是实物,它只是一种符码,一种概念,一种知识,它只有在和实物结合时才有具象的意义。

    人类有数字概念,这是人类最初从动物界分离出来而成为人的重要标志之一。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家菲洛劳斯曾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庞大、万能和完美无缺是数字的力量所在,它是人类生活的开始和主宰者,是一切事物的参与者。没有数字,一切都是混乱和黑暗的。”因此,数字崇拜是世界上各个民族在文化启蒙之初的共同特征。中国古代先民对数字的崇拜主要表现为对一至十这十个基本数字的崇拜。在古代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中,这十个基本数字都不单是数学意义的数字,它们还具有美学意义、祥瑞意义、世界观及宇宙观意义等;每个基本数字都包容着远古时期已有的天文、地理、人伦、哲学、艺术、原始宗教、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知识。

    河图洛书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数字,准确地说是表示数字概念的符码或由符码表示的数字概念。河图洛书涉及到一至十这十个基本数,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对一、二、三、五、九这五个数字的崇拜问题。

    1.对数字“一”的崇拜

    在河图和洛书中,“一”都是起始数字。“一”字的概念,包含着古代中国人的宇宙发生论。汉族的先民认为,远古时天地未分,混沌一片,后来逐渐变化,轻而上浮为天,重而下凝为地。先秦时期的理论家就把最初形成天地的元气叫做“太一”,或称大一。《礼记·礼运》篇云:“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淮南子·诠言》云:“洞同天地混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说文解字》开卷第一个字就是“一”,许慎的释文云:“惟初太始,道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于是,“一”为天地之源成为古代中国人的共识。

    在河图洛书的传说中,伏羲氏依据河图作八卦,八卦的基本符号就是与“一”字形体相同的短线。八卦的第一卦为乾卦,代表天;乾卦的第一画是一条较长的短线,因此后世有“一画开天”的说法。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解释天地与万物生成问题上和儒家的观点非常一致。

    由于“一”的概念被推崇到天地之始、造化之源的地位,古代中国人对于“一”的崇拜便形成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史记·封禅书》云:“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系象也。”因此,天宫最尊贵的北辰之神便称为太一;皇帝在举行盛大祭典时,其赞飨词便是“皇帝敬拜太一”。

    西方哲学中也有“太一”这个概念。太一(to hen),意谓单一、独一、没有界限、没有区分,自身浑然为一。古罗马帝国时期新柏拉图学派哲学家普罗提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太一产生出来的;太一是绝对超验的神,是一切存在物的源泉和最终原则。这和中国古代哲人的认识大体一致。

    在河图和洛书中所包括的十个基本数字中,一为起始,当然居于首位。宋代人绘制的黑白圈点的河图与洛书图中,一都居于下行中央的最尊位置,其他数字都围绕着一的定位各依次序排列,即明显地体现了对于一的高度尊崇。

    2.对数字“二”、“三”的崇拜

    在古代人们的数字崇拜观念中,二的地位可以说和“一”同等重要。人类有了数字概念之后,也同时有了单数(奇数)和双数(偶数)的概念。《易·系辞上》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在一至十这十个基本数字中,单数为天,双数为地;在整个自然数序列中,一为奇数之始,二为偶数之始。八卦符号中,乾的起始是一道较长的短线,爻象为阳;坤的起始是两道较短的短线,爻象为阴。由此一为阳,二为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易·系辞上》又云“分而为二以象两”,是谓由一分为二并继续再分才产生八卦。二的汉字写法是两道短线,表示了一加一和一乘二的数学意义,也表示了包含阴阳的哲学意义。阴阳是互相对立的两种事物或事物的两面属性,对于有生命的动植物来说,阴阳相合,始能繁育。若说一是万物之原,二则是生命之母。

    在河图洛书的传说中,体现着二所包含的哲学意义。宋人绘制的图画中,河图和洛书都用黑白两种圈点来表示,黑则为阳,白则为阴。河图中一居下行中的尊位,二则居于上行之中,与一正好相对。洛书中因为是另外的排列规则,二居于右上角,为西南方,是后天八卦的坤位,即“生命之母”之位。这样的排列方法,都体现了对二的尊崇意识。

    三的其他文化含义非常丰富。与单纯数学意义相关联的,三并非只表示数量意义的三,而是表示多数,有“众多”、“多次”、“再三”等意义。阴阳结合生下后代为第三方,而这个第三方特别重要,反复繁衍,才可至于无穷。由此扩大到认识周围世界,于是人们的思维产生了三维的概念。老子说“三生万物”,讲述的是道家对于宇宙生成过程的认识,其中以三为万物之母。

    在河图洛书的传说中,三的位置特别重要。伏羲据河图创立的八卦,每卦皆为三画,三阳爻为乾,三阴爻为坤。宋人绘制的河图和洛书的图画,其每边的个数皆为三,三三见方成为九宫。三是河图洛书和八卦的基本构图规则。

    3.对数字“五”的崇拜

    在古代中国人的数字崇拜观念中,“五”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从数学的意上来看,它是二加三之和;从文化的意义来看,它包容着二和三,是生命和万物的生成形态,是一个完美数。

    人们最早对于五的认识是从自己的五指开始,最早有计数的概念就是数五指。手对于人来说极其重要,人类早期的物象崇拜还包括对于人体器官的崇拜,对于数字五的崇拜是对人手崇拜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古代人们之所以认为五是完美数,从文化心态来说即缘起于对手的灵巧与宝贵的赞美。这种观念很早就形成了,关于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认识即奠定了数字五的神圣地位。在此五行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古代看待其他事物也常常是归结为五,认为其数达到五便表示着齐全、完备与和谐,如五方、五色、五音、五味、五脏、五官、五伦、五德、五岳等。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现实生活中,五这个数字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与五相关连的十,其文化含义也由五的意义延伸而来。十可以看作“双五”。因此,对于十的数字崇拜是对于五的数字崇拜的更高级或最高级,是齐全和完美的极致,故常见说“十分满意”、“十全十美”等。在河图洛书的传说和八卦中,五和十都具有一种独特的身份。《易·系辞上》云:“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即是说,在一至十这十个基本数中,有五个奇数(天数),五个偶数(地数),分别累计相加,各得出一个和数,奇数之和为二十五,偶数之和为三十,这样,“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在宋代人绘制的河图洛书图画中,河图为一至十的排列,各数字之和为五十五,五和十占据中央位置;洛书为一至九的排列,各数字之和为四十五,洛书的每行、每列及对角线的三个数字之和为十五,这些数都是五的倍数,同时五也占据中央位置。从这样的排列方法来看,五的地位受到独特的尊崇。

    4.对数字“九”的崇拜

    九是自然数的十个基本数中除十之外最大的数。《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因此,从文化含义来看,如果说一表示起始,九则表示终结。

    九是三的平方数,其文化含义是三的延伸,但同三相比又增加了许多内容。三表示多数,九则表示多数的更高级和最高级。清汪中《述学·释三九》云:“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因此,在古代语汇中,表示极多、极大等极致状态,则称之为九。如传说天极高处称九重、九霄等,地下极深处称为九泉,黄河的弯曲很多称为九曲,长江的支流很多称为九派,学术流派之多称为九流,等等。

    由于对九的推崇,古代的一些制度设置或礼仪规章,其数也常用九。如九官、九州、九府、九卿、九品、九锡、九顿首、九等赋,等等。而且,九和其他受崇拜的数字如三、五等配合,还表示特别尊贵的意义。三九,是“三公九卿”的简称,故古时以三九之位是指朝廷上的高级官职;九五,是皇帝之位的别称,帝王的身份称为“九五之尊”;九九,数学意义是九乘九为八十一,而其文化意义则是极高的待遇。如张衡《东京赋》中“属车九九,乘轩并毂”一句,指车驾的最高级别。

    在河图洛书的传说中,九的地位显然极不寻常。河图和洛书都是每边为三、总数为九的方阵。由河图产生的八卦,乾卦为三个阳爻,共三画,坤卦为三个阴爻,共六个短画,乾坤两卦合起来共九画。《易经·乾卦》中“潜龙勿用”一句后疏云:“乾体有三画,坤体有六画,阳得兼阴,故其数九。”而且,八卦中其他相对的三组卦,兑与艮,离与坎,震与巽,两卦相合也各为九画。这样,八卦总画数为三十六画,合四九之数。洛书的排列是九居上行之中,与一相对,即“终”与“始”相对。洛书中一至九各数之和为四十五,合五九之数。大禹由洛书创立的洪范九畴,其项数也是九。因此,洛书又被称为“九洛”。河图和洛书中的许多因素都离不开九,这不是偶然的,归根结底当是对于九的数字崇拜意识的反映。

    ①希罗多德:《历史》,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17页。②《汉书·食货志》。③濮阳市文管会等编《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3期。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中原文化通史》(项目批号:豫宣文[2005]36号)的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河图洛书与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史研究领域常见使用的一个概念,它的本意是指黄河、洛河流域的文化形态。以河洛并称古已有之,如《史记·封禅书》说“三代之居,皆在河洛间”,又《史记·郑世家》说“和集周民,周民皆说,河洛之间,人便思之”,这两段话指出在夏商周三代河洛之间就是中华民族生活和居住的主要地区,其他地区的民众对河洛一带也都十分向往。这里的文化开发较早,最早进入民众定居的农耕社会,这里建立起第一个王朝夏朝,最早出现国家的形态,这里的文化创造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源头。河洛文化之所以形成一个含义固定的文化概念,最主要的标志是河图和洛书。《易经·系辞上》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意思是说,黄河里出现龙图,洛水里出现龟书,圣人行事便以它为准则。据传说,中华始祖伏羲时代黄河中跃出一匹龙马,背负“河图”,伏羲接受了它,依据此图创立了八卦,大禹时,洛水中浮出神龟,背...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伏羲与太昊陵
伏羲,又别称包(庖)牺、宓羲、虑戏,亦为后人称为牺皇、羲皇或太昊等名号,是我国史前众多英雄人物之一。由于他出现较早,贡献较大,故又被后人将他与女娲、神农氏列为“三皇”,居于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之前。三皇五帝是我中华民族祖先的代表人物,欲研究中华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对他们不能不加以深究。由于有关三皇的传说记录较少,迄今人们对他们尚缺乏深入的研究,更多的倾向是就传说讲传说,甚至就神话说神话,如此下去不可能弄清史前传说英雄人物的真实面目。在此,人们应当提出疑问:中国历史上到底有无伏羲其人?伏羲是什么时代的人?伏羲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历史贡献?限于篇幅,本文试就此三个问题,做个提纲式探讨。我国有数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世界上唯一不为外国灭亡过的文明古国。可是,由于能够记录历史档案的文字成熟以前,却只有传说而没有正式纪年的历史,也就是说,公元前841年西周公和元年之前,过去曾被历史学家称为“史前...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宁氏寻根
宁氏是中华第187大姓,以南方分布较多。宁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其根在中原,为黄帝之后姬姓的分支。自90年代初期,笔者从研究“宁新中”着手,对先秦时的宁氏与宁邑进行研究,并发表了《“宁新中”地名与地望考释》(《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武王伐纣与牧野大战的历史地理问题》(《中原文物》2000年第4期)、《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宁氏与宁城》(《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及《获嘉“齐州故城”新论》(载《河南文物考古论集》(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等相关文章约6篇。近日,我们又专程对豫北地区对卫国相关遗存进行了系统考察,也专程对获嘉的宁氏遗存作了专题考察与研究,现将本人对宁氏寻根的最新认识就教学界各位同仁。一关于宁氏之根的问题,历代姓氏谱书均有较多的记载。《潜夫论·志氏姓》:宁氏,“襄卄五年《左传》杜注,宁氏出自卫武公。《氏族略》三云,卫武公生季亹,食采于宁,因以为氏...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崔姓
[字义]崔,高大貌。《诗·齐风·南山》:“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遗迹]崔玄藉墓志现藏于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千唐志斋。崔泰之墓志现藏于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千唐志斋。崔沔墓志现藏于河南省开封市博物馆。[崔姓源流]崔姓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据考证,崔姓起源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曾长期是山东望族和全国著名姓氏,其人口总数在当今中国众姓氏中名排第74位。崔姓的祖先可追至商末周初的姜尚,也就是在民间流传已久的姜子牙。周朝建立后,由于姜尚功勋卓著,被分封至齐国,成为齐国的开国君主,齐国是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都城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姜尚的儿子丁公伋,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他却将王位让位给了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北),后来就以邑为氏,崔姓于此诞生。因为姜尚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市西),所以也叫吕尚。追根溯源可知...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曹姓
[字义]“曹”的本义是指诉讼的两造。许慎《说文解字》:“曹,狱之两曹也”。[遗迹]河南许昌西郊灞陵桥河南郑州中牟县古官渡战场遗址[曹姓源流]曹姓为中国大姓之一。在当今中国姓氏中居于第32位。约国总人口的0.57%。曹姓起源主要有三。一是黄帝的后裔,以赐姓为曹。相传帝颛顼有个玄孙叫陆终,陆终第五子叫安。安曾经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大禹就赐其曹姓,封在曹国,即今河南灵宝市曹水,安被尊为曹姓始祖。安的后人曹挟在周渫跏北桓姆庠谯スń裆蕉尴匾淮[ス怀鸬艉螅ス擞谢指醋嫘詹苄盏模灿械娜ヒ刈峙晕煨?。二是出自姬姓,以封国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的弟弟振铎被封在曹国,建都于陶丘(今山东定陶县西南),后来,姬姓曹国被宋国灭掉,曹君一部分后人便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三是出自少数民族的曹姓,以国名为姓氏。据《隋书》记载,古之曹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撒马尔罕的北方和东北方一带。古代曹国在《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