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垓下”地名之争之淮阳说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39
转发:0
评论:0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垓下”地名之争之淮阳说,  垓下之围,为西楚霸王项羽敲响了丧钟,它是楚汉之争中一次著名的斗智斗勇战例。但

   垓下之围,为西楚霸王项羽敲响了丧钟,它是楚汉之争中一次著名的斗智斗勇战例。但具体垓下的详细地点到底何处,史学界历来争议很大。

  史学界对垓下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论断:一是著名史学家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认为:“垓下在河南省鹿邑县境”,持鹿邑论;一是著名史学家郭沫若的《中国史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认为:“垓下在安徽省灵璧县南、沱河北岸”,持灵璧论,且代表史学界的一般倾向。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可畏等人经过研究提出,垓下应在古陈淮阳县。笔者很赞赏陈可畏等人的观点,垓下在古陈淮阳的可能性很大。

  典籍之中观垓下

  有关垓下地理位置的记载,在《汉书·地理志》沛郡侯国下注云:“垓下,高祖破项羽处”。《水经注·淮水系》载曰:“氵交水东南流,经氵交县故城北,县有垓下聚,汉高祖破项羽所在也”。唐《元和郡县志·河南道五》在宿州虹县下载言“垓下聚,在县西南54里,汉高祖围羽于垓下,大破之,即此也”。以上书中的垓下或垓下聚就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15里处。这是传统说法认为垓下在安徽灵璧县的依据。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中按“垓下”:“高岗绝岩,今犹高三四丈,其聚邑及堤,在垓之侧,因取名焉。今在毫州真源县东十里,与老君庙相接”。唐朝的真源县是秦汉时的苦县,故城在今河南鹿邑县。这是垓下在鹿邑之说的依据。

  汉司马迁《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又记载道:“樊哙从高祖击项籍……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夏侯婴也“从击项籍,追至陈,卒定楚。”灌婴“从击项籍军于陈下,破之”。《史记·曹相国世家》载:“韩信为齐王,引兵诣陈,与汉王共破项羽。”《汉书》中的记载几乎与《史记》相同。根据这些记载,陈可畏等人推断垓下应在古陈淮阳。

  固陵之战与垓下之围

  其实,要想了解垓下,首先应该熟悉一下楚汉之争中垓下之围的情况。楚汉之争中,项羽被围垓下之前与刘邦发生的一场固陵之战,也是探究垓下的一条重要信息。(注:固陵之战发生在河南省淮阳、太康、鹿邑县境内。)

  刘邦与项羽议和,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之后,刘邦的军事实力逐渐强大。后来刘邦采用张良的建议单方撕毁和议,于公元前202年10月率军渡过鸿沟进击项羽。刘邦追杀项羽的部队到阳夏(太康)以南,并约定与大将韩信、彭越等人相会,共同在固陵一带消灭项羽。但是,刘邦率军到了固陵后,韩信、彭越的军队却没有按期到达,致使刘邦兵败又被项羽追杀。刘邦率众退守固陵,在固陵城周围挖深沟筑高垒,坚壁不战,这使得楚汉两军在固陵城一带形成暂时的对峙局面。固陵战场方圆百里,运师数十万,项羽的楚军在固陵城附近阻击汉军,以防汉军东进或南下。刘邦被困固陵,危急中以裂土封王为代价,封韩信为齐王,封彭越为魏王,以换取韩信、彭越等及时出兵。

  公元前202年12月,韩信、彭越、英布、周殷等部约40万人分别从齐、梁等地出发夹击项羽。刘邦也在固陵开始了反击。同时汉将灌婴也率部从彭城,参与了这场决定楚汉成败的固陵之战。项羽的军队被汉军以十倍之师层层包围在垓下达三个月之久。项羽被汉军重重围困,兵少粮缺,陷于困境,楚军军心大乱。刘邦等人见时机成熟,深夜又用楚歌瓦解项羽的军心。这样,项羽感慨万千,才引出了一段悲壮的“霸王别姬”。

  后项羽率800随从冲出重围,连夜逃亡,于凌晨到达乌江一带(今安徽和县东北)。项羽自叹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身死。

  垓下在淮阳之理由

  从楚汉之间固陵之战、垓下之围等战争情况来看,史书中无有项羽从固陵附近败走之说,也无有汉王追杀项羽的记载。从这方面来看,垓下应该距固陵不远,否则,两军无法交战。若垓下在安徽灵璧,距固陵二百多里,从战略形式来看,项羽的楚军根本无法阻止汉军东进。况且在冷兵器时代,方圆二百多里的战场根本不适合两兵团之间作战。这样,从战略形式来看,垓下的位置首先应排除安徽灵璧。

  鹿邑县距固陵仅十多公里,楚汉之间扎营对垒,距离又显得太近。并且《史记》、《汉书》中都记载有包围垓下之前,灌婴军由彭城,破苦县,又西至苦县之颐乡驻军,最后才破楚军于垓下。从这一信息来看,若垓下在鹿邑,则灌婴的军队则来回穿越项羽驻地数次。这在当时情况下,灌婴的军队不可能往返穿越项羽的驻地,况且史书中没有灌婴军队往返穿越楚军驻地的记载。从这两方面来看,垓下在鹿邑的可能也不太大。

  古陈淮阳北部与固陵相接,垓下在陈,正与楚军阻止汉军东进或南进之军事形势相符。从军事防御这一点来看,垓下应在陈地才符合常理。从地理方面来看,陈县北多丘陵,利于防守。《康熙字典》注:“垓”阶次也,有山之处,自然形成的阶梯地形。垓下应该就是一种阶梯地形之侧或之下。这种地形,在陈县北部曾经出现过。并且,在清朝时期,陈县北部仍有一阶梯地形———霸王岗。

  史书有载,项羽垓下突围,夜率骑南逃,平明始达淮河北岸。若垓下在安徽灵璧,灵璧就在淮河边,骑马南奔,用不了一夜时间就可到达。而从淮阳到那儿,则需至少大半夜时间。从当时的战争环境来看,陈县为军事战略要地,它傍鸿沟,接颍水、淮水,有邗沟直通江南,最宜于屯兵驻军。据考古发现,淮阳“贮粮台”遗址有屯粮的痕迹,有人推测项羽可能屯粮于此。并且,在用人上,项羽派武将为陈县令守卫陈县,其目的就是保护军粮。并且,鹿邑城东附近的虞姬墓,应该是项羽突围时匆匆掩埋虞姬之处,或者是后人为纪念虞姬、项羽而建的墓。从种种史籍、古迹,及战争形式等方面来看,垓下围项羽处应在古陈淮阳才符合常理。

  试说垓下之争原因

  垓下之争在史学界延续了很久,它也是各地群众争论的热点。应该说,引起垓下之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垓下作为一个地区名,并没有明显的标志。而史书等所载,仅记其名。这样,一些地名等因文言简记,而会产生一些不同的解释或推断。如“垓下”可理解为“垓”之下,即山之阶梯之下,也可理解为地名“垓下”。

  二、史志书籍的转摘沿用等,也会产生一些谬误,有时甚至会以讹传讹。许多史志书籍都有参考前人,甚至转摘前人的现象。若底本记载有误,则底误就会引出许多后来者的误解,如“垓下聚”和“垓下”在史志中解释并不一样。

  三、附会现象、攀附心理也能引起史志地名或事件的误传。中国人传统思想中都有一种攀附心理,攀名人、名地、名事等。正因为这种心理,才会把一些名人名事附会到各处。中国民间,梁祝故里之争、三顾茅庐之争、垓下位置之争等等都没有摆脱这种无形的枷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话说汝窑
北宋以来,由于汝窑青瓷工艺的迅速传播,先后在豫西和豫西南各窑口相继烧造青瓷,为了赢得信誉,除注重技术的交流、引进其他窑口的先进工艺技术外,各窑还根据自己的擅长有所创新。汝官窑以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晶莹多变取胜。民窑则以刻、印花卉图案的装饰来表现,不同的窑口,在瓷面的装饰方法及其艺术风格上各有千秋。如:宝丰清凉寺窑,为北宋宫廷烧制的御用汝瓷,不仅制作讲究,工艺精湛,而且釉药浑厚,光泽柔和,其釉面装饰独具特色。因汝瓷内有玛瑙为釉,其色光泽莹润多变,出现天青、豆青、卵青、粉青、天蓝、月白、虾青、艾青等。釉面的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纹,器表还有鱼鳞状的开片,更显得造型古朴。釉面在阳光下观察,釉中多布红斑,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象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挂,真可谓珠联璧合,巧夺天工。宝丰窑的刻花工艺别具一格,既先用刻花手法刻出轮廊、花叶筋脉用蓖划纹加以映衬,这种工艺效果显得主...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许顺之与朱熹
明代以来,江南各地凡设朱子祠,都配祀许顺之塑像。朱熹是众所崇敬的宋代大儒家,儒家思想是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从孔子删订六经,形成儒家思想体系,其间虽有秦始皇焚书坑儒,但从汉代以后,特别是经宋代朱熹的继承和发展,儒学始终处于独尊地位,“虽黜百家,专用儒术”,儒学是封建社会的官学,因此,朱熹死后,各地建朱子祠,纪念这位大儒家、大思想家。然而朱子祠为何配祀许顺之?许顺之何许人?他和朱熹有何关系,本文就此谈点看法,就教于行家学者。一、许顺之是朱熹的第一位高徒。朱熹,宋绍兴十八年登王佐榜进士,绍兴二十一年(二十二岁)授任同安主簿、绍兴二十三年莅任兼领学事。同安是朱熹仕途的发源地,是他继承儒学,以文教民,苦心经营的第一个县城。在同安任职四年,他致力为同安兴教立学开拓园地,在他手上建了经史阁、教思堂,还设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大斋,一方面收集全国经书著作,贮藏经卷;一方面招生办学,“选邑秀民弟子员,日...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宁氏寻根
宁氏是中华第187大姓,以南方分布较多。宁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其根在中原,为黄帝之后姬姓的分支。自90年代初期,笔者从研究“宁新中”着手,对先秦时的宁氏与宁邑进行研究,并发表了《“宁新中”地名与地望考释》(《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武王伐纣与牧野大战的历史地理问题》(《中原文物》2000年第4期)、《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宁氏与宁城》(《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及《获嘉“齐州故城”新论》(载《河南文物考古论集》(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等相关文章约6篇。近日,我们又专程对豫北地区对卫国相关遗存进行了系统考察,也专程对获嘉的宁氏遗存作了专题考察与研究,现将本人对宁氏寻根的最新认识就教学界各位同仁。一关于宁氏之根的问题,历代姓氏谱书均有较多的记载。《潜夫论·志氏姓》:宁氏,“襄卄五年《左传》杜注,宁氏出自卫武公。《氏族略》三云,卫武公生季亹,食采于宁,因以为氏...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崔姓
[字义]崔,高大貌。《诗·齐风·南山》:“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遗迹]崔玄藉墓志现藏于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千唐志斋。崔泰之墓志现藏于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千唐志斋。崔沔墓志现藏于河南省开封市博物馆。[崔姓源流]崔姓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据考证,崔姓起源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曾长期是山东望族和全国著名姓氏,其人口总数在当今中国众姓氏中名排第74位。崔姓的祖先可追至商末周初的姜尚,也就是在民间流传已久的姜子牙。周朝建立后,由于姜尚功勋卓著,被分封至齐国,成为齐国的开国君主,齐国是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都城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姜尚的儿子丁公伋,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他却将王位让位给了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北),后来就以邑为氏,崔姓于此诞生。因为姜尚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市西),所以也叫吕尚。追根溯源可知...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曹姓
[字义]“曹”的本义是指诉讼的两造。许慎《说文解字》:“曹,狱之两曹也”。[遗迹]河南许昌西郊灞陵桥河南郑州中牟县古官渡战场遗址[曹姓源流]曹姓为中国大姓之一。在当今中国姓氏中居于第32位。约国总人口的0.57%。曹姓起源主要有三。一是黄帝的后裔,以赐姓为曹。相传帝颛顼有个玄孙叫陆终,陆终第五子叫安。安曾经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大禹就赐其曹姓,封在曹国,即今河南灵宝市曹水,安被尊为曹姓始祖。安的后人曹挟在周渫跏北桓姆庠谯スń裆蕉尴匾淮[ス怀鸬艉螅ス擞谢指醋嫘詹苄盏模灿械娜ヒ刈峙晕煨?。二是出自姬姓,以封国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的弟弟振铎被封在曹国,建都于陶丘(今山东定陶县西南),后来,姬姓曹国被宋国灭掉,曹君一部分后人便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三是出自少数民族的曹姓,以国名为姓氏。据《隋书》记载,古之曹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撒马尔罕的北方和东北方一带。古代曹国在《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