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访古—寻根中原—轩辕黄帝与天坛山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轩辕黄帝与天坛山,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他联合炎帝战胜蚩尤,统一华夏,形成中华民族。在统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他联合炎帝战胜蚩尤,统一华夏,形成中华民族。在统一的战争中,曾在王屋山天坛峰祭天,求得良策、鼓舞士气,扭转战局,取得胜利。中华民族经过5000年的发展,形成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56个民族,12亿(不含海外华侨)人口,约占世界四分一人口的大国。每人都感到自豪和骄傲!现有必要对黄帝在天坛峰祭天,这一重要事件的来胧去脉进行澄清和举行纪念活动。
一、黄帝部落和其它部落的活动范围
根据《韩非子五蠹》分析,陕西一带有姬姓黄帝部落和姜姓炎帝部落,他们世代通婚。在晋冀豫交界的地方有九黎部落,酋长蚩尤,炎黄战胜九黎,蚩尤被杀。黄河下游有太昊氏和少昊氏,太昊氏在陈(河南淮阳)、少昊氏在奄(今山东曲牟)。黄帝发明衣服、舟车。炎帝称为神农氏,断木为耜,揉木为来,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太昊氏称伏羲氏,发明网、罟、作八卦;蚩尤以金作兵器,是金属冶炼的发明者。据《史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不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感来宾从,而蚩尤为暴,莫能伐。”根据历史资料和历代考古发掘证明,在原始社会后期,冶炼技术的发展,铜器和细石器的应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以部落为基础的联盟,过着一段比较稳定的生活,在各自的区域内生产劳动。由于受环境条件的限制,为了发展生产,扩大地盘,各部落不甘心寂寞,经常征战,当时以黄帝为首的部落在山西东南,豫西北一带,炎帝在湖北一带,蚩尤在河北一带。
轩辕黄帝生于河南新郑,葬于河南的灵宝铸鼎原(一说陕西桥山),他的一生主要在中原地区活动,他战炎帝、伐蚩尤,合并炎帝部落,建都新郑,统治范围东临海滨,西至甘肃,南到长江,北抵燕山,控制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整个中原地区。当时养蚕、种植、舟车、文字、医药、算术等发明创造在生产和生活中已广泛应用,人类社会开始了改造自然的历史发展阶段,所以后人尊奉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黄帝从小聪明,善于学习,拜华盖为老师(新郑黄帝故里有华盖祠),华盖认真教他治国方法,军事、地理知识,黄帝立志把各部落统一起来,避免地区无休止的战争和人员伤亡,在征战中逐步成为一方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炎帝的地区比较广,炎帝教人盖房避风雨,种五谷,尝百药给人治病,人民改变了生存条件,提高了生活水平,生产力得到发展,人们拥护炎帝的统治,尊为神农氏。炎帝善于搞科技文化,不愿打仗动武,当黄帝征伐他时,在阪泉之野打了三仗,炎帝招架不住,看到黄帝的雄才大略,就放弃武力,主动和黄帝联合,自愿推举黄帝为两个联盟的首领。由于炎帝比黄帝大6岁,黄帝尊奉炎帝为大哥,结为义兄,按义兄排行,炎帝在前,黄帝在后,后人称“炎黄二帝”为中华民族的并列始祖,每一个汉族人都称为“炎黄子孙”。(这里需要说明的,蚩尤本来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祖先,由于他逆历史潮流,搞分裂活动,被人们遗弃了。)
二、黄帝祭天盛况
黄帝和炎帝联合后,在陕西一带的蚩尤部队也发展强大起来,他们经常侵扰炎黄部落,黄帝和炎帝为了征伐蚩尤,二人进行分工,炎帝留守后营,抓后勤供应,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巩固联盟。黄帝负责带兵讨伐蚩尤,从陕西风陵渡过黄河,经垣曲入王屋,一路打击蚩尤。由于蚩尤兵器好,善使妖术,时值深秋,云厚雾大,黄帝久战不胜,听从老师华盖的建议,到王屋山天坛峰上祭天,求得上帝支持。当时炎黄联盟的区域内天坛山峰最高,海拔1715米,古人认为:上帝在天宫,山高离上帝近,便于请教。所以黄帝带兵来到王屋,登上天坛峰,设坛祭天。据唐广成、杜光庭撰《天坛山圣迹叙》中:“黄帝于元年正月甲子,列席王屋山,清斋三日,登山至顶,于琼林台祷上帝破蚩尤,帝逐教王母降于天坛,母即降,黄帝来供侍焉,王母乃召东海青童尹、召九天玄女,授破蚩尤之策,黄帝依命杀蚩尤于冀,天下乃无不克,少内安然。”《黄帝内传》云:“为之琼林台,昔黄帝上坛,于此告天,遂感九天玄女西王母降,授九鼎神丹经阴符策,遂乃克伏蚩尤之党,处契约天坛之始也。”《九经》、《禹贡》记载:“山水泽地所在,王屋山在河东垣曲县东北也,昔黄帝受丹决于是山也。”书中介绍了黄帝打败蚩尤后于当年7月又来祭天,感谢上帝帮助之恩。三年后8月第三次祭天,报答上帝使国家强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至今山顶上黄帝祭天遗址,轩辕祠,十方院,华盖锋尚存,轩辕御爱松在明代毁于雷击。当地老百姓广泛流传黄帝祭天的故事,近日,在山顶下挖2.6米时,发现2处烧火痕迹和一个羊头骨架,据专家分析化验,可能是黄帝祭天遗物。
三、如何评价黄帝天坛峰祭天
天坛峰黄帝祭天,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看起来是非常荒诞之事,无稽可谈。但在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对自然认识有局限,把很多灾难福祸归于神的赏赐,各部落首领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担任主祭,有的专门设立祭祀官职,对风雨的大小,战争的胜负,狩猎的顺利,都要进行占卜和巫求,对征讨出兵前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杀猪宰羊,甚至杀人,念咒祷告,拜地祭天,以求上帝给予启示和帮助。黄帝也是一个七情六欲的人,尽管聪明能干,但思想上也脱离不了那个时代的束缚,他为了打败蚩尤,进行祭天,这一愿望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尽管内容上有很多神话传说,带有迷信色彩,我们可以去伪存真,滤去迷信成份,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壮军威鼓舞士气,还是起一定作用的。有人认为:“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未必有此事。”我们认为中国人有不忘祖宗的传统美德,很多文献都记载黄帝的事迹,全国各地民间均有传说和塑有千樽的彩像。早在2000年前,汉武帝在桥山建黄帝陵,新郑在春秋时期就有黄帝故里,灵宝有黄帝庙,河北有黄帝城,规模宏大,历代祭祀。说明黄帝不可能是传说中的人物,就是捕风捉影也应有一点影,无风难有浪,中华民族绝对是有祖宗的,这个祖宗就是黄帝!根据历代考古证明:黄帝也确有其人,黄帝祭天也确有其事,只是在流传中夸大一点,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王屋山天坛峰正好在黄帝伐蚩尤的行军路线上(请看黄帝战蚩尤行军路线图,在初中历史第一册18页)。这一事实,是历代人考古的结晶,不是一般的巧合。过去很多帝王起事造反,都借助“神”和“上帝”的力量,自称化身来替天行道、普救众生,树立威信,讨敌檄文,震摄对手。黄帝祭天也是一种借助神力,战胜蚩尤,统一祖国的良好愿望。
通过祭天,部队经过休整,总结了经验,恢复元气;通过祭天,避过深秋季节,云散雾开,能观察蚩尤兵力情况,识破妖术。通过祭天,鼓舞士气,增加凝聚力,壮军威震敌胆,增加了战斗力,扭转了被动局面,于阴历四月初一在河北的涿鹿打败了蚩尤,蚩尤部落地区归黄帝管理,中华大地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部落联盟,中华民族大家庭从此诞生了,这是一个伟大事件!试想:如果没有黄帝在天坛峰上祭天,战争打不胜,中国在部落混战中不知会变成什么样子?就不可能按期形成中华民族,历史就要倒退!黄帝在涿鹿和蚩尤决战形成中华民族,是大家的共识,那么黄帝在天坛峰祭天是具有扭转战局的转折点!每人、海外侨胞、炎黄子孙世世代代都要牢记“黄帝在天坛峰祭天”这件事!希望每年开一次纪念大会,谈古论今,寻根求源,目的是团结海内外华侨,增加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为建设具有现代化的强国,实现祖国的统一,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奋斗!
四、王屋山是世界名山
天坛是王屋山的主峰,高峰耸峙,深谷纵横,一峰突起,万峰臣伏,唯我独尊,从南向北看,中间高,两边低,好似屋顶像王者之屋,称王屋山。天坛峰原名叫琼林台,因黄帝在山顶设坛祭天,后人为了纪念,改为天坛。为了纪念黄帝老师华盖对黄帝的指点,把天坛峰前的山叫华盖峰。由此王屋山天坛成为天下名山,《禹贡》、《山海经》、《国语》都有王屋山的记载,《吕氏春秋》把王屋山列为九大名山之一。
天坛峰历代为道教圣地,山后的王母洞称为天下第一洞天,是全国道教受戒修炼成仙之所;天坛山顶是五岳四渎各路神仙朝会之地,元代丘处机的高徒李志常写的“总仙宫”三大字端重雄伟;老子炼丹池,是老子在洛阳弃官后入王屋修炼三年留下的遗址,老子从这里到函谷关写下著名的《道德经》;唐代执教司马承桢被三个皇帝召见,命他在王屋山建阳台宫、紫微宫;司马承桢在十方院写了著名的《上清天宫地府经》、《坐忘论》;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在阳台宫学道;葛洪在王屋山写了《抱朴子》一书;王子登、孙思邈、李含光、薛希昌、贺兰栖真、王重阳、宋德方、陶景弘、完颜得明、元好向、李商隐等修道于此;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韩愈、苏东坡等名人墨客游过王屋,留下著名诗篇;汉武帝、汉献帝、唐玄宗、宋徽宗等27个帝王来王屋视察,登顶祭天。明代后,朱棣皇帝在北京建天坛,以示从王屋山迁去,天坛峰就成了北京天坛公园的前身;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主席写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就发生在王屋山阳台宫的左侧。
天坛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非常丰富,现有文物古迹2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含准升),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保存有唐、宋、元、明、清古建筑艺术风格,历代重要碑刻二百余通;“女娲补天”、“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偷梁换柱”、“勾杳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典故发生在这里,形成堪称一绝的王屋山古文化系列;有全国罕见的七搂八拐银杏树;有省级自然保护区,有珍贵的娃娃鱼、红豆杉等几十种名贵树木和生物,山上是末开发的原始森林,整个王屋山植被丰富,形成春夏秋季绿色的海洋。深秋季节,方圆500里红叶惹人喜爱。今年市政府投资一千余万元,建成直达天坛顶的索道,供游人观看王屋山的雄姿和黄帝祭天处。山上山下建有为游客服务的宾馆、商店、食堂、车场等设施。这里已成为大家学习、旅游,陶冶情操、锻炼身体、观光的好去处。王屋山景区于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区,现正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
黄帝在天坛山祭天,壮军威鼓士气,打败蚩尤,统一华夏。中华民族经历了5000年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炎黄子孙都有对祖宗尊重和纪念传统,王屋山景区的建设已具备了纪念黄帝祭天的条件。开展纪念活动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加爱国主义热情,联系海内外同胞,维护国家的统一,都有一定的意义。
一、黄帝部落和其它部落的活动范围
根据《韩非子五蠹》分析,陕西一带有姬姓黄帝部落和姜姓炎帝部落,他们世代通婚。在晋冀豫交界的地方有九黎部落,酋长蚩尤,炎黄战胜九黎,蚩尤被杀。黄河下游有太昊氏和少昊氏,太昊氏在陈(河南淮阳)、少昊氏在奄(今山东曲牟)。黄帝发明衣服、舟车。炎帝称为神农氏,断木为耜,揉木为来,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太昊氏称伏羲氏,发明网、罟、作八卦;蚩尤以金作兵器,是金属冶炼的发明者。据《史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不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感来宾从,而蚩尤为暴,莫能伐。”根据历史资料和历代考古发掘证明,在原始社会后期,冶炼技术的发展,铜器和细石器的应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以部落为基础的联盟,过着一段比较稳定的生活,在各自的区域内生产劳动。由于受环境条件的限制,为了发展生产,扩大地盘,各部落不甘心寂寞,经常征战,当时以黄帝为首的部落在山西东南,豫西北一带,炎帝在湖北一带,蚩尤在河北一带。
轩辕黄帝生于河南新郑,葬于河南的灵宝铸鼎原(一说陕西桥山),他的一生主要在中原地区活动,他战炎帝、伐蚩尤,合并炎帝部落,建都新郑,统治范围东临海滨,西至甘肃,南到长江,北抵燕山,控制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整个中原地区。当时养蚕、种植、舟车、文字、医药、算术等发明创造在生产和生活中已广泛应用,人类社会开始了改造自然的历史发展阶段,所以后人尊奉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黄帝从小聪明,善于学习,拜华盖为老师(新郑黄帝故里有华盖祠),华盖认真教他治国方法,军事、地理知识,黄帝立志把各部落统一起来,避免地区无休止的战争和人员伤亡,在征战中逐步成为一方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炎帝的地区比较广,炎帝教人盖房避风雨,种五谷,尝百药给人治病,人民改变了生存条件,提高了生活水平,生产力得到发展,人们拥护炎帝的统治,尊为神农氏。炎帝善于搞科技文化,不愿打仗动武,当黄帝征伐他时,在阪泉之野打了三仗,炎帝招架不住,看到黄帝的雄才大略,就放弃武力,主动和黄帝联合,自愿推举黄帝为两个联盟的首领。由于炎帝比黄帝大6岁,黄帝尊奉炎帝为大哥,结为义兄,按义兄排行,炎帝在前,黄帝在后,后人称“炎黄二帝”为中华民族的并列始祖,每一个汉族人都称为“炎黄子孙”。(这里需要说明的,蚩尤本来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祖先,由于他逆历史潮流,搞分裂活动,被人们遗弃了。)
二、黄帝祭天盛况
黄帝和炎帝联合后,在陕西一带的蚩尤部队也发展强大起来,他们经常侵扰炎黄部落,黄帝和炎帝为了征伐蚩尤,二人进行分工,炎帝留守后营,抓后勤供应,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巩固联盟。黄帝负责带兵讨伐蚩尤,从陕西风陵渡过黄河,经垣曲入王屋,一路打击蚩尤。由于蚩尤兵器好,善使妖术,时值深秋,云厚雾大,黄帝久战不胜,听从老师华盖的建议,到王屋山天坛峰上祭天,求得上帝支持。当时炎黄联盟的区域内天坛山峰最高,海拔1715米,古人认为:上帝在天宫,山高离上帝近,便于请教。所以黄帝带兵来到王屋,登上天坛峰,设坛祭天。据唐广成、杜光庭撰《天坛山圣迹叙》中:“黄帝于元年正月甲子,列席王屋山,清斋三日,登山至顶,于琼林台祷上帝破蚩尤,帝逐教王母降于天坛,母即降,黄帝来供侍焉,王母乃召东海青童尹、召九天玄女,授破蚩尤之策,黄帝依命杀蚩尤于冀,天下乃无不克,少内安然。”《黄帝内传》云:“为之琼林台,昔黄帝上坛,于此告天,遂感九天玄女西王母降,授九鼎神丹经阴符策,遂乃克伏蚩尤之党,处契约天坛之始也。”《九经》、《禹贡》记载:“山水泽地所在,王屋山在河东垣曲县东北也,昔黄帝受丹决于是山也。”书中介绍了黄帝打败蚩尤后于当年7月又来祭天,感谢上帝帮助之恩。三年后8月第三次祭天,报答上帝使国家强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至今山顶上黄帝祭天遗址,轩辕祠,十方院,华盖锋尚存,轩辕御爱松在明代毁于雷击。当地老百姓广泛流传黄帝祭天的故事,近日,在山顶下挖2.6米时,发现2处烧火痕迹和一个羊头骨架,据专家分析化验,可能是黄帝祭天遗物。
三、如何评价黄帝天坛峰祭天
天坛峰黄帝祭天,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看起来是非常荒诞之事,无稽可谈。但在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对自然认识有局限,把很多灾难福祸归于神的赏赐,各部落首领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担任主祭,有的专门设立祭祀官职,对风雨的大小,战争的胜负,狩猎的顺利,都要进行占卜和巫求,对征讨出兵前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杀猪宰羊,甚至杀人,念咒祷告,拜地祭天,以求上帝给予启示和帮助。黄帝也是一个七情六欲的人,尽管聪明能干,但思想上也脱离不了那个时代的束缚,他为了打败蚩尤,进行祭天,这一愿望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尽管内容上有很多神话传说,带有迷信色彩,我们可以去伪存真,滤去迷信成份,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壮军威鼓舞士气,还是起一定作用的。有人认为:“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未必有此事。”我们认为中国人有不忘祖宗的传统美德,很多文献都记载黄帝的事迹,全国各地民间均有传说和塑有千樽的彩像。早在2000年前,汉武帝在桥山建黄帝陵,新郑在春秋时期就有黄帝故里,灵宝有黄帝庙,河北有黄帝城,规模宏大,历代祭祀。说明黄帝不可能是传说中的人物,就是捕风捉影也应有一点影,无风难有浪,中华民族绝对是有祖宗的,这个祖宗就是黄帝!根据历代考古证明:黄帝也确有其人,黄帝祭天也确有其事,只是在流传中夸大一点,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王屋山天坛峰正好在黄帝伐蚩尤的行军路线上(请看黄帝战蚩尤行军路线图,在初中历史第一册18页)。这一事实,是历代人考古的结晶,不是一般的巧合。过去很多帝王起事造反,都借助“神”和“上帝”的力量,自称化身来替天行道、普救众生,树立威信,讨敌檄文,震摄对手。黄帝祭天也是一种借助神力,战胜蚩尤,统一祖国的良好愿望。
通过祭天,部队经过休整,总结了经验,恢复元气;通过祭天,避过深秋季节,云散雾开,能观察蚩尤兵力情况,识破妖术。通过祭天,鼓舞士气,增加凝聚力,壮军威震敌胆,增加了战斗力,扭转了被动局面,于阴历四月初一在河北的涿鹿打败了蚩尤,蚩尤部落地区归黄帝管理,中华大地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部落联盟,中华民族大家庭从此诞生了,这是一个伟大事件!试想:如果没有黄帝在天坛峰上祭天,战争打不胜,中国在部落混战中不知会变成什么样子?就不可能按期形成中华民族,历史就要倒退!黄帝在涿鹿和蚩尤决战形成中华民族,是大家的共识,那么黄帝在天坛峰祭天是具有扭转战局的转折点!每人、海外侨胞、炎黄子孙世世代代都要牢记“黄帝在天坛峰祭天”这件事!希望每年开一次纪念大会,谈古论今,寻根求源,目的是团结海内外华侨,增加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为建设具有现代化的强国,实现祖国的统一,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奋斗!
四、王屋山是世界名山
天坛是王屋山的主峰,高峰耸峙,深谷纵横,一峰突起,万峰臣伏,唯我独尊,从南向北看,中间高,两边低,好似屋顶像王者之屋,称王屋山。天坛峰原名叫琼林台,因黄帝在山顶设坛祭天,后人为了纪念,改为天坛。为了纪念黄帝老师华盖对黄帝的指点,把天坛峰前的山叫华盖峰。由此王屋山天坛成为天下名山,《禹贡》、《山海经》、《国语》都有王屋山的记载,《吕氏春秋》把王屋山列为九大名山之一。
天坛峰历代为道教圣地,山后的王母洞称为天下第一洞天,是全国道教受戒修炼成仙之所;天坛山顶是五岳四渎各路神仙朝会之地,元代丘处机的高徒李志常写的“总仙宫”三大字端重雄伟;老子炼丹池,是老子在洛阳弃官后入王屋修炼三年留下的遗址,老子从这里到函谷关写下著名的《道德经》;唐代执教司马承桢被三个皇帝召见,命他在王屋山建阳台宫、紫微宫;司马承桢在十方院写了著名的《上清天宫地府经》、《坐忘论》;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在阳台宫学道;葛洪在王屋山写了《抱朴子》一书;王子登、孙思邈、李含光、薛希昌、贺兰栖真、王重阳、宋德方、陶景弘、完颜得明、元好向、李商隐等修道于此;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韩愈、苏东坡等名人墨客游过王屋,留下著名诗篇;汉武帝、汉献帝、唐玄宗、宋徽宗等27个帝王来王屋视察,登顶祭天。明代后,朱棣皇帝在北京建天坛,以示从王屋山迁去,天坛峰就成了北京天坛公园的前身;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主席写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就发生在王屋山阳台宫的左侧。
天坛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非常丰富,现有文物古迹2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含准升),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保存有唐、宋、元、明、清古建筑艺术风格,历代重要碑刻二百余通;“女娲补天”、“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偷梁换柱”、“勾杳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典故发生在这里,形成堪称一绝的王屋山古文化系列;有全国罕见的七搂八拐银杏树;有省级自然保护区,有珍贵的娃娃鱼、红豆杉等几十种名贵树木和生物,山上是末开发的原始森林,整个王屋山植被丰富,形成春夏秋季绿色的海洋。深秋季节,方圆500里红叶惹人喜爱。今年市政府投资一千余万元,建成直达天坛顶的索道,供游人观看王屋山的雄姿和黄帝祭天处。山上山下建有为游客服务的宾馆、商店、食堂、车场等设施。这里已成为大家学习、旅游,陶冶情操、锻炼身体、观光的好去处。王屋山景区于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区,现正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
黄帝在天坛山祭天,壮军威鼓士气,打败蚩尤,统一华夏。中华民族经历了5000年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炎黄子孙都有对祖宗尊重和纪念传统,王屋山景区的建设已具备了纪念黄帝祭天的条件。开展纪念活动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加爱国主义热情,联系海内外同胞,维护国家的统一,都有一定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伏羲与太昊陵
伏羲,又别称包(庖)牺、宓羲、虑戏,亦为后人称为牺皇、羲皇或太昊等名号,是我国史前众多英雄人物之一。由于他出现较早,贡献较大,故又被后人将他与女娲、神农氏列为“三皇”,居于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之前。三皇五帝是我中华民族祖先的代表人物,欲研究中华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对他们不能不加以深究。由于有关三皇的传说记录较少,迄今人们对他们尚缺乏深入的研究,更多的倾向是就传说讲传说,甚至就神话说神话,如此下去不可能弄清史前传说英雄人物的真实面目。在此,人们应当提出疑问:中国历史上到底有无伏羲其人?伏羲是什么时代的人?伏羲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历史贡献?限于篇幅,本文试就此三个问题,做个提纲式探讨。我国有数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世界上唯一不为外国灭亡过的文明古国。可是,由于能够记录历史档案的文字成熟以前,却只有传说而没有正式纪年的历史,也就是说,公元前841年西周公和元年之前,过去曾被历史学家称为“史前...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宁氏寻根
宁氏是中华第187大姓,以南方分布较多。宁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其根在中原,为黄帝之后姬姓的分支。自90年代初期,笔者从研究“宁新中”着手,对先秦时的宁氏与宁邑进行研究,并发表了《“宁新中”地名与地望考释》(《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武王伐纣与牧野大战的历史地理问题》(《中原文物》2000年第4期)、《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宁氏与宁城》(《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及《获嘉“齐州故城”新论》(载《河南文物考古论集》(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等相关文章约6篇。近日,我们又专程对豫北地区对卫国相关遗存进行了系统考察,也专程对获嘉的宁氏遗存作了专题考察与研究,现将本人对宁氏寻根的最新认识就教学界各位同仁。一关于宁氏之根的问题,历代姓氏谱书均有较多的记载。《潜夫论·志氏姓》:宁氏,“襄卄五年《左传》杜注,宁氏出自卫武公。《氏族略》三云,卫武公生季亹,食采于宁,因以为氏...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崔姓
[字义]崔,高大貌。《诗·齐风·南山》:“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遗迹]崔玄藉墓志现藏于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千唐志斋。崔泰之墓志现藏于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千唐志斋。崔沔墓志现藏于河南省开封市博物馆。[崔姓源流]崔姓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据考证,崔姓起源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曾长期是山东望族和全国著名姓氏,其人口总数在当今中国众姓氏中名排第74位。崔姓的祖先可追至商末周初的姜尚,也就是在民间流传已久的姜子牙。周朝建立后,由于姜尚功勋卓著,被分封至齐国,成为齐国的开国君主,齐国是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都城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姜尚的儿子丁公伋,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他却将王位让位给了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北),后来就以邑为氏,崔姓于此诞生。因为姜尚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市西),所以也叫吕尚。追根溯源可知...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曹姓
[字义]“曹”的本义是指诉讼的两造。许慎《说文解字》:“曹,狱之两曹也”。[遗迹]河南许昌西郊灞陵桥河南郑州中牟县古官渡战场遗址[曹姓源流]曹姓为中国大姓之一。在当今中国姓氏中居于第32位。约国总人口的0.57%。曹姓起源主要有三。一是黄帝的后裔,以赐姓为曹。相传帝颛顼有个玄孙叫陆终,陆终第五子叫安。安曾经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大禹就赐其曹姓,封在曹国,即今河南灵宝市曹水,安被尊为曹姓始祖。安的后人曹挟在周渫跏北桓姆庠谯スń裆蕉尴匾淮[ス怀鸬艉螅ス擞谢指醋嫘詹苄盏模灿械娜ヒ刈峙晕煨?。二是出自姬姓,以封国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的弟弟振铎被封在曹国,建都于陶丘(今山东定陶县西南),后来,姬姓曹国被宋国灭掉,曹君一部分后人便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三是出自少数民族的曹姓,以国名为姓氏。据《隋书》记载,古之曹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撒马尔罕的北方和东北方一带。古代曹国在《北...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龙姓
[龙姓源流]在中华民族的各种传说中以龙的传说历史最悠久,龙的形象在中华民族的心中根植最深。早在6000年前,龙的形象已经诞生,这从河南濮阳发现的6000年前用蚌壳摆塑的龙图案可以证实。龙在远古受到华夏先民的尊崇,中华民族以炎黄为始祖是五千年历史的共识,他们的氏族就以龙为图腾。作为姓氏的龙姓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据统计龙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名列第85位。龙姓的起源大致有如下几处:(1)黄帝大臣龙行的后裔。据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及《竹书纪年》中记载:“黄帝臣有龙行。”据各种史籍记载,黄帝居住在有熊,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新郑市,作为皇帝重要大臣之一的龙性行自然也应居住在有熊,因此这一支龙姓出自河南省新郑市。(2)舜时纳言龙的后裔。据《通志氏族略》、《广韵》和《元和姓纂》等书记载,舜有个大臣叫龙,任纳言(《书·尧典》中说纳言是负责宣达帝命的官员,相当于后世的尚书令)之职,《书经》《舜典》中说:“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