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访古—名人名胜—三阶教创始人信行
中原访古—名人名胜—三阶教创始人信行,佛教认为,释迦逝世后的佛法发展,分为正法期、像法期和末法期。正法期,佛教有教
佛教认为,释迦逝世后的佛法发展,分为正法期、像法期和末法期。正法期,佛教有教说、修行和证悟,佛法正确无误;像法期,只有教说和修行,是相似正法;末法期,佛法将灭,只有教说,无修无证。末法时期,中国佛教如何来审时度势而加以发展呢?信行提出了三阶的理论,创立三阶教(或称普法宗)。
信行(540-594),俗姓王,魏郡(今河南省安阳市)人。据说信行四岁时,看到牛车陷在泥里拉不动,他就会悲泣不止(见《信行传》,《梁高僧传》卷十六),自小具足悲悯之心。十七岁时,信行在相州(今安阳)法藏寺出家,后受大戒。他博览佛教经典,对佛法具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又注重修持,平时凡是遇到佛塔,不论远近,他都要礼拜。但是他不坐禅,不讲诵,也不念佛求净土,这与当时的禅、教、净都不一样。他又以普度众生为理想,反对独善其身。而要普度众生,修菩萨行,他感到比丘的生活方式对此有所限制,于是他在开皇三年(583),又放弃了比丘戒,但并未还俗,处在沙弥之上,受具足戒僧人之下的位置。舍戒后,信行修头陀行,十天吃一顿,食物来源由自己乞讨。在路上行走,不论遇到谁,不分男女,信行都加以礼拜,如同《法华经》中的常不轻菩萨。这样他的名声不断扩大,远近都有高僧来诘问他,你究竟是行的什么法?信行直言相告,是三阶之法。
信行曾发愿心,要为皇帝、诸师父母乃至一切众生施舍身命财物,他立十六种无尽藏行。开皇七年(587),信行写信给相州知事,告诉他自从十七岁开始求佛法,到现在才知建立无尽藏的道理,他愿布施无尽藏,请知事向朝廷方面推荐。正好京城的左仆射高颎听说过信行的事迹,就建议隋文帝召他入京。开皇九年(589),信行来到京师长安,先是居住在隋文帝为他特意建造的寺院里,后来又在京师置五座寺院,为化度寺、光明寺、慈门寺、慧日寺、宏善寺。信行以此五寺为基地,弘扬其三阶教法,其余诸寺,也大受五寺所行法门的影响。
信行晚年病得很重,他请人把佛像移至房内,躺在床上,一直观佛至终。死后,棺柩放在树林中,舍身血肉,被鸟吃尽尸体,真可谓生施死亦施。
信行的著作,费长房《历代三宝记》载有《对根起行法集录》和《三阶位别集录》,早已散佚。在窥基的《净土要诀》和怀感的《释净土群疑论》中保存了信行的部分思想。日人矢吹庆辉发现了敦煌写本中的三阶教典籍,他将此典籍与日本所存三阶教文献,合成《三阶教残卷》,其中包含了信行的一些作品片断。
信行三阶教法所说的三阶,可按照时、处、人而分。依时分三阶,即分别以正法时、像法时和末法时为第一阶、第二阶和第三阶。依处而分三阶,即以净土为第一阶,以秽土为第二阶,以众生之处为第三阶。依人而分三阶,则一乘为第一阶,三乘为第二阶,世间根机为第三阶。
信行认为,他所处的时代,正值第三阶,第三阶的众生,不如第一阶的众生那样有戒(修行,持戒)有见(认识),戒见俱不破,也不如第二阶的众生,虽然破戒,但不破见,而是戒见俱破,颠倒一切,凡是有正确见解的人,都灭尽了,众生都不持戒。在这样的情况下,众生即使再读经也好,念佛也好,修禅也好,都无济于事。就必须要选择一种适应这个时代众生根性的佛法,即“当根佛法”。信行的“对根起行”,也就是这个意思,按照众生的实际根性而对症下药。
这种当根佛法,信行称之为“普法”。为什么叫普法?据《对根起行法》所载,一是体普,一切众生,不论凡圣,都以如来藏为体,这实际上也是他的佛性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不过被邪见覆盖住了。二是行普,具体来讲,修行时持这种平等心(普)的情形分为多种,第一普凡普圣,不论众生如何破戒破见,都看作是圣。一切诸佛菩萨,也看作众生。第二普善普恶,对一切众生,不论善恶,都看作是善。对自身之内的一切,不论善恶都视为恶。第三普邪普正,对自身内的一切,不论邪正都看作邪,对他身内的一切,不论邪正都看作正。第四普大普小,对于别人的见解和行为,不论大小,都看作是大乘菩萨所见所行,而对自己的,都看作是小乘。第五普世间普出世间,对于自己,不论世间和出世间,都看作是世间,对于别人,则都看作出世间。等等。可以看出,以如来藏体为基础,对他人普敬,善恶等类于善,而对自身则以严格的要求来约束,善恶等类普于恶。是为严己宽人。
这种普法,因为“凡夫生盲不别”,也称“生盲众生佛法”,如同盲人分不清颜色,众生也分不清善恶、邪正等,对一切法门,都加以敬信(见《三阶教残卷》)。
三阶之法为普法,信行把一阶和二阶所行法门都称为“别法”。这些别法都必须与不同的根性相适应才能有效,否则会出现偏差,而普法则普遍适用于一切众生。实际上第三阶上的众生都只有一种根性,也无所谓分不分,所以普遍适应,不会出现偏差。
修行三阶佛法的一般原则,一是普敬,二是认恶,三是空观。
普敬是讲对一切凡圣普施其敬仰之心,因为一切凡圣都有如来藏体,“如来藏是一切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乃至六道众生等体”(《对根起行法》,《三阶教残卷》)。如来藏中藏的是如来佛性,依这种佛性,一切众生都得以生长,一切众生都将成佛,所以必须普敬。
认恶是讲众生都应认识到内心之恶,常有颠倒的认识(有十二种颠倒),常诽谤他人。这些内心之恶都必须去除。
明空观是讲众生所体现的一切解行都是毕竟空寂的。
具体的修行方法,据《信行遗文》,“一乞听行四种无尽行,一乞听随喜助施,一乞听依十二头陀常行乞食,一乞听依《法华经》学行不轻行”(见《三阶教残卷》)。
第一行中的四种无尽行:一是礼佛无尽,礼一切佛,日日不断,直至成佛;二是转经无尽,转一切经,日日不断,直至成佛;三是供僧无尽,供养一切众僧,日日不断,直至成佛;四是供众生无尽,供养一切众生,日日不断,直至成佛。
第二随喜助施,施饮食、食器、衣服、房舍、床坐、燃灯烛、钟铃、香、柴炭、等。
第三行十二头陀行,即行苦行,刻苦修炼自己。十二头陀行包括穿粪扫衣、乞食、每日午前一餐、乞食时只乞一点,不得多乞、住在远离人群的偏避之处、住在坟墓之间、常坐不卧等。信行所行,着重于乞食,日食一顿。
第四行常不轻行。《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品》载有常不轻菩萨事迹,不专事读经之类,只行礼拜,凡见到四众,都加以礼拜,常说,我不敢轻视你们,你们都将作佛。信行也仿此行,不只见到佛家四众而加以礼拜,见一切众生,都行礼拜。
这四种修行法门,就是信行所立的十二六无尽藏法,这个无尽藏是三阶佛法最重要的特色,就经济方面的无尽藏而言,也是隋唐时代寺院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阶教中谈到物资方面的无尽藏布施时,仅饮食无尽藏,就详细列入了应布施的物品有:粳米、糯米、面粉、油脂、粟米、小豆、大豆、柴、厨师、调料、蜂蜜、胡麻、酪、瓜菜等。向寺院施无尽藏,不论是普施,还是施一部分,都被看作是修行(见《无尽藏法略说》,《三阶教残卷》)。
信行的思想,在佛教义学、禅学、净土法门诸种流派兴起的时代,可以说是一种反动,这是他的宗派在后来不断遭到打击的重要原因。信行也是真正具有宗教情怀的宗教领袖,他公开提倡末法时代的简易法门,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很有价值的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访古—名人名胜—一行
一行(约683年—727年),唐著名天文学家,高僧。俗名张遂,魏州昌乐(今南乐)人。自幼聪敏好学,尤爱历象、阴阳五行之学。因不愿与武三思交往,二十岁时到嵩山(登封县北)嵩阳寺为僧,后成为我国佛教密宗之祖。开元中,玄宗招聘学者名流,随族叔礼部郎中应征入长安,主持修订新历法。与梁令瓒共同制成黄道游仪,测得一百五十颗恒星的位置,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化的现象。所制水运浑天铜仪为世界上最早的机械自动计时器。开元十二年至十三年(724—725),在全国十二个地方设观测点,测量北极高度,在世界上首次用科学方法测出子午线长度。十五年(727)在他主持下,经六年实测与研究,编撰成《大衍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同年病卒。精通佛学、历法、数学和天文。还著有《摄调伏藏》、《释氏系录》、《大曰经疏》等书。
· 中原访古—名人名胜—何晏
三国曹魏哲学家、文学家。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汉末大将军何进之孙。何进被杀后,其母尹氏被曹操纳为夫人,晏亦被收养。后来又娶曹操女金乡公主为妻。性骄矜,曹丕、曹植都讨厌他,所以长期得不到任用。至正始初,曹爽执政,何晏才被重用,擢为散骑侍郎,迁侍中、吏部尚书。正始十年(249),司马懿,何晏也作为曹爽党羽之一被杀。何晏少时即以才秀知名,好老、庄,是魏晋玄学家代表人物之一,与王弼合称“王何”。他的作品,主要是散文和赋,散文多是哲学、政治论文,如《无名论》、《无为论》、《韩白论》、《冀州论》等。赋今仅存一篇,即《景福殿赋》,魏明帝曹□在许昌建成景福殿,何晏受命而作此赋。赋分三部分,先述兴建缘起,中间一大段写宫殿规模、结构、环境、装饰,并从写政治、人事相结合的角度,解释其象征性含义,末尾则按照劝百讽一的传统写法,说了一些正面的道理。此赋与东汉王延寿所撰《鲁灵光殿赋》,同为描写宫殿辞赋的名作...
· 中原访古—名人名胜—干宝
干宝(?-336),字令升,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人。他是东晋初著名史学家,祖父干统,为吴奋武将军,父干莹为丹阳丞。干宝少勤学,博览群记,以才器召为佐著作郎,又因平定杜弢之乱有功,赐爵关内候。晋元帝即位,未置史官,由中书监王导举荐,干宝“始领国史”。“以家贫求补山阴令,迁始安太守。王导请为司徒右长史,迁散骑常侍”。(《晋书·干宝传》)他对史学有研究,著《晋纪》。《晋书》称:“其书简略,直而能婉,咸称良史”;《文心雕龙》誉“干宝述纪以审正得序”,《史通》赞“理切而多功”。干宝“性好阴阳术数,留思京房、夏侯胜等传”,“博采异同,混虚实”,“集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撰成《搜神记》三十卷,“又为《春秋左氏义外传》,注《周易》、《周官》凡数十篇,及杂文集皆行于世。”(同上)干宝于易学造诣极深,《晋书》明言注《周易》。《隋书·经籍志》载有:《周易》十卷,晋散骑常待干宝注,又《周易爻义》一卷,干宝撰,...
· 中原访古—名人名胜—桓宽
桓宽(生卒年不详),字次公,汉汝南郡(今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治《公羊春秋》。宣帝时举为郎,后官至庐江太守丞。其知识广博,善为文。著有《盐铁论》六十篇。《盐铁论》是根据昭帝始元六年(前81)召开的盐铁会议的文件写成的政论性散文集。它比较生动地记述了御史大夫桑弘羊和从全国各地召集来的"贤良"、"文学"们的辩论,保存了许多西汉中叶的经济思想史料和风俗习惯,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在写作上,它通过一定的集中和概括,描写了几个各有特点的人物形象,有些人物语言和描写文字比较生动,感情色彩也比较浓;特别是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并且各篇之间互相联系,这在散文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但整体看来,其写法稍觉刻板。
· 中原访古—名人名胜—禅宗北宗创始人神秀
禅宗的南北二派虽在弘忍下分出,但这种分派之说的真正盛行是在神会为慧能争正统之后。南宗人以南顿北渐来区分两宗的不同特点,不过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并不是一个“渐”字所能包容得尽的。神秀(606-706),俗姓李,河南尉氏(今河南省尉氏县)人,他少年时代曾经学习儒道经典,据《传法宝记》载,隋末时,王世充起兵,致使河南、山东一带饥疫遍地。神秀到荥阳筹粮,遇到一位善知识,便随其出家。张说的《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记载神秀于唐武德八年(625)在洛阳天宫寺受具足戒,然后游历各地,“寻思慕道”(《楞伽师资记》卷一)。游历的区域大致在我国东南地区。五十岁时(此按《大通禅师碑》,一说为四十八岁)到湖北黄梅县东北的双峰山东山寺参谒弘忍禅师,在弘忍门下做了长达六年的打柴、汲水之类的勤杂工,深得弘忍器重。弘忍“命之洗足,引之并坐”,称赞他尽得己之禅法,“东山法门,尽在秀矣!”得法后,神秀长期隐居,时人不知其踪影,其实...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