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原访古—名人名胜—巾帼英雄木兰及其祠堂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49
转发:0
评论:0
中原访古—名人名胜—巾帼英雄木兰及其祠堂,巾帼英雄花木兰    花木兰替父从军、抗敌御侮、保家为国、居功不傲、女扮男装

  巾帼英雄花木兰
 
    花木兰替父从军、抗敌御侮、保家为国、居功不傲、女扮男装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历史上究竟有无其人?如果有,她的祖籍在哪里?她的真实身世又是如何?却是众说纷纭,难知其详。
    以往有人说木兰是今湖北黄岗县人,因当地有木兰山、木兰坡,还有木兰的庙宇等;也有人说是陕西一带人;又有人说是安徽省亳州人,今有木兰墓。以上诸说,都没有令人信服的实物依据。惟有虞城县城南35公里的木兰祠碑,是记载木兰身世的时代最早、内容最详的文物实证。
    该祠碑立于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至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碑高3.6米,宽1米。碑首是深浮雕的二龙戏珠图像,正面阴刻“孝烈将军祠像辩证记”,为侯有造撰文、汤德立石;另一清代《孝烈将军祠辩误正名记》是对元碑的进一步考证和补充,并记载着木兰祠始建于唐代;金代泰和年间(1201—1208年),敦武校尉归德府谷熟县营郭镇酒都监乌林答撒忽刺重修大殿、献殿各三间,并创有木兰塑像。原祠宇占地400余亩,建筑百余间,惜这些建筑都在1943年毁于战火,只有元、清两代的石碑仍然刻记着这位女英雄的光辉事迹。
     碑文大体是这样记载的:木兰,本姓魏,名木兰,隋代人。该地村名原名魏庄(今名大周庄),属亳之谯人也。虞城县城南营廓一带在元代归亳之谯郡。她出生在一个“潜德力农”之家,因隋末战乱频仍,男壮之人征兵已尽,木兰便代父从征,女扮男装,历年一纪,交锋十有八战,立下赫赫战功。天子喜其勇,授以尚书,木兰不授,拥兵还谯,后“造文室、释戎服,复闺装,举皆惊骇,咸谓‘自有生民以来,盖未见也’。卫兵振旅还,以异事闻于朝。召复赴朝,欲纳宫中。将军曰:‘臣无媲君礼制’。以死誓拒之,势力加迫,遂自尽,所以进赠有孝烈之谥也” 。可见,木兰的身世事迹与当今流传的差别甚大。碑文的背面还刻有《木兰辞》的原文,与现今流传的也有很多不一致之处。
    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部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流传越久,就越为完善,以至于文学笔下的虚构人物,便被后人视为确有其人,宁其信有,而不信其无。因此,有人就怀疑历史上并无木兰其人,而只是人们从现实生活中塑造的典型化了的人物。也有一些英雄人物,历史上真有其人,只是其行状被历代文人所增饰,木兰就属于此类。《木兰诗》在元秘书监《古今乐录》中有记载:“《木兰诗》本唐朔方节度使韦元甫始得于民间。”可见木兰是从唐初受到赞扬的。而唐代著名诗人的诗歌中也有“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有的人从《辞》中的“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天子坐明堂”等带有时代色彩的称谓考证,认为木兰是北魏年间的人;也有人从诗中“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朝辞爷娘去,暮宿黑山头”等考证木兰能骑马跑一天的路程,到达黄河岸边,认定木兰是黄河南岸的人。
    虞城城南35公里的魏庄到古黄河,约百十余里,正符合古代的行程,也许在历史上花木兰确有其人,经过了历代文人的润色加工,诗人的传唱赞颂,又经过数百年的流传才使她的形象丰满完美起来。《木兰诗》才几百字的作品,就把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歌颂得既有爱国热忱,又不求功名利禄;既不贪图荣华富贵,又智慧勤劳,并有十年征战的勇功,确实表现了中国妇女的英雄气概和高尚道德。
    如今,木兰祠堂大殿已按原样恢复,东西殿房也极其壮观,木兰塑像仍戎装跃马,威风凛凛,前来一睹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扮男装英雄的人络绎不绝,木兰祠成为豫东的一大名胜景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访古—名人名胜—燧人氏及其陵墓
远古的神话中有这样一则传说:在一个浑浑噩噩的国家里,不见天日,不分昼夜,这个国家就叫遂明国。后来,遂明国里来了一位智慧聪明的人,他看到大树林里到处像珍珠和宝石一样发出灿烂的光芒,于是就寻找发光的来源。他看到一些像鹗一样的长脚爪、黑脊背、白肚子的鸟在用它们那短硬的嘴啄吃树干,在啄的一瞬间,树干就发出火星点。他突发奇想,用树去试钻遂木,果然生出了火。人民为感念这个钻木取火的发明者,就叫他燧人,燧人就是“取火者”的意思。这种传说是有历史根据的。在由猿变成人的初期,原始群过着群居群婚的生活,人们生吃食物,茹毛饮血,经常生病。后来,因雷电起火,森林中的禽兽被烧死后吃起来比生食更加美味,而且火不仅可以御寒照明,也可用于防止野兽的侵袭,于是人们就把火种保存起来。每当遇到洪水、大风和阴雨的天气,保存的火种熄灭了,人们还要重新生火。就这样,经过了人们长期的经验积累,探索出了用人工取火的办法,这种办法就是“钻...
· 中原访古—名人名胜—何晏
三国曹魏哲学家、文学家。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汉末大将军何进之孙。何进被杀后,其母尹氏被曹操纳为夫人,晏亦被收养。后来又娶曹操女金乡公主为妻。性骄矜,曹丕、曹植都讨厌他,所以长期得不到任用。至正始初,曹爽执政,何晏才被重用,擢为散骑侍郎,迁侍中、吏部尚书。正始十年(249),司马懿,何晏也作为曹爽党羽之一被杀。何晏少时即以才秀知名,好老、庄,是魏晋玄学家代表人物之一,与王弼合称“王何”。他的作品,主要是散文和赋,散文多是哲学、政治论文,如《无名论》、《无为论》、《韩白论》、《冀州论》等。赋今仅存一篇,即《景福殿赋》,魏明帝曹□在许昌建成景福殿,何晏受命而作此赋。赋分三部分,先述兴建缘起,中间一大段写宫殿规模、结构、环境、装饰,并从写政治、人事相结合的角度,解释其象征性含义,末尾则按照劝百讽一的传统写法,说了一些正面的道理。此赋与东汉王延寿所撰《鲁灵光殿赋》,同为描写宫殿辞赋的名作...
· 中原访古—名人名胜—干宝
干宝(?-336),字令升,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人。他是东晋初著名史学家,祖父干统,为吴奋武将军,父干莹为丹阳丞。干宝少勤学,博览群记,以才器召为佐著作郎,又因平定杜弢之乱有功,赐爵关内候。晋元帝即位,未置史官,由中书监王导举荐,干宝“始领国史”。“以家贫求补山阴令,迁始安太守。王导请为司徒右长史,迁散骑常侍”。(《晋书·干宝传》)他对史学有研究,著《晋纪》。《晋书》称:“其书简略,直而能婉,咸称良史”;《文心雕龙》誉“干宝述纪以审正得序”,《史通》赞“理切而多功”。干宝“性好阴阳术数,留思京房、夏侯胜等传”,“博采异同,混虚实”,“集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撰成《搜神记》三十卷,“又为《春秋左氏义外传》,注《周易》、《周官》凡数十篇,及杂文集皆行于世。”(同上)干宝于易学造诣极深,《晋书》明言注《周易》。《隋书·经籍志》载有:《周易》十卷,晋散骑常待干宝注,又《周易爻义》一卷,干宝撰,...
· 中原访古—名人名胜—桓宽
桓宽(生卒年不详),字次公,汉汝南郡(今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治《公羊春秋》。宣帝时举为郎,后官至庐江太守丞。其知识广博,善为文。著有《盐铁论》六十篇。《盐铁论》是根据昭帝始元六年(前81)召开的盐铁会议的文件写成的政论性散文集。它比较生动地记述了御史大夫桑弘羊和从全国各地召集来的"贤良"、"文学"们的辩论,保存了许多西汉中叶的经济思想史料和风俗习惯,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在写作上,它通过一定的集中和概括,描写了几个各有特点的人物形象,有些人物语言和描写文字比较生动,感情色彩也比较浓;特别是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并且各篇之间互相联系,这在散文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但整体看来,其写法稍觉刻板。
· 中原访古—名人名胜—谢灵运
谢灵运(385~433),晋宋间诗人。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是谢玄的孙子,袭爵封康乐公,后世习惯称他为谢康乐。谢灵运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出生后不久就寄养在钱塘杜家,15岁时回到建康,所以小名曰客儿,后世又称之为谢客。生平谢氏和王氏同为东晋以来的高门领袖。谢灵运在青年时代接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其才学很早就受到族叔谢混的赏识,和谢瞻、谢晦等从兄弟齐足并驰,成为谢氏族中一时之秀。晋安帝义熙元年(405),谢灵运出仕为琅琊王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次年,豫州刺史刘毅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以谢灵运为记室参军。刘毅与刘裕同属北府兵将领,刘毅名位略次于刘裕,后来势力扩大,渐至对峙抗衡。在二刘对抗的过程中,谢混支持刘毅。义熙八年,谢混为刘裕所杀。九年,刘毅兵败自杀。但刘裕对谢氏家族仍然采取优容拉拢的态度,以谢灵运为太尉参军。义熙十二年,谢灵运又为骠骑将军刘道怜的谘议参军,转中书侍郎。是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