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原访古—名人名胜—发迹信阳的南梁帝王:萧衍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913
转发:0
评论:0
中原访古—名人名胜—发迹信阳的南梁帝王:萧衍,南朝第三个王朝是梁朝,统治达56年(502—557),经历4个帝王。开国皇帝

  南朝第三个王朝是梁朝,统治达56年(502—557),经历4个帝王。开国皇帝萧衍,又称梁武帝。他任冠军将军时,在义阳(今信阳)抗击北魏,打了一个漂亮仗,一跃提升为梁公。他废齐昭帝建立梁朝。
  据《南史·梁本纪》载:南北朝时期(464年)萧衍出生在侨居南兰陵(今常州)庶族家庭,其祖为齐高、武帝族弟。史载他“少而笃学……卷不释手,燃烛侧光,尝至戊夜”。“博学多通,好筹略,有文武才干”。
  公元494年,北魏趁齐朝内讧,大举南侵。第二年二月刘昶、王肃率领的北魏军队到达司州(当时齐朝司州州治迁到义阳)时猛攻义阳。齐明帝萧鸾派江州刺史王广之增援义阳。萧衍为冠军将军,军主,是李广之的部将。当他行军义阳途中,遇见一白衣神人高呼“萧王大贵”。刚被封为建阳寿男的萧衍听此,内心为之一震,心想这次义阳之战是我建奇功、应天命的大好机遇,一定要抓住不放。当行军快到义阳时,将士们听说守义阳的北魏人多势众,皆犹豫不敢冒进。此时萧衍向王广之建议:“今屯下梁(今东双河)之城,塞凿岘(今李家寨)之险,守雉脚之路,据贤首之山,以通西关,以临贼垒,三方犄角,出其不备,破敌必矣。”王广之不采纳,只派徐玄庆一支人马进据贤首山,结果被北魏打断了粮草之道。萧衍挺身而出要求当前锋出击。王广之同意后,他们连夜行军,沿着崎岖之路,潜据贤首山各山头,列阵旗鼓。天明时,北魏军队发现各山头皆有南齐人马,战旗飘扬,不敢冒然攻南齐。萧衍命令坚壁不出,以待时机。天黑下来,忽然狂风大作,萧衍组织精壮勇士,拂晓一声令下直攻魏军主帅营垒。徐玄庆也分三路夹击,断其首尾相顾。北魏虽然列陈,经不起勇士的突然袭击,营垒被攻破,刘昶、王肃仓皇出逃。萧衍大获全胜。因萧衍在贤首山东麓山坡曾扎营下寨,此地后来被称为“梁王垒”。
  刘昶、王萧弃义阳城逃去路上,北魏孝文帝致书给他们说:“萧衍善用兵,不要与他争锋,等我亲自对付他。”义阳战后齐明帝提拔萧衍为江州刺史,接着封为梁公。听说北魏孝义帝对萧衍那番评价后,反而对萧衍不放心,将他调到建康任太子中庶子,领四厢直,镇守石头城。萧衍知道自己已被猜忌,便实施韬晦之计,遣散家兵,整天骑着折角小牛车四处游玩。萧鸾以为萧衍胸无大志,放松了对他的监督。
  齐明帝萧鸾死后,其二子即位,即东昏侯。东昏侯是个昏君,滥杀齐高、武帝子孙和有功的大臣。萧衍的哥哥萧懿也被他借故杀掉。此时镇守在襄阳的萧衍认为废掉昏君自己称帝的时机成熟,便打着废东昏侯,立东昏侯八弟为君的旗号举兵向建康进发。沿途州郡尽皆响应,当萧衍到达建康时,宦官杀死东昏侯,立萧宝融为帝。萧衍进城后4个月,废掉萧宝融,自立为帝,即武帝,改国号为梁。
  梁武帝即位之初,尚能勤于政务,任用贤能,生活检朴,励精图治,使江南保持了一段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景象。他曾几次北伐北魏企图统一中国。信阳成为他北伐的主战场。
  公元508年,北魏与南梁在信阳为争夺义阳三关发生了一场长达半年的血战。那时整个信阳为北魏所辖。北伐开始后,是年9月20日北魏司马彭珍叛魏降梁,三关戌主降梁。梁将胡武城、陶平虏率军围义阳。北魏刺史娄悦固守。魏主急派兵增援。魏将白草生杀司马悦(豫州刺史)降梁。梁武帝任白草生为司州刺史,派原司州刺史马仙王卑增援白草生进驻楚王城(今长台关)。魏主派尚书邢峦任豫州刺史讨伐白草生。同时加派中山王元英合围白草生。双方在信阳经过一场激战,北魏获胜,白草生被斩杀。元英攻进义阳,接着又进攻义阳三关,梁军弃关而逃。
   魏梁先后经过朐山争夺战、寿阳争夺战、益州争夺战之后,于公元529年在淮河南北发生一场争夺战。战争先后在安徽、江苏、山东一带展开。是年12月在整个信阳展开争夺战。梁朝守卫在固始的刺史文僧明、太守田守德降魏。梁武帝派裴遂前往讨伐,在商城击败北魏,年底裴遂从东线转战到潢川、罗山、信阳。梁武帝加派武昌武勇将军李国兴、杨乾一起包围义阳。围城达100天,魏军援军赶到,他们才撤退。
  梁武帝在信阳一带与北魏的争夺战,给信阳的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灾难。
  梁武帝统治时期为了平息南齐士族之间的矛盾,任用了一批腐败官吏,使梁朝由清明转向腐败。梁武帝晚年崇信佛教,50岁后不近女色,不问朝政,并三次舍身当和尚,最后的一次达37天,朝政瘫痪,最后导致“侯景之乱”。侯景是东魏将领,后来投靠西魏,又背叛西魏降梁,勾结萧正德篡位,攻陷台城后,将武帝囚禁,不给饭吃,梁武帝87岁被活活饿死在台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访古—名人名胜—何晏
三国曹魏哲学家、文学家。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汉末大将军何进之孙。何进被杀后,其母尹氏被曹操纳为夫人,晏亦被收养。后来又娶曹操女金乡公主为妻。性骄矜,曹丕、曹植都讨厌他,所以长期得不到任用。至正始初,曹爽执政,何晏才被重用,擢为散骑侍郎,迁侍中、吏部尚书。正始十年(249),司马懿,何晏也作为曹爽党羽之一被杀。何晏少时即以才秀知名,好老、庄,是魏晋玄学家代表人物之一,与王弼合称“王何”。他的作品,主要是散文和赋,散文多是哲学、政治论文,如《无名论》、《无为论》、《韩白论》、《冀州论》等。赋今仅存一篇,即《景福殿赋》,魏明帝曹□在许昌建成景福殿,何晏受命而作此赋。赋分三部分,先述兴建缘起,中间一大段写宫殿规模、结构、环境、装饰,并从写政治、人事相结合的角度,解释其象征性含义,末尾则按照劝百讽一的传统写法,说了一些正面的道理。此赋与东汉王延寿所撰《鲁灵光殿赋》,同为描写宫殿辞赋的名作...
· 中原访古—名人名胜—干宝
干宝(?-336),字令升,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人。他是东晋初著名史学家,祖父干统,为吴奋武将军,父干莹为丹阳丞。干宝少勤学,博览群记,以才器召为佐著作郎,又因平定杜弢之乱有功,赐爵关内候。晋元帝即位,未置史官,由中书监王导举荐,干宝“始领国史”。“以家贫求补山阴令,迁始安太守。王导请为司徒右长史,迁散骑常侍”。(《晋书·干宝传》)他对史学有研究,著《晋纪》。《晋书》称:“其书简略,直而能婉,咸称良史”;《文心雕龙》誉“干宝述纪以审正得序”,《史通》赞“理切而多功”。干宝“性好阴阳术数,留思京房、夏侯胜等传”,“博采异同,混虚实”,“集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撰成《搜神记》三十卷,“又为《春秋左氏义外传》,注《周易》、《周官》凡数十篇,及杂文集皆行于世。”(同上)干宝于易学造诣极深,《晋书》明言注《周易》。《隋书·经籍志》载有:《周易》十卷,晋散骑常待干宝注,又《周易爻义》一卷,干宝撰,...
· 中原访古—名人名胜—桓宽
桓宽(生卒年不详),字次公,汉汝南郡(今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治《公羊春秋》。宣帝时举为郎,后官至庐江太守丞。其知识广博,善为文。著有《盐铁论》六十篇。《盐铁论》是根据昭帝始元六年(前81)召开的盐铁会议的文件写成的政论性散文集。它比较生动地记述了御史大夫桑弘羊和从全国各地召集来的"贤良"、"文学"们的辩论,保存了许多西汉中叶的经济思想史料和风俗习惯,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在写作上,它通过一定的集中和概括,描写了几个各有特点的人物形象,有些人物语言和描写文字比较生动,感情色彩也比较浓;特别是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并且各篇之间互相联系,这在散文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但整体看来,其写法稍觉刻板。
· 中原访古—名人名胜—谢灵运
谢灵运(385~433),晋宋间诗人。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是谢玄的孙子,袭爵封康乐公,后世习惯称他为谢康乐。谢灵运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出生后不久就寄养在钱塘杜家,15岁时回到建康,所以小名曰客儿,后世又称之为谢客。生平谢氏和王氏同为东晋以来的高门领袖。谢灵运在青年时代接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其才学很早就受到族叔谢混的赏识,和谢瞻、谢晦等从兄弟齐足并驰,成为谢氏族中一时之秀。晋安帝义熙元年(405),谢灵运出仕为琅琊王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次年,豫州刺史刘毅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以谢灵运为记室参军。刘毅与刘裕同属北府兵将领,刘毅名位略次于刘裕,后来势力扩大,渐至对峙抗衡。在二刘对抗的过程中,谢混支持刘毅。义熙八年,谢混为刘裕所杀。九年,刘毅兵败自杀。但刘裕对谢氏家族仍然采取优容拉拢的态度,以谢灵运为太尉参军。义熙十二年,谢灵运又为骠骑将军刘道怜的谘议参军,转中书侍郎。是年...
· 中原访古—名人名胜—玄奘
唐代僧人,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俗姓陈,名玄奘(约600——664)。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幼年出家玄奘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20岁在成都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玄会等学《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以及《大般涅槃经》等经论,造诣日深。西行求法通过多年来在各处讲筵所闻,他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遂产生去印度求《瑜迦师地论》以会通一切的念头。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五万余里。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今苏联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