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访古—古都名城—甲骨文的故乡安阳市
安阳历史悠久,《禹贡》分天下为九州,安阳在夏代属冀州。《竹书纪年》载:“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墟。”“北蒙”,指安阳城西北之小屯一带;《竹书纪年》又载,“盘庚自奄迁北蒙,曰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商代末期,武王伐纣,曾将殷纣王之子武庚封在此地,而后武庚叛乱,被周公平定之后,殷遗民告被迁徙他地,这里日渐荒芜,便成为废墟,故后人称之为“殷墟”。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初为东阳地。春秋末到战国初,韩、赵、魏三家分晋,这里先属魏国,后归赵国,为邺地。邺城始为春秋齐桓公所筑,后为邺县治所。战国初期,魏国的无神论者、政治家邺令西门豹,大破“河伯娶妻”的流弊,兴修水利,灌溉田地,为人民除害谋利益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现安阳县丰乐镇东有西门豹大夫祠,保存有宋、明、清三代的碑刻,记载了西门豹的业绩。战国时期这里是魏国的宁新中邑,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拔魏国的宁新中邑,遂更其名,因“宁”和“安”字义相同,又地处淇河之北,故名安阳。安阳这个名字是美好的象征,以寄托安定繁荣之景象。而后这里归属赵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划全国为36郡,将安阳划归邯郸、上党二郡。西汉时期,安阳并入汤阴,属河内郡,邺县属魏郡。东汉末年,邺为冀州治所,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破冀州邺城,在邺城大兴土术,营造兰台及宫室,作为曹魏的都城,《后汉书·郡国志》曰:“建安十七年(212年),割河内汤阴、朝歌、林虑,以益魏郡”,这个时期安阳属魏郡。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公,郡定于邺,构筑北邺城。当时邺城东西3.5公里,南北4.6公里,有7个城门,
一条东西街把邺城分成南北二区。汉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子曹丕代汉改元黄初,后迁都洛阳,邺被称为北都,曹操都邺时间只有60年,虽时间不长,但在历史上的作用十分重要,在政治上结束了东汉末年军阀长期割据混乱的局面,统一了北方,进而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三国曹魏在邺定都,废安阳并入邺县,属京畿地。晋朝复置安阳县,属魏郡。十六国时期,先后有后赵、冉魏、前燕在邺建都,都邺南城。前秦符坚平燕后,邺仍归冀州。北魏时期设魏郡,天兴四年(401年)立相州,当时的安阳又并入邺,东魏、北齐相继建都于邺城。
北周闵帝元年(557年)灭齐,仍置相州于邺。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周宣帝死,杨坚掌握政权,相州刺史尉迟兴兵反杨,杨坚派大将韦孝宽讨伐平定,焚烧邺城遂废之,把邺城居民南迁45公里,以安阳为相州,遂之邺县也迁到安阳,原邺城仍称为邺,当时安阳为邺的新城。隋开皇十年(590年),邺与安阳各复其原名。唐朝初期设相州,天宝初改属邺郡,乾元初复为相州。五代时期设置军镇,安阳为昭德镇治所。宋熙宁五年(1072年),又废邺为镇。金朝明昌三年(1192年),又迁升为彰德府。元朝时期属彰德路。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又复名彰德府。清朝仍称彰德府。1913年废府治改名安阳县,隶属河北道,废道,直属河北省。1932年行政区划变更,改为河南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1949年5月6日安阳市解放,8月平原省成立,安阳市归平原省管辖,为省辖市,1952年平原省撤销后划归河南省管辖,亦为省辖市。l983年9月,将安阳县、林县、汤阴县、浚县、淇县划入安阳市管辖。1986年安阳市辖安阳县、林县、汤阴县、内黄县和滑县。
境内主要名胜古迹有殷墟、彰德府城、天宁寺塔、高阁寺、乾明寺塔、《昼锦堂记》、袁世凯墓、灵泉寺、《西门大夫祠牌》、修定寺塔、珍珠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