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原访古—古都名城—历史名城南阳市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78
转发:0
评论:0
中原访古—古都名城—历史名城南阳市,南阳市,古称宛,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古城之一。它北控汝洛,南蔽荆襄,西通关中,

  南阳市,古称宛,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古城之一。它北控汝洛,南蔽荆襄,西通关中,东达江淮,自古为交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现为南阳地区的首府,豫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地处南阳盆地中心。东南有桐柏山,西南为武当山,北依伏牛山,南濒汉水。这里群山环抱,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白河、温凉河、梅溪河绕城外纵贯市区。
    南阳市交通便利,有飞机场一处,每天有班机飞往省会郑州,焦枝铁路从这里通过,北至洛阳接陇海线,南经襄樊连襄渝线和汉丹线。公路更为方便,有通往周围各县的公路,也有通往陕西、湖北的干线公路,四通八达。(左图 南阳武侯祠山门)
    南阳古属豫州,地近夏都。殷商时,武丁“奋伐荆楚”,把这里作为前哨阵地,遗留下来的遗迹有南阳市东北5公里的十里店遗址。西周宣王封其舅父申伯于此,称申伯国。春秋时,楚国崛起南方,向北扩张,楚文王灭申,置宛邑,始称宛。战国后期,宛为韩地。周赧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91年),秦伐韩拔宛。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年),秦使司马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宛。四十三年(公元前272年)秦置南阳郡,郡治于宛。又因其位于伏牛山之南,居汉水以北区域之阳地,故名南阳。秦末,刘邦经南阳入关时,“匿旌旗.人衔枚,马束舌,鸡未鸣衔围宛城三匝”,迫使南阳郡守投降。

    汉承秦制,仍置南阳郡治于宛。西汉时,实行盐铁专卖,在宛设有工官和铁官,以监督、经营冶铁业和其他手工业生产。l952年2月,在南阳市北关外瓦房庄(古宛城内)发现大规模的汉代冶铁遗址。

    宛,地处南北交界上,又是长江、汉水、淮河三水路与关中来往的孔道上,交通便利,商业繁荣昌盛,故《史记·货殖列传》说:“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受汉、江、淮,宛亦一都会也,俗杂好事,业多贾。”当时的宛城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四大商业都市之一。《盐铁论·力耕篇》载:“宛、周(洛阳)、齐(临淄)、鲁(曲阜),商遍天下。” ( 上图南阳镇平菩提寺藏经楼 )

    西汉末年,刘玄与王莽军作战,在围攻宛城的过程中,于地皇四年(23年)二月,在宛城外的白河沙滩中设坛场,即皇帝位,取年号“更始”。同年六月,攻下宛城,遂定都于此。
    更始三年(25年),光武帝刘秀起帝业于南阳,在洛阳建立东汉政权,把宛作为陪都。他的云台28将,365功臣,多是出于南阳,故南阳皇亲贵戚云集,有“南都”、“帝乡”之称。
    东汉宛城,规模宏大,有外城、内城两重,外城即郡城,亦即郭城,周长18公里。内城即小城,位于大城的西南隅,城内“王侯将相,第宅相望”。太守杜诗在此发明了水排鼓风冶铁,铸造农器,“用力少,见功多”。从而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古诗十九首》:“驱车策弩马,游戏宛与洛”,把宛和洛阳并提。
    东汉末年,张曼成领导的南阳黄巾军,于中平元年(l841) 三月攻克宛城,杀死太守禇贡。后宛城失守,张曼成又被太守秦颉杀害,黄巾军推赵弘为帅,再度攻占宛城,人数发展至十余万,从六月至八月,固守宛城,赵弘牺牲,宛城再次失守。后来韩忠、孙夏相继为帅,并重新夺回宛城,浴血奋战,终因兵力消耗太大,宛城最后失守。  
    三国时期,南阳属魏,置荆州治宛,称荆州城。曹操与张绣曾在此城发生争夺战。西晋分封诸侯,建立了南阳国,属荆州,都宛。东晋桓温和南朝刘裕,皆由此以向洛阳。北魏时孝文帝取南阳五郡,而南齐不能夺。
    隋唐时期,宛改称南阳。唐“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先后派叛军攻打南阳,南阳军民在节度使鲁昊的指挥下,守城一年,最后鲁昊率城中军民突围,向襄阳撤退。

    宋时称宛州,金正大三年(1226年)设申州,元初升申州为南阳府。南宋初年,宰相李纲,为了振兴宋朝,在献迁都三策中说:“夫南阳,光武之所兴。有高山峻岭,可以控扼;有宽城平野,可以屯(兵);西邻关陕,可以召将士;东达江淮,可以运谷粟;南通荆、湘、巴蜀,可以取货财;北距三都(指宋之北京大名、洛阳、京师汴梁),可以遣救援。”是坚持抗金,恢复中原最理想的建都之地。元灭金之后,南进攻宋,元人取襄樊,下汉水,进军江南,也是以南阳为基地。此时,南阳城的规模远不如以前了,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载:“自隋唐郡治于邓,古宛县为南阳县。城因缩小,止据西南一隅。”

    明代南阳为重藩,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定王的封国。从永乐二年(1404年)封藩到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克南阳止,共历9世11王,统治南阳长达239年之久。当时,明统治者在元代南阳府城的基础上又重新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城墙。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载:明“洪武三年(1340年),南阳卫指挥郭云因垣之旧,瓮以砖石,周六里二十七步有奇,高二丈二尺,厚如之,壕深二丈二尺,阔倍之。门四:东曰延羲、南曰淯阳、西曰永安、北曰博望,各筑月城,上各建楼,角楼四,敌台、窝铺四十三。”城内“邸第相望,将军中尉百数,宗室半居民。”
     清代,驿道开辟,由北京至云贵,多取道于此,加之驿站紧靠城南关白河码头,南阳成了水陆交通的连接点,南船北马,商贾云集,手工业、商业相当昌盛。使沉寂多年的古宛城又呈现出生机盎然的繁荣景象。


    南阳城垣在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虽经过几次修葺,但都没超出明代城垣的规模。咸丰四年(1854年)南阳知府顾嘉蘅慑于太平军、捻军革命运动的强大声威,不得不把旧城进行一次大的加固工程。在加固城垣增设炮位的同时,又于原4城门外各增设1道月城。原4城门名照旧,新增四正门额:东曰中原要冲,内曰楚豫雄藩;南曰车定指南,内曰荆襄上游;西曰控制秦关,内曰要吕城肇封;北曰星控神京,内曰源溯紫灵。同治二年(1876年)知府傅寿彤又环城筑起一道廓城(寨垣),周长9公里,西引梅溪河水,东疏温凉河

水灌入寨河,把东、西、南、北4关的寨垣相互隔断,各自成1堡。统观南阳全城布局,状若梅花,故有“梅花城”之称。
(右图 南阳南阳武侯祠)
    辛亥革命后,南阳设镇守使署。1933年,南阳划为河南省第六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驻此。1938年,四城门曾更名为:东曰新华、西曰党化、南曰中山、北曰公安。同年,国民党政府南阳专员、县长又于城西南隅新辟一城门,并书额“经武门”。次年,国民党下令将南阳城郭全部拆除。这一时期,南阳工商业一厥不振,日趋衰落。到1948年,国民党又于此设第十三绥靖区,他们仓促间在原城门基础上又筑起1道土城。但是,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于同年11月4日解放南阳,从此,揭开了南阳历史的新篇章。现老城区内主要街道布局是3经4纬交叉,把老城区划为12个方块,基本保持着明城的旧貌。主要街道12条,主要巷道40余条,都是明清时所建。街道两旁遗留下来的房屋,均系硬山式青砖灰瓦砖木结构,整洁古朴。
    境内主要名胜古迹有宛城遗址、张衡墓、张仲景与医圣祠、诸葛庐、南阳府衙、南阳汉画馆、天禄、辟邪和王府山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访古—古都名城—浚县
浚县碧霞宫寝殿“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诗•鄘风•千旄》浚县城在河南省北部,安阳市东南,今属鹤壁市。地处太行山东麓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卫河斜贯境内。是一座历史悠久、文物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浚县历史悠久,远在6000年前,先民已在这里繁衍生息。夏初,大禹治水曾到过这里。《尚书•禹贡》载:禹疏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大伾山在浚县城东侧。商末,浚地称黎,属畿内地。周初,武王克殷,分殷畿为邶、鄘、卫三国,浚地属卫。“武王崩,三监叛,周公诛之,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领浚地。春秋属晋。战国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6年)晋在大山北设邑,称黎。韩、赵、魏三家分晋后,浚属魏。秦置郡县,分属东部、河内部和邯郸郡。西汉高帝年间(公元前206——公元前195年),始置黎阳县,县治在大伾山东北,属冀州魏都。王莽时改黎阳曰黎蒸。东汉复原名.隶属依旧。三国时,浚地属魏国。西晋太始二年(266年),黎阳...
· 中原访古—古都名城—安阳殷墟博物苑
『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的都城遗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殷墟为都城的商代晚期,疆域广阔,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空前发达,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典范之一。殷墟以独具风格、规模巨大、规划严饬的宫殿建筑和商王陵墓体现出恢弘的都城气派而卓绝一时;以制作精美、纹饰细腻、应用广泛的青铜器而闻名中外;以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制车、制骨、陶器、原始瓷器烧造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而享誉世界;以造字方法成熟、表现内容丰富、传承有序的甲骨文而在世界文明史上独领风骚。殷墟丰富的文化遗存从各个方面反映出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是华夏先民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因此,一个世纪以来在殷墟的发现和发掘,不仅使殷墟成为中国近现代考古学的摇篮,而且为湮灭了3,300年的殷商文化,提供了一种独有的、历史的...
· 中原访古—古都名城—古代商丘
商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天下名丘”之—,它不仅具有3000余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而且以它渊远流长、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内涵,成为中原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商丘”一名是怎样得来的?国内很多历史学家都为此作过长期的探讨研究,甚至海外的汉学家也为此写下长篇巨著,但这个问题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些甚至是相互抵牾,像谜一样的丝团难以解开。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已经有“商”、“中商”、“大邑商”、“丘商”的心载.“商”字都是作为地名而出现的。“中商”是指东西南北四方的中间,中即是指方位;“大邑商”指商朝中心都邑及京畿之地;“丘商”虽指地名,但还没有和今天的“商丘”联系在一起。第一次把“商丘”与地名联系的是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左传》,该书两处记载“商丘”:其一,襄公九年:“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其二,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犷林,不相能也。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
· 中原访古—古都名城—历史重镇商丘
商丘县城,豫东门户,豫、皖、苏三省交界之重镇。它位于黄淮平原西部,黄河故道之南侧,古宋河之阳。传说时代的帝喾之子阏伯受封于此,此地为苍龙星座中的心宿之地,心宿即《左传·昭公元年》,“故辰为商星。”阏伯死后葬此封冢为丘,故名商丘,即商地之冢丘。商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黄帝之曾孙高辛氏帝喾初居这里的高辛集开始,高辛是原始社会末期一个部落的首领。现在高辛集西北有帝喾庙和帝喾陵,其周围有大面积的古文化遗址,当为帝喾之居址。帝喾之子阏伯,封于商丘,为管理火神的“火正”,现存阏伯台。帝喾的另一子契,佐禹治水有功也受封于商丘,为商民族的始祖,从此商族就以商丘为基地逐渐发展起来。至契的十三世孙成汤已不服夏王朝的管属,矛盾冲突激化。鸣条(山西运城)一战,夏桀败北,夏灭而商立,建立了商王朝,都于南亳(商丘县南)。500年后,商被周灭,周成王三年(前1022年),成王封商之遗民微子启于商丘,称宋国,...
· 中原访古—古都名城—浚县庙会
浚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月古庙会,萌芽于后赵皇帝时期。浚县古庙会,时间从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长达一月之久,会期长,规模大,每年都吸引着来自晋、冀、鲁、鄂等周边20个省市以及海内数万名香客、游人来此。庙会上的社火表演很有特色:三层人叠起的高跷,耍狮,真枪拼打的童子功……;民间小吃也是一大亮点:梨膏糖、豆腐皮、花生米……还有令人爱不释手的民间工艺品:泥玩、石刻、柳编、布艺……。加拿大学者安得里先生曾评价:“浚县庙会,是中国老百姓的狂欢节!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