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新郑具茨山始祖山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66
转发:0
评论:0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新郑具茨山始祖山,以河南新郑具茨山为中心及周边地区见于史书记载的黄帝活动遗址达30多处。黄帝除以河

以河南新郑具茨山为中心及周边地区见于史书记载的黄帝活动遗址达30多处。黄帝除以河南为基地活动外,足迹还达陕、晋、冀、鲁、鄂等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郝家台龙山古城
郝家台龙山文化古城址位于漯河市源汇区孙庄乡石槽赵村东北的台地上。京广铁路在遗址西南部穿过,沙河在遗址南1公里处由西向东流去。遗址为椭圆形台地,高出附近地面2-3米,面积约6.5万平方米。1986年-1987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这里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0多平方米,发掘出丰富的龙山文化中晚期遗迹、遗物,其上有丰富的二里头文化遗存。郝家台类型的生产工具,石器有斧、铲、锛、镰、镞、刀等,骨器有凿、镞、鱼钩、针等,蚌器有刀、镰等。陶器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有少量蛋壳黑陶和红陶。纹饰以蓝纹为主,其次是绳纹、方格纹。器纹以矮足鼎、深腹罐、瓶、觚形器为特色,此外还有甗、甑、盆、体、圈足盘、刻槽盆、豆、等。陶色、纹饰、器形也因其时代早晚而变化。在龙山文化遗存中,发现有多组房基,为长方形排房,每组8间或6间不等。墓葬发掘较多,成人为长方竖穴土坑墓,无葬具,也多无随葬品,以仰身直肢葬为主,也有少量的屈肢...
·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三皇姑巧占香山
传说,三皇姑和祖师爷一心修炼,后来皇上旨准给他俩盖庙。两人各自选择风水宝地建立庙堂,祖师爷过宝丰,看中了今天的香山寺这座山,非常喜欢就把随身带的一把宝剑插到山上作为记号。这时三皇姑还没有找到地方。她听别人说祖师爷选的香山寺地方很好,她想找祖师爷,叫他让给她,可又怕人家不肯,就生一计。偷偷去到香山寺,找到祖师爷的宝剑,拔出,然后挖了个坑,把自己的一只绣鞋搁里头,再拿剑插穿绣鞋,用土封固,看看没痕迹才走了。三皇姑找到祖师爷说:“姐夫,你找到好地方了没有”?祖师爷说:“找到了,在宝丰东南一座四周低中间高的山上,我仔细看了,那地方是中州最好的地方”。三皇姑故作惊讶道:“那是我看中的地方呀,怎么你也看中了?”祖师爷说:“好地方咱俩都能看到,不过咱们口说无凭,我可有记号在山上。”三皇姑说:“你有啥记号?”祖师爷说:“我在山顶正中心插了一把宝剑为证。”三皇姑说:“我有一只绣鞋也在山顶正中心埋着为证”。祖...
·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尧池
沁阳市捏掌村有“尧泉池”,面积约100平方米,池周处处有泉,掬手可饮。池后建有尧帝庙。《重修尧庙碑》载:“帝尧巡特至此,困息思浆,求无获济,睹斯境润泽,帝龙指按捏,醴泉应手泉涌,为此池之所由来也。”清范照黎《尧池泉》诗:“处处清泉绕绿畴,帝尧遗迹著千秋;尧池流出舌渟水,小沁城东合沁流。”即描写此处形胜。
·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镇国塔
镇国塔,又名灵应塔,明代,1987年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卫辉市城外东南隅,距城二百米处,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该塔为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卫辉知府周思宸所建。镇国塔为七层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六角形,高约34.5米,直径为8.7米,每边4.85米,整体成锥状,每层有望窗,共有望窗36个,每层设有塔心室,塔心室共各镶嵌有石碣一方。正北面石碣上书“护国保民”,正南面石碣上书“灵应塔”,均为篆刻,上款为“卫辉知府周思宸建”,下款为“大明万历十三年口月”,自第一层塔门入室,登塔道盘旋上至第七层,在塔顶内部砌有八卦图(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中部有柏木刹杆,顶部用孔雀蓝色琉璃瓦覆盖。镇国塔形体高大,气势宏伟,反映出我国古代匠师的高超建筑技巧和卓越的艺术才能,对于我们研究历史、科学、建筑艺术以及地方史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实例。
·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文庙
位于新乡市红旗区人民政府院内,创建年代无考,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庙废,元祐四年至五年(1089-1090年),邑令李久在原址重修,有讲堂、斋室、疱厨等40余间。金大定八年(1168年),又建大成殿,不久毁于战乱,明·洪武三年(1370年)复建。文庙自元右年间重建后,金代、明代和清初曾屡次扩建、重修,计建有大成殿、东西廊庑、棂星门、戟门、崇圣宫、明伦堂、泮池等。今仅存大成殿、明伦堂旧址、《大观碑》、《重修新乡县儒学记碑》及《重修文庙记碑》等残碑若干。大成殿为文庙主体建筑,庑殿顶、覆盖绿琉璃瓦,坐北朝南,面阔5间22.2米,进深3间12.3米,原殿面脊筒均在“”时期被拆除。大成殿三面环墙,墙厚80厘米,为大砖垒砌,方砖长48厘米,宽24厘米,厚14厘米,上有明代“正德拾年武陟县造”和“怀庆府修武县窑造”字样。大殿内无神道,均为木主(用木为之,书死者姓名以供祭祀,木主即神牌),早已无存。大...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