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张仲景及医圣祠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68
转发:0
评论:0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张仲景及医圣祠,坐落在河南省南阳市东的医圣祠是为纪念古代伟大医学家张仲景而修建的。经历代扩建,至

坐落在河南省南阳市东的医圣祠是为纪念古代伟大医学家张仲景而修建的。经历代扩建,至明、清已除具规模。后因战乱频仍,医圣祠一片荒凉,经一九八二年两次大修整,现已面貌一新。
张仲景(公元150-219年)名机,东汉南阳郡人,汉灵帝时举孝廉,曾任长沙太守。后弃官从医,著有《伤寒杂病论》等书,在祖国四大医学经典中占两部。熔理、法、方、药一炉。自唐以来,仲景学说传播于世界各地,在国际医学界享有崇高声誉,日本、朝鲜等国人民称张仲景为医学“先师”,祖国人民则称为“医圣”。故名“医圣祠”。
后世尊奉张仲景为医中圣人,万世楷模,对仲景不追求功名利禄,以解救民众疾苦为己任的高尚医德赞誉甚隆。高度评价仲景在中国医学上的贡献和对促进中医学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认为张仲景在一千八百年前,能够破除旧的医学体系,以古代哲学思想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为指导,确立祖国医学“辩证论治”的原则,奠定了全新的中医临床治疗学基础。堪称我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 
张仲景造像艺术
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深受我国人民和世界各国医学界人士的敬仰。所以,关于他又很多画像及塑像。其中,有出自名家高手的、也有出自民间艺人的,作者都从不同的艺术形式和不同的艺术手法上表现了张仲景的时代风格、历史背景、渊博的知识、高超的艺术、优良的医德和对人类医学作出卓越贡献的伟大气质。虽说各家对张仲景造像有不同的看法,但都是对张仲景的仰慕之心和对我国中医药文化的歌颂之情的表现。
现存的张仲景画像及塑像遍及我国各地及日本等国。代表性的有:日本橘春晖1946年张仲景造像(宋氏海煦楼藏)明代张卿子参注伤寒论木刻像,明代北京药王庙塑像、北京先医庙画像广东省药王庙塑像(乾隆年间),北京同仁堂医药祖师像、王吉民、伍连德中国医史半身侧面像(英文本)、蒋兆和画像。宋大仁中国伟大医学家画像。医圣祠现存日本失数道明赠张仲景像。国画大师程十发、李苦禅、李燕等名家的张仲景画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医圣祠
医圣祠位于南阳市老城区东约1公里温凉河畔。门前有石桥名七孔桥,旧称仁济桥。医圣祠是纪念我国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的祠宇。医圣祠是以张仲景墓为中心的一处群体建筑。墓丘高5米,周长60米,其上筑亭。墓前树有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石碑l通,高3米上正书“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先生之墓”。墓亭之南为医圣祠山门,有三门并列成“山”字形,各门砌作拱券形。墓亭之北为中殿,最北为正殿,正殿左右两庑各3间,各殿及两庑均为硬式建筑。正殿有张仲景塑像,两庑中供奉古代十大名医。院内有古柏两株,凌霄花攀绕其上。正殿西侧院为医林会馆旧址,是医者研讨医术的场所。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张三异访得张仲景墓地,遂建祠宇,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屡有修葺。光绪九年(1883年)南阳医界集资重修扩建,至此医圣祠殿宇规模宏敞。民国十七年(1928年),第五军二十四师(师长石友三)驻军南阳,拆毁医林会馆,又将祠前辟为蔬圃。新中国成...
·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尧池
沁阳市捏掌村有“尧泉池”,面积约100平方米,池周处处有泉,掬手可饮。池后建有尧帝庙。《重修尧庙碑》载:“帝尧巡特至此,困息思浆,求无获济,睹斯境润泽,帝龙指按捏,醴泉应手泉涌,为此池之所由来也。”清范照黎《尧池泉》诗:“处处清泉绕绿畴,帝尧遗迹著千秋;尧池流出舌渟水,小沁城东合沁流。”即描写此处形胜。
·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镇国塔
镇国塔,又名灵应塔,明代,1987年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卫辉市城外东南隅,距城二百米处,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该塔为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卫辉知府周思宸所建。镇国塔为七层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六角形,高约34.5米,直径为8.7米,每边4.85米,整体成锥状,每层有望窗,共有望窗36个,每层设有塔心室,塔心室共各镶嵌有石碣一方。正北面石碣上书“护国保民”,正南面石碣上书“灵应塔”,均为篆刻,上款为“卫辉知府周思宸建”,下款为“大明万历十三年口月”,自第一层塔门入室,登塔道盘旋上至第七层,在塔顶内部砌有八卦图(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中部有柏木刹杆,顶部用孔雀蓝色琉璃瓦覆盖。镇国塔形体高大,气势宏伟,反映出我国古代匠师的高超建筑技巧和卓越的艺术才能,对于我们研究历史、科学、建筑艺术以及地方史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实例。
·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文庙
位于新乡市红旗区人民政府院内,创建年代无考,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庙废,元祐四年至五年(1089-1090年),邑令李久在原址重修,有讲堂、斋室、疱厨等40余间。金大定八年(1168年),又建大成殿,不久毁于战乱,明·洪武三年(1370年)复建。文庙自元右年间重建后,金代、明代和清初曾屡次扩建、重修,计建有大成殿、东西廊庑、棂星门、戟门、崇圣宫、明伦堂、泮池等。今仅存大成殿、明伦堂旧址、《大观碑》、《重修新乡县儒学记碑》及《重修文庙记碑》等残碑若干。大成殿为文庙主体建筑,庑殿顶、覆盖绿琉璃瓦,坐北朝南,面阔5间22.2米,进深3间12.3米,原殿面脊筒均在“”时期被拆除。大成殿三面环墙,墙厚80厘米,为大砖垒砌,方砖长48厘米,宽24厘米,厚14厘米,上有明代“正德拾年武陟县造”和“怀庆府修武县窑造”字样。大殿内无神道,均为木主(用木为之,书死者姓名以供祭祀,木主即神牌),早已无存。大...
·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白雀寺
白雀寺位于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西父城遗址之上。白雀寺始建于后秦姚苌白雀年间(公元384—385年)。古人以白雀为瑞应的象征,白雀集而吉祥至。相传白雀年间白雀群集于父城故址——古槐之上,人们以为祥瑞而建起寺庙称白雀寺。白雀寺所在的父城故址在春秋时代称城父。城父是楚平王的儿子太子建的封邑。太子建是楚庄王的曾孙。太子建守城父期间曾设庄王祠,四时祭祀,所以后人就将城父楚庄王祠视作楚庄王故宅。明《正德汝州志》载:“白雀寺在父城保,世传楚庄王故宅,有白雀之瑞,异槐一株。”所谓异槐者,是说白雀寺中古槐高大,人们从中抽出一板,上密布雀形图案。白雀寺自十六国时期建成之后发展很快,成为汝州著名寺院。隋朝年间,大画家展子虔、董伯仁都曾在白雀寺作佛教壁画。《画史》称:“展画汝州白雀寺。”展子虔历北齐、北周、隋,官至朝散大夫、帐内都督。展子虔善作佛教经典故事人物画,天下名寺皆有其画。世人誉为“展子虔画人物描法甚细,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