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嵩岳寺塔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82
转发:0
评论:0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嵩岳寺塔,嵩岳寺塔位于登封县城关镇西北公里嵩山南麓峻极峰下嵩岳寺内,是北魏古刹嵩岳寺的

  嵩岳寺塔位于登封县城关镇西北公里嵩山南麓峻极峰下嵩岳寺内,是北魏古刹嵩岳寺的重要组成部分。嵩岳寺是中岳嵩山的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寺院,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原来是宣武帝的离宫,后改为佛教寺院,到正光元年(520年),改名“闲居寺”。隋仁寿二年(602年)改名嵩岳寺。唐武则天和高宗游嵩山时,曾把嵩岳寺作为行宫, 嵩岳寺楼阁相连,亭殿交辉,盛极一时。唐以后,嵩山佛教活动中心逐渐集中到了少林寺,这古刹遂渐衰落。现在塔前的山门和塔后的大雄殿及两侧的伽蓝殿、白衣殿均为清时所建,唯有此塔是北魏遗物。

  嵩岳寺是一座青砖、黄泥砌筑的单层密檐式砖筑中国最古老砖塔,有中国第一塔之称。塔的外形和下层平面为十二边形,也是全国古塔中的一个孤例。塔总高40米,底层直径10.6米,内径5米余,壁体厚2.5米。塔之外部由基石、塔身、15层叠涩砖檐和宝刹组成。基台是全塔以下的砖台部分,随塔身砌作十二边形,台高85厘米,宽160厘米。塔前砌长方形月台,塔后砌砖铺甬道,与基台同高。塔身中部砌一周腰檐,将它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为素壁,高359厘米,上下垂直;上部为全塔最好装饰,高373.5厘米。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券门通向塔心室,门额作双伏双券尖拱形,拱尖饰3个莲瓣,券角饰有对称的外券旋纹。塔身上层外壁8面,每面砌一座单层方形塔龛,略突出于塔壁之外。龛上部正面嵌铭石1方,铭石下辟半圆拱券门。龛为长方形须弥座,座之正面辟帝门2,门内各有砖雕护法狮子1个,共16个,有立有卧,正侧各异,造型雄健。在塔身上部各转角处均砌一八边形倚柱,柱头上饰火焰宝珠与覆莲,柱下为砖砌覆盆式柱础。

  塔身上为15层叠涩密檐,檐宽逐层收分,外轮廓呈抛物线造型。叠涩檐间的塔壁上辟有拱门、棂窗490余个,有9个真门,余皆假饰。塔刹,通高474.5厘米,自下而上由基座、覆莲、须弥座、仰莲、相轮及宝珠等组成,皆为青灰条砖平顺垒砌后砍制而成。塔心室作9层内叠涩砖檐,除底平面为十二边形外,余皆为八边形。嵩岳寺塔,历经1400多年风雨侵袭,仍巍然屹立,是我国古建之瑰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兴国寺塔
兴国寺塔,位于鄢陵县城南5公里马栏镇,以寺而故名。塔坐北向南,西临洼地,东临新建兴国寺南墙,南临大路,北为民房,此塔建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在北伐战争时期,塔的第六层被奉至军阀部队用迫击炮击毁一部分,至1937年寺废塔存。1963年河南省文物局拨款进行了局部修复。1989年省文物局又拨款对塔基进行了加固加宽扩大为3米。198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兴国寺塔为砖石结构六角九层楼阁式建筑,高27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周长20米,高1米,厚宽1米,经加固后宽为3米。塔身每层均装饰斗拱、椽檐、绶花,塔檐外伸为1米,有门龛6个。铁质塔刹,塔内中空,原有木棚板,久已无存一层塔身南、北面辟半圆形拱券门。一层南门内筑有塔心室,北门内筑有台阶,由此门登台阶可上至第二层南门(龛)出,绕塔檐半周至第二层北门(龛),登台阶可上至第三层。可从第三层塔内用双足登塔壁攀至第七层。塔身...
·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法王寺塔
河南登封法王寺是中国最早的佛寺之一,法王寺塔约建于唐代盛期即公元八世纪前半叶,是唐代甚至中国最优美的古塔。塔方形,底层面宽约7米,密檐式,第一层塔身比例特高,以上密檐15层,总高40米余。第一层正面有圆券门可通入塔心,以上各层四面各开一小圆券。法王寺塔的轮廓线中部微微臌出,上下收小,上部收小更多,整体呈梭形,檐端连成极柔和的弧线,体现了唐代艺术家高度的审美能力。
·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中岳汉三阕
中岳汉三阕十指位于中岳嵩山登封境内的三座汉代石阕:太室阙、少室阙和启母阙。太室阙位于登封县城东4公里太室山南麓中岳庙前500米处,为汉代太室山庙的神道阙。太室阙为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阳城长吕常所建。大室阙分为东西两阙,为凿石砌成,通高3.96米,两阙间距6.75米,东阙通高3.92米、西阙通高3.96米。东西两阙结构相同,由阙基、阙身、阙顶3部分构成。每阙又分正阙和子阙,正阙和子阙联成一体,正阙高,子阙低;正阙在内,子阙在外。正阙为四阿顶,子阙紧靠正阙,其顶为半个四阿式。顶刻仿木构建筑的正脊、垂脊、瓦垄、瓦当和檐下缘,脊的一端及瓦当皆饰柿蒂纹。阙身用长方石块垒砌,四壁除刻有铭文外,其余均以石块为单位饰剔地浅浮雕画像。保存较好的画像有50余幅,内容为车骑出行、马戏、倒立、斗鸡、舞剑、龙、虎、犬逐兔、熊、羊头、人捉鸱鴞、鲸、龙穿璧等。题额刻在两阙南面上部,阳刻篆书,仅存“中岳太室阳城”...
·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中岳汉三阕
中岳汉三阕十指位于中岳嵩山登封境内的三座汉代石阕:太室阙、少室阙和启母阙。太室阙位于登封县城东4公里太室山南麓中岳庙前500米处,为汉代太室山庙的神道阙。太室阙为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阳城长吕常所建。大室阙分为东西两阙,为凿石砌成,通高3.96米,两阙间距6.75米,东阙通高3.92米、西阙通高3.96米。东西两阙结构相同,由阙基、阙身、阙顶3部分构成。每阙又分正阙和子阙,正阙和子阙联成一体,正阙高,子阙低;正阙在内,子阙在外。正阙为四阿顶,子阙紧靠正阙,其顶为半个四阿式。顶刻仿木构建筑的正脊、垂脊、瓦垄、瓦当和檐下缘,脊的一端及瓦当皆饰柿蒂纹。阙身用长方石块垒砌,四壁除刻有铭文外,其余均以石块为单位饰剔地浅浮雕画像。保存较好的画像有50余幅,内容为车骑出行、马戏、倒立、斗鸡、舞剑、龙、虎、犬逐兔、熊、羊头、人捉鸱鴞、鲸、龙穿璧等。题额刻在两阙南面上部,阳刻篆书,仅存“中岳太室阳城”...
·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尧池
沁阳市捏掌村有“尧泉池”,面积约100平方米,池周处处有泉,掬手可饮。池后建有尧帝庙。《重修尧庙碑》载:“帝尧巡特至此,困息思浆,求无获济,睹斯境润泽,帝龙指按捏,醴泉应手泉涌,为此池之所由来也。”清范照黎《尧池泉》诗:“处处清泉绕绿畴,帝尧遗迹著千秋;尧池流出舌渟水,小沁城东合沁流。”即描写此处形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