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中外佛教信徒朝拜的圣迹----白马寺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02
转发:0
评论:0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中外佛教信徒朝拜的圣迹----白马寺,白马寺位于今洛阳市老城东约12公里,东距汉魏故城1.5公里。这里北依邙山,南

  白马寺位于今洛阳市老城东约 12公里 ,东距汉魏故城 1.5公里 。这里北依邙山,南濒洛河,殿阁峥嵘,宝塔擎天,翠柏森郁,肃穆幽静。

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据载,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高6丈,顶佩白光,博士傅毅释为西方之佛。明帝遂遣大臣十余人出使天竺(古印度),求佛取经。行至大月氏(今阿富汗),遇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并得佛经和释迦牟尼像,即邀二高僧用白马驮经像,于永平十年(67年)返洛京,住当时的外交署鸿胪寺。次年明帝敕令修造僧院,取名白马寺。腾、兰及后代不少西域高僧在此译出诸多佛经。北魏,白马寺是千所佛寺中最隆盛的寺院之一,隋唐已达鼎盛。此后几经战乱兴废,至元、明的大规模整修,才奠定白马寺的规模。特别是解放以来的重修,使千年古刹重放光彩,成为中外佛教信徒朝拜的圣迹及著名游览胜地。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土汉代官方所立的第一座佛寺,因而有“释源”和“祖庭”之称。

白马寺院为长方形四进庭院,南北长约239.5米,东西宽135.5米,总面积3.2万平方米。现有建筑150余楹,中轴线上从南向北依次分布着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等,两侧分布有门头堂、云水堂、客堂、斋堂、祖堂、禅堂。

山门为牌坊式,歇山顶,灰瓦覆顶,三座门洞以青石券砌。山门外两匹石雕马,高l.80米左右,原是宋代太师太保魏咸信墓前之物,l935年迁此,是优秀的宋代石雕。

天王殿面阔5间,进深4间,歇山式顶,正脊中央饰圆形佛光,前有“风调雨顺”,后有“国泰民安”大字。殿正中供奉弥勒佛,两旁护世四天王,弥勒后有持剑而立的护法神将韦驮。

大佛殿正中为释迦牟尼,2弟子、2菩萨、2供养天分侍两旁。大佛殿建于高约1米的台基上,单檐歇山顶,飞檐下为五铺作头拱, 格扇棂窗门,石鼓式柱础。其殿壁砌有楔形砖石,为东汉遗物。

 

大雄殿面阔5间,进深4间,悬山式顶,殿前有宽畅的月台,是寺内最大殿字。殿正中造像为释迦牟尼,左侧为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天将韦驮、韦力护法于两旁。殿内两侧十八罗汉像,神情各异,栩栩如生。

接引殿供有1佛、2菩萨,重建于光绪年间。

毗卢阁是最后一层大殿,耸立于 7米 高的清凉台上,面阔5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飞檐翘角。相传清凉台原是东汉明帝避暑读书的地方。台上两棵古柏已有400年高寿,使这座殿字更显得古仆雄浑、幽静雅致。

白马寺现存佛教造像约百余躯,多为元、明清作品。其中泥塑韦力天将像、“夹纻干漆”韦力天将、韦驮天将、十八罗汉像皆为元代遗物;“夹纻干漆”三世佛、弥勒佛、泥塑释迦牟尼、文殊、普贤菩萨像属明代遗物;泥塑四大天王、毗卢阁佛等为清代遗物。寺内现存历代碑刻约40余通。其中宋代天禧五年(1021年)刻石《摩腾入汉灵异记》,是珍贵的书法艺术;元代赵孟頫书写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字体潇洒工丽,丰神秀骨,勘称“赵体”佳作。

白马寺有清凉台、齐云培、焚经台、腾兰墓、断文碑、夜半钟声,各有趣闻逸史。齐云塔位于白马寺山门外东南250米处,是一座方形密檐13层砖塔,通高25米,外部轮廓略呈抛物线,造型优美,高耸入云。塔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五代曾建9层木塔1座,北宋末焚毁,金大定十五年(1l75年)改建为砖塔,至今有800多年的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尧池
沁阳市捏掌村有“尧泉池”,面积约100平方米,池周处处有泉,掬手可饮。池后建有尧帝庙。《重修尧庙碑》载:“帝尧巡特至此,困息思浆,求无获济,睹斯境润泽,帝龙指按捏,醴泉应手泉涌,为此池之所由来也。”清范照黎《尧池泉》诗:“处处清泉绕绿畴,帝尧遗迹著千秋;尧池流出舌渟水,小沁城东合沁流。”即描写此处形胜。
·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镇国塔
镇国塔,又名灵应塔,明代,1987年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卫辉市城外东南隅,距城二百米处,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该塔为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卫辉知府周思宸所建。镇国塔为七层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六角形,高约34.5米,直径为8.7米,每边4.85米,整体成锥状,每层有望窗,共有望窗36个,每层设有塔心室,塔心室共各镶嵌有石碣一方。正北面石碣上书“护国保民”,正南面石碣上书“灵应塔”,均为篆刻,上款为“卫辉知府周思宸建”,下款为“大明万历十三年口月”,自第一层塔门入室,登塔道盘旋上至第七层,在塔顶内部砌有八卦图(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中部有柏木刹杆,顶部用孔雀蓝色琉璃瓦覆盖。镇国塔形体高大,气势宏伟,反映出我国古代匠师的高超建筑技巧和卓越的艺术才能,对于我们研究历史、科学、建筑艺术以及地方史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实例。
·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文庙
位于新乡市红旗区人民政府院内,创建年代无考,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庙废,元祐四年至五年(1089-1090年),邑令李久在原址重修,有讲堂、斋室、疱厨等40余间。金大定八年(1168年),又建大成殿,不久毁于战乱,明·洪武三年(1370年)复建。文庙自元右年间重建后,金代、明代和清初曾屡次扩建、重修,计建有大成殿、东西廊庑、棂星门、戟门、崇圣宫、明伦堂、泮池等。今仅存大成殿、明伦堂旧址、《大观碑》、《重修新乡县儒学记碑》及《重修文庙记碑》等残碑若干。大成殿为文庙主体建筑,庑殿顶、覆盖绿琉璃瓦,坐北朝南,面阔5间22.2米,进深3间12.3米,原殿面脊筒均在“”时期被拆除。大成殿三面环墙,墙厚80厘米,为大砖垒砌,方砖长48厘米,宽24厘米,厚14厘米,上有明代“正德拾年武陟县造”和“怀庆府修武县窑造”字样。大殿内无神道,均为木主(用木为之,书死者姓名以供祭祀,木主即神牌),早已无存。大...
·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白雀寺
白雀寺位于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西父城遗址之上。白雀寺始建于后秦姚苌白雀年间(公元384—385年)。古人以白雀为瑞应的象征,白雀集而吉祥至。相传白雀年间白雀群集于父城故址——古槐之上,人们以为祥瑞而建起寺庙称白雀寺。白雀寺所在的父城故址在春秋时代称城父。城父是楚平王的儿子太子建的封邑。太子建是楚庄王的曾孙。太子建守城父期间曾设庄王祠,四时祭祀,所以后人就将城父楚庄王祠视作楚庄王故宅。明《正德汝州志》载:“白雀寺在父城保,世传楚庄王故宅,有白雀之瑞,异槐一株。”所谓异槐者,是说白雀寺中古槐高大,人们从中抽出一板,上密布雀形图案。白雀寺自十六国时期建成之后发展很快,成为汝州著名寺院。隋朝年间,大画家展子虔、董伯仁都曾在白雀寺作佛教壁画。《画史》称:“展画汝州白雀寺。”展子虔历北齐、北周、隋,官至朝散大夫、帐内都督。展子虔善作佛教经典故事人物画,天下名寺皆有其画。世人誉为“展子虔画人物描法甚细,随...
·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郄虑墓
位于许昌市东20公里张潘乡郄庄,南与张潘故城相望,墓高3.5米,围100米,占地900平方米,现保存完整。郄虑为东汉末人,汉献帝近臣,官至御史太夫。因与帝密谋曹操,事泄被杀,葬此。村中郄姓皆其后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