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访古—寻古探幽—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殷墟
殷墟是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安阳市区西北洹河南北两岸。西起北辛庄,东到洹上村,全长约
小屯一带占地名叫北蒙,又叫殷。商朝第十代王盘庚为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商王室的统治,于公元前14世纪末决定“震动万民以迁”。他率领贵族和平民离开了原来的都城奄(山东曲阜附近),西渡黄河,把都城迁到殷,自此,历史上把商朝常称为殷朝,或者殷商。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兴兵伐商,在牧野(淇县南)大战中,商“前徒倒戈”,帝辛(纣王)兵败,殷商亡国,小屯一带的都城逐渐沦为废墟,湮没地下,后人因此称此地为殷墟。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荣首先在被称为“龙骨”的中药上发现了契刻文字甲骨卜辞,后经罗振玉调查,弄清了甲骨卜辞出土于安阳市小屯村,并在甲骨卜辞上发现了商王朝先公的名字,证明这些卜辞为商代甲骨文。王国维对甲骨卜辞中所见的王亥、王恒、上甲等商代诸先公进行考证,证实《史记》、《世本》所记载的商王朝世系是可信的。同时根据受祭的帝王有康祖丁、武祖乙、文祖丁(即康丁、武乙、文丁)之称,确定帝乙之世尚建都于此,从而确定《古本竹书纪年》所记载的自盘庚迁殷至纣之亡“更不迁都”之说符合历史事实。这一见解为大多数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所赞同。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纠正了自唐杜佑《通典》、宋吕大临《考古图》起,出现安阳西北5里、洹水之滨为河亶甲城的误传,证实《史记·项羽本纪》“洹水南为殷墟”的记载是正确的。这样,以商代甲骨的发现为契机,商代后期的王都遗址一殷墟遂告发现,开始了发掘和研究。
殷墟发掘始于1928年,到1937年止,10年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此共发掘15次,主要收获有:根据高楼应后岗遗址的地层叠压关系,弄清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殷文化的时间先后问题;根据在侯家庄西北岗西区发掘的7座大墓土的丰富精美的随葬品以及大墓周围分布有1200多座排列整齐的小型墓和祭祀坑,从而断定这里是商代王陵所在地。另外,在小屯村东北还发现了商代建筑墓址34座,包括宫殿和宗庙遗址。特别是127号坑中,出土刻字甲骨17000万多块,丰富了商代历史文化研究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40余年来,在中国科学院(后改为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主持下,殷墟的发掘研究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其较重要的有:武官村大墓和妇好墓的发掘;西北岗祭祀坑与后岗祭祀的发掘;小屯村北宫殿区的发掘;苗圃北地商代铸铜遗址的发掘以及小屯南地甲骨卜辞的出土等。武官村大墓发掘于1950年,墓葬面积
在武官村大墓的南面偏东即西北岗一带,有奴隶杀殉坑4排17个,每座杀殉坑内埋10个被砍了头的奴隶。杀殉坑还有成排的乱葬坑,坑内全是无头尸骨,有些是把砍下的头颅连同尸骨埋在一起,这些是每年祭祀王陵时被当作人牲而惨遭杀害的奴隶。1976年,在对这一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勘探发掘中,在
殷墟的中心是商王居住的宫殿区,坐落在洹河南岸小屯村北一带,目前,发现的王宫建筑墓址已达50多处,这些建筑墓址或者排列成行,或者互相连接。据发掘资料推断,这些建筑物建在厚实的夯土台基之上,由夯土墙、木质棵柱、门户廊檐、四柱屋顶等部分组成。宫殿基址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矩形、方形、凸形、凹形,最大的南北长约
文字是文明社会的标志。商代后期,文字的使用已相当普遍。90多年来,殷墟出士的带字甲骨总共布16万多片,4500多文字。从文字结构方面考察,除了象形以外,形声、会意、假借等比较进步的方法已经普遍应用。甲骨文是占卜后的刻字记录,即卜辞,占卜记录的内容,多是王室的祭祀、天象、田猎、年岁、农业、征伐、王事等各方面的资料,可以说是商王室的档案资料库。为研究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殷商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繁荣昌盛时期,制造出大量的造型艺术和工艺技术部十分精湛的青铜器。1939年出士的“司母戊方鼎”,是殷商青铜器的第一重器,其形式雄伟,纹饰壮丽、精致,集中体现了殷商晚期冶铸业的技艺水平和生产能力。殷墟的青铜铸造作坊,位于殷墟东部的苗圃北地,1959年在此发掘出土数以千计的各类陶范及大量的坩埚残片,是殷墟范围内较大的一处铸铜作坊遗址,发现有直径约
60年来,通过对殷墟发现的重要遗迹和遗物的研究成果表明,殷墟作为迄今3000多年前的城市,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也是世界东方文明的象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此专门设立机构进行殷墟的发掘研究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