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访古—寻古探幽—张衡墓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张衡墓,张衡墓位于南阳县北25公里石桥镇南小石桥村西20米处。墓地坐落在一个周围平坦、中
张衡墓位于南阳县北25公里石桥镇南小石桥村西20米处。墓地坐落在一个周围平坦、中间略高的台地上。墓北约250米处,有平子读书台,墓东为鲁南(鲁山至南阳)公路,古代洱河旧道跨其北,鄂城寺塔峙立其东。据有关史料记载,汉时陵园建造宏伟,翁仲、石兽对立,祠庙巍峨壮观。汉代崔瑗曾有张衡树碑,晋代夏侯湛也曾为之撰刻碑碣,唐代诗人骆宾王、郑谷者曾为之讴歌吟诗。后经战乱,以往胜迹荡然无存。
张衡(78——139年),字平子,东汉南阳郡西鄂县(今南阳石桥镇夏村)人,是一位博学多能、富有才华并在多方面成就卓著的人,张衡文学造诣很高,他所著的《二京赋》,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较高地位。在天文方面,他有着独创的成就,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观察天象的“浑天仪”和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的“地动仪”,并在天文、历法、算学上,完成了《灵宪》、《算罔论》、《浑天仪图注》等著作。还发明了“指南车”、“计里鼓车”、“测影土圭”和一种类似活动日历的"瑞轮冥荚”。他所作的“木雕”能飞数里,被时人尊为“木圣”。张衡的这些不朽成就,在我国科学文化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重修了张衡墓园与“平子读书台”。墓园面积5280平方米,墓室封土高8米,周长79米,在高大的古墓周围遍植松柏。墓前的明、清石碑加盖了碑楼。并于墓前立方碑1座,碑文为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撰写,称颂张衡:“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墓北读书台遗址,亦重新建台立碑。且在墓西南侧建有张衡事迹展览室。张衡墓今已成为国内外游客瞻仰游览之胜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郄虑墓
位于许昌市东20公里张潘乡郄庄,南与张潘故城相望,墓高3.5米,围100米,占地900平方米,现保存完整。郄虑为东汉末人,汉献帝近臣,官至御史太夫。因与帝密谋曹操,事泄被杀,葬此。村中郄姓皆其后裔。
·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包拯墓
包拯墓位于巩义城南4公里的艺田镇后泉沟村岭上。这里东有青龙山,西;庙洛水,南望嵩高,北与寇准墓遥遥相望,墓在永定陵区域范围内,东南一公里即为永定陵,南去半公里便是真宗和杨、刘二后妃陵。包拯墓座北向南,墓象呈圆形,高5米,周长20米,墓前竖清康熙年间所立石碑一通,高2.67米,中书大字“宋丞相孝肃包公墓”。碑阴刻有“宋丞相包文公墓碑记”,因风雨剥落,大都不可辨认。墓前神道两侧尚存有石雕象望柱、石羊和石虎。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公元999年生于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甲科进土,曾任建昌、天长知县,端州知州,累迁监察御史,又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除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嘉信六年(公元1061年),为枢密副使。嘉柏七年病逝于开封,终年64岁,赠吏部尚书,溢孝肃。包公一生俭朴,做官后,居处日用、衣服、...
·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塔里赤墓碑
塔里赤墓碑,位于宝丰县城北12公里赵庄乡官衙村西南500米三堆山之阳塔里赤墓前。该碑系次子万奴于元至三年(公元1323年)4月立。1963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为青石雕刻,由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额与碑身为一块青石雕成,龙额龟座。碑通高4.42米,宽1米,厚0.3米。墓碑面南而立,碑额为半圆形,上有二龙戏珠浮雕,正中竖刻着两行阴文篆书“大元临汝郡公神道碑铭。”碑身两侧各有三条雕龙缠绕,呈相互争斗之势,造型传神,栩栩如生。碑文楷书,28行,满行31字,共1262字。碑文记述,元辅国上将军,淅东道宣慰使都元帅、护军,临汝郡公塔里赤居康里,奉旨南征,过洛阳爱其山水而家焉,碑祥于史,可补正史传记述之讹谟及不足之处,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
·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尧池
沁阳市捏掌村有“尧泉池”,面积约100平方米,池周处处有泉,掬手可饮。池后建有尧帝庙。《重修尧庙碑》载:“帝尧巡特至此,困息思浆,求无获济,睹斯境润泽,帝龙指按捏,醴泉应手泉涌,为此池之所由来也。”清范照黎《尧池泉》诗:“处处清泉绕绿畴,帝尧遗迹著千秋;尧池流出舌渟水,小沁城东合沁流。”即描写此处形胜。
·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镇国塔
镇国塔,又名灵应塔,明代,1987年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卫辉市城外东南隅,距城二百米处,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该塔为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卫辉知府周思宸所建。镇国塔为七层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六角形,高约34.5米,直径为8.7米,每边4.85米,整体成锥状,每层有望窗,共有望窗36个,每层设有塔心室,塔心室共各镶嵌有石碣一方。正北面石碣上书“护国保民”,正南面石碣上书“灵应塔”,均为篆刻,上款为“卫辉知府周思宸建”,下款为“大明万历十三年口月”,自第一层塔门入室,登塔道盘旋上至第七层,在塔顶内部砌有八卦图(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中部有柏木刹杆,顶部用孔雀蓝色琉璃瓦覆盖。镇国塔形体高大,气势宏伟,反映出我国古代匠师的高超建筑技巧和卓越的艺术才能,对于我们研究历史、科学、建筑艺术以及地方史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实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