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古人遗址—青铜峡走笔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27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古人遗址—青铜峡走笔,作为曾经的边陲之地,回望历史,宁夏的每一座城市都充满了无穷的魅力。这魅力,是

  作为曾经的边陲之地,回望历史,宁夏的每一座城市都充满了无穷的魅力。这魅力,是于几千年,甚至更早的那些萦绕着宏大而璀璨的历史所带来的神秘却充溢着的文化气息,是现实与远古、与那些战马嘶嘶、旌旗猎猎的惨烈兵戈岁月所交织的沧桑和怀想。今天的城市,人流喧嚷,高楼林立,而当喧嚣过后,有些珍贵的东西开始悄然浮现在我们的心底。

  一个人的记忆是深邃的。当青铜峡,这个城市在我的脑海里出现,黄河,108塔,喷射着巨大烟雾的水泥厂,怎么也分不清的大坝和小坝,对一个城市的记忆就这样复苏了……

  甘城子随想

  在我见到的宁夏古城堡中,青铜峡甘城子古堡是最名不见经传的一个。

  甘城子古堡坐落在贺兰山脚下,位于青铜峡市邵刚乡以东约16公里。秋冬之际,去往甘城子的路上,天永远是蔚蓝蔚蓝的,两旁的白杨树直刺天空,“贺兰山下果园城,塞上江南旧有名”,如今的甘城子,已经是青铜峡市红富士苹果的主产地区。在这里种苹果的农民,都是十几年前从外地移民来的。现在,在他们的辛勤劳作下,当年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已经被他们改造成美丽的果园,日子也好过起来了。我们看到,一户农民甚至将他家的小院,收拾得跟城市里的小花园一样。

  离这户农民家不远,就是甘城子古堡了。在阳光下,一个大约100米见方古城的残垣断壁,出现在我们眼前。

  说起甘城子古堡,就不得不提到当年青铜峡的战略地位。青铜峡位于宁夏中部,是黄河上游段的最后一个峡口。峡长6公里,把银川平原分为南北两部分。青铜峡两山对峙,水深流激,地势险要,自古就是中国西北边防战略要地,更是兵家必争之地。2000多年前,西汉就在今青铜峡市邵刚堡西设置灵武县,因县境内有贺兰山灵武口(谷)而得名。县治也同时是西汉典农城所在地。汉代名将马贤和唐代名将李靖都曾在这里作战。因此,古人有诗吟咏:“青铜峡里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

  青铜峡是军事要地,所以历代都在这一带修筑有军事设施,但到今天,也只有明代留下的营城和堡寨遗址了。如明代西边墙中的“城西南墙”和“边防西关门墙”、北岔沟堑、烽火墩台,以及广武、大坝、甘城子等营城遗址,还有以守堡军官名字命名的叶升(叶盛)、瞿靖、蒋鼎、邵刚、林皋等。

  和宁夏的明长城以及防守要塞一样,甘城子古堡也是夯土筑成的。几百年前的筑城者不用一砖一瓦,硬是在这戈壁荒滩上建成一座雄伟的城堡。据说,当年修筑城堡时,这里多沙砾少土壤,于是军士们遍剖诸崖谷,得壤土数处。又因缺水,做水车数十辆,到距离城堡几十里之外的唐徕渠取水,与壤土、砾石相拌,夯筑而成,坚固异常。城堡与绵延纵横的长城与墩台、烽火台左右连属,实有西控大漠咽喉要道之险。

  甘城子古堡已经很破败了,远远望去,也许有人会以为它是沙丘,或是农民修筑的土墙。沿着残垣断壁行走,可以看到一座完全坍塌的烽燧,非常醒目,与西面的贺兰山上的明长城,遥相呼应。

  作为明代的防卫要塞,历经数百年的沧桑,甘城子古堡的面容已经隐藏在历史的尘埃里,逐渐模糊不清了。站在残破的土墙上,遥望远处的烽火台和隐约可见的古长城,可以想见当年的兵戈铁马。如今,那些生动的历史已经沉默了,就是在史书里也无法找到多少关于甘城子古堡的片言只语了。这里,只有风和沙子在空中回旋,只有寂静的阳光打在这些用黄土夯成的蜿蜒的城墙上,还有那些在城墙边哗哗晃动的白杨,剩下的,是荒芜和空旷,而这些,却也为甘城子古堡带来一些独有的魅力,让我们在历史时空里回想那些遥远的往事。

  108塔之谜

  黄河自中卫开始东去折向北,遇到一大片土红色的戈壁山。众山之中,黄河在这里打开一个宽有6公里的豁口,然后,继续浩浩荡荡地向北流去,峡谷群山则把银川平原分成南北两块。

  这个峡谷就是自古以来人们所说的青铜峡。同行的青铜峡市旅游局包局长告诉我们,青铜峡相传是大禹治水时用青铜斧劈开山岭,才让黄河水畅流起来。据说,那时恰好满天夕阳把牛首山青色岩石染成了迷人的古铜色,大禹见此情景,就高兴地提笔在山岩上写下了“青铜峡”三个大字。“黄河九曲汇青铜,看水先须访古峡”。穿越10公里长的悬崖陡壁,绕过戈壁红山,眼前豁然开朗,青铜峡水库口的水面像明镜一样闪烁着迷人的光彩。而就在这夺目的光线里,一个不解之谜开始萦绕着我们。

  在青铜峡峡口山西山坡前,有一组排列有序,极为规则的塔群,自上而下以一、三三、五五、七、九、十一、十三等奇数排列,共有12行108座。这些塔群坐西朝东,背山面水,随着山势凿山分阶而建,塔群依靠着山势,像大金字塔一样,在天空下,透出一种神秘的味道。

  在这108塔中,除最上面的第一座塔较大之外,其余均为小塔。塔全部用砖砌成,抹以白灰,属于式的实心塔。夕阳西下,108塔背依着山,安静地凝望对面波光粼粼的黄河水面,显得是那样的庄严和凝重。

  在很长的时间里,108塔一直没有被人发现,没有人知道是谁在什么时候建造了这些塔,也就更无从谈起建塔的缘由了。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青铜峡要修建水利枢纽,在建造水库大坝不得不要迁移这些塔时,从打开的塔座里发现了不少带有西夏文字的千佛图帛画和佛经残页以及其它一些文物时,108塔才从尘封的漫长岁月里,出现在世人面前,引起了关注。

  多年来,关于108塔的修建年代一直是个谜。史书里对此的记载也语焉不详。明英宗时修撰的《大明一统志》记载:“峡山口……两山相夹,黄河流经其中,一名青铜峡,上有古塔一百八座”。可见15世纪中期塔群就已经存在了,并且当时称其为“古塔”,可以推测塔的修建年代则更为久远。有专家认为,108塔应修建在元代,理由是当年元灭绝西夏,不可能留下任何建筑,而且108塔的形制属于元代新出现于内地的教式塔,因此可以推测塔群应当是始建于元代的。

  但也有学者根据对108塔出土的西夏文物研究后断定,108塔应建于西夏时期。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项族人为什么要在这荒芜的山河之间修造如此众多的佛塔,这与党项族人笃信佛教是分不开的。西夏时期,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平民百姓,都对佛教崇拜之极,而且不论是大乘教、小乘教,还是教,都深信不疑。因此,西夏时期的宁夏不仅佛塔林立,而且是中原佛教文化与西部佛教文化,以及佛教各种教派文化的交汇点,在统治的河西走廊一带修建有大量的佛寺、佛塔等。宁夏境内则现存有400多座佛塔中,只有一座修建年代是可以确定的。它就是始建于西夏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的承天寺塔,又名“西塔”。

  在108塔下仰首向上看,在蓝得一望无际的天空下,一座座塔阵气势宏伟,震憾人心,仿佛灵魂也随这层层灵塔向上提升,并在蓝色的天空里得到超度和飞升。108,在中国佛教中有非常特殊的意义。佛学认为,人生有烦恼和苦难108种,为消除这些烦恼与苦难,规定惯珠要108颗,念佛要108遍,敲钟要108声。所以108塔应该是为消除人生烦恼和灾难而特意建造的。也有人认为是因为尊仰《金刚顶经毗卢遮那一百零八尊法身契印》而造。无论哪种说法,都与佛家惯用的“108”这个数有关。但在佛塔建造过程中,采用108的极限数字,在国内是非常罕见的。而且,108塔还是是我国佛塔建筑中唯一总体布局为三角形的大型塔群。

  而在宁夏民间,则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北宋年间,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出征,率兵来到宁夏青铜峡的黄河岸边,与对岸的敌军相持。面对汹涌澎湃的涛涛黄河,穆桂英威风凛凛地站在山顶,手持令旗,开始点将。穆桂英点了一百单八将,组成了一个变化无穷的“天门阵”。敌军隔岸观望,见穆桂英飒爽英资,布阵有方,吓得失魂丧胆,不战而逃。后人为了纪念穆桂英,就在当年点将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代表一百单八将的“穆桂英点将台”。不过,这个传说并不能代表历史,在西夏时期,穆桂英和她的军队是不可能深入西夏腹地进行作战的。

  让激情岁月深深定格

  格拉汉姆在 《往事不会重现:旅游——未来的怀旧产业》中把工业遗产旅游归咎于人们的“怀旧情结”——尽管工业时代还未真正成为过去,而信息时代对传统生活的颠覆、大都市的“逆工业化”趋势以及“后现代”的来临,使人们产生了对工业技术以及这种技术所衍生的社会生活的怀念和失落感,进而催生了 “后现代博物馆文化”——传统的工矿企业成为人们体验和追忆过去的场所。而我们眼中的青铜峡,正具有“工业遗产旅游”的特性。

  回首中国水利史,上世纪50年代中期,就完成了黄河治理规划,基本想法是在上、中游兴建梯级水电站,让它具有排洪、防旱、灌溉、发电等功能。国务院为此设立了黄河水利委员会。1958年,黄河流域第二座水利枢纽工程青铜峡拦河大坝开工建设,1960年,拦河大坝基本建成,1968年,第一台发电机组投入运行,上世纪70年代中期八台机组全部安装投产。

  当我们站在坐落在青铜峡黄河出口处雄伟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前,600多米的拦河大坝横跨黄河之上,拦腰斩断奔腾而下的黄河,蔚是壮观。正是这座黄河上最早建起的闸墩式水利工程,宁夏修建的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结束了宁夏灌区2000多年无坝引水的历史。

  同样,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这座庞大的工程竟然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个年代,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相对匮乏的状况下,修建一座这样的巨型枢纽工程不知要历经多少磨难。几十年间,它们见证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几代人的创业历程在这里沉淀为弥足珍贵的记忆,我们应该怀着崇敬和珍惜将它们重新幻化成富于生命的音符。应该让那些曾经闪耀着生动面容与沾满汗水的激情岁月轻轻地浮现出来,在我们的记忆里深深定格,就像我们沿着黄河边行走,注目于那些已经废弃但仍然不失当年气势的长长的铁轨,给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古人遗址—水洞沟怀古
在时间的长河里,3万年只是短短一瞬,而就是在这瞬间,我们与远古的祖先神秘相遇了。在宁夏灵武的水洞沟,在离横城古渡不远的明代长城的南面崖壁上,感知着一种血脉的延续与张扬。抵达水洞沟已是黄昏,北方的大地苍凉如血,夕阳在不远处,水洞沟的每个角落被渐逝的阳光涂抹上大片大片的辉煌,一条由东向西的小河,把水洞沟遗址切割为南北两部分。我们的身影在光线里投射下细长的阴影,在这个充满神奇色彩与无穷魅力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前,思绪如潮水,与脚下闪烁着光芒的流水缓缓融合着,向远方流淌,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向哪里去呢?●我们从哪里来●解放前,我国有三处著名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灵武的水洞沟即是其中之一。20世纪20年代,德国传教士肖特在水洞沟东5公里的横山堡一处冲沟的马兰黄土层中发现了一个披毛犀的头骨和一件石英石器。根据这个信息,1923年,法国地质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和德日进在水洞沟进行了第一次发掘。这次发掘面积为80多...
· 秦陇文化—西夏建筑—青铜峡108塔
中国古塔建筑中仅见的大型塔群,位于宁夏中部黄河上游段的最后一个峡口,是一组排列有序,极为规则的塔群,共有108座,全部都用砖砌成,并抹以白灰。塔群坐西朝东,背山面水,随山势起伏而建,从上到下按奇数排列成一个三角形的塔阵,除最上面的第一座塔较大之外,其余均为小塔。每当风和日丽,108座塔倒映在金光闪闪的水波中,景色奇特,幽雅明丽。这座塔群是佛教的纪念塔,佛教认为人有108种烦恼,为了去掉人生众多的烦恼,善男要戴108颗贯珠,念108遍经。据说,来这里游览的人们,只要拜了塔,就可以消除烦恼,获得吉祥和好运。一百零八塔系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水库北岸山角下的一片墓葬塔群。塔群随山势凿石分阶而建。共分十二阶梯式平台,由下而上逐层增高。塔的分布自上而下呈1、3、3、5、5、7、9、11、13、15、17、19奇数排列,形成一等腰三角形,塔的结构为砖泥结构,内为土坯,外为青砖垒砌。所有的塔均由塔座、塔身...
· 秦陇文化—古人遗址—古人类发祥地水洞沟遗址
这是地处宁夏灵武市境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洞沟旧石器文化遗址图为遗址西边的建设控制地带、相关地域建起了砖厂、围堰湖等,严重影响了水洞沟遗址的原有风貌靠近明长城边的水洞沟遗址剖面土层大块塌陷从黄河上游的横城古渡乘船东渡,登上岸就进入了宁夏灵武县境。抬眼望去,长城犹如一条匍匐在沙丘上的巨龙,透迤西下,消失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之中。这里接近鄂尔多斯台地的南部边缘。在长城西南、与长城并行的水洞沟北面的一处断崖,就是举世闻名的宁夏古人类文化发祥地——水洞沟遗址。水洞沟遗址,是远古人类生活繁衍,同自然界搏斗的历史见证。它以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考古资料,向人们展示了距今3万年前“宁夏人”是怎样生存的一幅生动的画卷。3万年以前的水洞沟,并不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荒漠,干涸的河床,砾石沙丘遍布的不毛之地。那时的自然景观近似现在的热带地区,有宽阔的湖泊,绿色的湖水荡漾着粼粼的波光。岸边有一簇簇低矮的灌木,丰茂的水...
· 秦陇文化—古人遗址—水洞沟遗址与牛头化石
水洞沟遗址牛头化石3万年前,在宁夏的水洞沟,绿色的湖水荡漾着粼粼波光,湖泊宽阔,水草丰茂,湖边布满一簇簇低矮的灌木,巨大的犀牛、野马、原始牛和活泼的羚羊正悠闲自得地啃食着嫩叶。远处的草原上,成群的驼鸟欢快地嬉戏……居住在这里的“水洞沟人”手持棍棒和石器,到湖边、草原狩猎。捕获到猎物后,大家围坐在一起,点上熊熊篝火,在火上烤食起来。年轻人披挂上用驼鸟蛋皮制成的圆形穿孔项饰和耳饰,跳起欢快的舞蹈……有一天,灾难突然降临了,连绵的暴雨使湖水骤然上涨,惊慌失措的水洞沟人来不及拿走工具,就匆忙地逃离了住地。后来,湖水和淤积的泥沙把这里的一切深深地掩埋。许多年后,洪水所带来的沉积物越积越厚,以至填塞了整个湖泊。多次的洪水泛滥,将掩埋湖泊的泥土冲刷出一条高约8米的断崖,在上游的一条小河仍不愿停息,终年流淌。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水洞沟遗址。水洞沟遗址位于宁夏银川市东南28公里,是我国众多旧石器文化遗址中极...
· 秦陇文化—古人遗址—宁夏将建古人类主题公园
通过开发,3万年前的古人类遗址灵武水洞沟将办开发成中国第一个史前古人类主题公园。水洞沟是宁夏灵武市临河镇境内距今约3万年前的古人类遗址。在该遗址保护区内,旅游资源丰富深厚,有隋长城、明长城穿境而过,相邻的水洞沟大峡谷是目前保护较为完整的明代重要军事防御体系遗址,可容纳千人的藏兵洞机关连连,至今无人全部进入。另外长城两边的沙漠和黄土高原风情、鄂尔多斯台地地貌构成了独特的旅游景观。据了解,此次整体开发将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复的《文物保护规划》和自治区旅游局组织专家评审通过的《旅游总体规划》内容进行。具体包括:一个核心景区群:中国史前文化主题园综合功能区六大基本景区:水洞沟遗址保护观光区、水洞沟科教与鄂尔多斯原生生态展示观光区、中国长城立体防御文化观光区,服务区兼顾建立水上游憩、会议、度假、沙漠越野等综合性旅游区。据悉,此次开发水洞沟遗址的是一家民营企业,开发商将注入4000万元进行前期打造,该项目...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