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考证宁夏秦渠的成渠时代(二)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02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考证宁夏秦渠的成渠时代(二),公元六世纪初叶成书的地理名著《水经注》,除了指出宁夏河套平原上原有引黄渠道,“河

公元六世纪初叶成书的地理名著《水经注》,除了指出宁夏河套平原上原有引黄渠道,“河水历峡(指上河峡,或称青山峡,即今青铜峡)北注,枝分东出……所在分裂,以溉田圃”,同时还说明“河水又迳典农城东,世谓之胡城。又北迳上河城东,世谓之城汉。薛瓒曰:“上河在西河富平县”,即此也,冯参为上河农都尉所治也。河水又北迳典农城东,俗名之为吕城,皆参所屯,以事农甿。”14据《汉书·叙传》及《汉书·冯奉世传》,则班况、冯参曾先后任上河农都尉,管理当地灌溉农业,其时代可推至汉成帝初年(公元前32年)。又据《居延汉简》(二一四、三三),元帝时,由于内地人民困乏,曾调边郡十一农都尉之余谷以自给,这其中当包括上河农都尉在内。15可见设置农都尉的时间可能更早些。凡此都清楚反映了这里的引黄灌溉农业始于前汉。

   

《旧唐书》、《新唐书》记载了宁夏河套的汉、御史、尚书、光禄、七级等渠名,并说明其为“废塞岁久”的古渠。16旧志还明确指出,光禄渠“本汉时导河溉田处也”,尚书渠“亦汉所开”,汉延、唐徕皆为“汉、唐旧渠。17

   

总之,清代中叶以前的文献史料,记述基本一致,即宁夏引黄灌溉渠道始建于汉,而没有“秦渠始建于秦”的说法。试想,对于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事件,是古代文献的记述可信呢?还是以近代编撰的某些史志所说的“相传”为准?或云古书记载少,文献不足微,后人推断又未可尽信,故须认真探讨。

   

此外,至今没有任何文物考古资料可以证明秦代在宁夏河套有过开渠的活动。宁夏已发现的秦代文物均在南部固原地区。而在北部河套平原发现的大量汉代遗址(包括汉城遗址、汉墓群等),则证实了宁夏河套以至内蒙古磴口附近的后套地区,在汉代都有大规模开渠屯垦的活动。18

 

    (二)有些同志认为,秦始皇三十三年起,曾在河套地区设置三十四个县,把有罪的官吏和内地人民迁移到这些地方进行垦殖,开渠灌田,发展粮食生产,以满足当地军需民食,甚至说秦渠灌田数万亩。这一说法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史载:“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19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陶山北假中筑亭障,吕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三十五年坑儒生后,又“发谪徙边”。三十六年,“迁北河榆中三万家。”20我们从中只看到秦始皇在河套地区建县设障、移民实边的情况,并没有开渠灌田、当地粮食自足的记述。郭沫若《中国史稿》中只有“把有罪的官吏和内地人民迁徙到这些地方进行开垦”的提法,范文澜《中国通史》中也仅提到“徒内地罪人去居住,变牧地为耕地。”须知开垦耕地不等于开渠灌田,旱地农业不同于灌溉农业,他们的著作没有作出当地已经发展灌溉事业的论断。

   

史书记载很清楚,当时河套地区粮食生产谈不上自给自足,军队给养主要来自内地。汉代的主父偃和严安都曾指出,秦代蒙恬带兵北征,“使天下蜚刍挽粟,起于东陲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道路死者相望”  (一钟为六石四斗,即起运一百余石,经沿途消耗损失,实际到前方士卒手中的只有一石了);“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21说的虽有些夸大,但清楚反映了那时“北河”粮食严重不足。

   

当地戍卒、移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如何?晁错对汉文帝谈秦代实边屯垦的得失教训时指出:“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于边,输者偾于道,秦民见行如往弃市”,“战则为人擒,屯则卒积死”,发卒“有万死之害而亡铢两之报”,结果“功未立而天下乱”。22主父偃等也指出,秦始皇“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泽咸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23守边者“死者不可胜数,僵尸满野,流血千重。”24蒙恬死后,“徒适戍边者皆复去。于是匈奴得宽,复稍渡河南,与中国界于故塞。”25这些记载清楚地反映了秦朝末期在北部边郡屯戍失败的事实,结果数万移民不到三年(公元前211~209年),死的死,剩下的绝大多数逃回去了,那重谈得上开渠灌田、自给自足呢!

   

人所共知,《史记》作者司马迁的生活时代与蒙恬驻戍河套地时相隔仅百来年,他又接触了秦朝与汉初的大量官方档案资料,并曾巡游各地名山大川,采访民间轶事传闻,特别注意考察水利问题。他三次随汉武帝到北部边郡视察,其中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北出萧关那次,看来是亲自到过宁夏河套的。26他看到蒙恬在北部边疆干了些什么呢?《史记·蒙恬列传》最后太史公自述说:“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造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并无一字提到开渠的事。他在《史记》的《河渠书》以及其它纪、传、书中,详细记述了春秋战国以致秦代的许多水利工程(包括他并未实地见过的灵

渠等)。可以设想,如果秦代北地郡已具有一定规模的灌溉事业的话,他是不会绝口不提的。

   

由上可见,宁夏河套平原上的一些引黄干渠,包括后人叫作秦渠的在内,都是到汉代或更晚才陆续兴建的。

 

    (三)坚持“秦渠创始于秦”说法的同志,有这样一种论点:河套处于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如果没有灌溉条件,农作物难以生长,既然宁夏河套的农业垦殖起于秦代,而秦代水利工程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当然会利用黄河水开渠灌田,因此秦渠建于秦代当无疑问。这一推论似乎有理,实际上仍不尽如所设想,因为秦代谪戍移民实边的北部新开发地区,是一个范围很广的区域,区内各处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笼统地说整个河套“没有灌溉便没有农业”是不尽符合地理事实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考证宁夏秦渠的成渠时代(一)
宁夏引黄灌溉设施创始于何时?清代中叶以前的文献史料,明确地说始于汉代,或含糊地说建于古代。截至目前从我们已经查阅到的资料看,成书于清道光六年(公元l826年)的《西夏书事》有秦家渠“相传创始于秦”的记载。一百年看的宁夏地方志《朔方道志》(成书于公元1926年)重提这一说法。1936年出版的《宁夏省水利专刊》在照引《朔方道志》说法的同时,该书编者之一的曹尚经又在书末著文指出:“试综阅宁夏现存之关于水利的各种典籍,及能找到的碑文图卷,就知道宁夏的水利事业,远肇于汉代武帝的时候。”1943年编撰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一方面引用“朔方道志”的说法,同时又指出秦渠建于秦代之说是“根据渠名之推测,及不确实之传言。”解放以后,秦渠建于秦代之说曾广泛流行。近年来,不少同志指出,该说缺乏史实根据,宁夏引黄灌区的开发应为汉代的事1。但有些同志仍坚持秦渠始建于秦代之说2。对此,我们愿再一次阐明自己的观点,以...
·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考证宁夏秦渠的成渠时代(四)
附注:1参见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上册,1979年,水利电力出版社;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黄河水利史述要》,l982年,水利出版社;汪一鸣:“试论宁夏秦渠的成渠年代”,《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l981年第4期;卢德明:“关于宁夏引黄灌溉创始年代问题”,《宁夏水利科技》水利史志专辑(一),1983年第l期。2参见田尚:“试论‘塞北江南’宁夏平原引黄灌区的形成”《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4期;冯并:《塞上明珠朔(“秦汉古渠话源头”一节),1981年,陕西人民出版社。3所谓“朔方”。当时有两种涵义,一是指朔方郡(今内蒙古包头以西后套地区)而言,一是泛指朔方刺史部(下辖》方、五原、上郡、安定、北地等郡,当时宁夏河套平原大部分属北地郡,小部分属安定郡)所属广阔地区,由上下文分析,这里当指朔方郡。令居即今甘肃兰州永登附近...
·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考证宁夏秦渠的成渠时代(三)
根据自然地理特征,河套地区可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有属于温带半干旱地区的内蒙古前套(土默特川)和鄂尔多斯东部高平原,现代年降水量250~400毫米,干燥度l.5~2.0,其中大青山山前平原潜水丰富;有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地区的陕北高原,现代年降水量可达350~450毫米,干燥度l.25~1.50。这两个地区不少平原、谷地可以发展旱地农业,虽然因春旱严重,无霜期短,收成不稳定,而且耕垦后很容易破坏脆弱的生态环境。但这些地区的种植业在没有灌溉的条件下毕竟尚可有一定收成。西部为属于温带干旱地区的内蒙古后套、鄂尔多斯西部高平原和宁夏河套,现代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上下,干燥度大于2,且降水年际间、季节间变化大,其气候比陕北、前套更加干旱,一般地说,在无灌溉的条件下发展种植业确很困难。27秦代末期,蒙恬所率大军之所以“居上郡”,28一是因为当时匈奴主要活动于阴山南北,上郡处于关中北上朔方、五原郡的交造要道...
·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宁夏历史上生态环境演变(二)
二、生态环境变坏的原因宁夏地区生态环境(森林、草原植被、水资源等)在古代是良好的,而今天大面积的荒山,主要是受到自然气候变化的和人类活动(过度放牧、开垦、砍伐和战争等)等的影响。1、气候变迁自然气候变化是环境演变中最活跃的因子,在时间尺度不长的情况下,其它自然要素的变化主要受制于自然气候变化。自然气候变化是影响宁夏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因素。气候干冷时期,雨量减少,易出现严重干旱和蝗灾,对生态环境、农牧业生产等有较大影响,生态环境(森林、草原植被)易受到破坏。如殷末周初气候变干凉,使一些原始农耕部落难以维持水平很低的原始农业,或向南迁徙寻找适合农耕的地方,或脱离定居的农业生产,逐步演变为游牧部落;西周时期宁夏各地是“西戎”各部落居地,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畜为业,过着游牧生活,《诗经.出车》曰“昔我往矣,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记述了周宣王征伐今平凉、固原一带义渠戎时,从...
·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为什么说天下黄河富宁夏
宁夏川区,也叫宁夏平原,由银(川)吴(忠)平原,(中)卫(中)宁平原组成,以青铜峡水利枢纽为分界。温柔缠绵的宁蒙河段--黄河在这里平静地流淌,灌溉着两岸的农田,造福当地的人民。因而有“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宁夏银川附近的土地平坦,面积广阔,利用黄河水进行自流引灌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物产丰富,名贵中药枸杞和银川大米品质优良,有“塞北江南”之美称。(枸杞照片)内蒙古河套平原十分干旱,在其西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这里“无水是荒漠,有水成绿洲”。黄河水给这里的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在自治区内奔流的黄河,从甘肃兰州东下,闯过两峡和黄土高原。迨进入中卫,河面渐宽,两岸经过水流多年冲刷,冲积成中卫平原。黄河抵中宁后,被南北走向的贺兰山脉挡路。相传得大禹治水,引黄河水通过青铜峡峡谷向北流,进入宁夏腹地银川平原。秦、汉、唐时“引黄灌溉”的水利工程把平川变为“塞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