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考证宁夏秦渠的成渠时代(一)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84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考证宁夏秦渠的成渠时代(一),宁夏引黄灌溉设施创始于何时?清代中叶以前的文献史料,明确地说始于汉代,或含糊

  宁夏引黄灌溉设施创始于何时?清代中叶以前的文献史料,明确地说始于汉代,或含糊地说建于古代。截至目前从我们已经查阅到的资料看,成书于清道光六年(公元l826年)的《西夏书事》有秦家渠“相传创始于秦”的记载。一百年看的宁夏地方志《朔方道志》(成书于公元1926年)重提这一说法。1936年出版的《宁夏省水利专刊》在照引《朔方道志》说法的同时,该书编者之一的曹尚经又在书末著文指出:“试综阅宁夏现存之关于水利的各种典籍,及能找到的碑文图卷,就知道宁夏的水利事业,远肇于汉代武帝的时候。”1943年编撰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一方面引用“朔方道志”的说法,同时又指出秦渠建于秦代之说是“根据渠名之推测,及不确实之传言。”

   

解放以后,秦渠建于秦代之说曾广泛流行。近年来,不少同志指出,该说缺乏史实根据,宁夏引黄灌区的开发应为汉代的事1但有些同志仍坚持秦渠始建于秦代之说2对此,我们愿再一次阐明自己的观点,以期对这一问题能进一步探讨清楚。

 

    (一)宁夏河套开始引黄灌溉的最早记载,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匈奴列传》:“汉度(渡)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3这段记述明确告诉我们,包头以西至兰州附近之间的黄河沿岸冲积平原(当然包括宁夏河套平原在内),到那时才形成一定规模的引黄灌溉渠道,并开始设置管理屯田事务的“田官”4。按其上下文所述时间顺序推算,通渠时间应在汉帝元狩年间(公元前119年之后)

    以下一系列历史记载,也都从不同方面证明了汉武帝时代开始创建宁夏引黄灌溉设施确为事实。

   

第一,《汉书·武帝纪》载: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l26年)夏,“募民徙朔方十万口”;元狩三年(公元前l20年),“减陇西、北地、上郡戍卒半”。说明匈奴远遁,边防已较稳固;元狩四年,“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五年,又“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5这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以及驻戍当地的许多军士、田卒,均需要大量粮食,这既对当地发展农业生产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也为开辟引黄灌区准备了必要的劳动力条件。

   

第二,移民初期,当地还没有多少粮食生产。如元朔年间“又兴十万余人筑卫朔方,转漕甚辽远,自山东咸被其劳,费数十百巨万,府库益虚”;元狩年间“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数岁……其费以亿计,不可胜数。”6说明当时河套地区军民所需的粮食仍然主要靠从内地远距离调运供给,“数岁”之后衣食来源才开始转向自给。

   

第三,司马迁在《史记》的另几处又指出了此后河套地区开渠屯田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其后番系欲省底柱之漕,穿汾河渠以为溉田,作者数万人;……朔方亦穿渠,作者数万人;各历二、三期,功未就,费亦各巨万十数。”7表明引黄灌区开发初期,灌溉效益发挥不够充分,还没有达到予期要求。但这毕竟是前进中的问题。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8一年中增加那么多田卒,说明灌溉农业正在巩固发展,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武帝亲率群臣百姓堵住黄河瓠子决口,影响极大,此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9这里两处均提到的“西河”,据唐朝人杜佑考证,是泛指黄河西套(即宁夏河套)一带,“非河西河郡也。”10宁夏河套遂成为当时全国新发展的灌区之一。直到公元一世纪初,由张戎“今西方诸郡以至京师东行,民皆引河、渭、山川水灌田”之语,可知灌溉农业继续有所进展。11

   

第四,后汉顺帝永建年间(公元l29年之前),尚书仆射虞诩上疏曰:“安定、北地、上郡,阙田惟上,且沃野千里,谷稼殷积……因渠以溉,水春河漕,用功省少,而军粮饶足,故孝武皇帝及光武筑朔方,开西河,置上郡,皆为此也。”12总结了汉武帝、光武帝在此发展灌溉农业的重要意义,确切反映了这一带引黄灌溉创始于汉武帝时代的历史事实。

   

第五,两汉以后的历代史籍,对宁夏引黄灌渠也多有记述。北魏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薄骨律镇(镇城即汉灵州县治,在今青铜峡以北)镇将刁雍上表请凿艾山渠曰:“以今年四月末到镇,时以夏中……官渠乏水,不得广殖……此土乏雨,正以引河为用。观旧渠堰,乃是上古所制,非近代也……其两岸作溉田大渠,广十余步。山南引水,入此渠中。”13 这里所说的“上古”指明非北魏当代。而北魏以前的三国、两晋时期,这里先后为鲜卑、氐、羯、羌、匈奴等游牧民族所占据,不可能有大规模开发水利之举,推断为汉代,相距五百余年,应属可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考证宁夏秦渠的成渠时代(四)
附注:1参见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上册,1979年,水利电力出版社;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黄河水利史述要》,l982年,水利出版社;汪一鸣:“试论宁夏秦渠的成渠年代”,《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l981年第4期;卢德明:“关于宁夏引黄灌溉创始年代问题”,《宁夏水利科技》水利史志专辑(一),1983年第l期。2参见田尚:“试论‘塞北江南’宁夏平原引黄灌区的形成”《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4期;冯并:《塞上明珠朔(“秦汉古渠话源头”一节),1981年,陕西人民出版社。3所谓“朔方”。当时有两种涵义,一是指朔方郡(今内蒙古包头以西后套地区)而言,一是泛指朔方刺史部(下辖》方、五原、上郡、安定、北地等郡,当时宁夏河套平原大部分属北地郡,小部分属安定郡)所属广阔地区,由上下文分析,这里当指朔方郡。令居即今甘肃兰州永登附近...
·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考证宁夏秦渠的成渠时代(二)
公元六世纪初叶成书的地理名著《水经注》,除了指出宁夏河套平原上原有引黄渠道,“河水历峡(指上河峡,或称青山峡,即今青铜峡)北注,枝分东出……所在分裂,以溉田圃”,同时还说明“河水又迳典农城东,世谓之胡城。又北迳上河城东,世谓之城汉。薛瓒曰:“上河在西河富平县”,即此也,冯参为上河农都尉所治也。河水又北迳典农城东,俗名之为吕城,皆参所屯,以事农甿。”14据《汉书·叙传》及《汉书·冯奉世传》,则班况、冯参曾先后任上河农都尉,管理当地灌溉农业,其时代可推至汉成帝初年(公元前32年)。又据《居延汉简》(二一四、三三),元帝时,由于内地人民困乏,曾调边郡十一农都尉之余谷以自给,这其中当包括上河农都尉在内。15可见设置农都尉的时间可能更早些。凡此都清楚反映了这里的引黄灌溉农业始于前汉。《旧唐书》、《新唐书》记载了宁夏河套的汉、御史、尚书、光禄、七级等渠名,并说明其为“废塞岁久”的古渠。16旧志还明确指...
·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考证宁夏秦渠的成渠时代(三)
根据自然地理特征,河套地区可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有属于温带半干旱地区的内蒙古前套(土默特川)和鄂尔多斯东部高平原,现代年降水量250~400毫米,干燥度l.5~2.0,其中大青山山前平原潜水丰富;有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地区的陕北高原,现代年降水量可达350~450毫米,干燥度l.25~1.50。这两个地区不少平原、谷地可以发展旱地农业,虽然因春旱严重,无霜期短,收成不稳定,而且耕垦后很容易破坏脆弱的生态环境。但这些地区的种植业在没有灌溉的条件下毕竟尚可有一定收成。西部为属于温带干旱地区的内蒙古后套、鄂尔多斯西部高平原和宁夏河套,现代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上下,干燥度大于2,且降水年际间、季节间变化大,其气候比陕北、前套更加干旱,一般地说,在无灌溉的条件下发展种植业确很困难。27秦代末期,蒙恬所率大军之所以“居上郡”,28一是因为当时匈奴主要活动于阴山南北,上郡处于关中北上朔方、五原郡的交造要道...
·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为什么说天下黄河富宁夏
宁夏川区,也叫宁夏平原,由银(川)吴(忠)平原,(中)卫(中)宁平原组成,以青铜峡水利枢纽为分界。温柔缠绵的宁蒙河段--黄河在这里平静地流淌,灌溉着两岸的农田,造福当地的人民。因而有“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宁夏银川附近的土地平坦,面积广阔,利用黄河水进行自流引灌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物产丰富,名贵中药枸杞和银川大米品质优良,有“塞北江南”之美称。(枸杞照片)内蒙古河套平原十分干旱,在其西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这里“无水是荒漠,有水成绿洲”。黄河水给这里的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在自治区内奔流的黄河,从甘肃兰州东下,闯过两峡和黄土高原。迨进入中卫,河面渐宽,两岸经过水流多年冲刷,冲积成中卫平原。黄河抵中宁后,被南北走向的贺兰山脉挡路。相传得大禹治水,引黄河水通过青铜峡峡谷向北流,进入宁夏腹地银川平原。秦、汉、唐时“引黄灌溉”的水利工程把平川变为“塞上...
·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宁夏历史上生态环境演变(一)
以2000年以前正式发表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引用权威结论,权威数据,围绕宁夏气候变迁与生态环境演变的主题,经过大量相关史料、考古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简洁而系统地概括了宁夏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生态环境演变的事实,阐述了影响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因素,总结、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从一个侧面为自治区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再造秀美山川,提供历史依据和对策参考。一、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气候冷暖、干湿交替演变,对宁夏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宁夏基本上是农牧业交错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农牧业迅速发展,反之,气候变干变冷,农业衰退。干凉气候对草场环境影响相对较小,仍能够发展畜牧业。根据宁夏考古资料,仰韶文化到殷墟时期气候温暖,当时地表有很多河湖沼泽和大片草甸,沿河有乔灌林丛,河边、湖畔滩地上活动着成群的野驴、野牛、野猪、羚羊、犀牛,较干旱处有驼鸟的踪迹。灵武水洞沟一带,温带落叶、阔叶树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