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宁夏历史上生态环境演变(三)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52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宁夏历史上生态环境演变(三),3、自然灾害在频繁的人类活动影响下,气候异常,加上生态环境恶化,抗御自然

  3、自然灾害

  在频繁的人类活动影响下,气候异常,加上生态环境恶化,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致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的旱灾可造成一部分环境特别是靠天吃饭的黄土地带环境的恶化。西夏时贺兰山中据称有九十九道泉水,以后山中和山前地带许多泉水消失。香山旧称有七十二水头(水泉),罗山旧称一年有七十二场巡山雨,均成历史陈迹。原先清水河水量充沛,山青水绿,随着水土流失加重,山洪爆发时浊浪滔天,成为典型的浊水河。同心韦州东侧的鸳鸯湖、灵武白芨滩附近的鸳鸯湖,原本一根芨芨草插到地下可见水的地方,以后却变成盐土或小沙丘了。当然,除旱灾外还有暴雨、霜冻、大风、冰雹等灾害,都会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影响,严重时,树皮草根都被吞食殆尽。不过影响总是局部和暂时的。

  4、其它因素

  其它因素如森林火灾、鼠害、草场病虫害等,也是破坏植被的因素之一。清朝末年,苏峪口内林区火灾,殃及九条山沟,历时两月余;黄渠口内林火亦曾延烧数月。草原鼠害不但直接肯吃草场植被(100只鼠耗草量相当于1只羊)还严重地破坏草场地面和植物根系,造成牧草的成片死亡。1930年和1957年,盐池两次鼠灾,草场严重破坏,影响牧业生产。草场上蚜虫的蔓延,可使牧草成片死亡,牲畜采食后还有中毒现象。

  三、再造秀美山川的对策


  总结历史经验,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政治的稳定、政策的得当、是否按自然规律办事有关,但凡部族纠纷,战火不断,或开发土地、山林政策不当,或人们过度利用了自然资源等都会造成环境的恶化,直接原因就是利用土地和水资源不当。为此再造秀美山川的西北地区,从气象防灾减灾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提出以下对策:未来气候变暖,降水变率加大,灾害发生频繁,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强度加大,因此要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和水资源,积极采用人工影响天气等手段,加快生态环境建设;采取有效的封山育林措施,严防盗伐、滥伐和森林火灾的发生;并人工增植和维护林木,以扩大森林面积,促进森林植被的自然恢复;凡宜牧而不宜农的地区应退耕还林还牧,尤其是在农牧地交错分布的南部山区,固定耕地和草原,严格控制开荒,补播牧草,更新草场,提高草场生产力,使植被尽快恢复;在蒸发量大的干旱地区尽量不兴建水库和明渠,建议多发展绿色水库(水源涵养林),改革缺水地区改种耗水量小的树木和作物;改革灌水方式,杜绝大水漫灌,推广滴、渗灌溉技术,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努力减少水资源的散失和浪费;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人类活动日益频繁,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容量,其结果是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为此应坚决执行我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同时加强人群的文化教育与环境教育,提高人口文化水平和环境意识,从而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

  只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依据生态学的原理,运用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宁夏山川大地一定会重新披上绿装,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宁夏气象志 气象出版社 1995年
  [2] 牛达生 许成 贺兰山文物古迹考察与研究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8年
  [3] 宁夏国土资源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8年
  [4] 宁夏农业地理 科学出版社 1976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宁夏历史上生态环境演变(一)
以2000年以前正式发表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引用权威结论,权威数据,围绕宁夏气候变迁与生态环境演变的主题,经过大量相关史料、考古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简洁而系统地概括了宁夏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生态环境演变的事实,阐述了影响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因素,总结、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从一个侧面为自治区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再造秀美山川,提供历史依据和对策参考。一、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气候冷暖、干湿交替演变,对宁夏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宁夏基本上是农牧业交错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农牧业迅速发展,反之,气候变干变冷,农业衰退。干凉气候对草场环境影响相对较小,仍能够发展畜牧业。根据宁夏考古资料,仰韶文化到殷墟时期气候温暖,当时地表有很多河湖沼泽和大片草甸,沿河有乔灌林丛,河边、湖畔滩地上活动着成群的野驴、野牛、野猪、羚羊、犀牛,较干旱处有驼鸟的踪迹。灵武水洞沟一带,温带落叶、阔叶树种...
·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宁夏历史上生态环境演变(二)
二、生态环境变坏的原因宁夏地区生态环境(森林、草原植被、水资源等)在古代是良好的,而今天大面积的荒山,主要是受到自然气候变化的和人类活动(过度放牧、开垦、砍伐和战争等)等的影响。1、气候变迁自然气候变化是环境演变中最活跃的因子,在时间尺度不长的情况下,其它自然要素的变化主要受制于自然气候变化。自然气候变化是影响宁夏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因素。气候干冷时期,雨量减少,易出现严重干旱和蝗灾,对生态环境、农牧业生产等有较大影响,生态环境(森林、草原植被)易受到破坏。如殷末周初气候变干凉,使一些原始农耕部落难以维持水平很低的原始农业,或向南迁徙寻找适合农耕的地方,或脱离定居的农业生产,逐步演变为游牧部落;西周时期宁夏各地是“西戎”各部落居地,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畜为业,过着游牧生活,《诗经.出车》曰“昔我往矣,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记述了周宣王征伐今平凉、固原一带义渠戎时,从...
·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考证宁夏秦渠的成渠时代(三)
根据自然地理特征,河套地区可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有属于温带半干旱地区的内蒙古前套(土默特川)和鄂尔多斯东部高平原,现代年降水量250~400毫米,干燥度l.5~2.0,其中大青山山前平原潜水丰富;有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地区的陕北高原,现代年降水量可达350~450毫米,干燥度l.25~1.50。这两个地区不少平原、谷地可以发展旱地农业,虽然因春旱严重,无霜期短,收成不稳定,而且耕垦后很容易破坏脆弱的生态环境。但这些地区的种植业在没有灌溉的条件下毕竟尚可有一定收成。西部为属于温带干旱地区的内蒙古后套、鄂尔多斯西部高平原和宁夏河套,现代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上下,干燥度大于2,且降水年际间、季节间变化大,其气候比陕北、前套更加干旱,一般地说,在无灌溉的条件下发展种植业确很困难。27秦代末期,蒙恬所率大军之所以“居上郡”,28一是因为当时匈奴主要活动于阴山南北,上郡处于关中北上朔方、五原郡的交造要道...
·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考证宁夏秦渠的成渠时代(一)
宁夏引黄灌溉设施创始于何时?清代中叶以前的文献史料,明确地说始于汉代,或含糊地说建于古代。截至目前从我们已经查阅到的资料看,成书于清道光六年(公元l826年)的《西夏书事》有秦家渠“相传创始于秦”的记载。一百年看的宁夏地方志《朔方道志》(成书于公元1926年)重提这一说法。1936年出版的《宁夏省水利专刊》在照引《朔方道志》说法的同时,该书编者之一的曹尚经又在书末著文指出:“试综阅宁夏现存之关于水利的各种典籍,及能找到的碑文图卷,就知道宁夏的水利事业,远肇于汉代武帝的时候。”1943年编撰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一方面引用“朔方道志”的说法,同时又指出秦渠建于秦代之说是“根据渠名之推测,及不确实之传言。”解放以后,秦渠建于秦代之说曾广泛流行。近年来,不少同志指出,该说缺乏史实根据,宁夏引黄灌区的开发应为汉代的事1。但有些同志仍坚持秦渠始建于秦代之说2。对此,我们愿再一次阐明自己的观点,以...
·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考证宁夏秦渠的成渠时代(四)
附注:1参见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上册,1979年,水利电力出版社;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黄河水利史述要》,l982年,水利出版社;汪一鸣:“试论宁夏秦渠的成渠年代”,《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l981年第4期;卢德明:“关于宁夏引黄灌溉创始年代问题”,《宁夏水利科技》水利史志专辑(一),1983年第l期。2参见田尚:“试论‘塞北江南’宁夏平原引黄灌区的形成”《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4期;冯并:《塞上明珠朔(“秦汉古渠话源头”一节),1981年,陕西人民出版社。3所谓“朔方”。当时有两种涵义,一是指朔方郡(今内蒙古包头以西后套地区)而言,一是泛指朔方刺史部(下辖》方、五原、上郡、安定、北地等郡,当时宁夏河套平原大部分属北地郡,小部分属安定郡)所属广阔地区,由上下文分析,这里当指朔方郡。令居即今甘肃兰州永登附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