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陇文化—大漠黄河—宁夏历史上生态环境演变(三)
3、自然灾害
在频繁的人类活动影响下,气候异常,加上生态环境恶化,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致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的旱灾可造成一部分环境特别是靠天吃饭的黄土地带环境的恶化。西夏时贺兰山中据称有九十九道泉水,以后山中和山前地带许多泉水消失。香山旧称有七十二水头(水泉),罗山旧称一年有七十二场巡山雨,均成历史陈迹。原先清水河水量充沛,山青水绿,随着水土流失加重,山洪爆发时浊浪滔天,成为典型的浊水河。同心韦州东侧的鸳鸯湖、灵武白芨滩附近的鸳鸯湖,原本一根芨芨草插到地下可见水的地方,以后却变成盐土或小沙丘了。当然,除旱灾外还有暴雨、霜冻、大风、冰雹等灾害,都会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影响,严重时,树皮草根都被吞食殆尽。不过影响总是局部和暂时的。
4、其它因素
其它因素如森林火灾、鼠害、草场病虫害等,也是破坏植被的因素之一。清朝末年,苏峪口内林区火灾,殃及九条山沟,历时两月余;黄渠口内林火亦曾延烧数月。草原鼠害不但直接肯吃草场植被(100只鼠耗草量相当于1只羊)还严重地破坏草场地面和植物根系,造成牧草的成片死亡。1930年和1957年,盐池两次鼠灾,草场严重破坏,影响牧业生产。草场上蚜虫的蔓延,可使牧草成片死亡,牲畜采食后还有中毒现象。
三、再造秀美山川的对策
总结历史经验,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政治的稳定、政策的得当、是否按自然规律办事有关,但凡部族纠纷,战火不断,或开发土地、山林政策不当,或人们过度利用了自然资源等都会造成环境的恶化,直接原因就是利用土地和水资源不当。为此再造秀美山川的西北地区,从气象防灾减灾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提出以下对策:未来气候变暖,降水变率加大,灾害发生频繁,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强度加大,因此要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和水资源,积极采用人工影响天气等手段,加快生态环境建设;采取有效的封山育林措施,严防盗伐、滥伐和森林火灾的发生;并人工增植和维护林木,以扩大森林面积,促进森林植被的自然恢复;凡宜牧而不宜农的地区应退耕还林还牧,尤其是在农牧地交错分布的南部山区,固定耕地和草原,严格控制开荒,补播牧草,更新草场,提高草场生产力,使植被尽快恢复;在蒸发量大的干旱地区尽量不兴建水库和明渠,建议多发展绿色水库(水源涵养林),改革缺水地区改种耗水量小的树木和作物;改革灌水方式,杜绝大水漫灌,推广滴、渗灌溉技术,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努力减少水资源的散失和浪费;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人类活动日益频繁,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容量,其结果是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为此应坚决执行我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同时加强人群的文化教育与环境教育,提高人口文化水平和环境意识,从而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
只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依据生态学的原理,运用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宁夏山川大地一定会重新披上绿装,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宁夏气象志 气象出版社 1995年
[2] 牛达生 许成 贺兰山文物古迹考察与研究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8年
[3] 宁夏国土资源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8年
[4] 宁夏农业地理 科学出版社 1976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