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宁夏历史上生态环境演变(二)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05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宁夏历史上生态环境演变(二),二、生态环境变坏的原因宁夏地区生态环境(森林、草原植被、水资源等)在古代

  二、生态环境变坏的原因

  宁夏地区生态环境(森林、草原植被、水资源等)在古代是良好的,而今天大面积的荒山,主要是受到自然气候变化的和人类活动(过度放牧、开垦、砍伐和战争等)等的影响。

  1 、气候变迁

  自然气候变化是环境演变中最活跃的因子,在时间尺度不长的情况下,其它自然要素的变化主要受制于自然气候变化。自然气候变化是影响宁夏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因素。气候干冷时期,雨量减少,易出现严重干旱和蝗灾,对生态环境、农牧业生产等有较大影响,生态环境(森林、草原植被)易受到破坏。如殷末周初气候变干凉,使一些原始农耕部落难以维持水平很低的原始农业,或向南迁徙寻找适合农耕的地方,或脱离定居的农业生产,逐步演变为游牧部落;西周时期宁夏各地是“西戎”各部落居地,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畜为业,过着游牧生活,《诗经.出车》曰“昔我往矣,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记述了周宣王征伐今平凉、固原一带义渠戎时,从关中到六盘山沿途所见的物候景观。

  三国魏晋南北朝气候寒冷,自然灾害频繁。由于气候干冷,自然灾害和严重的饥荒、战乱,造成“安定、北地、上郡流人避凶者归之不绝”,以汉族为主的农业人口大量南逃,使得农业一落千丈,与此同时众多游牧民族相继进入宁夏,畜牧业受寒冷气候影响相对较小,成为主要经济成份。

  北宋西夏、明清气候寒冷干燥,雨量减少。宁夏境内一些地区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如前提到的野马记述,约在公元1000年左右就消失了,其消失的原因,除人为捕杀外,也与气候干冷及草场退化有关。同心、盐池至甘肃环县一带唐代原可农耕的土地,由于干旱少雨,已变成“七百里旱海”。公元993年宋朝陕西转运副使郑文宝修筑清远军城(今环县西北)时,因近地无水,要民夫从数百里外运水植树。

  明清时期气候总的趋势是寒冷,宁夏表现出来的气候灾害最严重和最频繁的是干旱。宁夏历史上灾情最重、影响最大的“崇祯大旱”、“乾隆大旱”,“光绪大旱”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2、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是影响宁夏地区生态环境的又一重要因素。秦汉时代,汉族人口逐渐在银川平原黄河两岸定居下来,农垦、放牧、建筑以及燃料等需求,开始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大片草原和森林为种植业所取代。六盘山两侧居民以木板建房。由于人口的稀少,技术的落后,人对自然界的影响微乎其微,森林植被没有受到根本性的破坏。

  宋、西夏、元期间,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战乱频繁,宁夏的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规模战争,部族纠纷,常常是切断对方水源,或改变河流流向,人们无法生存,只好背井离乡,迁往别处,农田、绿洲无水滋养,土地荒芜,终被风沙所吞蚀。据《宋史.夏国传》记载,夏军后撤三次,“凡百余里矣,每退必赭其地,辽马无所食,因许和”,夏军乘机反攻,大获其胜。这次战争使百里草原化未灰烬。西夏在贺兰山大兴土木,营造离宫别院,规模巨大,巨木良材取之贺兰山中,耗用自必不少;贺兰山东麓的西夏王陵,总面积40平方公里,规模与北京十三陵相仿,使贺兰山森林和植被受到巨大损伤。宋朝在宁夏南部大建堡寨,屯垦开荒,破坏了一些草场和森林。

  明代修造长城,数万兵丁役夫涌来,建造营房、炊事取暖、施工架木都要木材。派遣重兵把守长城,要用要烧,常年不断的樵牧采伐,加剧了贺兰山林木的消耗,于是形成了浅山区“陵谷变迁,林莽毁伐,樵猎蹂贱,浸浸成路”,林木“皆产于悬崖峻岭之间”的状况。在嘉靖十年,“役屯丁万人”,挖修壕崭,结果是“风扬沙塞,数日即平”,“随挑随淤,人不堪困苦”。说明部分地区,植被严重破坏,并出现沙化现象(或为腾格里沙漠东侵)。明代重视养马,六盘山森林此时受到畜牧业的严重影响,北段已成为濯濯童山。清乾隆年间,宁夏北部人口达135万,是宁夏人口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突破,意味着对贺兰山及周边地区森林、草原资源破坏的机会加大,同时破坏后,无法及时恢复,破坏程度只能与日俱增。宁夏南部同样人口大增,为求温饱,只得毁林开荒、伐木烧炭,六盘山深部的森林也开始受到破坏。晚清时,由于某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战争破坏、滥伐林木、滥垦过牧)或考虑不够周全的措施(如过量引水、大灌大排),带来某些不良后果,加上历史时期遗留问题的积累,环境承受压力越来越大,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此时的六盘山一带“童山如秃,求一木不得见”(祁韵士《万里行程记》)。民国年间,破坏依旧,在国民党的统治下,无情的斧头,使贺兰山低中山区以下的林木被破坏殆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宁夏历史上生态环境演变(一)
以2000年以前正式发表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引用权威结论,权威数据,围绕宁夏气候变迁与生态环境演变的主题,经过大量相关史料、考古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简洁而系统地概括了宁夏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生态环境演变的事实,阐述了影响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因素,总结、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从一个侧面为自治区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再造秀美山川,提供历史依据和对策参考。一、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气候冷暖、干湿交替演变,对宁夏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宁夏基本上是农牧业交错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农牧业迅速发展,反之,气候变干变冷,农业衰退。干凉气候对草场环境影响相对较小,仍能够发展畜牧业。根据宁夏考古资料,仰韶文化到殷墟时期气候温暖,当时地表有很多河湖沼泽和大片草甸,沿河有乔灌林丛,河边、湖畔滩地上活动着成群的野驴、野牛、野猪、羚羊、犀牛,较干旱处有驼鸟的踪迹。灵武水洞沟一带,温带落叶、阔叶树种...
·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宁夏历史上生态环境演变(三)
3、自然灾害在频繁的人类活动影响下,气候异常,加上生态环境恶化,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致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的旱灾可造成一部分环境特别是靠天吃饭的黄土地带环境的恶化。西夏时贺兰山中据称有九十九道泉水,以后山中和山前地带许多泉水消失。香山旧称有七十二水头(水泉),罗山旧称一年有七十二场巡山雨,均成历史陈迹。原先清水河水量充沛,山青水绿,随着水土流失加重,山洪爆发时浊浪滔天,成为典型的浊水河。同心韦州东侧的鸳鸯湖、灵武白芨滩附近的鸳鸯湖,原本一根芨芨草插到地下可见水的地方,以后却变成盐土或小沙丘了。当然,除旱灾外还有暴雨、霜冻、大风、冰雹等灾害,都会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影响,严重时,树皮草根都被吞食殆尽。不过影响总是局部和暂时的。4、其它因素其它因素如森林火灾、鼠害、草场病虫害等,也是破坏植被的因素之一。清朝末年,苏峪口内林区火灾,殃及九条山沟,历时两月余;黄渠口内林火亦曾延烧数月。草原鼠害...
·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考证宁夏秦渠的成渠时代(二)
公元六世纪初叶成书的地理名著《水经注》,除了指出宁夏河套平原上原有引黄渠道,“河水历峡(指上河峡,或称青山峡,即今青铜峡)北注,枝分东出……所在分裂,以溉田圃”,同时还说明“河水又迳典农城东,世谓之胡城。又北迳上河城东,世谓之城汉。薛瓒曰:“上河在西河富平县”,即此也,冯参为上河农都尉所治也。河水又北迳典农城东,俗名之为吕城,皆参所屯,以事农甿。”14据《汉书·叙传》及《汉书·冯奉世传》,则班况、冯参曾先后任上河农都尉,管理当地灌溉农业,其时代可推至汉成帝初年(公元前32年)。又据《居延汉简》(二一四、三三),元帝时,由于内地人民困乏,曾调边郡十一农都尉之余谷以自给,这其中当包括上河农都尉在内。15可见设置农都尉的时间可能更早些。凡此都清楚反映了这里的引黄灌溉农业始于前汉。《旧唐书》、《新唐书》记载了宁夏河套的汉、御史、尚书、光禄、七级等渠名,并说明其为“废塞岁久”的古渠。16旧志还明确指...
·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考证宁夏秦渠的成渠时代(一)
宁夏引黄灌溉设施创始于何时?清代中叶以前的文献史料,明确地说始于汉代,或含糊地说建于古代。截至目前从我们已经查阅到的资料看,成书于清道光六年(公元l826年)的《西夏书事》有秦家渠“相传创始于秦”的记载。一百年看的宁夏地方志《朔方道志》(成书于公元1926年)重提这一说法。1936年出版的《宁夏省水利专刊》在照引《朔方道志》说法的同时,该书编者之一的曹尚经又在书末著文指出:“试综阅宁夏现存之关于水利的各种典籍,及能找到的碑文图卷,就知道宁夏的水利事业,远肇于汉代武帝的时候。”1943年编撰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一方面引用“朔方道志”的说法,同时又指出秦渠建于秦代之说是“根据渠名之推测,及不确实之传言。”解放以后,秦渠建于秦代之说曾广泛流行。近年来,不少同志指出,该说缺乏史实根据,宁夏引黄灌区的开发应为汉代的事1。但有些同志仍坚持秦渠始建于秦代之说2。对此,我们愿再一次阐明自己的观点,以...
·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考证宁夏秦渠的成渠时代(四)
附注:1参见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上册,1979年,水利电力出版社;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黄河水利史述要》,l982年,水利出版社;汪一鸣:“试论宁夏秦渠的成渠年代”,《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l981年第4期;卢德明:“关于宁夏引黄灌溉创始年代问题”,《宁夏水利科技》水利史志专辑(一),1983年第l期。2参见田尚:“试论‘塞北江南’宁夏平原引黄灌区的形成”《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4期;冯并:《塞上明珠朔(“秦汉古渠话源头”一节),1981年,陕西人民出版社。3所谓“朔方”。当时有两种涵义,一是指朔方郡(今内蒙古包头以西后套地区)而言,一是泛指朔方刺史部(下辖》方、五原、上郡、安定、北地等郡,当时宁夏河套平原大部分属北地郡,小部分属安定郡)所属广阔地区,由上下文分析,这里当指朔方郡。令居即今甘肃兰州永登附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